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故宫宫墙矮了90厘米怎么回事?

故宫宫墙矮了90厘米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920 更新时间:2024/2/16 4:44:24

有些布料会缩水,人老了之后也会变矮,这都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对于建筑来说,一般如果不是拆除的话,它基本上是会一直保持原本的样子。然而,故宫的宫墙,从最开始建好到现在,快六百年过去了,宫墙居然矮了90厘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宫墙还会变矮,宫墙又是怎么变矮的呢?

从2014年6月到11月,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配合院内热力、电力和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报国家物局批准,对故宫南三所门外电力增容管线工程工地、南大库消防管道改线工程工地、慈宁花园热力电力管线改造工程工地等3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的施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每一处都有新看点。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15层夯土,每一层都记载着一段岁月的变迁。在这个坑的最底层,考古工作者找到了7个砖砌的建筑基础,每一个都大约2.44米见方。这些建筑基础的学名叫做磉墩。“这些就是宫殿的地基,目前只是探明了南北方的,东西方向的今年继续找。之后,古建筑专家可以依据这些数据推断出当年这座大殿的具体规模。”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说。

在夯土层内,出土了极少的红砂胎绿釉琉璃瓦,这种红砂胎、施白护胎釉的琉璃瓦具有鲜明的元代特点。同层出土有一小块青釉凸唇碗口小片,已往对景德镇瓷器山元代窑址的发掘表明,这种造型、釉色的碗为元末明初的产品。

在考古学领域,断代就晚不就早。因此,这些可以标识年龄的文物证明,这组夯土地基代的建筑是在明初,大约有六百岁了。但是历史变迁,这个时代的文献大多已经遗失,现存记载中已经找不到更多的蛛丝马迹。对于慈宁宫最早的记录是“该区宫殿的改建

在磉墩底部,居然还有地基——两层排木,下层南北向铺、上层东西向铺。根据实验室初步分析,承台用材有云杉、落叶松两种。承台下部连同周围夯筑厚0.6至0.9米的碎砖,成为极其坚实致密的加固层。“电钻打上去,就是一个白点。”故宫考古研究所徐华峰博士介绍,在这个碎砖层上由黄土、碎砖逐层交替夯成地基。

梳理一下,建筑大殿的顺序是先砌筑砖墩台(磉墩),再在周边逐层交替夯筑黄土与碎砖地基。

不仅建造过程繁杂,而且对施工区域南部的发掘表明,该区域南、北建筑地基的夯法不同,效果也不同,说明即便在同一宫殿区内,地基的处理方法也可能是因地制宜,各有不同。“这座宫殿在建筑时的设计年限就是现在所谓的‘百年大计’。”

从已经揭露的现象来看,夯土地基的建筑工艺是由碎砖、黄土交替铺筑并夯实,碎砖间可能使用黏接剂。“砖石间可以看到有一些发米黄色的黏合剂。”王光尧说,“我们也怀疑这是不是就是传闻中的糯米浆。”拿到实验室初测,基本排除了这个可能。不过到底是什么?仍有待研究。

从故宫中轴线逛下来,观众大多会觉得钦安殿个儿太矮。其实,不是古人有意为之,而是因为这座宫殿是少见的明代建筑,而三大殿均为清代遗存,朝代变更,宫廷里的“水平面”也不一样了。

在南三所东南电力增容管线电井工地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通过发现的明代散水和被城墙包砖叠压土衬石,确认了故宫东城墙墙体的原始露明部分开始于现代地面以下约0.9米深处。换句话说,现在故宫的地面比明代的时候长高了大约90厘米。

经过考古发现,故宫墙体基础与故宫内早期建筑黄土与碎砖交替逐层夯筑的地下基础做法相同,厚约2.4米。

排水沟与城墙同方向、相距约3米,断面呈长方形,用砖砌成,上盖石板,宽0.6米、深1.2米。故宫考古研究所的冀洛源博士说:“城墙与排水沟之间是铺砌规整的砖墁散水。这些遗迹表明,故宫建筑群在始建时,从地上建筑到地下排水具有统一的规划布局。”这也是为故宫逢雨无积水的原因,虽然目前尚无宫内的古老排水沟分布图,但是可以想象就在砖石下大约十多厘米处,纵横的排水沟系统相互交织,数百年来发挥着作用。

早于现有南三所建筑群的建筑遗址与地面此次被发掘出来。从地层关系看,改建于乾隆时期、东西三路布局的南三所建筑群,是有规划地拆除早期建筑、统一平整地面之后起建的。

根据文献、图样资料记录,该区域在康熙以前是中轴对称、中路设主殿的布局方式。有推测认为乾隆时期的改建显示了从设立太子到不设太子时代宫廷政治与皇子地位的变化。

这些新发现为研究明清两代紫禁城内宫殿重建、改建的规划方式与工程做法,以及背后所体现的宫廷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据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王子林研究员介绍,“有文献记载,严嵩曾经跟工匠说,地基很好,重修宫殿时不用动。康熙也曾有过类似的批示。如今,这些史料上的文字记录找到了最有效的历史证据。”看来,不少紫禁城里的宫殿在修复过程中都是“循环再利用”的。

在对南三所门前的地基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每一层夯土层表面都有一层红色的物质,很像是人工添加剂,而且经过处理非常坚硬。经过实验室的检测,这些物质为赤铁矿,含量远远大于一般土壤的含量,应为后来添加的。但是这些物质到底起什么作用,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在库房外地面以下垫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器残件、玉石器碴头,水晶料,骨蚌器残器、砗磲料和嘎巴拉碗残件。

