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汉室王朝的明朝皇室数十万皇族成员,大部分被造反军屠杀了,另外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室成员,又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生活。明太祖朱元璋广采众议,严格治军,驱逐胡虏,平定天下,他的子孙又怎么会断绝呢?非但没有断绝,在明亡后三百年间,以贵族的身份生活在中华大地,依旧散发帝胄荣光。朱元璋26个儿子的下场给子孙取名到清朝差点被杀绝。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室成员,如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后来满兵入北京,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知,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改朝换代之际,最可怜的莫过於皇族;他们背负了国亡家破的血债,下场不是成为阶下囚或者死路一条,就是流亡海外,力图复国,但能成功的却寥寥可数;最后的结果大多客死异乡,渐渐的被人遗忘。
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嫡系子孙
在世界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那样,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曾经与朋友们谈起明之亡,也曾对此大惑不解,即使崇祯帝自己爱面子到了极点,不肯被人笑作临阵脱逃,但怎么也应该让皇太子到南京暂避。这样的话,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殉国,作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皇太子为中心建立名正言顺、无可争议的“救亡政府”,何至于有什么“福、潞王之争”以及多次的“北来太子案”?
可是,崇祯皇帝出了好面子之外,最大的弱点就是多疑,很难想象在他心中有什么人是可以信任的,包括他的儿子。自己不去南京是因为面子,而不让儿子去南京,就是多疑他害怕自己成为李隆基第二,万一要是北京没有失守呢?已经16岁的儿子要是在南京自立为帝,奉自己为太上皇,把自己架空,该怎么办?所以,在担心北京难保玉石俱焚的焦虑中,崇祯皇帝死死拉着三个儿子与自己一起坐等着北京沉没在造反军的汪洋大海很不符合常理和逻辑,可事实就是如此。
北京九门相继落入敌手,崇祯帝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们杀死或赐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国,但对于三个儿子,总还是存着他们能够逃出去重振江山社稷的希望,便把他们交给心腹太监们让他们想办法逃出去。但这个太晚的决定并没有挽救皇子们的命运,那些平常里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监们可没有什么赤胆忠心,面对北京到处都是造反军的情况,他们或是把皇子丢在街上让他们自生自灭(这还算是仁慈),或是干脆拿着皇子去向大顺军请功,于是,他们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取自《甲申核真略》和《定思小纪》的说法)。
李自成并没有立即杀死他们,而是带着他们去征讨打着“克复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旗号来和他作对的吴三桂,为的是以皇子来要挟吴三桂:李自成自然不会知道吴三桂后来对南明永历帝的所作所为,否则的话绝不会想出这个主意。在山海关,李自成被吴、满联军击败,接着一败再败,三位皇子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摆脱了大顺军,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的路。
说“殊途同归”,是因为三位皇子命运虽然相差了几十年,但最后都死在满清朝廷手中。
先说皇长子,也就是皇太子朱慈烺,他的身份最尊贵,运气和遭遇也是最差。从大顺军中逃出后,可能是因为要寻找亲人,他回到了已经落入满清手中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寄居在了周家。并和自己的妹妹,那个被崇祯帝砍掉一只胳膊的长平公主重逢,兄妹俩抱头痛哭。然而周家人都是势力小人,哪里会保护安置这位烫手山芋?太子的舅舅周绎出面要刚安顿了两天的皇太子马上走人。在乱军当中吃够苦头的皇太子早就一肚子怨愤,再见到这些臣子加亲人的不忠不义,哪里还压得住火?与自己的舅舅大吵起来,以至于双方拳脚相加,终于惊动了邻里和巡捕,周奎见已瞒不住,便把自己的外孙子招供了。
满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无端的抓住了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按说应该是喜出望外,可事实上明朝皇室皇太子的落网并不那么简单,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作为外来入侵者,满清一方面为了收买人心可以假仁假义的礼葬崇祯皇帝,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另一方面则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大开杀戒。可明朝皇室皇太子正好处在这两中态度的矛盾当中,若是留着他,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的打着大明天子的旗号前赴后继。可如果杀了他,满清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慌言就会不攻自破。
崇祯的三个太子去哪了朱慈烺的归宿到底如何?
