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女子穿“高跟鞋”不是为漂亮而是防走光

古代女子穿“高跟鞋”不是为漂亮而是防走光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596 更新时间:2024/1/13 12:23:45

古往今来,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

《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写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否则,脚还没有抬,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了个台阶呢?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古代高跟鞋

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上三寸许。”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

这种鞋子适合“妇人短者着之”,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中很风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类似于这种叫“晚下”的高底鞋,脚底如同踩了块砖头,让人视觉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当时统称为“远游履”,相当于运动鞋。

中国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但这不是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专制严重的明朝,妇人的衣裙是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碍走路,于是,“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可见,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增高炫美。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近似疯狂,“甚至以足之纤巨,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裹脚的妇女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

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叙述:“自缠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而于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这种“高底”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

穿着这样的“高底”,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弓小”的脚尖上,相当痛苦,所以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娇喘呼吁,所行难远,但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并且惹人怜爱。女为悦己者容,小脚穿在“高底”里,成了当时的风尚。

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禁止满族妇女缠足。满族妇女也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高跟鞋”,“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圆其前,外衣通长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也叫“高底鞋”。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

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

清代爱美的满族妇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分外别致。

穿这样的“高底鞋”的女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中青年女子,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积小,以及用力的关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须慢且稳当,反而显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庄秀美,相当有范儿。这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并且逐渐传至民间。

关于满族女性为什么穿“高底鞋”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古代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就在鞋底绑缚木块,制作得日益精美,发展成了后来的“高底鞋”。

另外一种传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底绑上了高高的树杈顺利渡过泥塘,取得了胜利,达到报仇雪恨的目的。为了“忆苦思甜”,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后代满族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高跟鞋”。这个故事把女性爱美的情思赋予了英雄史诗的壮美,很有趣。

作家亦舒说过:“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爱美嘛,难道有罪?其实,任时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无论说法再多,肯定与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绝大关系。

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却趋之若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标签: 高跟鞋妇女满族女子为了鞋子女性这样的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贵为皇帝竟是个“护妻狂魔”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京,灯笼,姑娘,和尚,朱元璋,大脚,七家,皇后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朱元璋能够创立大明帝国,离不开元配马皇后,两人婚后的生活很恩爱。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朱元璋自打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后,任劳任怨地干活,很快就得到了郭的赏识,由一个地地道道的“穷二代”,变成了“官二代”,不仅有了官福,还得了艳福,倒插门做了

  • 慈禧冰上撒钱看人哄抢取乐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起来,太监,大家,太后,皇上,妃子,皇后,格格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命众格格做针线活这天

  • “东北第一城”是康熙皇帝主持修建的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修建,书院,康熙,城市,京城,甚至,一个,历史

    康熙十九年(1640),盛京城建,终于有了新的起点,玄烨批准增修盛京边墙。这意味着一盛京城有了超过以往一倍的规模,甚至有了一个国都的风范。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盛京城的模印,是皇太极在明朝沈阳的基础上改建的,原来四门加为八门,原来的十字街改为井字街。而玄烨则用夯土筑墙,再开八个边门,由

  • 皇帝挑选后宫佳丽都有哪些标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妃子,年龄,皇帝,女子,但是,条件,要求,生理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是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还是有很多的平民百姓,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宫去,以求谋得皇上的宠幸,从而给自己的家族也带来荣华富贵,正所谓,一人得势,鸡犬升天,就是这个道理。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皇帝选妃 只是古代选妃也好、秀女也罢,并没有那么简单容易,对于皇帝选妃,要求

  • 清朝公主结婚后却要守活寡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所以,住在,很多,公主,夫妻,不能,奶妈,清朝

    古代的公主,受电视剧的影响,给人的印象是漂亮,刁蛮,任性,身份高贵,常人更不敢高攀。所以公主也就成了多少女孩子的梦想,很多男孩子的也认为这辈子要是能娶上公主,那可真是祖上积德,三生有幸啊。可是在清朝,你的梦想可能就要破灭了,因为清朝的公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幸福。甚至很多清朝公主结婚后,都在守活寡,这

  • 秦始皇想方设法杀死吕不韦是因为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担心,太后,秦始皇,河南,于是,造反,事情

    嬴政继位时,年龄尚小。吕不韦常常与太后私通。秦始皇年龄渐长,而太后淫乱不止。吕不韦担心事情被察觉以后,自己会获罪。于是他求得一名叫嫪毐的人,将嫪毐推荐给太后。嫪毐拔去胡须,假扮成宦官,混进后宫,侍奉太后。太后很爱嫪毐,不久,太后竟然有了身孕。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嬴政和吕不韦 秦始皇九

  • 在宋朝当状元最受人欢迎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科举,皇帝,状元,亲自,录取,答卷,宋代

    唐代科举,考试和录取透明度都很大,所谓通关节,是指在考前就和主考官约定,用不着在考场内、答卷上或在阅卷时作弊,虽不正大光明,却也不违法。自宋太祖禁止公荐,科考逐步过渡到以答卷定弃取。宋真宗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考试规则,试卷糊名弥封,不论主考官出于什么动机——受请托、受贿或是爱才,要想预定录取谁,都不

  • 他中了状元却为何受尽嘲讽?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状元,榜眼,中国,宰相,历史,有人,万历,儿子

    明正德六年,四川新都人杨慎考中状元,他父亲杨廷和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杨慎是现任宰相之子中状元的第一例。虽也曾引起一些窃窃私语,如有人说,殿试首席读卷官、内阁首辅李东阳先把策题告诉了杨慎,杨慎才“所对独详”,但杨慎的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素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即使到嘉靖初年杨慎父子以“议大礼”

  • 唐朝官员早朝后还能在宫内吃一顿饭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看到,一个,我们,上班,长安城,历史,每天,流行

    在唐朝关中,尤其京师周边地区灌溉设施修建及管理大大增强,冬小麦产量迅速增加。长安城里,人们开始流行吃面食。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饼的种类和加热手段,可以说在唐长安城基本上也都全部出现了。所以在某些层面,我们今天吃的早餐,和唐代长安百姓所吃的,也差不到哪里去!比如煎饼,在当时就很流行。有记载说,元和十二年

  • 刘备是深藏不露的耍剑高手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什么,武林,吕布,历史,武艺,一个,高手,刘备

    现在说起三国高手,人们老在嚷嚷什么方天戟、青龙刀,或什么张飞矛、子龙枪,其实只要略知武艺常识,皆当知“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的道理。刀枪练精,其根底实力基本相当,所以武林中人无不以刀枪做为根基,但剑则不然,由于它的特殊性,练成者多是高手。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刘备剑好比是武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