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被网络营销号称之为“中国3000多年唯一未改名的城市”,真的如此吗?
邯郸这一名字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是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初升过地平线叫作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作丹,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
说法二是,邯郸的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
说法三是魏国张晏在《汉书·地理志》中提出:“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山的东城下有一座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
不过邯单山作为城市城廓,名字需要从邑,即在“单”字后增加一个耳刀部首,于是邯单便改为了邯郸,从此也有了邯郸城的名字。
邯郸“中国唯一3000年没改名字的城市”,反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苍白!一句“邯郸学步”,让人们记得河北有邯郸这座城市,除此之外,邯郸似乎鲜少提及。其实邯郸辉煌也就是赵国首都那150多年【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于此,建王城,至公元前228年赵亡于秦,历时158年】,秦始皇一把火烧掉后,直到民国前后发现峰峰矿,中间两千年没什么历史,邯郸也就继承了邯郸的名,不是原址,赵国首都也是胡服骑射时从邢台迁过去的。
邯郸大部分历史是永年,广平,大名,临漳,倒是邢台的地名甲骨文就有,通井字,做过商朝等几代首都,虽然屡次改名,但都是原址之上,3600年没有中断,不是首都就是州府,一脉相承直到现在,全国排名前三的建城历史,也就商丘能比,见证了中华文明以来全部的历史,全国罕见。
邢台倒霉在离邯郸和石家庄太近,而且发现矿藏比邯郸晚,因为国家要发展重工业,邯郸早发现矿,58年把邯郸邢台合并,由此优先发展邯郸,从邢台大量迁移工商业和人口,废市立县大量失血,等邢台也发现煤矿铁矿,重新发展已经迟了,到80年代初重新成立地级市,无论城市建设还是人口规模,都已经落后,加上之后建设石家庄这历史更短的新省会城市,又迁移不少邢台技术人才和部门,邢台就更落后了。
那么,作为“3000年来中国唯一没改名字的城市”,凭什么说邯郸的历史反而是苍白的呢?理由如下:
1,残酷史实:秦始皇因出身问题特恨邯郸,攻下邯郸屠杀很多人,强行向西北和西南迁走了全部人口,并铲平了所有的城池宫殿庙祠,防止赵人复国,比火烧圆明园彻底,之后就是空无一人的焦土。
2,许多人说的五都是西汉早期,指的是邯郸那片地方,东汉登上舞台的是广平府和邺(临漳安阳一带),隋唐中心是广平府,宋时是大名,大名被水淹后,明清邯郸都归广平府管辖。
3,扯七千年磁山文化就是学韩国,就像现代阿拉伯人建立埃及说自己5500年历史一样,公元前35000年萌芽,到罗马时被灭,就那3000千多年历史,后来的2千年是阿拉伯人占据,人不是那群人,城不是那个城,风水牛马不相及,文明标志语言文字更不同,物是人非。
4,赵国邯郸的文化不是本土发源,可以了解下三家分晋,赵国首都几经迁移最后定都邯郸,是从山西,邢台,安阳等地迁过去的,赵国的邯郸城就存在150多年。城不是那个城,文明载体的人都屠尽散失,哪来的7000年历史?现在开发商在圆明园15公里之外重建一个,还不一样,能说就是圆明园吗?
5,邯郸说是唯一3千年没改名字的城市,间接反映了它中间是没任何历史的。民国以来把邯郸这个地方的中心城镇叫做了邯郸市,如果一脉相承,中原这些地方几经陷落少数民族手里,各个民族,朝代更迭,不改过名是不可能的!