爱新觉罗.多尔衮不愧是阴险的政治家,他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毒辣之计,那就是:让人指出皇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将真皇太子杀掉。于是,一场“认证真伪太子”的闹剧上演了。首先是亲人指认,皇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自然领会了摄政王的意图,一口咬定皇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原皇太子的侍奉太监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认是真,马上被处死,剩下的也就没敢说真。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虽然太子当众说,谢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讲书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弄得谢升哑口无言,怏怏而退。但结果已经出来了,皇太子是假的!还有人上表坚持说是真的?好办,杀!一连杀了十五个争辩的大臣,终于没人敢说话了。皇太子在被压上断头台的时候也许明白了,他原本来北京时看到满清礼葬他的父皇,以为也会厚待他,可他错了,父皇受到礼遇是因为死了,而自己是活的。他终于连以一个前朝皇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机会都没有了。(以上史实出于《石匮书后集》和《甲申传信录》)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一直以来下落不明。到康熙18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头王,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是一个还俗的和尚,自称叫朱慈灿。抓获后,发现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与顺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这回,清朝政府可比刚入关的时候成熟多了,康熙像弹烟灰一样漫不经心的说道:“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决定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命运又是以一个打着假皇太子旗号的身份杀掉。(《八旗通志》和《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焕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朝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中都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姓为“王”。在王给事中去世后,皇四子永王朱慈焕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贵族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朱慈灿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他对主审官说:“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做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叛乱者,必先占据城池,集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话说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可是,因为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康熙又玩起了爱新觉罗.多尔衮的那一套,拒不承认皇四子永王朱慈焕的真实身份。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俱不认识。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应以凌迟处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帝皇四子并没有在崇祯十四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的皇子?可惜,杀机已现,断难挽回,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被凌迟处死,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全部斩立决。(以上载于《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
