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历史上两位最能隐忍的皇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历史上两位最能隐忍的皇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27 更新时间:2024/3/16 3:37:03

俗话说的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学会忍耐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最后仍成为了一代兵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可以看出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颗善于隐忍心,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两位皇帝,那可都是韬光养晦的高手,一人忍了十几年,另一位则是隐忍了二十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其实除了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隐忍高手之外,历史上还有两位也是把隐忍和韬光养晦发挥到了极致,最后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一击得中或者让人大跌眼镜和刮目相看,和上述几人不同,这两人都是皇帝而且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一个是灭北齐统一北方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一个就是人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宇文邕忍了十三年,李忱则忍了二十多年。

自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之后,大权落入两大权臣之手,高欢控制了东魏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齐,宇文泰控制了西魏其子宇文觉建立了北周,当时北方主要就是北齐和北周两强鼎立。和北齐有所不同的是,立国之初北周国力不如北齐,一个原因就是北齐两任皇帝高洋和高演都算得上英明特别是高演是北齐唯一德才兼备的帝王;而北周大权不在皇帝之手,而是尽在宇文泰的侄子时任大冢宰的宇文护之手。如果宇文护尽心辅佐他的堂弟,北周也不至于前期被北齐压过一头,偏偏宇文护权力欲望很大,他有一项纪录历史上超过他的不多,那就是他为了能够长期把持北周大权,先后于公元557和560年毒杀北周两位皇帝也就是宇文邕的两个哥哥宇文觉和宇文毓

宇文觉和宇文毓被毒杀之后,公元560年皇位落到到宇文泰时年18虚岁的第四子也就是宇文邕头上,当然大权还是尽在宇文护之手,宇文邕仍然是个傀儡。宇文觉和宇文毓之所以被宇文护毒杀原因就在于一个很高调:宇文觉不甘心大权旁落,朝中其他勋贵比如赵贵独孤信等人都对宇文护不满,宇文觉还自己训练武士,他和赵贵独孤信等人联手意图除去宇文护,结果被宇文护先下手为强,赵贵被杀,独孤信被赐死,宇文觉先被废黜后被毒死。宇文毓则是能力和才干突出,身边渐渐团结了一批对宇文护不满之人,这引起了宇文护极大的不安,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让宫中的御厨毒死了宇文毓。

有了两位哥哥的经验和教训,宇文邕韬光养晦,放任自己的堂兄宇文护专权,不仅让宇文护都督中外诸军事,而且平时对宇文护也保持了足够的尊崇,甚至于有些讨好宇文护:首先宇文邕要求诏书上提到宇文护要用尊称,不得提名字,其次他对宇文护的母亲竭力奉承,赏赐给她的东西比宫中的都要奢华,遇到节日宇文邕都会率领皇族亲戚向宇文护之母行家人之礼,被称为“觞上寿”。宇文邕的这一系列奉承和对宇文护的尊崇使得宇文护终于对宇文邕放松了戒心。宇文邕一忍13年后终于在公元572年以请宇文护前去宫中劝诫太后戒酒为由,在自己弟弟宇文直和侍卫的帮助下亲手击杀了宇文护。宇文邕掌握大权后,历时三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可惜在北伐突厥的路上患病随后不治而亡,年仅36岁。

唐朝自唐玄宗之后明主不多,唐宪宗李纯是一个,其子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也算是一个。唐宣宗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而且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势力,军事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唐朝也在他手上得以中兴,他是大唐一代数得上的明君之一,后人称其为“小太宗”(唐太宗是李世民),可见对他是颇多赞誉。

可是比较为人少知的是,唐宣宗登基时候已经是37岁了,算得上是大器晚成。其父唐宪宗死于公元820年,皇位并非是传给他的,到他即位的846年一共二十多年时间里,依次有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四位皇帝,除了唐穆宗和他同辈是他哥哥之外,其余三位都是他的侄子辈,但是他的年龄却比侄子唐敬宗和唐文宗还要小一岁。

唐宣宗小时候就沉默寡言,宫中上下都都认为他”不慧“也就是不聪明,唐朝的政治环境比较恶劣,宦官掌握禁军权力很大,甚至于大到可以废立皇帝的程度,所以皇帝即便在位对可能存在的对手都会很忌惮,皇子们稍不注意可能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严重时可能会危及到生命。他的哥哥唐穆宗就曾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唐宣宗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他与众人在一起尤其人多之时几乎从不说话,这更坐实了他”不慧“的传言。他的几个侄子皇帝对他也不尊重,宴饮集会的时候经常强逼他说话,以此为乐并称其为“光叔”(他当时的封爵是光王),特别是武宗对他更是不甚礼貌。

