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王室因分封而强,又因分封而亡 影响中国千年

周王室因分封而强,又因分封而亡 影响中国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655 更新时间:2023/12/11 23:07:54

周文王死后的第四年初,他的儿子姬发,号武王,沿用“受命”年号。子承父志,重用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méng)卢、彭、濮等部族,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在牧野大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一个伟大的朝代就此诞生了。分封制、宗法制、学校制度、礼乐制度……各项开创式的制度的建立为这个朝代带来了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西周加上东周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这其中,分封制,居功甚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制度,竟然具有如此魅力,能够对一个国家产生绵延不绝的影响。

在我国,"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的说,封建的定义应是: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着树状的几级封君,越往下,分封的人数也就越多。每一个封君,对自己的土地有着统治权,并且也是这个地方最大的地主,仅仅需要对上级承担一定的义务,例如交税、定期朝见等等。因此,周代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封建的社会,并且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也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被称作封建社会。

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名义上整个国家都是"王土",但实际上,周王直接统领的唯有京畿之地而已。诸侯国的内政几乎完全自主,久而久之,为国家的发展也带来了威胁。周王没有想到过这些问题吗?应该是不会的。这样做,是当时国家的特点不得不决定的。

1、等级划分通过分封表现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为邑姜(姜太公之女)。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时年四十五岁(一作五十四岁),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周武王姬发一统天下,仅凭一人之力显然是不够的。兄弟宗亲,父母伯伯,都需要出一份力以示忠心。大家共同克服困难,最后成功了,领导自然也就不能干坐着,必须要表示表示。分封封地,自然也就成了天子应付各路功臣最好的办法了。天子将这块封地交给诸侯,诸侯是存在着风险的。

周武王分封的71个诸侯国分类

1,古代圣贤的后代

周武王怀念古代的圣王,于是就封了他们的后代于诸侯国。其中,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国,封黄帝的后代于祝国,封帝的后代于蓟国,封舜帝的后代于陈国,封大禹的后代于杞国。

2,异姓功臣和亲戚

那些对于开国有功的大臣,周武王也给予赐封,如姜子牙就被封于齐国。还有一些有亲戚关系的异姓诸侯,如挚国、畴国等。周武王分封这些异姓诸侯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帮忙抵御外族侵扰,更好地保护周朝。

3,殷商后人

周武王伐纣后,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让他继承先祖的祭祀。武庚造反被抓后,周武王就重新封了纣王的庶兄微子于宋国,让他代替武庚继承殷商先祖的祭祀。

4,姬姓后人

周武王分封的诸侯中,最多的就是姬姓后人了,多达53国,其中有周武王的兄弟,他的侄子,还有其他姬姓旁支的人,布满全国各地,这很好的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和扩展了周朝的势力。

5,外族部落

也有一些外族部落服从周的统治,接受了周武王的赐封,如梁国、谷国、楚国等。周武王分封这些外族部落,目的就是加强对边疆外族的控制。

综上所述,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有圣王的后代、功臣和亲戚、殷商的后人、姬姓后人、外族部落这5类。这些诸侯都必须服从周天子,按时上贡,随时受命出征打仗,保卫周王朝。周武王通过控制和使用这些诸侯,从而控制了天下,使得周朝更加强大。

周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的71个诸侯国,其中有53个都是他们姬姓门人

周朝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东西南北各个少数民族繁衍千年,自成一体,突然来了一个周王朝要剥夺他们行为的自由,这件事土著自然会是要反抗的。反抗就意味着流血,总会让各路诸侯付出一些代价的,但是分封之后,大部分都是一劳永逸的买卖了,身为自己疆域的最大的地主,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分封,同时也是要讲究规矩的。商朝旧贵族,将其封到宋地,一是靠近故土,二是诸侯围绕,防止叛乱。周武王死后,其兄弟周公旦代成王处理政务,最后因功劳巨大,天子将鲁地封给了他的儿子。

当时,鲁地这个地方是很肥沃的,这也表示了其对功臣的宠爱。姜子牙封为齐地,身为伐商的首要功臣,这个地方不仅肥沃,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起着震慑他们的作用。

