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长平之战赵括战略有哪些失误?长平之战真相揭秘

长平之战赵括战略有哪些失误?长平之战真相揭秘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454 更新时间:2024/2/22 4:19:43

长平之战上,赵国把指挥官廉颇换成了赵括,这一点被认为是赵国最大的败笔,难道长平之战真的就怪赵括么?其实赵括并没有犯下多大的失误,只是赵王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和秦国打持久战,所以就换上了更擅长进攻的赵括,无奈赵括一心想快点解决战斗正好中计。如果赵括改变自己的策略有可能获胜么?实际上还是非常渺茫的,当时赵国内部压力也是非常巨大。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局势的分水岭,此战过后,能够阻止秦国东出一统天下的赵国被打残,国力大损,一蹶不振,战国群雄争霸的局面自此走向了终结。始皇继六世之功,四海归一,一统天下!

长平之战,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而赵括作为前线的最高指挥官为此背负了几千年的骂名,受到后世的不断丑化。但是,赵括真的是一个误国庸才吗?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真正了解长平之战的胜败之数以及赵括这个人。

长平之战的起因在于对上党地区的争夺,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韩王迫于压力割地求和,将上党郡割让给了秦国。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属秦国,转而依附赵国,很难说冯亭没有私心,秦国于是以此为借口攻赵。

关于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郡,赵国国内也是分为了两派,也平阳君为首的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会给赵国带来祸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观点。而已赵孝成王、平原君为首的认为应该接收上党郡,这会扩大了赵国的实力,毕竟在那个年代人口就是最大的财富,但他们对于由此会引发的问题却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战前先是一分。

但实际而言,赵国接不接收上党郡对于秦国并没有多大影响,赵国不接收,秦国就能够依托上党切断赵国东西联系,保持对赵国的高压状态。如果接收,秦国顺势进攻赵国,当时的局势是只有秦赵两国有问鼎天下的实力。魏国自惠王过后持续走下坡路,此时也不再是威胁了。齐国在齐闵王吞并宋国,五国伐齐后国力大减,偏居一隅。而楚国的怀王被秦昭襄王忽悠到秦国软禁至死,白起攻破楚都郢,楚顷襄王迁都寿城。韩国处于四战之地,燕国偏居北方,虽然有过高光表现,但终究影响不了大局。因而长平之战可以看成是秦赵生死战,胜则一统天下,败则国破家灭。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纷纷百姓逃亡长平,赵军在长平接应上党百姓。同年四月,秦军攻赵,赵王派廉颇出战,两军互有损伤。六月,廉颇兵败,赵军两过重要的据点都尉城与故谷城被秦军攻破,还俘虏了四名尉官。七月,赵军筑起围墙,守营不出站,因而秦军发起强攻,占领赵军西边营垒,俘虏赵军两名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打持久战,长平之战进入第二阶段,两边僵持不下,比拼国力。战争初期,赵国就想向秦国求和,虽然国内有反对意见,但赵王依旧派遣使臣出使秦国,秦王出于战略目的的考虑,与使臣虚与委蛇,麻痹赵国,却在不断向长平前线增兵。当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秦王撕下了伪装倾全国之力攻打长平,动员了上至六十下至十五的百姓运送物资,力图此战打残赵国,赵国匆匆应战,接连失利。

廉颇想以逸待劳,寻找有利时机一举击溃秦国,但赵国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持这场战役。赵国虽经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大增,但却是一个跛脚的巨人,军事、商业发达但是农业很不发达。在古代,粮食与人口是战略性的物资,而赵国恰恰在此方面不足,在苏秦游说列国时尚有丰富的粮食储备,到长平之战短短七十年,赵国的粮食储备就见底了。两军相持不下,赵国急需粮食,但由于赵国前期的决策失误以及列国惧怕秦国,遂没有国家借粮给赵国。而长平前线急需大量粮食,恐怕没有把秦国拖垮,赵国先扛不住了。秦国虽然拥有关中平原和巴蜀地区,但也经不起长久的消耗,到时候反而便宜了别人。

秦国遂使离间计,赵国顺水推舟撤下了廉颇,换上了赵括。赵括决意在长平与秦军决一死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继续守,赵王没有换将的必要,而且赵国也拖不起,主动出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白起也清楚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十分谨慎的应战,利用赵括缺乏实战经验,用一支军队诱敌深入,赵括率军追击,中了白起的埋伏。但是被围期间,赵军在缺水断粮的情况下,以战马、死尸充饥,没有发生内乱,甚至数次差点冲破秦军的包围,在坚持46天之后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军遂败。由此看出,赵括是有领军之才,能够保证军队在缺水断粮的情况下,不发生内讧,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白起长平一役坑杀赵国40万人左右,仅放数百年幼之人回赵国,赵国,自此一蹶不振,天下大势归秦。

长平之战遗骨坑

虎父无犬子,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熟读兵书,更在其父伐齐过程中,献计攻下一些城池。从中可以看出,赵括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人。同时,秦国换白起为主帅,我们可以想,如果赵括真的是个草包,秦国有换将的必要吗?关于赵母阻止赵括领军,一定是她认为赵括不行吗?作为赵奢的夫人,能够看到一般人不能够看到的东西,或许赵母以及预料到了赵军的结局,只是不想儿子淌这趟浑水罢了。

