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
有关“京师保卫战”的历史故事
于谦京师保卫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军事事件。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使得北京免遭被侵略的命运,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抗击侵略者的意志和勇气,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光辉篇章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于谦京师保卫战成功的原因,包括领导力、战略布局、军队素质和民众支持等多个方面。一、领导力于谦
在明朝历史上,京师保卫战可谓是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争发生在1398年,当时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的孙子朱棣试图通过政变夺取皇位,进而攻占京城。然而,建文帝和他的大臣们奋勇抵抗,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朱棣的军队。那么,京师保卫战的主人公是谁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主要力量。建文帝的军队由精锐的御林军和神武
在明朝历史上,京师保卫战可谓是一场激战。这场战争发生在1398年,当时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已经去世多年,由其孙子建文帝继位。然而,不久后,他的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试图篡位夺权。为了保卫京师,建文帝和他的大臣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双方的主要力量。建文帝的军队由精锐的御林军和神武营组成
在明朝历史上,京师保卫战可谓是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争发生在1398年,当时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的孙子朱棣试图通过政变夺取皇位,进而攻占京城。然而,建文帝和他的大臣们奋勇抵抗,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朱棣的军队。那么,京师保卫战的主人公是谁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主要力量。建文帝的军队由精锐的御林军和神武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他东征西讨,势力大盛,梦求再现大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锋芒直指中原的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京师保卫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朱祁镇因情报失灵兵败瓦剌的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袭扰明朝边境,明英宗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
(梦归秋辰:第513期)公元1127年,金国大军南下进攻北宋,然后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由于这个事件发生在宋钦宗的靖康年间,因此后人将其称为靖康之变。世人都将这一时刻称为至暗时刻,岳飞在《满江红》里面写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而金庸更是在射雕英雄传里面用郭靖和杨康的名字来诠释靖康之变,因
导读:明朝于谦京师保卫战中拯救大明于水火,为何最后被杀?于谦之死说明了什么?是明英宗的泄愤吗?一起跟随小编来了解下,当年发生的点点滴滴。英宗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已经七年之久,七年太上皇生活,没能降低他内心中的愤怒,有朝一日复辟帝位,是他每一天最盼望的事情。复辟的帝王,在历史上也为数不多,因为这样的事
北京保卫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元1449年十月,一场战争的阴云笼罩在繁华的大明都城北京城上空,这场战争差点就让北京成为蒙古人的都城,大明也差点要改朝换代。这场战争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下午,北京德胜门外陆陆续续来了一些狼狈不堪的士兵,这
午门血案背景午门血案发生在明朝,时间是1449年8月23日,地点是北直隶京师午门,这次血案是指在没有得到统治者允许的情况下,众大臣当着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将马顺、毛贵、王长三人群殴致死的事件,可以说当时的朝臣已经完全的失去了理智,场面失去了控制,之后在于谦的斡旋下,众大臣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下面说一下
京师保卫战影响京师保卫战是发生在1449年的一场战役,当时蒙古瓦剌也先进攻明朝,明英宗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率兵亲征,最终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也先围困,最终大臣66名战死,明英宗被俘,之后也先挟持着明英宗进攻北京城,北京城军民一心与也先决战,最终获得了胜利,也先被迫撤军。下面说一下京师
京师保卫战背景明朝的京师保卫战发生在1449年,这一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役中被蒙古瓦剌的也先俘虏,之后也先挥师南下,围困了北京城,于谦率领着京城的军民开始了抗击也先的京师保卫战,经过北京军民的共同努力,京师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于是明朝转危为安,于谦也因为京师保卫战名垂青史,下面介绍一下京师保卫战背景。明
京师保卫战结果京师保卫战发生在明朝时期的1449年,这一年势力空前强大的蒙古瓦剌部落也先率部攻打明朝,明军节节败退,明英宗对自己的实力做出了错误估计,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率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大败,明英宗被也先俘获,明朝朝野震动,也先举兵来到了北京城下,主战派于谦率领北京居民进行了京师保卫战,下面说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铁骑大举南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贸然出征。八月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兵团团包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沙城镇),十几万明军被歼,就连英宗也做了俘虏。这场形如儿戏的御驾亲征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土木之变&rd
京师保卫战经过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族也先借口明朝侮辱贡马使者,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军大举南下,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虏,消息传到京城,京城内一片混乱,也先挟制着明英宗来到了北京城下,京师军民团结起来打败了也先的进攻,这就是京师保卫战经过,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背景明朝的京师保卫战发生在1449年,这一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役中被蒙古瓦剌的也先俘虏,之后也先挥师南下,围困了北京城,于谦率领着京城的军民开始了抗击也先的京师保卫战,经过北京军民的共同努力,京师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于是明朝转危为安,于谦也因为京师保卫战名垂青史,下面介绍一下京师保卫战背景。明
京师保卫战背景明朝的京师保卫战发生在1449年,这一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役中被蒙古瓦剌的也先俘虏,之后也先挥师南下,围困了北京城,于谦率领着京城的军民开始了抗击也先的京师保卫战,经过北京军民的共同努力,京师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于是明朝转危为安,于谦也因为京师保卫战名垂青史,下面介绍一下京师保卫战背景。明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铁骑大举南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贸然出征。八月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兵团团包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沙城镇),十几万明军被歼,就连英宗也做了俘虏。这场形如儿戏的御驾亲征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土木之变”。网络配图“土木
固守京师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举朝震动,城内人心惶惶。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皇帝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还都南京;而主张抵抗的兵部侍郎于谦则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反对迁都,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征得皇太后的支持。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
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继元而起的一个最大的蒙古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