周武王得灭商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了加强对已经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对周的开国元老实行大分封,如将吕尚封于齐,伯禽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记载,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以及东夷势力,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方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武王专门把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

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

礼治天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开创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伟大措施,其核心思想为“敬天保民”,从此陕西姬周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影响中国长达三千多年。

周代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初等级制度

2、疆域扩大急需人手控制

周武王统一天下,继承了商朝的衣钵,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商朝的疆域。周朝的先祖是自西向东地发展的,众多民族星罗棋布分布在中原四周。周人自然是从古到今就和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因此各种盟友,约定都是有的。建国之后,自然是不能放弃,能听我话的,收编,安抚,继续自治形式的存在,不能听我的话的,就利用全国的诸侯的力量去镇压他们。久而久之,疆域扩大,战争初落后产生的弊端也因此逐渐消失。

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种控制,是对国家集权是有影响的,这也是后世诟病分封制的主要原因。分封疆域,却不加以控制,是不好的。诸侯国各自发展,周王却不加以约束,若是忠心耿耿,心系周王室,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倘若是有二心,暗地发展,反抗周王朝,虽说是无伤大雅的事,但总归是劳民伤财的活。疆域扩大,不是一定要这样子做,这也正是后世秦始皇雄才大略,不肯听信儒生的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3、部落政治延续下的传统

夏商周三朝粗略地说来,其本质本就是一个个部族的联合。只是联合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紧密。奴隶制王朝,说来就是不平等的,这个不平等较后世所谓的封建的大一统王朝来说,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成王败寇在这个时期是很容易实现的,人们的心中更没有所谓的大一统的观念,因此政局的变更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这里或许就有人会说,夏商周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长寿的朝代,怎么能说其是善于变化的呢?历史上很多事情只看其表,未看其内,王位的传承是持续的,然而内部的变化确实没法保证的。

这就会导致政治的变味,分封制这是也就对这些非法的事情起了一个合法化的外衣。就算周王啥时候想起了这件事儿,想处理也没有借口,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了。

4、天下共主地位的巩固与消融

周王室建立之初,震慑天下,威望是很足的。不管是功臣、兄弟、少数民族,都是要给周王一个面子的。毕竟事关自己生存与否,不得不谨慎对待。但是一朝、两朝过后,周王室的威望也就不那么强盛了,兄弟臣子的心也就不是那么忠诚了,同时暗地里面的小动作也多了起来。

正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关系淡了,分封制存在的意义便不容易通过血缘连接了,但是仅仅靠使者定期的朝贡控制了解显然是不够的。周王没有绝对的权威,是周王朝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中落得惨败的原因。也是西周灭后,东周烂泥扶不上墙的主要原因。

5、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

历史进行到西周,经济水平、农业水平、商业发展……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井田制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农耕工具的更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原本充裕的土地现在显得很仓促。人们对土地的争夺,尤其是当地最大的地主,也就是诸侯,随着实力的强大不局限于自己的土地,渴望赢得更多的份额,这时,明争暗斗也就产生了。

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业由贵族国家垄断。民间的贸易活动,也在城邑内外展开,但一般数量较小,大都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一些日用必需品。这里也显示着社会中的经济贸易活动开始崭露头角了。要知道,国家能否成立靠的是强大的军事能力,但是能否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经济是决定性因素,齐鲁之地作为宠爱臣子的最高奖赏,是因为这些地方靠近大海,盛产盐,有厚利可图,这也正是他们强大的原因之一。

一、周王朝和分封制度

虽然我们将先秦时代的夏商周并称,但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与后来的秦汉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夏、商,他们只是名义上华夏大地上各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并不具有对属下各部落实际上的行政管理权。而那些诸侯并不是夏和商分封的,他们原本就存在,只是名义上服从与大酋长的领导权。仅此而已。

周代殷时,周只是将殷商的中央政权摧毁,在东夷和巴蜀,还有许多服从于商的部落存在。周武王为此彻夜难眠,与其弟周公和宰辅姜尚商议,如何才能使周的宗主权更加稳固呢?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探索,周王朝创立的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在武王时期,将文王诸子和武王诸子,以及重要的功臣封于周王朝与外藩交叉的地区,来拱卫王室、监视夷狄。

