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文成公主,祖籍山东济宁(今任城),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多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因战功被封为任城王,他的女儿就生在任城。史书中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而记载她为宗室女。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

  • 文成公主入藏后其实并不幸福?松赞干布根本就没把她当老婆

    文成公主一直被吹嘘赞扬着,但是这背后其实是大唐盛世背景下拿女子换和平的凄苦。年方十六的公主出嫁时,松赞干布不仅有正妻还接连娶了好几个小老婆,文成公主其实只是他众多女人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并且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之间并没有迎来甜蜜的爱情故事,因为松赞干布根本就没把她当老婆。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观点呢?其实

  •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和唐太宗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后生活的如何

    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扬言要娶唐朝公主为妻。不过在唐军先锋击败吐蕃军,让松赞干布憋了气,遣使谢罪。这一次请婚的松赞干布,不像以前那样野蛮霸道了。相反,他派使者禄东赞带着黄金五千两和众多珍宝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道宗之女封为文成公主

  • 文成公主的资料简介,文成公主入藏相关故事资料

    中文名:文成公主外文名:munchangkungco别名:汉女氏,甲木萨国籍:吐蕃民族:汉族出生地:大唐任城(今山东济宁)出生日期:625年(乙酉年)逝世日期:680年11月1日职业:吐蕃王后信仰:佛教主要成就:传播文明,教育吐蕃民众巩固汉族和藏族的友好关系吐蕃名:甲木萨配偶: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生于

  • 文成公主入藏展示了大唐的风范,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怎么样?

    贞观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提出要娶一位唐朝的公主,结果遭到了拒绝。结果双方爆发了战争,松赞干布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不过唐军打败了吐蕃,松赞干布害怕了,派遣使者来大唐谢罪,还再次请婚。于是,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她就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

  • 文成公主入藏多年无子无宠,如丫鬟般伺候松赞干布?

    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津津乐道她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一个弱女子肩负使命涉足蛮荒的惊恐?将要面对妻妾成群、言语不通的君王夫君是何等的忐忑?一个在中原出生长大的,在贵族家庭生活的公主到了雪域高原衣食住行的种种不适?现在的西藏已经是充分分享现代文明的西藏。咱们去旅游都还会有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等的不适应

  • 文成公主入藏原来是打出来的一段佳话

    吐蕃在唐初逐步强大起来了,当时吐蕃的首领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听说邻国吐谷浑、突厥都娶了大唐的公主,能娶到大唐的公主自然是一种荣誉,也是国际地位提升的标志,于是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提亲,时任唐朝皇帝的李世民没有立即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还是那句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松赞干布派的这个

  • 许多人只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功劳大,却鲜有人知道她的结局如何

    比如说汉朝最经典的就是明妃出塞,这是汉元帝一生的痛,明妃虽然被后世尊称为大漠女神,但是她在匈奴那边的孤苦与寂寞又是谁能体会的呢?在唐朝也有这样的一个和亲事情,甚至那时候,和亲成为一个很平常的外交手段。虽然说盛唐二字是别的国家难以企及的,但是一个国家繁盛与否并不能够直接说明他们真的强大到无需女子来和

  • 传世名画《步辇图》与文成公主入藏有关?

    《步辇图》那历史上这件和亲事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又是否与这幅步辇图描画的内容有关呢?对于文成公主的真实姓名,身世背景,史书上并没有的详细记载,只有“宗室女”的简短记录。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至长安,想要与大唐和亲,遭到唐太宗的拒绝。唐贞观12年,松赞干布为达到和亲目的遂出兵攻打受唐庇护的吐

  •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结局如何?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结局如何?在唐朝的辉煌历史中,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一道闪耀的风景线。那么,这位公主在进入西藏后,其结局如何呢?文成公主,李姓,名为不详,是中国唐朝任城郡主李氏,北魏拓跋氏的后代。她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在陇西成纪出生,父亲是李世民的宗室成员。在她还是少女时,就被选为嫁给吐蕃的松赞干