长平之败,赵括只是一个背锅侠罢了!败的原因主要在于:

赵国一开始就没有做好打大战的准备,战和摇摆不定。

赵国没有与其他国家结盟,孤军奋战。

战略物资储备不足,不能够打持久战。

赵括临阵应变能力不足,白起的狠辣。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有史书记载的三国时期十位诸侯的长相,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趣事

    很多人都会对古人的长相十分好奇,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画像流传下来,就算有,也可能和我们自己心中想象中的那个人相差甚远,见了画像可能还会更加失望。在没有画像的时候,我们就只能依靠史书的记载来推测了。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我们先抛开他们的历史功绩,单从长相上面来给他们排个名次,一起来看看。东汉末年是乱

  •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曹操理解错三马同槽含义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司马懿一直被认为是曹操小看的一个点,其实曹操最司马懿也是有所防备,当时司马懿已经漏出狼顾之相,而且曹操还做了三马同槽这个梦。只是后来曹操有点会错了意,导致司马懿最后逃过了一劫。其实司马懿早期也并没有显露出多少野心,而且行事非常的低调,这样的一个人是很难被注意到了,司马懿只是活的时间太长,慢慢变成了对

  • 孙权称帝后为什么不给孙策追封皇帝?孙权怎么对待孙策后代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孙权的父亲和哥哥都非常的英勇善战,东吴这片土地最早也是由孙策打下来的,但是无奈孙策遭刺杀身亡年仅26岁。而且当时孙策的孩子都还太小,不然这个位置也不会传给孙权。但是孙权称帝以后并没有追封孙策皇位,只封了一个长沙桓王,这就有点让人感到小气了。其实孙权也的确不是什么大心眼的人,而且对孙策的后代也是毫不留

  • 三国一共有几次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是最高明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应该是最出名,不过三国里不止一次空城计,还有人也使用过空城计但是效果都没有诸葛亮这么好。其实古代打仗很多时候都要靠虚张声势,谁要是装的像,对方就不敢行动了。诸葛亮能把司马懿吓跑也完全是靠诸葛亮的心理素质好,如果稍有差池估计就命丧当场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其他的空城计为什么就失败了吧。

  • 李世民是怎么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李世民用司马懿这招铲除异己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经常会被拿出来做比较,诸葛亮年少成名,而司马懿大器晚成,两人也都是自己国家至关重要的人物。不过要是比最后的影响,肯定还是司马懿更大。李世民就曾评价过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可能心狠手辣的李世民也会更加欣赏司马懿一些,而且李世民就是用了司马懿的这些招数,才把自己的异己全部铲除。杰出的人物

  • 赤壁之战曹操手下四大谋士都在干嘛?曹操不听谏言导致大败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赤壁之战应该是曹操一生中输的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差点还把自己的命给丢了。蜀吴联手的确给曹操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也至于说能把曹操80万大军给击溃吧,当时曹操当时应该是没有80万大军的,这个被严重夸大了,而且赤壁之战正处于曹操自信心爆棚的时候。那个时候曹操根本就没法蜀吴联盟当一回事,觉得自己可以轻松取胜,

  • 曹操墓72疑冢是怎么回事?曹操临死遗言交代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是死后并没有要求像其他帝王一样要把葬礼办的很盛大,甚至是连陪葬品都不要。因为古代皇帝死了,有些光是陪葬品就要占整个国家经济的一半,这样实在太奢侈而且没有必要,曹操在这方面还是非常明白事理的。不过曹操虽然想从简,但是怕有人估计盗墓所以安排了72疑冢,就是造了很多假墓,不过就目前发

  • 荀彧为什么要自杀?荀彧后代却帮司马家灭了曹魏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初代功臣,曹操之所以能替代董卓的位置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荀彧给出的策略。不过荀彧帮助曹操内心是经常纠结矛盾的,因为荀彧内心还是忠于汉室,但是他也知道曹操迟早有一天要自立为王,所以最后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彧还是在曹操的逼迫下自杀了。对去曹操来说也是损失了一位非常得力的助手,不过曹操可

  • 苏轼苏东坡写《赤壁赋》,那么他到底有没有去过真正的赤壁呢?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赤壁赋》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写过的一篇文章,记叙夜游赤壁的景色与自己独特的感受,其中不乏苏东坡自身的洒脱之意,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他还写过一篇《后赤壁赋》,那么他多次这样提到“赤壁”,不由得让人想到赤壁之战的赤壁。那么,苏轼去的这个地方,究竟是不是真正的

  • 东吴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孙坚时期的东吴厉害么?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三国时期其实最有实力和曹魏抗衡的是东吴,孙家三雄孙坚和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孙权,建立了东吴从基础到鼎盛的这段时期,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要说东吴的鼎盛时期那就是孙权掌权的时候了,其实孙权并不想孙坚和孙策那么能打,但是孙权的情商很高,很会用人,而且东吴也是内斗最少的国家,能够稳定发展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