其实唐宣宗的隐忍不言是出于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他的沉默不语和”不慧“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公元846年唐武宗病危之际,宦官马元贽等人认为李忱”不慧“又不怎么说话可能会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就以武宗诸子年幼,需立贤德之人为由拥立李忱为皇太叔,大唐的皇位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唐宪宗的另外一个儿子手上。唐宣宗登基之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一改之前的沉默寡言,处理政务有条不紊,直到这时群臣和宫中才明白二十多年以来(宪宗到武宗死一共二十多年)唐宣宗之前种种都是隐忍不发,韬光隐晦而已。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是怎么对待前朝符太后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大家应该都知道“黄袍加身”这个典故,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取得政权,逼迫周恭帝禅让,最终建立了宋朝。一般来说,新皇帝对待前朝遗孀一直是个令人好奇的事,特别还是这种通过禅让得到的皇位,也不好意思对前朝皇帝的家人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那么赵匡胤又是如何对面前朝太后符氏的呢?

  • 相貌堂堂朱元璋为何变成鞋拔子脸?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朱元璋其实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真的好有故事的,首先我们有看到朱元璋的画像问题吧,那简直就是奇丑无比了,小编最开始的认识就是这样的,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元璋在正史中其实帅气的很啊,简直就是相貌堂堂风流倜傥类型的,那么为什么到了现在的画像上面就变成了鞋拔子脸呢?下面就这个

  • 皇帝每天纳妾数十位,妻妾成群数量竟达上万!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皇帝的后宫,大家可能都会觉得皇帝有很多老婆,后宫佳丽三千都不过分,其实历史上有那么多妻妾的皇帝是很少的,毕竟他们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风花雪月上面。但是晋朝就有那么一位皇帝,每天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据说他每天纳妾有数十位之多,死后妻妾的数字竟是达到了上万,这个人就是晋武帝司马炎,让我

  • 皇帝禅让之后,刘裕为何还要杀了他并且灭了他的族人?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趣事

    禅让是指当朝统治者将帝位让给其他人,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发生,不管是主动让位还是被迫的,一般新皇帝在明面上都会厚待前朝之君,毕竟人家都把皇位让给你了,你还不厚待人家也说不过去。可是南北朝就有这么以为君主,前朝皇帝禅让之后,不仅立刻将别人杀了,而且还将其宗室将其宗室屠戮殆尽,这个人便是南朝刘宋开国

  • 清朝武状元都要考哪些内容?清朝后来为什么取消武举?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都是文比武大,在汉朝和三国时期,各大君王基本上都喜欢招揽贤士,也就是有文化的人,而武将一般都是自己的宗亲负责。而且最早的科举也是选有才华的人而并非武将,不过到了唐朝就开始渐渐有所改观了,出现了武举的制度专门选拔武状元。要知道古代真正的读书人比例并不是很高,而习武的人就很多了,到

  • 明太祖朱元璋吃的御膳相当于今天什么样的水平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明太祖朱元璋其实他的简朴程度真的是对比别人皇帝实在是太有说法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真的是乞丐出生的,所以就节约这件事情真的是做到了极致,那么如果拿他吃的和今天的情况来对比的话,他会是什么样的水平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古代剧中看到满汉全席,皇帝御膳一百零八道菜,然

  • 清政府真的是对外国列强怂,对自己老百姓却很狠是真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清朝清政府这个也还是真的是有太多的问题可言了,简直就是要把人给看得气死过去,有的人说清政府对内对老百姓狠,对外国列强怂,有的人不信,但是这个事情还真的是真的,那么到底怎么说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不要错过!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问晚清政府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差异。所谓的清政府对内对老百姓

  • 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的什么水?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大禹治水很多网友都在说这个人的故事反正是听说过的,但是大禹治水到底是治理的什么水呢?这个水非常的可怕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看看大禹到底是治的什么水吧!大禹治水的故事,想必人人都是知道的。相传在尧舜时期,洪水泛滥,老百姓迫于水患,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尧派鲧治水,鲧采用&ldquo

  • 英国足球流氓早在千年前就喜欢打群架?足球流氓可能和足球无关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可能说到英国的足球流氓大家也是有所耳闻,英国算是足球的狂热国家了,但是因为足球流氓的诞生也是给这摸了不少黑。可能现在的英国足球流氓都不在本国闹事了,因为一旦被抓就终身不能进球场看比赛,所以海外成了他们的新目标。不过英国的足球流氓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在千年以前体育赛事流氓就出现过,一起来看看那个时候发生

  • 蜀国为什么不叫刘蜀?曹魏和孙吴为什么可以再国前面加姓氏?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看三国可以发现,对于三个国家的称呼上有个非常好玩的现象。魏国和东吴都可以被叫做曹魏、孙吴,只有蜀国好像没有刘蜀这样的称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刘备建立蜀国也只是为了继承划汉朝的血脉,毕竟刘备他们打的旗号就是要匡扶汉室。虽然刘备也是姓刘,但和正统的刘氏贵族还是差太远,如果这样叫等于是承认了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