嘎巴拉碗内壁多有朱砂书写的梵文和藏文咒语。这些新发现是研究清代内务府玉石器等工艺品生产情况的一手资料。

嘎巴拉碗的发现,补充了档案对于嘎巴拉碗破损后处理方法记录的不足。从出土情况看,它们与玉石水晶砗磲料及各种质地的残器一起,原本应是堆在库房内,逐渐成批次处理的。处理方法,就是在库房区域内就地掘坑掩埋。结合以往的零星发现可以看出,这种在宫内挖坑掩埋的方式,是当时处理各种废料以免流失出宫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中国古代,房屋一般会高于路面。但是随着时间延续,道路重修时或者一些仪式时,路面会重新铺黄土。经年累月,路面会逐渐高过房屋地面。

在故宫,除了这个原因,路面长高还因为地下埋了不少东西。在南大库消防管道改线工程工地发掘过程中,一处打破库房室外原始地面的瓷片堆积坑就出现了。坑内集中出土大量从洪武到光绪时期的御窑瓷器残片。

这已明确曾经由皇家使用过的瓷器在破碎后均依规矩集中掩埋,不可随便处理,和民窑瓷器的随便处置明显不同,充分显示了御用瓷器所含的皇权威严。这一现象,与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发现的御用瓷器落选品或废品打碎瘗埋坑的性质相同,后者是皇帝对御用瓷器垄断以及维护皇家特权的措施。二者相互对应,正表明御用瓷器从生产、甄选、运输、入宫、使用、残破销毁的全部管理制度,即从生产初端到使用末端都处于严苛的管控之下,补证了相关文献记录的缺失。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给大家带来常见的盗墓工具带图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盗墓笔记的工具其实也有很多了,什么洛阳铲啊,什么糯米啊,还有现代工具类型的,反正很多了,但是如果要仔细说的话,你回发现又不好说,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大家来说说这个盗墓工具的盘点了,一起来看看这个盗墓工具到底有哪些?还有带图的,所以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旋风铲旋风铲,空心铜棍,铜棍中空,里面装有机

  • 盘点世界级大作家们在写作时的奇葩习惯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作家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每一个作家都会有着自己的思想以及写作习惯。就比如说鲁迅先生,他习惯于在家人们都熟睡之后独自在小台灯下进行写作;再来看看老舍先生,喜欢提前做好写作计划,然后每天按着计划进行写作;再比如汪曾祺,在没有自己书桌的时候喜欢等待着自己的女儿醒来之后,然后火急火燎的跑到女儿房间的书桌上开

  • 广州荔湾广场为何被叫做荔湾尸场?真相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趣事

    在我国,似乎每一个城市都有着一些非常诡异的地方,发生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广州市荔湾广场的灵异事件。这个荔湾广场在白日的时候是一个人气满满的商场,而到了夜晚似乎就有着很多不干净的东西开始出没了。白天人多,阳气旺盛,当然也就相安无事,而到了晚上就经常会有人跳楼。据说这些跳楼

  • 南京中山陵灵异事件是怎样的?为何是中国十大邪地之一?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中山陵,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相信不少人还前去祭拜过。对中国国民党来说,中山陵的建筑则赋予了他们非常特殊的意义,体现了国民党对孙中山先生的尊崇,同时也是保持国民党统一整体的一种向心力。如今的中山陵已经成为了南京旅游的一张名片,只要是去南京旅游的,那必定会去中山陵。但游客在观赏中山陵的同时,谁也不会

  • 观音菩萨原本是男人?本是一位太子为什么成了女儿身?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趣事

    在很多古代小说里面,还有翻拍的影视剧中,观音菩萨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慈眉善目,心地善良的女性形象,女性本身就具有一种亲和力,菩萨又是“普度众生”,所以对于观音菩萨是个女性的设定,很多人已经默认了。但是在最初的印度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竟然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位太子,这是怎么回事?那

  • 朝阳门内大街81号到底发生过什么事?何是凶宅之首?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的生活当中,似乎很多的鬼故事或是灵异事件都与住宅拖不了关系。而在我国的背景,就有非常著名的北京四大凶宅。之前上映的恐怖电影《京城81号》的原型就是北京四大凶宅中的一个,而且还是四大凶宅中最凶的一个。在这些凶宅当中都有着一些各种各样诡异可怕的故事,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北京

  • 古代女性不背包男性背包?女性什么时候把包当装饰?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包原本只是一个原来存放物品的工具。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包的功能已经变的不仅仅是用来装东西,有时候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经济状况。包包已经成为现代女性的装饰品之一,就算没东西装出门也会背个包。不过在古代,爱包的并不是女性而是男性,早年包是体现男性身份的物品。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清楚,包在古代具有哪些

  • 假如明朝有红薯、玉米,是不是就不会被清朝灭亡?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明朝的灭亡其实不能单纯的说是因为什么和什么,其实很多时候还是有话要说的,不单纯的是什么原因了,所以题目说的假如明朝有红薯和玉米这个清朝就不会灭亡了,这个还是挺有意思的,那么为何这么说呢?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现在总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皇帝昏庸朝野腐败

  • 寿康宫灵异事件是怎么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寿康宫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不仅仅是因为现在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医药馆了,还有就是这个地方也是有很多的传说啊,话说其中就有非常令人害怕的灵异事件,那么这个寿康宫的灵异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寿康宫的灵异事件不外乎几点,一是这个地方不对外开放,然后其他故宫的地方都对外开

  • 2020年中秋和国庆同一天放假安排,会连放几天假?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趣事

    中秋小长假刚刚过完,相信大家已经在期待国庆的七天长假了。不过有网友发现明年的国庆和中秋竟是同一天,那这个假会怎么放呢?到底是直接抵消中秋的假期,还是会给国庆长假再加上一天,这让网友们陷入了沉思。不过这种情况的确很罕见,具体的放假安排也只能等明年的通知了。中秋节刚刚过去,许多人就已经在期待着国庆小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