至此,崇祯皇帝的嫡系子孙彻底被消灭,而且全都是以所谓不是他的子孙的名义被消灭。清朝皇帝一直在高唱举逸兴绝,善待前朝帝裔,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宽仁大度和守礼好古,康熙皇帝还表示过:“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受以职衔,裨其世受祀事。”但当真的前明后裔出现的时候,便开始“叶公好龙”了,都聪明的用不承认身份的办法来食言,我是说过要保护善待你,可是你不是你,所以我杀你是理所当然的。满清统治者历来都用这种办法来保持自己的伟光正是,我是说过要虚心纳谏,但你说的不是忠言,是诽谤今上,所以你得死;我是说过要人人平等,但你是敌人,所以不能用平等来对待你;我是说过要提倡清廉,但你清廉是在沽名钓誉,所以我要整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承诺所标榜的经常改变,而伟光正是不会改变的。
至康熙三十八年,下旨清查,明朝的皇室基本都杀光斩绝了……
其他皇族宗室后裔:
1、秦王存机,藩西安,天启初袭,崇祯间传弟存枢,李自成入西安,亡。
2、晋王求桂,藩太原,万历卅九年袭。子审烜袭爵,李自成入晋,降,后复降清,亡。
3、周王恭枵,藩开封,天启元年袭,崇祯间曾出饷犒军击贼,后李自成入开封,逃脱寄居彰德,卒。子孙被清兵杀。
4、楚王华奎,藩武昌,万历末袭。崇祯间曾出饷犒军抗贼,张献忠入武昌,亡。
5、鲁王寿鋐,藩兖州,万历廿九年袭,子以派、以海。亡国后以海逃江南,后被拥监国,败亡。
6、蜀王至澍,藩成都,万历四十四年袭。张献忠扰四川,王不资军,官军败,亡。
7、代王鼐钧,藩大同,万历中袭,子鼎渭天启七年袭爵。李自成破宁武入大同,亡。
8、肃王识鋐,藩兰州,天启元年袭。李自成军入甘肃,亡。
9、辽王术堣(宗理),藩荆州,万历卅八年袭。张献忠入湖广,亡。
10、庆王倬演(宗理),藩宁夏,万历四十五年袭。李自成军入宁夏,亡。
11、靖江王履佑,藩桂林,万历四十年袭。其子亨嘉于崇祯十一年袭爵,南明时,亨嘉自封监国,后被唐王幽死。
12、赵王慈炔,藩彰德,万历四十五年袭,崇祯初薨,无子,由其叔常口袭爵,李自成入彰德,亡。
13、郑王翊钟,藩怀庆,万历卅五年袭。养客挥霍无度,崇祯赐死,弟翊铎袭爵,京师失陷后流亡。
14、襄王翊铭,藩襄阳,万历廿九年袭。张献忠入襄阳,亡。
15、荆王慈烟,藩蕲州,天启六年袭。张献忠入湖广,亡。
16、淮王常清,藩饶州,万历四十四年袭。京师失陷后浪亡,后得郑成功拥立于南澳。
17、德王常渥,藩济南,万历十九年袭,崇祯五年薨,子由枢袭爵。清兵南下时全宗被杀。
18、崇王由樻,藩汝宁,万历四十年袭。后李自成执之令降,不从,杀。
19、吉王由楝,藩长沙,天启元年袭,后子慈煃袭爵。贪财欺民。张献忠入湖广,亡。
20、徽王翊铖(宗理),藩钧州,天启三年袭。后李自成入河南,亡。
21、益王由楦,藩建昌,万历四十五年袭。清兵入关后,流亡。
22、衡王常渑,藩青州,万历廿四年袭,天启七年薨,子由檡袭,清兵南下,亡。
23、荣王由枵,藩常德,万历四十四年袭。张献忠入湖广,亡。
24、潞王常淓,藩卫辉,万历四十六年袭,清兵入关后流亡,南明时曾监国,顺治二年降清被杀。
25、福王常洵,藩洛阳,神宗第三子,万历四十二年藩洛阳。李自成入豫,执杀。其子由崧即南明弘光帝。
26、瑞王常浩,藩汉中,崇祯后期迁成都。张献忠入四川,亡。
27、惠王常润,藩荆州。张献忠入湖广,逃亡杭浙,后降清被杀。
28、桂王常瀛,藩衡阳。张献忠入湖广,逃亡,病死梧州,其子由榔即南明时被拥之永历帝。
【1】秦王
封地:西安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樉
世系: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李自成攻破西安后,末代秦王或朱存极被俘,死。
【2】晋王
封地:太原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棡
世系:晋恭王(朱棡)-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李自成攻陷山西后,末代晋王朱求桂被俘,死。
【3】周王
封地:开封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橚
