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舌尖上的中国——古代人们吃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古代人们吃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53 更新时间:2023/12/14 11:56:13

满汉全席

唐:饼和饭是主旋律 宋:全民热爱下馆子

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来(但也有部分人家只吃二餐),这只有在农业产量大为提高、食物变得丰富并且有了夜生活之后,才可以实现的。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吃饱之后,人们便会追求吃得精致。宋人对于饮食是非常讲究的。富贵人家,“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为了尝到新鲜,不惜金钱。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领跟今日的小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百余栋楼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确认出是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四五十栋,也差不多接近半数。南宋笔记《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也收录了一大堆临安的饮食店与美食名单。

即便是城市下层人,也能从饮食店找到物美价廉的食品,据《梦粱录》记载,“更有专卖血脏面、斋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麸笋素羹饭,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饱,往而市之矣”。

临安的每天早晨,“买卖细色异品菜蔬”的小商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梦粱录》)。蔬菜是宋人餐桌上的常见食材,学者的考证指出,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种非常丰富,约有四五十种,与今日市场上的蔬菜种类大体差不多。

如果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似乎北方居民只能靠窖藏蔬菜过冬。但是诗人梅臣就写了一首《闻卖韭黄蓼甲》,说,“百物冻未活,初逢卖菜人。”原来,这位卖菜人利用粪土热力与保暖作用,培育出鲜嫩的韭黄、蓼甲:“乃知粪土暖,能发萌芽春。”换成现代的说法,这不正是“反季节栽培”技术吗?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让宋朝人在餐桌上的选择机会比之前任何时代都要丰富。

对美食的讲究,促使宋代诞生了花样繁多的美食,《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条,《梦粱录》“分茶酒店”条、“面食店”条、“荤素从食店”条,《武林旧事》“市食”条,都罗列有一个长长的美食、小吃、点心名单,抄也抄不过来。今日的五星级大饭店,菜谱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么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朝的开封与杭州,简直就是“吃货”的天堂。

我们现在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油条、刺身等,都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也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

唐朝人的主食结构,主要是饼和饭。这二者中,饼又占据主要地位。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当时“世重饼啖”,这是多数唐朝人食饼的真实反映。

唐代所说的饼,内容比今天宽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种成型面食,都可以称为饼。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饼,有胡饼、蒸饼和汤饼等。

胡饼是用烤炉烤制的大饼,它是汉代自西域传入,在唐代极为流行。胡饼中有一种胡麻饼,烤制时在饼上撒了一层芝麻。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曾对胡麻饼赞美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短短四句诗,就把胡麻饼的风味特点及受欢迎程度生动地写了出来。

蒸饼是将面糊发酵后再蒸熟的面食,如馒头、包子等。唐朝人食用的蒸饼种类很多,它既可单纯用麦面制作,也可掺进各种配料。各种蒸饼不但是百姓餐桌上常备的食物,也能登上皇家的大雅之堂。白居易在《社日谢赐酒饼状》一文中,曾提到“蒙恩赐臣等酒及蒸饼、环饼等”,这说明皇帝赐给大臣的食品,就有蒸饼。

汤饼是下在汤里煮的面食,如面条、面片等。其中有一种叫“槐叶冷淘”的冷面,它是用槐叶汁和面做成面条,煮熟后再放入凉水中冷却,吃起来又凉爽又别具风味。杜甫曾在《槐叶冷淘》一诗中写道:“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饭在唐朝人主食中的地位,虽然略逊于饼,但仍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而在有些地区,它甚至比饼更受青睐。唐朝人食用的饭多种多样,主要有稻米饭、粟米饭、黍米饭等。稻米饭食用的范围最广。尤其在长江以南产稻地区,它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食。稻米饭配以相应的菜肴,既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也是诗人寻觅的美好意境。如“香稻熟来秋菜嫩,伴僧餐了听云和”(陆龟蒙);“看炊红来煮白鱼,夜间鸡鸣店家宿”(王建);诗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从诗人的诗中,我们足以看出稻米饭的价值和它在唐人饮食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粟米饭即小米饭,它的食用范围主要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农村。当时一些小饭店出售的饭食,也多为粟米饭。黍米饭则是用大黄米(即黍米,有粘性)煮的饭。唐朝人的主食中,还有胡麻饭、乌米饭以及添加各种配料的什锦饭等。

明朝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注重享乐,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因为朱元璋出身安徽,开国将领中也多淮扬一带的人,所以官场上流行的菜还是以淮扬风味为主,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都带有浓郁的淮扬菜特色。

