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被自卑作践的帝王!

朱元璋——被自卑作践的帝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52 更新时间:2023/12/23 15:51:10

凡是熟读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宋代的皇帝都已软骨病著称,而明代的皇帝则以疑心病闻名。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疑心病是怎样作践了他。

贫憎皇帝的诞生朱元璋的自我超越

朱元璋出身赤贫,早年被迫为僧。庙里断食时又被赶出,四处化缘乞食。他在外游历了三年,饱尝了世间的冷暖人情,无比憎恨那些贪官污吏。所以当义军奋起时,朱元璋毅然脱下僧袍,投到郭子兴的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贱,又饱尝世间艰辛,所以身上全无尊贵骄横之气,又能体恤民情,因而深受部下的爱戴。

朱元璋还很善于挖掘人才,使得自己身旁很快聚集了一批谋士,如李善长、宋濂、刘伯温朱升等人。他们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在农民起义中兴起的其他豪强,如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明玉珍等人,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由一个贫僧而终取天下,成为一代开国皇帝,这不仅由于他有着超乎一般起义军将领远见卓识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外,还由于他懂得挖掘人材,善抚人心。应该说,朱元璋作为一个领袖人物,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只念过几个月的私塾,又当了几年的贫僧,最后能一跃成为一个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滥杀功臣也是绝无仅有的。

滥杀功臣朱元璋多疑成癖

朱元璋在开创天下时,尚能广招天下文人贤士于自己旗下,并放心任用自己手下的饶勇战将。一俟天下方定,他就开始猜忌手下的文臣武将。他担心文臣门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没有文化:担心武将们会用兵自重,暗中打他皇位的主意。为了使自己安心,他下了一个历代开国皇帝都没有下过的决心在有生之年铲除所有的开国功臣。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胡惟庸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曾任左丞相。由于他在任期间结党营私,坑害异己,且贪污受财,图谋不轨,被朱元璋诛杀累及三族。如果说胡惟庸一人犯罪理当诛杀,尚情有可原,但朱元璋却借此行上下左右株连法。造成胡党大狱连续十年,诛杀三万多人,其中包括二十多个功臣宿将全家人,也累及李善长全家被杀,宋濂全家被贬。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因有人密报大将蓝玉功居自傲,图谋造反而不失时机地将蓝玉下狱审讯,不及诛杀,并又连累一万五千多人被诛。此外,徐达食了他赐的蒸鹅后死去;傅友德被逼自杀身亡;廖永忠被诬偷穿龙袍而死于狱中,冯胜被赐酒后死去,宋濂死于流放途中,李文忠也因礼贤下士而被毒死。

就这样,在短短的18年内,朱元璋就将当初随他一同打江山的功臣元老一一除掉。其中只有两人幸逃,一是刘基(伯温),他是被胡惟庸害死的:二是汤和。他当初曾和朱元璋同村放牛,当徐达死时,汤和看出老伙伴想解出宿将兵权的心思,主动告老还乡,甚讨朱元璋欢心,重金以赏。侥幸善终。

其实,开国皇帝杀功臣,本是帝王之术,不足为奇。但像朱元璋这样滥杀功臣,数以万计完全是丧心病狂之举。

大兴酷刑朱元璋灭绝人性

在铲除异已中,朱元璋还开创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法。其中凌迟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刑法。此外还有刷洗、秤竿、抽肠、剥皮、黥刺、阉割、挑膝盖、锡蛇游种种名目的非刑,其残暴的程度超过了历代君王。

朱元璋还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很多人就“立毙杖下”。在廷杖制度下,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护人性的尊严。而没有杖毙之人也落得一身残疾被发往凤阳或其它边州远郡充军。仅到洪武9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朱元璋对豪族也极端仇视,他以迁移人口的方法来消灭豪族,以图使朱家成为中华大地的唯一豪族。换言之,尽除天下豪族,独树朱家一族豪门,这是朱元璋对早年心灵痛创的最大补偿。朱元璋虽为农民出身,却在做上皇帝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秦始皇的暴君。

朱元璋对文人的猜忌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浙江府学林元亮为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重宪”之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秃僧,“作则”是喻自己做贼,下令将两人处死。由此大兴文字狱,令大臣文人都小心翼翼,缄口不言,上朝如赴刑场。

面对这一切,就连太子朱标也忍无可受,因父亲滥杀无辜而蒙受了巨大的心灵折磨,最后抑郁而死。可惜,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不做反省,反而益加焦躁、妄想成癖,结果疑心病频频发作。临死前,他又部署了最后一次大屠杀,铲除了傅友德、冯胜等几个仅存的元勋宿将。

综观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之待功臣:秦始皇当上皇帝后,一个功臣也没有诛杀;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只杀了个别功臣;司马炎创立晋朝,未杀任何功臣;李世民弑兄夺位,不但没有诛杀任何功臣,反而还从对方阵营中大量用人才;赵匡开创大宋王朝,则以“杯酒释兵权”的文明手法打发了一把旧日袍;而满清之初也没有滥杀功臣,就是对叛逆之臣也加以区别处理。为什么独大明之朱元璋会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呢?

朱元璋自卑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朱元璋滥杀功臣的根源在于其不可逾越的自卑人格。它突出表现为对待周围人和事务的高度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使得朱元璋在待人处事中多疑成性,过分敏感,不能做到恢弘大度,宽容仁慈。这既是朱元璋本人的人格悲剧,也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剧。

按理说,朱元璋由一个贫僧一跃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开国皇帝,他本该像秦始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是,可惜朱元璋是越高越自卑,越老越心狠。他总是在担心周围人会耻笑他的出身,鄙视他的智力,甚至谋篡他的皇位。所以,他既不相信唐太宗的布衣宰相班子会善始善终,也不相信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以使他高枕无忧。他坚信确保自己大明江山万古长青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除所有开国功臣。为此,他要做一桩连秦始皇都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死之前将所有的开国功臣及其后代斩尽杀绝。他最终做成了这件事!