然而这套分封制在周成王时期就出了岔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管叔和蔡叔(蔡叔度公二世祖蔡仲)联合原来的商王之子武庚叛乱,意图夺取王位。

周公经过艰难的战斗终于平定了叛乱,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周公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其一,营造成周洛邑,并建立成周八师。洛邑即是现在的洛阳,此举相当于为西周增加了一个政治和军事中心,对巩固东方属地,监视东方诸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二,进一步将殷商遗民分化为卫、宋等多各诸侯国,分别置于姬姓大国的监视之下,以防止殷商遗民再次发生叛乱。

其三,制定了更加规范的诸侯分封制度和管理体系-《周礼》。周礼不仅从礼的角度约束各阶层的义务、权力和行为规范,还规定中央派人到诸侯国中担任卿士,执诸侯国之政,并随时向中央报告诸侯的动向。

通过这些措施,西周首次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体系。夏和商只是作为名义上的诸侯共主,而周的诸侯大多数却是由历代周天子分封的,因此周天子对其具有相当的约束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封制在西周时是先进的制度,诸侯们是周天子权威、周王朝强大的有力保证。所以整个西周,不会有人说废黜分封制,反而会更加的贯彻分封制度。

那么,分封制后来又如何成为限制周王室的发展的因素,使周王朝缩水到了百里地面呢?

二、周王室权威下降和多核运转

实际上,周王室的权威下降分为很多个阶段,并不是东周迁都一下子就完成的。

首先是周昭王征楚损失了天子六师的军事力量,其次是周厉王时周王朝的经济崩溃,最后是周宣王时连成周八师也没了,周宣王晚年,亲自到太原料民,可见周王室的经济和军事危机已经十分深重。

王朝衰落时,统治者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休养生息、积累财富、征召军队了。

而这时,分封制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周礼》使得周天子高高在上有了法理依据,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夫卿士阶层也凭借《周礼》巩固自己治民的合法权而剥夺周天子的直接治民权,而只保留了其治理贵族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周厉王改革经济制度而被国人流放;而周宣王在太原料民的举动同样引起了中山甫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还发明了一个新词汇叫做-与民争利。

因此,周王室衰落之后,却没有机会亲自料民。既然开不了源,那么节流呢?

不好意思,也做不到。周王东迁之后,还不得不分封了秦、虢等诸侯,对护王室东迁的晋、郑、卫等诸侯进行了加封。

因为在分封制的体制下,周王奖赏诸侯的方式最普遍方式的就是增加封邑。那么,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呢?

有的,比如册封方伯,但这同样会使之具有主持诸侯会盟的权力,稀释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因此,对于周王室来说,这更加的不划算。

但随着春秋的发展,周王室还是不得不先后册封了齐、晋、秦等大国成为方伯。从此,随着霸主的诞生,东周进入了多核运转的阶段。

而没有军事力量辅助的周王室,又被稀释了王权,此时,如果废除分封制,是不是可以了呢?

三、成也分封,败也分封

当周赧王最后被秦所灭时,周王室仅仅剩下了百里土地,却还有东周公和西周公相互争利。那么,为什么周不废除分封制呢?

答案是,做不到。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成熟的、可以替代分封制的其他行政制度。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是采取的分封制,以致于到了春秋末年,各诸侯国同样陷入了内乱的隐患,晋之六卿、齐之诸卿、鲁之三桓、郑之七穆,都是分封制下的产物。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封君制度同样由分封制演化而来,实际上各国执行的情况来看,与分封制差别并不大,孟尝君田文、穰侯魏冉都曾使自己的封地成为国中之国。

因此,对周王室来说,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制度可以学习模仿,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实行分封制。

其次,周王室并没有革新制度的土壤和动力。

各诸侯国能摆脱分封制的束缚,内因是各诸侯国必须要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贵族力量,才能在大争之世更好的生存下去,甚至于进行争霸,否则,就会被别国吞并。在这样的刺激下,诸子百家产生了。在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推动下,逐渐进化到了更有效的封君制和郡县制。