世系: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火敦)-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李自成攻开封,末代周王朱恭枵出告示,杀贼一人者,赏黄金50两,贼久攻不克解围散去。(1642年)四月,李自成再围开封,决河灌城,死者数十万,城破后,朱恭枵及其家眷被明军救出,不久去世。其孙南走,死于广州。
【4】楚王
封地:武昌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桢
世系: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初夏,已经做了六十三年楚王的朱华奎摊上了大事:张献忠的农民军重兵迫近武昌,武昌城眼看到兵穷粮尽的地步。《绥寇纪略》记载下的朱华奎,却上演了极度荒唐无耻的一幕:当急红了眼的湖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们齐集王府,磨破嘴皮子求着朱华奎掏些军费时,朱华奎却只是淡定的拿出了楚王府那把裹金椅子(洪武皇帝所赐),外加轻飘飘一句“此可佐军,他无有”我这没钱,就一把裹金椅子,要就拿去。直到形势十分危急之时,朱华奎才拿出金钱来,收募从承天、德安逃窜而来的散兵游勇,指定楚府长史徐学颜统领,号称楚府新兵,不让其他文武官员插手。实际上这批“新兵”,全是败在李自成义军手下的惊弓之鸟,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张献忠攻湖广,五月初五日,张献忠部义军的先头部队从团风洲渡江,克武昌县。二十三日,献忠全军自鸭蛋洲南渡。二十九日进攻武昌府城。明道臣王扬基眼看形势不妙,同武昌府推官傅上瑞弃城逃跑。楚府新兵随即大开保安、文昌二门投降。俘虏末代楚王朱华奎,将其一家沉入江中,他的子嗣无幸免者。他号称“没钱”的楚王宫里,被张献忠前后搂走了“金银各百万”,以至于“辇载数百车不尽”,简直一通大补血。这打脸,命都“打没”了。张献忠喜不自胜地说:“有如此财而设守,朱胡子真庸儿尔!”而湖北百姓则都痛骂楚王之愚顽。张献忠随后驱赶武昌城内的朱姓宗室全部驱赶到江边,令其投水。一时长江岸边哭声震天,浮尸顺流而下。有位叫朱盛浗的宗室顺流漂下三十余里而幸免,逃入梁子山中,改名谢世仁。其子朱容栋通医术,清朝时被举荐为太医,不受,享年九十岁。
像朱盛浗这样幸存下来的朱氏子孙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他们大多数人为了躲避灾难而改姓了其他姓氏,而且连朱氏族谱都断了。所以,现在在我国可以被确认为朱元璋后人的人不多,但是自称是朱元璋后人的人却大有人在。
河南新郑一个叫王耀堂的人就自称是朱元璋的后代。王耀堂说他家祖先是从山西逃难来到新郑的,据《新郑县志》记载,他的这位祖先叫做朱九式,乾隆年间来到新郑,是朱元璋的后代。朱九式是个中医,还治好过县令女儿的病。但是有人说,朱九式这个名字不符合朱氏子孙的取名规则,王耀堂解释说,朱九式只是名字的谐音,为了逃难才改的名,至于说什么时候改姓的王,那就搞不清楚了。
在河南荥阳市有个朱顶村,这个村的村支书叫做朱东仁,他主动联系到了一位报社记者,说他们村百分之百是朱元璋的后人,因为有家谱和祠堂为证。这位记者来到朱顶村之后,参观了朱氏祠堂,在祠堂里发现了一块碑文,碑文记载说,朱顶村的人是朱元璋的儿子岷王朱梗的后代。朱东仁还告诉记者,因为祖上从曾经被剿杀过,所以改姓过屈,是后来才改回了朱姓。但是记者在多方查证后发现,根据朱东仁所说,以及朱氏祠堂碑文和家谱记载的信息,有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无法证实朱顶村就是朱元璋的后人。
像这样自称朱元璋后代,但又拿出实证的例子在全国太多了,基本上只要是姓朱的,或者是有记载的朱改王和朱改张的部分王姓和张姓人,都自称是朱元璋的后代。至于他们究竟是不是朱元璋的后代,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很难再证实了。
明朝宗室据说有数十万之多,清军虽说想要赶尽杀绝,但人数这么多,牵连甚广,难免总会有漏网之鱼。翻看了一下明朝宗室,还真有不少漏网之鱼。
【5】鲁王
封地:兖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檀
世系:鲁荒王(朱檀)-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端王(朱观火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鏳)-鲁宪王(朱寿鋐)-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鲁王监国(朱以海)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但南明时出了一个监国。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兖州,鲁王朱以派被俘,死。其弟朱以海来到绍兴,称为鲁王(监国)。后来,清兵攻绍兴,朱以海入海,部分子孙流散海外。