  •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两地关系的和谐交流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她对于藏民族发展、李唐王朝边境稳定和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为人们所铭记和称颂,她的功绩是是李唐王朝外交史上的重要一笔,为后世所敬仰。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命族弟李道宗,也就是文成公主的父亲为送亲使持节护卫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王后。关于文成公主进藏后的故事

  •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过得怎么样?“被迫”下嫁的结局让人愤怒!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过得怎么样?“被迫”下嫁的结局让人愤怒!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一直流传着很多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编织着人民对于生活美好的期望,对世界的美好向往。在唐朝的时候,文成公主入藏一直以来都是一段佳话,是盛大王朝对边境子民的恩典,其不仅对汉、藏两地的政治有着直接的影响,也间接的促

  • 文成公主入藏所带来的影响究竟多深远?

    文成公主入藏时间是641年3月2日。这个时间的具体的日子或许有出入,但是年份的确是这样。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也不过十六岁左右,再来看看她的出生年份,约是623—680。如此推算,文成公主入藏时间大约是在641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经过还相当曲折,相对于其他几个远嫁的公主来说,文成公主这次的和亲令唐太宗相当

  • 揭秘文成公主入藏后经历了几任丈夫?

    文成公主的名号非常大,现在的很多人还知道她的名字,关于文成公主的各种传说和演义也不少,关于文成公主丈夫有几个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像照关于文成公主丈夫有几个的问题,这里需要向大家说明,文成公主只有一个丈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松赞干布,也是吐蕃王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远

  •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汉藏两地关系的和谐交流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她对于藏民族发展、李唐王朝边境稳定和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为人们所铭记和称颂,她的功绩是是李唐王朝外交史上的重要一笔,为后世所敬仰。网络图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命族弟李道宗,也就是文成公主的父亲为送亲使持节护卫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王后。关于文成公主进藏后

  • 文成公主入藏:地位平庸悲惨守寡31年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文成公主因和亲而嫁到吐蕃幸福吗?成

  • 都知道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做了贡献巨大,那她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文成公主的远去的身影消散在了茫茫大漠之中,她对汉藏文化交流的贡献却永载史册,书写了民族间友好往来的篇章。同时也彰显了唐文化的兼容并蓄。可是,人们只知道她入藏和亲,贡献巨大,却不知道她最后的结局。文成公主嫁过去后的生活如何呢?她在藏的生活幸福吗?文成公主,史书记载为

  • 文成公主入藏为什么没有为唐朝和吐蕃带来和平?

    01松赞干布的武力求婚唐和吐蕃几乎同时兴起,当吐蕃的军队走出重重山岭抵达青藏高原东部时,展现于眼前的是李世民所统治下强大的唐帝国。公元634年(贞观八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入唐,唐太宗当即派遣冯德遐人蕃,这是双方问的第一次交往。松赞干布得知当时突厥、吐谷浑皆得到唐的公主,于是便派遣使者到长安献珍宝求

  • 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是怎样的一番心境?简评《藏梦》

    文/80后IT熊《藏梦》是一款比较小众的3D冒险解密游戏,玩家需要在文成公主的异想世界里,完成这个与众不同的文成公主嫁入西藏的故事。早在游戏发售之前看到一个关于《藏梦》制作人的采访视频。“锈钻游戏”的鲁星源老师有一句话打动了我,说到他们在尽可能地将古文化融入到游戏之中,游戏从始至终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

  • 文成公主入藏, 夫妻二人成千古美谈, 但二人真的相爱吗

    文成公主进入西藏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唐朝皇帝许诺把她许配给吐蕃王国的松赞干布。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和为贵”自古以来就是维护和创造和平的主要手段之一,被选中的妇女无权反对,因为在古代,妇女除了服从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命令外,没有任何地位。一般来说,在一桩政治联姻的姻缘中想要幸福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有一个根

  • 文成公主入藏后生活过得好不好?正史和野史的记载差别巨大

    西方有《睡美人》、《白雪公主》一类关于王子和公主美丽爱情的童话故事。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美丽爱情童话故事,而且是有历史根据,发生在历史真实人物身上的。比如,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爱情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就叫《文成公主进藏》,文笔优美,故事浪漫动人:唐朝的时候,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