据《明大政纪》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南京)建了10座大酒楼,具体经营交给民间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官方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些酒楼非常豪华,里边还设有剧场等娱乐场地,有些酒楼里甚至有水上流动餐位。为了拉动消费,朱元璋又赏钱给文武百官官钞(相当于现在为了应对危机拉动内需发放的消费券),让他们到这些酒楼中去消费。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带领,这些酒楼自然生意兴隆,“日收十万钱”。

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代,去酒楼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行为。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很多外来食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的番茄鸡蛋汤在明代已经出现。

在烹饪技术上,明代与两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规范,有烧、蒸、煮、煎、烤、卤、摊、炸、爆、炒、炙等,查阅明代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28道菜都是用独立的烹饪方法做成的,比如火燎羊头、水晶鹅、酿螃蟹、蒸龙肝、炮凤肚、烧芦花猪、糟鹅掌、烩通印子鱼、煎鸡、熬鸡、酥鸡、卤烤鸭、摊鸡蛋、火熏肉、腌螃蟹、王瓜拌金虾、肉鲊炖雏鸡、腊鹅、羊灌肠、馄饨鸡、油炸烧骨、鸡煎汤、蒸羊肉、榛松糖粥、鸾羹。

相比于官宦菜,明朝民间的美食更加丰富多彩,这在明代着名白话小说《金瓶梅》中有集中的体现,并且深刻的影响了另一部小说巨着《红楼梦》。

粗略统计,《金瓶梅》中列举的食品(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80多种,茶有19种,酒24种,提及的饮食行业有20多个。其精细程度,现在看来也是让人惊叹的。比如,仅以蛋的做法,《金瓶梅》中就有摊蛋、煨蛋、洒蛋、糟蛋、蒸蛋、煮蛋、饡蛋等。这些做法至今还盛传不衰。《金瓶梅》中的面点也蔚为大观,有芋饼、肉饼、卷饼、夹沙团、臊子面等。

《金瓶梅》里对吃喝如此详细的记载,自然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和模仿。在故事发生地山东阳谷县当地的阳谷宾馆今天就有专门的“金瓶梅宴”,把《金瓶梅》中的大餐还原,并有创新。出名的菜有“宋蕙莲烧猪头”、“肉兜子”、“羊贯肠”、“捶溜大虾”、“杏仁豆腐”、“西门佛跳墙”、“西门大黄翅”、“糟扒蹄筋”等。

外来食材掀革命

清:满汉全席的奢华

以“满汉全席”闻名的大清堪称舌尖上最腐败的时期。吃货大清极尽奢华,享尽天下美味佳肴,但他们没有想到,每一次饕餮盛宴的背后都是逐渐加重的危机,最终变成了吃不了兜着走的晚清。

话说自满自大的乾隆本是一个十足的驴友,尤其喜好江南自驾游,遍览自己治下的大好河山。皇帝巡视各地,各种吃喝玩乐是一定的。尤其是在吃喝上,更是乾隆猎奇的目标,很多紫禁城里见不到、吃不到的各地特色菜、小吃,自然成为了乾隆满足口腹之欲的首选。而给乾隆做菜的厨师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皇城带来的厨师,一部分则是当地的厨师。由此一来,乾隆的大餐则是满汉菜肴皆有。从此,满汉席逐渐成为常态,以至后来发展至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满席加汉席,简单说,就是满族特色菜与汉族特色菜的大拼盘,或满汉特色兼具的菜肴。据乾隆时期李斗的《扬州书舫录》中记载,满汉全席共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共计三百二十品。这320道菜包罗万象,各种山珍海味,飞禽走兽,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多条腿的、四条腿的、两条腿的、没有腿的等等应有尽有。如鲍鱼、海参、鱼翅、熊掌、猴头等各种高大上食材。在烹饪技法上,也是煎炒烹炸炖、蒸烧烤煮,样样俱全。总之,满汉全席无论是在食材的丰富上、还是在烹饪技法的全面上,都是各种大而全的架势。简单说,一个厨师如果会做满汉全席估计就没有不会做的菜了。

啥叫奢侈,光有美味佳肴还不行,还得有各种形式的衬托。一个是用餐环境,露天的是野炊,小黑屋里的是大排档,吃满汉全席必须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还有一个是精美的餐具,各种粉彩万寿餐具,精美绝伦,再配以各种银器,甚至有的筷子都是象牙雕刻而成。再一个就是吃饭的氛围,要有名家名曲伴奏,必须是古典美声范儿,通俗歌曲都上不了台面。最后一个就是用餐的礼仪,必须严谨庄重,更衣入列,按官职大小入席,吃完一桌再换上一桌,必须井然有序。总之,这种场合吃满汉全席都不好意思使劲吧唧嘴。

