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盘点古代最残忍的菜肴,猴脑三吱儿其实都是小儿科

盘点古代最残忍的菜肴,猴脑三吱儿其实都是小儿科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611 更新时间:2023/12/23 8:31:25

说到残忍的菜很多网友其实都有耳闻的,比较有趣的什么泥鳅豆腐,什么猴脑,还有什么吃小老鼠,其实这些小编想说的是都是小儿科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古代啊,这些还真的不算什么事,那么到底还有哪些更为可怕和残忍的菜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

我们别不嫌麻烦先从今到古的慢慢的盘点。(由于会造成不适,所以本文无配图)

活泥鳅豆腐

残忍指数★★★★★

这个菜就是把活泥鳅和豆腐放在一起,然后一直加热,遇热的泥鳅会往比较冷的豆腐里面钻,所以最后成型的菜就是豆腐你们有泥鳅。

活吃鲤鱼

残忍指数★★★★★

这个做法是把头和尾巴给保留下来,然后把身体中间的肉用技法切片,想吃那就加那这样的,鱼反正是活的,所以还是很残忍的。

婴儿汤

残忍指数★★★★★

这个东西其实真的很不人道,毕竟涉及到生命,传说七八个月大的婴儿能壮阳,所以这个在富人圈也还是有发生的,由于涉及到人,多的小编就不说了。

猴脑

残忍指数★★★★★

这个想必大家也比较的清楚,那就是把猴子的脑袋用一个工具给夹住,然后头顶露一点出来,再把猴子的头盖骨敲碎,好吧,生吃猴脑,还有血,小编已经吐了,你们自己想象!

驼峰

残忍指数★★★★★

驼峰和猴脑的做法是一样的,只是把猴脑改成了驼峰了。

三吱儿

残忍指数★★★★★

这个其实要好一点,就是老鼠的幼崽,要吃的时候夹起来,会叫一声,放到调料里面蘸酱会叫第二声,最后吃到嘴里面会叫第三声,传说中的“三吱”就成型了,又是生吃,还是活的,兄叠我先退下了。

烫活驴

残忍指数★★★★★

这个也是超级不人道的,烫活驴其实可以追随到清代,刘廷玑在他的笔记《在园杂志》中就有着一道菜。

这个做法也是极其的残忍,在一个长方形的桌子上四个脚挖四个孔,刚好把驴的四个脚就放在这四个孔里面,这样驴子就不能动了,然后就拿开水在驴身上浇,当然了这个过程驴是活的,直到把驴的毛都烫掉烫完,这个时候驴也死了肉也熟了,其实还没完,因为这样的肉太松了,最后抛去内脏,用平整的芦篾把肉上下夹好,放在路中让人踩踏,这样的肉就坚实多了。看到这想必有的人已经是很不适应了吧,简直就是可怕。

炒铁脚

残忍指数★★★★★

炒铁脚这个做法其实在天津卫比较的多,天津卫有一种小鸟爪子是黑颜色的,所以就叫铁爪,为什么说这个残忍呢?其实就是它的拔毛过程了,先挖一个比较大的坑在坑里面放上炭,然后把关有铁爪的鸟笼就放在这个火炕里面,鸟热了之后就会乱飞,这样羽毛就会慢慢脱落,直到毛掉光了,才把铁爪做成菜,这也是悲惨的不要不要的。

活蒸子鹅

残忍指数★★★★★

这个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那就是先把一个铁板烧红了,然后把鹅放在铁板上,这样遇烫的鹅就会在铁板上胡乱的跳,结果鹅掌会被烫到越来越大,等脚掌完全熟透后,厨师再拿出来加工,很美味?我看很残忍!

话说这个做法是取自于纣发明的“炮烙“,这个也是残忍至极,让犯人在烧红的炮烙上行走,受不住的就会掉到下面的火里面烧死。残忍残忍残忍。

温水煮鳖

残忍指数★★★★★

这个菜的做法是在江淮一带的,也非常的可怕,先把憋放入冷水中,再慢慢的把冷水加至热水,遇热的憋会探头张口,这个时候把已经调好的汁水,就往憋的嘴巴里面喂,就这样如此反复,知道鳖死,而且喂汁水的是和尚啊,这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了。

碳烤乳羊

残忍指数★★★★★

这个其实和烤全羊差不多,但是做法又完全不一样的,那就是选取即将要生小羊的母羊,然后把母羊拿着烤,最后母羊烤焦了,里面的小羊就熟了,再吃,好吧,一尸两命,这个吃法要追溯到元朝游牧名族,话说有传说是因为草原养不起繁衍过度的羊才选择这样的做法,小编觉得这是借口,直接杀不不好,为什么要这样烤,残忍残忍!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有的网友表示这个已经是没有办法忍受了吧,但是其实更加可怕的东西来了。