朱以海的墓葬发现
金门古岗村郊原有一处鲁王旧墓,事后证明是假墓。
道光十二年(1832年),金门文人林树梅刻意访求,在金门城城东发现一古墓,以乡人称之为“王墓”为由,判定其为鲁王墓,即报知其老师、兴泉永巡道周凯。周凯乃檄命金门县丞清界址,加封植,禁樵苏,树碑以表之。碑题“明监国鲁王墓”,左上镌“大清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四月建”,右下镌“福建兴泉永道富阳周凯书”。
蒋介石题“民族英范”四字
鲁王墓被发现”重修之后,成为地方上重要的文化景观。1936年初,因为时任福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黄元秀的提议,在冢墓右侧修建了一个纪念亭,命名为“鲁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应黄元秀函请,为该亭题写了“民族英范”四字。至于当年蒋介石为何要颁题“民族英范”?主要是当时对日战争即将开始,笼罩民族主义至上氛围,为表彰气节,加上当时福建省第五区督察专员黄元秀对鲁王抗清的复国志节敬佩,请委员长蒋介石题“民族英范”四字。
1959年8月因金门驻军构筑工事发现一古墓,并在墓中发现一长方石碑,后确定为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真正的鲁王墓被发现,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事件。这块新出土的墓志明确记载鲁王患有咳喘病,于壬寅年(公元1662年)11月13日病亡。“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万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痛哉!”鲁王真冢发现当年冬天,蒋中正到金门巡视,亲自到鲁王墓发现地视察,当即指示金门当局在太武山建筑新墓。新墓历时三年始告完成,于1963年2月举行安葬典礼。鲁王新墓正门左侧,树立着蒋经国1960年12月就已写成的《重建明监国鲁王墓碑记》。“蒋经国:当明室末造,流寇播乱,清军乘机入关窃据神器,王以帝胄致力匡复,备历险艰。亘十八年而所志不懈,自监国后为虏骑逼廹力竭势危,适延平以孤臣孽子之身举义金厦,奉明正朔。王之辗转渡海往依,自必能和衷协力,共谋大计。使天假以年,竭其志虑,奖率忠义,其光复旧物固在意中……”
据《明史》记载,崇祯年间,朱以海被封为监国,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朱以海逃到金门,在金门因与郑成功不和,被郑成功杀害抛入海内。这也意味着郑成功背叛了明朝,显然是在抹黑明朝历史。“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这使得郑成功背负诛杀明宗室后裔这一污点长达三百年之久。
但是我们在朱以海的墓葬中发现了墓铭志,上面的记载与《明史》中记载的完全不同。墓铭志中记录了明朝末年,朱以海逃到金门。在金门受到了郑成功的友好对待,后来朱以海因为哮喘病发作而死。郑成功还厚葬了朱以海。
在各个小朝廷中,鲁监国的小朝廷是最为稳定和团结的,张名振,张煌言等南明巨星都是鲁王的臣子。
虽然他和隆武争立,这确实是不小的败笔,但他亲赴前线,一心恢复大明,还是有不少作为的。
永历元年正月,鲁王在长垣誓师,初步整顿就绪后,即着手收复失地,短短半年内,福建多个府县相继收复。
七月,鲁王亲征,广发檄文,号召各地绅民起事,共创大业。控制区不断扩大,建宁府以及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连江、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等地均被收复。
同年十月,福宁州也被明军攻克,清朝在福建的统治陷入崩溃的边缘。原隆武朝大学士朱继祚从北京回到原籍福建兴化,接受朱以海重任,在兴化城内号召起义,兴化总兵张应元被打得措手不及,带着残兵败卒乘夜逃跑,兴化城也落人明军之手。
到永历二年上半年,鲁王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一座孤城。
为了尽快攻占福州,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在朱以海的激励下,福建“义师起,八郡同日发”。这是鲁王采纳张名振“隆中对”的第一步,即先收复福建,和西南的永历,北方的清廷形成三分之势。
