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中国人的崇洋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人的崇洋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640 更新时间:2024/3/14 11:42:46

说到崇洋媚外这件事情很多网友应该知道这个事情也还是很有意思的,很多时候自己都是非常的对这个事情嗤之以鼻的,但是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行为了,那么中国的人这样的心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以前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句话常用来比喻那些崇洋媚外的现象。中国人崇洋媚外的病屡遭诟病。为何一个堂堂大国失去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呢?中国人的崇洋心理究竟从何而来?简单说起来,这事还得怪我们的清朝祖宗。正是他们的盲目自大、愚蠢无知,为子孙造了孽。如果从因果的角度来讲,后代子孙就是一直在为那些祖宗还债。这就是一个国家转型的代价与成本,但是这个代价难免太大了,今天的我们仍在承受。

今天的国人有俗语“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而晚清的中国也有句流行语,即“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划时代的一句话,是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心理产生变化的一个关键节点。探究中国人的崇洋心理发展,有必要首先从这句话开始。

“师夷长技以制夷”,此话出自魏源之口,诞生于1840年代。夷,就是西方。夷人,就是洋人。在当时的中国,“夷”带有明显的贬义,那时的中国人是瞧不起外国的。虎门销烟时,两广总督的代表会见美国洋商,还称人家是“哪个海洋偏僻角落里来的红毛夷人”。鸦片战争后,上海、天津陆续开埠,中国人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吃西餐。夷人用着刀叉,吃着半生不熟的带血的牛肉,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茹毛饮血,是根本没有开化的象征。那时,国人打心眼里鄙视这帮洋人。

在外国租界,中国人第一次见到了众多西洋事物,比如电车、电灯、电话、照相机……。虽然感到很新鲜、很好玩,但中国人仍然持鄙夷的态度,统称为“奇技淫巧”。当时的国人,看到火车,“诧所未闻,骇为妖物”。因为实在想不明白,冒着蒸气,跑来跑去大家伙跟怪物有什么区别。一列火车就能吓到中国人,对待外国事务,国人除了鄙夷外,还有一种恐惧心理。

18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这是一场由清廷主导的改革开放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还称呼洋人为“夷”,但已经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在此期间,有很多知识青年、政府高官外出留学、公干,这批开了“洋荤”的人视野大开,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如学生以留美幼童为代表,官员以郭嵩焘为代表。他们在享受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自由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尤其是对西方政治文明更是羡慕不已。可以想象,他们也会为国人的自大无知而惭愧。

与此同时,租界文化在国内逐渐大行其道,也可视为西方文明在中国的近距离传播。比如上海百姓逐渐接受了西餐,并以此为时尚。用刀叉、切牛排、切面包,吃奶酪、喝啤酒。洋烟、洋酒、洋布、洋火、洋油、洋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以前令人鄙视的“夷”不见了,逐渐以“洋”字代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方面也曾为“夷”字恼火,多次向清政府提出交涉,不得在任何公开的文件再提此字。

另外,媒体的兴起也助推了西方文化在国内的传播。随着沿海大城市的开埠,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今天的国人在图书馆翻开当年的报纸,仍会惊讶,居然会有那么多的商业广告。确实,那时的报纸广告就已经是琳琅满目,一些新生商业公司为了招揽生意更会大做广告。如照相馆、西餐厅、洋布店、洋油店、轮船公司总是有各种促销广告出现。报纸越发达的地区,人们就越容易接受西方文化。无形中,报纸不断发挥着蒙的作用。

洋务运动期间,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先进的西方物质文明,随之影响的便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用洋货成为时尚,享受西方生活方式也成为了潮流。此时,“奇技淫巧”观念逐渐淡化,人们更愿意称为“洋货”。“夷人”变成了“洋人”,“夷务”变成了“洋务”,“西番”也改成了“西洋”。

在政治层面,越来越多的思想开明人士,希望不仅要引进西方物质文明,还要向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比如康有为就主张,要全面学习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后来的康梁变法、清末立宪虽然没有成功,但都是在全面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废除科举、创立新军、创建学堂……无一不是在学习西方。

从西方到中国,从民间到朝廷,都在发生着变化,一股“西风东渐”的思潮正影响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以照相为例,当照相馆陆续在大城市出现的时候,宫廷内喜欢拍照片的人还不多。慈禧比较守旧,直到清末才开始接受照相,并逐渐喜欢上照相。老佛爷不仅爱照相,还要进行各种制度改革。至此,如果用阴谋论的话说,那就是西方文明完成了对中国的全面渗透。