但周王室并不具备这个内因,换句话说,周王室虽衰,却一直没有生存之危。因此,周王室没有产生改革思想的土壤,也没有学习改革思想的想法,更没有改革的动力和行政、民众基础。

第三,周王室不具备改革的内外条件

虽然春秋战国时,周王室的权威屡屡受到挑战,以致于微不足道。但是从形式上来说,周王室作为天下诸侯共主而存在,这是周王室得以存在于春秋战国之世的原因。即使到了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都还需要周王室的册封才能生效,得到列国的承认。如果周王室要废除分封制,那么势必会引起极大的震动,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周王室改革的外部条件不成熟,诸侯们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存在的。

同时,周王室虽然今非昔比,但就算是百里之地,仍然有贵族存在。这些贵族是分封制的受益群体,没有了分封制,就没有了他们的优渥的生活和地位,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诸侯国从分封制到封君制度尚且经过了很多次的改革才得以实现,相比于各诸侯国,周王室的总体力量更加弱小,而贵族力量更加强大,因此周王室内部也是难以抚平这些贵族的反对声音的。

因此,分封制是周王室一手创建,而周王室也因分封而逐渐衰亡,但已经被绑上了战车,周王朝势必要与分封制共存亡。所谓成也分封,败也分封,诚如是也。

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公元前256年,都城洛邑沦陷,周赧王被杀,东周灭亡。

分封制并不是周朝所独有的,也不是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设郡县就消灭了的。汉朝、晋朝等等朝代都有这项制度的影子。

汉武帝是通过推恩令化解了臣子乱国的危险的,晋朝的领导就不怎么给力了,导致了八王之乱,弄得整个国家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总的来说这个制度在前期是一项性价比很高的制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否则会后悔不已。

后世也很多学者推崇这项制度,在我看来,他是有优点的,但是过犹不及。要不然,郡县制何以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依旧存在至今。

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没有秦国,竟和“弼马温”有关

按照商朝的分封制,周武王也建立了诸侯王,在西周初期,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在这些诸侯国里面,并没有秦国,那么这个秦国又是怎么来的,周武王为何不建立秦国?

秦国的祖先在商朝就已经存在,主要是帮助殷商对付西戎人,所以周朝肯定不会使用商朝的“走狗”,不会建立秦国也是理所当然,时间到了周孝王,战马成了稀缺的资源,秦非子被派往甘肃地区给周王朝养马,就像是弼马温一样。

秦非子给周王朝养了三年的马,帮助西周建立了强大的马队,同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周孝王十分的开心,于是就给秦非子封了秦邑,不过,秦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也即彼时的秦国,在地位上是远不如齐国、鲁国、晋国、郑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因此这个时期秦国并不存在。

公元821年,西戎人被秦庄公给消灭了,帮助西周消除了巨大隐患,于是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给了秦一点土地,但是依然不是诸侯国,在地位上也完全不能和齐楚燕赵韩魏等诸侯国相比,后来因为一次战役的发生,秦真的成了诸侯国。

也就是烽火戏诸侯事件,犬戎人进攻西周,其他诸侯国都不前来营救,只有秦襄公出兵,确保了周平王的安全,就这样秦被封为了诸侯国,开始和其他的几个国家平起平坐,也就是说在秦襄王的统领之下,秦国建立了。

而秦国也开始壮大自己,首先秦穆公灭掉了西戎所创建的十几个国家,秦国的领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四大强国之一,只不过还是最弱的一个,时间到了战国七雄割据年代,在商鞅变法的帮助下,秦国成了七国中最强大的一位,最终在秦始皇时期,正式拉开了统一六国的战役,秦始皇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看来能够从一个养马的角色变成千古一帝,秦国还真的是史无前例啊。

标签: 分封周王室周朝

更多文章

  • 商纣并非暴君 周武王讨伐商朝并不那么正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王伐纣,商朝,周朝,商周,商纣,周武王