6,老邯郸人说的话和邯郸周边完全不同,和邢台老城话99%相似,相似例子还有天津话和周边也不一样,和千里之外安徽蚌埠一带相似!这种孤岛语言都是人为干涉大量人口迁移,突然出现的,不是本土起源。
老一辈人几乎都见证过邯郸的建城历史,邯郸市没有一个超过80年的建筑(石家庄也是),民国时的京汉铁路一级二级站都没邯郸站,因为没有邯郸这个城市,一直到1930年政经文化中心都在广平府。邯郸地区的中心从汉朝就是广平,大名,可见邯郸两千年来都是不毛之地。
如邯郸市的丛台是赵武灵王阅兵练兵之地,试问练兵阅兵有在城里的吗?反证邯郸市不是赵国邯郸城原址。现在的邯郸市并非原来的赵国邯郸沿袭而来,是从十几公里外铁路西,原邯郸县的一小镇发展而来,盗用了邯郸的名字(好比希腊抗议马其顿盗用其历史上有名的马其顿名字一样,马其顿后被迫改名),两者没有传承关系,邯郸市也就几十年历史而已,有几千年文化的是邯郸地区。
从这层面讲,广府,大名都是邯郸的历史才说得通。百度邯郸历史,赵国那段辉煌历史后,剩下讲的都是广府,临漳,大名等地。直到解放后才出现,断了2100年。解放前邯郸镇才2万人没什么工商业,不如峰峰,因为铁路因素,邯郸和峰峰合并,削弱峰峰强大了邯郸。解放后建立棉纺工业后,邯郸又合并邢台,迁过去邢台工商户几万人(邢台一直是中国最大皮毛集散地),进一步做大。
其实邢台才是名副其实的3000年古城,邢台的古城墙,层层夯土叠加,最下面是秦汉时期的,而且邢台也发掘到刻字的牛骨(甲骨文),甲骨文里也有提邢台地名,3500年建城史证据确凿,黄河以北第一城,是真正原址。这里还有个借鉴特征,但凡几百上千年历史的北方城市,都有回民聚集区(宋元时期蒙古,西域阿拉伯波斯移民),大量清真寺,牛羊肉食物特色。大名县都有,而邯郸石家庄都没有。
邢台老城墙秦汉就有了,大开元寺等隋唐建筑,梁思成专门考察过,很多宋元就有的街巷府衙城楼回民区,文革毁坏年代很近重修还说得过去,而邯郸重修2200年前的丛台当文物不是造假吗?再说邯郸市区有古建筑?百年建筑都没有谈什么三千年古城?中国唯一3000年没改名字的城市,反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苍白!
看看有些营销号的尬吹邯郸
邯郸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邯郸有关的成语多达3000余条,例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围魏救赵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皆出自邯郸这个地方。
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城市里,无论是讲究武还是文,我们都能细数出几个耳熟能详的代表,比如说主张胡夫骑射、变法图存的先驱赵武灵王,一代枭雄一统三国的曹操,与管仲齐名的大将乐毅,以及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皆出自邯郸,所以邯郸绝对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邯郸市距今已有3100年的历史,8000年前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邯郸为赵国都城。邯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旅游资源丰富,有多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景点、地方特产等。
广府古城墙雄伟坚固,城内河道宽阔,四面环水,自古就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丛台公园相传建于赵武灵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发现的最大石窟,现存16个洞窟,450多龛摩崖造像,5000多尊造像,还有大量经卷、碑刻。勾宫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供奉女神勾的古建筑。
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是秦始皇嬴政的出生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首都邯郸。
邯郸作为一座在历史上有赫赫威名的城市,在无数的历史典籍中都有出现。让人惊奇地是和邯郸有关的成语也数不胜数,不如邯郸学步、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那么邯郸这座城市的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凡人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得出一个结论。邯郸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典籍《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中。
这本古书记载,早在商纣王时期,邯郸这一名字已经出现。因此邯郸至今3100年并没有被夸大。
虽然邯郸的名字出现时间较晚,但是邯郸的历史绝对很很悠久。传说在上古时期,女娲就在此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因此邯郸在历史中的鼎鼎大名是有历史渊源的。
公元前259年,邯郸诞生了一个男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家喻户晓的秦始皇。从此之后,历史将会把秦始皇和邯郸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若干年后,秦朝的铁骑将来到邯郸这座千年历经风雨的古老城市。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从此邯郸附属秦国。公元前221年,赵国被秦军灭亡,不久之后邯郸成为秦国三十六郡之一。从此之后邯郸的名字出现在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中的次数越来越高。
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是除了长安之外,与当时的洛阳、临淄、成都、南阳成为全国五大都会。可以说从西汉到东汉,邯郸一直处于繁荣的状态,也是由于邯郸长时间处于繁荣状态,结果对我国的古典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三国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邯郸这座城市虽然有时城市的等级有点变化,比如降为县级和镇等,但是邯郸的名字一直没有改变。
1952年12月,邯郸镇恢复邯郸市。1993年,经国务院的批转,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如今的邯郸历经3000年的风雨,依旧保持了它独特的魅力。在其悠久的历史中,邯郸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给今人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3000年不改齐名,3000年的荡气回肠,这座城市留给今人的远不止如此!