从对西方文明的鄙夷、恐惧,到接受,再到崇拜,中国人用了大概六十年。孙中山在《民权主义》一文中说,自义和团运动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

崇洋好不好,六十年时间长不长?或许日本人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在对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人也经历了与中国人几乎相同的心理历程。他们比中国人更崇洋、更彻底,但他们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国家的全面转型。相反,中国人在崇洋的同时,还有各种排洋运动,比如义和团的爆发。正是在这种一面崇洋、一面抗拒、破坏的矛盾心理下,中国人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在转型的路上。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最牛的官职,现代人听了却想笑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中国古代的官职问题其实还是挺复杂的,因为没个朝代的官职其实都是非常的不一样的,如果真要一个一个的去说的话,那就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了,那么我们就来说说最有意思的地方吧,那就是给大家说说在古代最为牛气的官职的吧,这个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那么这个到底是怎么说的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小伙伴们都

  • 关羽真的用过青龙偃月刀么?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关羽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很有意思的,别看他他毕竟的粗犷吧,但是他还是很有能耐的,最近不少的网友也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关羽虽然很厉害,但是怎么没见过他用青龙偃月刀啊,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说起三国时的关羽,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

  • 盘点三国时期那些投降之后混得更好的七位大将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时期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还真的是混乱啊,而且连年战争,战争竟然打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而且从前期的诸侯割据,到后期的三国鼎立,所以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混久了,也会去另外一个地方混的,所以异主这件事情就显得十分的常见了,其实异主这件事情真的是好事啊,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给大家来盘点盘点三国时期异主之

  • 关羽的虎女安能嫁犬子的虎女后来嫁给谁了?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实有的时候还真的是有点点让人觉得十分的尴尬啊,这个人的的确确是让人觉得十分的有才能,但是就是有点点的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方是这个人非常的狂妄自大,所以最后也可以说是被自己的狂妄给弄死了自己了,说到狂妄就不得不说他对孙权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虎女安能嫁犬子”这样

  • 历史上赵云的性格特点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时期的赵云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人是有多么的厉害和多么的迷人了,虽然说他厉害但是有的人表示就只有在长坂坡有听到过他的故事了,所以对于迷人这件事情我们是不是要拿出实际的证据呢?其实这个事情也不难,我们只要从赵云的性格就能轻松的解决这件事情了,所以下面我们就以赵云的性格来说明这件事情,赵云的性格大

  • 关羽败走麦城有办法活下来么?刘备犯下致命失误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趣事

    关羽败走麦城被杀是刘备和蜀国最大的痛点,难道当时关羽真的就没有办法活下来么?其实关羽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是需要一个人的配合,在这点上刘备犯下了一个致命失误,间接导致关羽被杀。当时关羽已经60岁了,体力各方面肯定比年轻人差了不少,想从魏吴的包夹中逃走简直太难了,如果这个人能及时出兵营救就还有一线生机。三

  • 自称是关羽后裔的人都是真的么?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关羽的孩子非常少,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而且大儿子和二儿子也都没能让血脉继续传递下去,只有女儿关银屏算是正常的传宗接代。但是有位关女士却说自己是关羽的后裔,这个可信度高么?毕竟三国的历史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1800年,想要证实这些很难,说是关羽的后裔基本上可信度很低。1800年都能传下来那也有点太恐怖

  • 曹操是怎么把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曹操之所以能成为三国里最强大的一方,也和他的为人处世分不开。曹操被称为是奸雄,但就算如此曹操也依然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曹操喜好杀戮,动不动就杀人,这一点让他一直不得人心,但另一方面曹操又广纳人才,愿意给百姓一个晋升的机会,这是曹操的开明。所以说曹操能把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和他实施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消

  • 关羽败走麦城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刘备没有反应时间么?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通讯不是很发达,有什么消息基本上都是靠书信联络,如果行军打仗动不动就是几百里的路程,哪怕是快马加鞭也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所以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没能及时出兵营救是不是和消息知道的太晚有关呢?因为当时魏军和吴军是不会给刘备营救的时间的,关羽这样的人物早点解决掉才能避免后患。219年11月,

  • 历史上那些杀敌勇猛,名字却让人哭笑不得的大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好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会有“人如其名”的说法,名字也是一张名片,所以取名字历来都是让父母们头疼的难题。然而这世上总会有一些在起名字方面不那么用心的父母,以至于流传下来很多让人一听就忍不住捧腹大笑的名字,今天就来看一看,历史上有哪些“名不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