    传说中的周武王和纣王的故事完全是匡扶正义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姬发,他是周文王姬昌和太姒的第二个儿子。姬发的结发妻子邑姜,是西周国相姜子牙的女儿。姬发之所以可以以一个次子的身份继承王位是因为他的哥哥伯邑考被纣王帝辛杀害了,不但如此,还做成了肉羹。因此姬发才有了继承王位的机会。即位后的武王仍然继续

  • 《清明上河图》放大高清晰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完整图,清明上河图完整版图片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全图824位人物,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528公分),绢本设色。北宋是中国古代最富饶的朝代,宋末人均GDP都有600美元,而同时期的欧洲,人均GDP仅为439美元。说一千道一万,

  • 宋太宗赵光义是超级影帝?文臣武将都是都是戏精?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宋朝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1)出生也有一番神话后晋天福四年十月初七(939年11月20日),宋太宗赵匡义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禁军“护圣军”营地,此时他的父亲任“护圣军”指挥使,略似今之营级军官。赵匡义后来做了皇帝,他的出生,自然也有一番神话,而且记在了正

  • 今非昔比:30张二战前后欧洲城市、景点对比照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二战后的欧洲,老照片,欧洲对比图

    1940年6月14日,德国国防军部队占领了巴黎。库特·冯·布雷森将军在福F大街上的德国第30步兵师的胜利大游行。1944年6月瑟堡-奥克特维尔,市中心几辆美国车辆停在旋转桥以西的QuaideCaligny。1994年6月6日在遣返英国之前不久,在朱诺海滩(JunoBeac

  • 海南人是怎样在荒岛上建起一座座城市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海南,海南历史

    “苏轼看到当地人文化水平较低,于是在此办起了学校,后来苏轼的学生符确就考中了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拓荒校/一条人文主义狗画/捕风者图/地缘谷很久很久以前,海南岛与中国大陆是连成一体的。由于更新世末期的地质运动,雷州地洼中部发生断裂,形成了琼州海峡,海南岛开始与中国大陆分离,逐渐

  • 如果中国的4000年历史发生在一天会是怎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中国简史,假如历史发生在一天

    权利保护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嘻嘻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toRightHolders:Thecontentabove(includingthepicturesandvideosifany)isuploadedandpostedby

  • 蒋介石葬礼后,为何宋美龄连夜远赴美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

    至死不渝易说起宋美龄和蒋介石,人们都把他们两人的婚姻当作是一场政治婚姻,将其婚姻的实质视为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合。事实上,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在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之前,在私下里就已经爱慕宋美龄许久了。两人结婚后,这夫妻二人也是如胶似漆。宋美龄喜爱法国梧桐,蒋介石就下令在南京城里种满了梧桐

  • “蟋蟀皇帝”明宣宗好色残暴?康熙亲自为其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宣宗,朱瞻基,蟋蟀皇帝,明朝皇帝

    导读:魏征曾对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作过一句总结:“古人有言,亡国之君,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从隋炀帝、陈后主、宋徽宗来看,的确非常有道理,然而在明代有一位皇帝论才华和文艺均不低于以上三位有才华的帝王,但却成功避免了这个陷阱。作为皇帝;他开创了明朝的一段盛世繁荣

  • 明朝皇室后裔曾经多地吃垮天下 最后结局多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皇室后裔,朱元璋子孙,朱元璋,明朝,明朝宗室,明朝藩王

    中国最后一个汉室王朝的明朝皇室数十万皇族成员,大部分被造反军屠杀了,另外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室成员,又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生活。明太祖朱元璋广采众议,严格治军,驱逐胡虏,平定天下,他的子孙又怎么会断绝呢?非但没有断绝,在明亡后三百年间,以贵族

  • 朱元璋曾被册封为吴王 立国叫明是否与明教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明朝,国号,明教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王朝,其创业之君在建国称帝之后,其国号一般与其国去历史有关,大多数是过去的封邑、藩国之名。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有过论述:三代以下建国号者,多以国邑旧名:王莽建号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公孙述建号成家,亦以据成都起事也。賨人李雄建号大成,盖亦袭述旧称也。金太祖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