中国3000多年未改名的城市多得去了
天府之都成都
关于成都这一名称的由来,历史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
不过一般认为,成都出自《太平寰宇记》,书中记载西周迁都一年成聚、二年呈邑、三年成都,于是得名蜀都。
成都是中原华夏文字蜀语“成都”的音译。程是蜀人的名字,意思是:高原人,“都”是“地方”、“地域”的意思。所以“成都”的蜀语意思是程人之地,即蜀人之地。温少峰《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社会科学研究》No.3、1981年
公元前367年,古蜀国将都城从华阳迁至成都,在此地构筑城池,打造出了古成都的雏形。东周慎王四年,秦国吞并蜀国,成都被设为蜀郡,秦朝时期的张仪、司马错在此建造了府南城和府西城。
秦末汉初,成都因都江堰水利工程一举取代关中,成为“天府”。
无论中华历史如何变迁,成都的名字一直没有更改过。不过成都却有着其他别称,如蓉城、锦官城等。
现如今的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区、成都平原腹地,位列中国十大古城。作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古以来便被誉为“天府之国”,它是中国开发最早、繁荣时间持续最长的一座古城市。
虽说历史上关于成都城池建造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7年古蜀国的迁都,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但根据对金沙遗址的考察发现,成都城池早在3200年前便已出现。
3200余年的建城史,使得成都的“年龄”在一众古城市中也名列前茅。成都的繁荣从古贯穿至今,历史上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蜀地自古以来因天险,所以少经战乱,也曾多次作为封建势力割据朝廷的都城,如西汉末年公孙述,三国时期的刘备,五代十国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后蜀,但无论来了多少割据势力,成都依然叫成都。
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前后五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位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汉朝时期的成都,一度与洛阳、长安等地并称“五大都会”;唐朝时期与扬州合称“扬一益二”。
如今的成都,仍然是川渝地区最发达的城市。
成都呈现出的文化历史是多元的、包容的,经历了长达3200年的历史变迁,成都已经将自己的神韵和气质深深融入到了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光、美食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成都还存有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具备浓厚时代特色的文化街道锦里、宽窄巷子;留名青史的都江堰、武侯祠;蕴藏深厚人类文明底蕴的金沙遗址、明蜀王陵……
古蜀国的文化、水利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三国文化,这些曾经绽放在天府之国的灿烂文明共同交织在一起,铸造出了现如今丰富灿烂、波澜壮阔的成都文化。
除此之外,成都地区的气候十分适合人群居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再加上诸多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导致成都古往今来从不缺乏人间烟火气。即使放到现在,成都仍然是全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帝王之都荆州
关于荆州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我国最早的地理学名著《禹贡》记载,上古帝王大禹分封九州,荆州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古代的历史行政区域划分,湖北南漳县至湖南衡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荆州,也就是现如今的两湖地区。
史前时代的荆州衍生出的文明并不多,只有荆州古城以北的鸡公山旧石器遗址比较出名。鸡公山遗址面积仅有1000平方米,在这里后人发现了四五万年前的人类痕迹。
尽管规模不大,但这里出土的文化遗物非常丰富,且遗迹关系、地层关系都非常明确,因此颇具研究价值。尤其是该地区发现的原始人类石器制作场,是中国至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类在平原地区的活动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荆州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凸显出来。
在古代历史中,“荆”与“楚”脱不开关系。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位于荆州地界,所以在先秦的历史记载中,楚国人一般也被称作“荆人”,就连楚国有时也被称为“荆国”。
西周历史记载,那些反抗周朝统治的楚人也有“楚荆”、“反荆”的名字。
自楚国689年在荆州纪南城建都之后,而后又有六朝在此建都,共计34位帝王在此执政。其中,仅楚国就有20位君主在荆州即位。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东晋安帝、南齐和帝、梁元帝、唐代南都、荆南国均落都于此。
因此,荆州在历史上有着“帝王之都”的美名。
除了帝王,荆州历史上诞生的宰相数量更多。“宰相之杰”张居正、“第一巡史”孙叔敖,唐朝时期的刘洎、岑文本、岑长倩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然,其他领域的名人荆州同样有很多。
仅春秋时期就有晋国伯牙、吴国大夫伍子胥、楚国贵族后裔屈原等,在整个中华文明历史上都是颇富美名的人物。
从古至今,荆州不变的不只是名字,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一直未曾更改。
无数荆楚先辈创造出了可以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媲美的楚文化,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先进的冶铁工艺、最精致的丝绸纺织技术,全都出自荆楚大地,有着“鱼米之乡”、“中国粮仓”的美誉。
当然,提起荆州必然绕不开的一个典故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刚愎自用的关二爷忽略了背后东吴大军的动向,一心只想北伐曹操,结果被东吴暗度陈仓、巧夺了荆州。失去荆州的关羽失去立足根基,最后饮恨麦城。而刘备的蜀汉王朝也因为荆州的丢失开始转盛为衰,就此走上下坡路。
从这则典故也可以看出,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也非常重要。
长沙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3000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家之乡"、"楚汉之城"、"潇湘诸丝"之称,是经国务院批准确定的我国长江中游重要中心城市。长沙有诗画等广博的古今美景。你可以取岳麓之神韵,怀湘水之灵秀;惊月岛之不群,羡日心亭之雄浑;橘子洲头和龙吟附近,贾谊故居令人怀念。
橘子洲景区是湘江中最大的岛屿,由南向北,横跨江心,西望岳麓山,东望长沙城,四面环水,素有"中华第一洲"之称。湖南省博物馆以马王堆出土的展品为主,非常精致美观,涵盖了两千年前生活的方方面面。湖南大学,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走进校园感受文化气息和青春洋溢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