只可惜郑芝龙的从子郑彩从中作梗,企图架空朱以海,郑彩的排斥异己,内讧造成鲁王部队战斗力大减,清军反攻,军士士气低,武将不听指挥,致使福建之役功亏一篑,所占大部又落入清军手中。
永历三年,福建全线趋于崩溃,鲁王移驻健跳所,健跳所是一个临海的小地方,为防清军袭击,实际上鲁王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船上,君臣在颠簸的海上谈论军国大事,兴复大业,这一情形还是颇令人感动。
此后虽仍一心想光复大明,奈何屈居郑成功之下,一直到永历十六年金门病逝,都没有作为的机会。
【6】蜀王
封地:成都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椿
世系:蜀献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党)-蜀和王(朱悦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怀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凿)-蜀昭王(朱宾瀚)-蜀成王(朱让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
崇祯帝死后,朱至澍也想争夺皇位,他先称监国,然后称帝的想法被当地官员给否定了,因为这些官员们都认为蜀王朱至澍离继承大统的位子实在是太过遥远了,毕竟从当时的继位顺序来看,当时的规矩是皇帝有儿子的就由儿子来继承,没有儿子的就由自己的兄弟来继承,而没有兄弟的再从爷爷辈中的子孙中寻找继承人,所以按照这个顺序来继位,根本轮不到朱至澍,毕竟这个顺序要往上旅顺好久才能轮到他。对于这件事情上,他是非常记恨这帮官员的,所以老想用一些方法来惩治他们,但又没有合适的计谋,没多久蜀王的机会就来了。当时,张献忠的队伍对蜀王朱至澍这个地方很是感兴趣,就提兵逐渐靠近了成都,这个时候很多官员上奏现在财政很紧张,蜀王你先拨点银两,犒劳一下守城的将士们。虽然朱至澍很有钱,足以富可敌国,但是朱至澍因为记恨这帮官员没有同意自己的想法,所以就不想给他们这部分军饷,并且说道自己已经没有钱了,想要钱的话就把这座宫邸给卖了吧,官员们一看,谁还不知道谁啊,这分明就是不想拿银两出来,很多官员因为也是看透了朱至澍,纷纷离开,最后成都被张献忠攻破,朱至澍和他的王妃纷纷投井而死,全宗的人也都被杀。基因这个东西真的是很天然的,朱元璋这个乞丐皇帝极其抠门,这个蜀王继承了极抠的基因,也因为财死。张献忠打开蜀王府银库,尽取库中百万两金银。川中百姓得知蜀王死讯,都骂他死有余辜。
“江口沉银”和“蜀王世子金印”就是来自蜀王朱至澍的府库。
【7】代王
封地:大同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桂
世系:代简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炼)-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钧)-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传火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大同,末代代王以及他的全宗都被杀。
大同代王府的前世今生故宫四分之一还早24年
【8】肃王
封地:兰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楧
世系:肃庄王(朱楧)-肃康王(朱瞻焰)-肃简王(朱禄埤)-肃恭王(朱贡錝)-肃定王(朱弼桄)-肃怀王(朱绅堵)-肃懿王(朱缙贵)-肃宪王(朱绅尧)-肃王(朱识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攻破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俘,全宗的人皆被杀。
【9】庆王
封地:银川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亲戚,朱旃
世系:庆靖王(朱旃)-庆怀王(朱邃欻)-庆庄王(朱邃塀)-庆恭王(朱寘錖)-庆定王(朱台浤)-庆惠王(朱鼒枋)-庆端王(朱倪贵)-庆宪王(朱伸域)-庆王(朱帅锌)-庆王(朱倬纮)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宁夏,末代庆王朱倬纮被俘,下落不明。
【10】岷王
封地:武冈府
始封组:明太祖的儿子,朱楩
世系: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瀼)-岷简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武冈,末代岷王朱企崟和全宗的人全部被杀。岷王朱楩得罪了谁?封地贫瘠边疆还一直在路上!