标签: 明代酒楼饮食满汉全席各种美食就是丰富

更多文章

  • 被禁止转世的活佛:遭乾隆分尸挫骨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藏,遗产,活佛,弟弟,这个,历史,红帽,乾隆

    网络配图1780年8月,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带着一支人数高达两三千人的“祝寿团”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算起来,这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进内地“朝觐”皇帝的班禅,也是自1653年五世达赖进京与顺治帝会面后的又一次盛事。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六世班禅此行系主动请缨为乾隆庆祝七十大寿而来,

  • 揭秘古代惊心动魄的七个棋局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一次,下棋,继续,皇上,对弈,康熙,朋友,山下

    网络配图围棋和象棋都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娱乐项目,历代都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有关下棋的故事。史上有这么不寻常的七局棋,读来让人惊心动魄。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其一:东晋时期,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八十万大军。当捷报传回建康的时候,

  • 杀了“小安子”:慈禧宠阉安德海得罪谁了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慈禧,山东,太后,亲王,皇帝,同治,太监,安德

    为慈禧护驾,左前为安德海,右前为李莲英。同治八年,恭亲王紧密布置,终于杀了慈禧的宠阉安德海。有人认为是恭亲王同慈禧太后权力争端的表现,是对她三年前黜议政王的报复。也有人认为既然安德海犯了清廷家法,安德海就该杀,无关恭王和慈禧的内情关系。而到了文学创作者那里,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描绘出"小安子"

  •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冤案”:谁死得最惨!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自己,为了,狱中,冤枉,华佗,刘备,水军,老乡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冤案”一、曹操杀伯奢。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后,与陈宫结伴逃亡,途中行至吕伯奢的庄院求宿。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为了款待曹操,特意出门买酒,让曹操在家等候。期间疑心很重的曹操“闻庄后有磨刀之声”,遂“潜步入后堂”,在偷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的话后,便与陈宫一起“拔剑直入

  • 历史上的皇帝碰到过哪些灵异事件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他们,考古,秦始皇,民间,一个,出现,朱元璋,乾隆

    中国的皇帝们自古以来都是以天子自居,在他们看来,他们是真龙的化身,有着最高的权利。他们在生前亦或是死后都会受到神明的庇护,按现代的人说,这些所谓的庇护也许只是个巧合。不管是真还是假,中国古代皇帝的灵异现象至今让后世惊诧不已。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秦始皇秦始皇在 39 岁完成统一大业,却

  • 一生勤政爱民的唐太宗做的这件事极不厚道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自己,这件,兰亭序,对于,和尚,唐太宗,书法,王羲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全能型人物,上马能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下马能安邦定国,兴国利民。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还练得一手好字,书法造诣可与唐朝的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比肩,所以他头上的三顶帽子——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个个都不是虚的。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不过,金无足赤,一生勤政爱

  • 从《推背图》到《烧饼歌》,中国历史留下了最费解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宋,百年,梅花,一个,建立,烧饼,预言,历史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从周朝《乾坤万年歌》,汉朝《马前课》,唐朝《推背图》,宋朝《梅花诗》,再到明朝《烧饼歌》,每个汉人长治久安的朝代都会留下一个准确而系统的预言。更奇怪的是姜子牙、张良、徐懋功、苗光义、刘伯温,每个都是真命天子的贴身谋臣。这其中似乎有条洞察世事的神脉,在悄然传承。公元前209年的秋夜

  • 盘点十大吃货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一个,凉粉,皇帝,入选,理由,羊肉,骨头,文帝

    网络配图1.魏道武帝拓跋珪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了拓跋焘。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厨师。从此,毛修之

  • 后金满族把国号取为大清藏着什么玄机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认为,皇太,有人,说法,大清,历史,国号

    大清朝为什么会叫清朝呢?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在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不过当时并未说明国号之由来,致使“大清”国号成为一桩历史悬案。这就是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这“大清”国号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对此,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总结为六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源自青色。有人引用乾隆皇帝

  • 历史上真正的宋江,是否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接受,最后,水浒传,招安,历史,宋江,朝廷,上真

    《水浒传》中,宋江是山东郓城县的一名押司,为人豪爽,乐善好施,经常救人于危难之中,人称呼保义也称及时雨,在当地小有名望。后来又结识了晃盖吴用等人,不料晃盖吴用他们劫取了当今太师蔡京的生辰纲,结果官府派兵追查,宋江为了救晃盖吴用等人,私自通风报信放走了晃盖吴用等人。事情没过多久,宋江的这一举动被自己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