按理说,在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相权总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在中国历代皇朝中,明朝的皇权膨胀最为突出,这绝非偶然,它与朱元璋的自卑人格有着直接关系。换言之,朱元璋的自卑人格和皇权焦虑强化了皇权和相权的冲突。由此,朱元璋彻底铲除了相权,还使皇权执行者铲除异已动辄株连九族,终而导致了皇权的恶性膨胀。

朱元璋是厚黑学的突出代表,可他是“厚”度不足,“黑”心有余。朱元璋在晚年,其自卑人格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多疑只是其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朱元璋明知自己做的许多事是丧尽天良的,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做了它。因为他总是感到自卑!朱元璋的人格悲剧在于:当他充满自卑的时候,他尚有几分自信,而当他应感到充满自信时,他却尤感自卑。

朱元璋不知道他的自卑人格是怎样作践了他!

标签: 朱元璋自卑朱元璋自卑

更多文章

  • 谥号大全:140个美谥、37个平谥、28个恶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谥号,谥号大全,美谥,平谥,恶谥

    谥号:起源于西周。谥号是死后的盖棺定论,《逸周书·谥法解》说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谥号可分为为上谥或美谥,带有赞美的性质;其次是中谥或平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最后是下谥或恶谥,带有批评的性质。君: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皇:靖民则法曰皇公:立志及众曰公尧:翼善传圣曰尧;

  • 被视为正统王朝的宋朝为什么不是中国大一统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正统王朝,大一统朝代,大一统,朝代

    在很多历史启蒙和科普读物中,宋朝都被视为与唐朝、元朝、明朝、清朝一样的正统王朝和大一统朝代,即所谓的“唐宋元明清”。鲜为人知的是,宋朝虽然被视为正统王朝,但很多学者都认为宋朝不是大一统朝代。那么宋朝为什么不是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朝代呢?宋朝是不是大一统王朝?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书给

  • 唐朝、宋朝、元朝的宣徽院是一种什么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宣徽院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头之一,如何逐渐成为唐王朝的大管家?唐朝末年,曾经纵横天下、睥睨万世的大唐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内有宦官专权、党争内耗;外有藩镇割据、民变不断。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唐之亡,亡于宦官”,岑仲勉先生也说过“推原祸始,方镇之乱,亦宦官所造成者&rd

  • 遥望西夏皇族:姓李还是姓赵这是个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夏,皇帝赐姓

    西夏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王朝。它曾雄踞西北,与宋、辽、金等并立,最终却被蒙古铁骑摧毁,并被历史刻意遗忘。除了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是西夏留给世人最后的印象。1西夏皇族为何姓李今天,在宁夏银川西约30公里处的贺兰山下,西夏王陵吸引着无数游人。这里有9座帝陵及200多座陪葬墓,规模宏大,是西夏昔日辉煌的见证

  •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世界:困死万民也困死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偏执型人格患者,明朝

    1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到富有天下的皇帝?这个转变像极了天方夜谭,可就发生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在六百多年前,恐怕没有人会想到世代赤贫的老朱家会出一位天子。那个时代,底层百姓普遍挣扎在半饥半饱之间,朱家就是一户典型。世世代代,朱家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往上最多只能追溯到五辈第一辈叫朱仲八,生三个儿子,

  • 济南老火车站因领导觉得殖民主义的象征被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济南老火车站,济南老火车站重建,毁坏文物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原商埠东北隅,是济南站的老站房,济南人习惯上称其为“老火车站”。该站房自1908年开始建设,1912年建成投入使用,该建筑设计者为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其设计具有典型的德国青年派风格。该火车站曾与周围的济南铁路局、

  • 春秋时期为何诸侯国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时期有多少个诸侯国,春秋,诸侯国,称王

    其实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君主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爵位来称呼,比如:秦国的爵位是伯爵,便称为秦伯;齐国是侯爵,就称为齐侯;宋国是最高级别的公爵,才能被称为宋公。至于诸侯君主为什么有很多人都称“公”,这其实是将他们去世后的谥号与其本身爵位混为一谈了。就拿秦穆公来说,他开辟国土千里,

  • 朱元璋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七宗罪”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暴君

    盘点朱元璋的7宗罪,不但给明朝埋下了祸根,还教坏了后世王朝真正决定一个帝国或民族命运的不是皇帝,而是技术、制度和文化这三样东西。在中国376位皇帝中,非自然死亡高达56%,可谓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并没有之一。但话又说回来,在帝制时代,一个好的皇帝恰恰是决定这个帝国命运或往后所有王朝命运的根源,

  • 历史上待遇最好亡国之君 处着处着和新皇成亲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钱俶,亡国之君,宋朝,钱氏

    钱俶本名钱弘俶为了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才改名钱俶他是钱镠的孙子。鼎盛期吴越国版图吴越国,五代十国之一,都杭州,自895年立国至978年归宋,共立国84年,三世五王。开国王钱镠,第五代王为钱俶。吴越国东濒大海,西邻歙州,南连漳、泉,北达常、润,盛时拥有疆域13州1军86县,定都杭州。杭州又名西府或

  • 继位未必都是皇帝的儿子,那些特殊皇位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位继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在我国历史上,因为受到宗法制的影响,皇位继承一般都是父传子的模式,最理想的皇位继承模式就是“嫡长子继承”。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即使嫡长子有残疾、是傻子,也可以顺利继承皇位,比如晋惠帝司马衷和晋安帝司马德宗。皇帝没有嫡长子或者嫡子早夭了,那么庶出的儿子就可以继承皇位,比如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