【11】韩王
封地:平凉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松
世系: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火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火脊)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流贼攻陷平凉,末代韩王被俘,死。
【12】沈王
封地:潞州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模
世系:沈简王(朱模)-沈康王(朱佶焞)-沈庄王(朱幼学)-沈恭王(朱诠钲)-沈宪王(朱允栘)-沈宣王(朱恬烄)-沈定王(朱珵尧)-沈王(朱效庸)-沈王(朱迥洪)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明末,李自成的大将刘芳亮攻城,把年纪尚小的末代沈王朱迥洪掳走,下落不明。
【13】唐王
封地:南阳府
始封祖:明太祖的儿子,朱桱
世系: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琼烃)-唐宪王(朱琼炟)-唐庄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弥鍗)-唐敬王(朱宇温)-唐顺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硕熿)-唐王(朱聿键)-唐王(朱聿镆)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南明时却出了皇帝。崇祯九年(1636年),唐王朱聿键率军倡义勤王,却被勒令回国,废为庶人,幽之凤阳,改封其弟朱聿镆为唐王。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陷南阳,朱聿镆被杀。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释放了朱聿键。顺治二年五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聿键行至杭州,南安伯郑芝龙等人拥立他为监国,立政权于福州,年号隆武。顺治三年,清军克绍兴,鲁王朱以海逃往海上,福建大乱,郑芝龙假言海寇至,率兵航海逃去。清军入福建,俘虏唐王朱聿键,绝食而死,算是为唐王一系光彩谢幕,也是稍有有骨气的朱元璋子孙。南明隆武帝半生牢狱满腔热血却无力扭转乾坤
【14】赵王
封地:彰德府
始封祖:明太宗的儿子,朱高燧
世系:赵简王(朱高燧)-赵惠王(朱蟾塙)-赵悼王(朱祈镃)-赵靖王(朱见氵爵)-赵庄王(朱佑棌)-赵康王(朱厚煜)-赵穆王(朱常氵臾)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流贼攻彰德,末代赵王被俘。
【15】襄王
封地:襄阳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墡
世系:襄宪王(朱瞻墡)-襄定王(朱祁镛)-襄简王(朱见淑)-襄怀王(朱佑材)-襄康王(朱佑櫍)-襄庄王(朱厚颎)-襄靖王(朱载尧)-襄王(朱翊铭)-襄王(朱常澄)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攻陷襄阳,襄王朱翊铭死。他的儿子朱常澄寄居九江府。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初四日,张献忠、罗汝才部义军从巴州起营,攻克通江县,取道达州,打算沿进川时的旧路东出湖广。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一面命令总兵猛如虎等加紧追击,一面连续九次檄调驻扎在湖北郧阳地区的左良玉部进川堵截。而奉调入川夹剿的左良玉却由于对杨嗣昌积恨甚深,对发来的九次檄令置若罔闻。待义军即将由四川东出湖广时,他竟拉起队伍开往陕西兴安,“若相避者”。
张献忠、罗汝才部义军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顺利地出夔门经巫山进入湖北。正月二十五日攻克兴山。东进至当阳县时,探得襄阳城内官军守备单薄,乃定计奇袭。张献忠亲自率领轻骑一日一夜奔驰二百里,到达襄阳附近,命部将率二十八骑伪装成官军,拿着缴获来的杨嗣昌调兵文书混入城内。
二月初四日夜半,埋伏在城内的义军将士放火为号,趁乱袭击驻防官军,城内顿时鸡飞狗走,鼎沸起来。天明以后,起义军主力一到,即占领了襄阳。