易牙烹子献糜

残忍指数★★★★★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桓公表示自己这辈子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人肉,于是作为厨师的易牙就把自己家的孩子杀了给齐桓公吃。看到这小编无语凝咽啊。

文王食子肉羹

残忍指数★★★★★

这个想必大家也听说了,那就是周文王吃自己儿子伯邑考的肉,这个其实是有点小尴尬的,因为周文王并不知道这肉汤是自己儿子的,所以是吃完后才知道的。但是这也显示了商纣王的暴虐。

赵思绾食人肝

残忍指数★★★★★

这个故事发生在五代时期,有一个军阀叫赵思绾,他喜欢吃人肝,每次想吃,就把一个美女绑在柱子上,就把肝给取出来,爆炒而食,肝吃完了,美女还没死。这也是何等的残忍啊。

好吧,就先盘点这些了,这不仅仅是残忍,更多的是不人道,这要是放在现在社会,得有受法律责任的,所以我们就看看就好。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中国人为什么要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二字是怎么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趣事

    古时候我们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有的也是称自己是华夏子孙,那么,有很多好奇宝宝也是在问小编中国人为什么要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呢?这到底是怎样的?其实,小编也是觉得很好奇,不过,小编觉得应该是与历史典故有关吧,网上关于这则消息的报道还是有不少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黄帝和炎

  • 秦始皇兵马俑是活人俑吗,兵马俑是活人俑还是陶俑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趣事

    关于兵马俑,有一个很可怕的传说,就是说这些兵马俑实际上是活人俑,也就是用真正的人浇灌在里面铸成的,这样才能做成的等身高和表情不同的人,感觉上可能性很高呀,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秀丽,让“历史大农”用简短的语言,为您讲述一段历史辛密。秦始皇的伟大之处,并非

  • 秦朝灭亡后秦始皇的后代去哪了,秦始皇有后代吗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秦始皇也曾今是一代枭雄,虽然后面很快就亡国了,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第一位皇帝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在关注时代发展的时候,往往会去关注汉朝刘邦的动向,但是秦始皇亡国之后的后代去哪里了呢?虽然不影响任何事情,可还是会觉得好奇。秦朝灭亡后,秦始皇的后裔去了哪里?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残忍的话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记

  • 三国时期匈奴为什么没有入侵中原?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趣事

    在中国古代,中原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断过,不过大部分时候还是中原占上风。不过在三国时期几乎很少看到匈奴或者胡人入侵中原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东汉末年,汉朝对匈奴的掌控力已经不如以前了,匈奴也趁机想做出反攻,但是曹操率领大军把匈奴镇压下来,而且那时候的匈奴实力并不是很强所以也没能力入侵中原。自春

  • 秦始皇焚书坑儒烧的是什么书埋的是哪些人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抛开秦始皇为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不说,这位暴君的名头还是响当当的,焚书坑儒是为所有人知道的事件,将一些文化学者给埋了,书也烧了,阻碍人们的思想进步,但是,这一次烧的又是哪些书,埋的是哪些人呢?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

  • 赵云怎么死的墓在哪里?在大邑锦屏山还是南阳?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赵云其实更多的人还是比较关注他的武力值和战斗力这个事情了,因为毕竟是在全三国都是排第二的嘛,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赵云的武力值我们来讨论讨论,关于赵云的死,很多网友都说了赵云的死好像也有不少的说法,那么赵云死后又葬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我们还是先说说赵云是怎么死的吧。其实关于赵云的死说法

  • 蜀国能活42年靠的是什么?蜀国哪些方面比魏吴强?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三国演义是把蜀国当做主角在描述,从刘关张开始就渲染他们之间的感情,虽然蜀国人才辈出但是无奈人稀地小,和魏国还有吴国都有不少的差距。不过蜀国最后还是活了将近50年,所以蜀国肯定也还是有过人之处,不然早就被攻下了。吴国肯定是不想动蜀国的,毕竟有时候还可以利用蜀国来对付魏国,那魏国为什么也迟迟拿不下蜀国呢

  • 张三丰那么厉害为什么教出来的徒弟都很弱?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张三丰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张三丰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当然了,张三丰在古代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那么,小编看到最近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张三丰这么优秀这么厉害,为什么教出来的徒弟都这么的差劲这么弱呢?小编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武功修为堪称天下

  • 盘点历史上著名的九首打油诗,首首诙谐幽默暗含讥讽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打油诗很多网友也许知道这个诗词其实都是非常的有意思的,因为短短的几句话就能反应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有的时候也诗词非常的诙谐幽默,有的时候诗词也是暗含讥讽,也有的时候风趣逗人,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来盘点盘点关于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打油诗吧,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

  • 战国后期秦军战斗力为什么会那么强?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秦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国是非常的强大的,秦国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事迹说明了秦国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国家。那么,秦国为什么当时战斗力那么强呢?有哪些原因呢?小编觉得其实还是于当时的领导人秦始皇有关的,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