明襄王朱翊铭被活捉。献忠坐于襄王宫中殿上,给朱翊铭一杯酒,说道:“吾欲斩嗣昌头,而嗣昌远在蜀,今当借王头使嗣昌以陷藩伏法。王其努力尽此一杯酒。”(“我本来想杀杨嗣昌(明朝大帅),但太远够不着,借你的脑袋用一下。”)把他拖到襄阳西城楼上处斩,又杀襄藩贵阳王朱常法等。献忠下令没收襄王宫中的全部财产,“发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16】荆王
封地:蕲州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堈
世系:荆宪王(朱瞻堈)-荆靖王(朱祁镐)-荆王(朱见潚)-荆和王(朱佑橺)-荆端王(朱厚烇)-荆恭王(朱翊钜)-荆(朱常氵言)-荆康王(朱常火由)-荆定王(朱由樊)-荆王(朱慈火畐)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张献忠攻陷蕲州,末代荆王死。张献忠的军队围宫,尽掠而去。
【17】淮王
封地:饶州府
始封祖:明仁宗的儿子,朱瞻墺
世系:淮靖王(朱瞻墺)-淮定王(朱佑启)-淮庄王(朱佑楑)-淮宪王(朱厚焘)-淮恭王(朱载坮)-淮顺王(朱载坚)-淮王(朱翊钅具)-淮王(朱常清)-淮王(朱由榛)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南明时,立淮王朱常清为监国。同年桂王永历帝登基,使节至,淮王取消监国及年号。后来,淮王下落不明。
【18】德王
封地:先是德州府,后来搬到济南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潾
世系:德庄王(朱见潾)-德懿王(朱佑榕)-德恭王(朱载墱)-德定王(朱翊馆)-德王(朱常洁)-德王(朱由枢)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二年(1640年)正月,清兵攻克济南,末代德王朱由枢被俘。
【19】崇王
封地:汝宁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泽
世系:崇简王(朱见泽)-崇靖王(朱佑樒)-崇恭王(朱厚耀)-崇庄王(朱载境)-崇端王(朱翊钅爵)-崇王(朱由樻)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攻汝宁,俘虏末代崇王朱由樻,封他做襄阳伯。崇王不从,被杀。他的儿子朱慈爚逃亡淮安,嗣封崇王,1645年七月,投降清朝,与二子被押往北京,1646年被清廷处死。
【20】吉王
封地:长沙府
始封祖: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浚
世系:吉简王(朱见浚)-吉定王(朱厚冒)-吉端王(朱载均)-吉庄王(朱翊镇)-吉宣王(朱翊銮)-吉王(朱由栋)-吉王(朱慈煃)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崇祯十六年(1644年),张献忠入湖南,烧吉王府,末代吉王朱慈煃南窜。明亡后,吉王死在缅甸。
【21】益王
封地:建昌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槟
世系:益端王(朱佑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益宣王(朱翊鈏)-益敬王(朱常迁)-益王(朱由本)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亡,末代益王朱由本组织抗清失败,逃往福建,后死。
【22】衡王
封地:青州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楎
世系:衡恭王(朱佑楎)-衡庄王(朱厚燆)-衡康王(朱载圭)-衡安王(朱载封)-衡定王(朱翊镬)-衡王(朱常氵庶)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亡,清兵攻陷山东青州,末代横王朱常氵庶逃亡,下落不明。
【23】荣王
封地:常德府
始封祖: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枢
世系:荣庄王(朱佑枢)-荣恭王(朱载墐)-荣王(朱翊鉁)-荣王(朱常溒)-荣宪王(朱由枵)-荣王(朱慈炤)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有些疏远。明末,张献忠入湖南,末代荣王朱慈炤和母亲姚氏逃走,不知所终。民间传说朱慈炤后来隐姓埋名,以当私塾先生为生,康熙18年在山东汶上县被清军捕获,全家被杀,清朝为政治需要硬把他说成是“朱三太子”朱慈炯。崇祯的三个太子去哪了朱慈烺的归宿到底如何?
【24】潞王
封地:卫辉府
始封祖:明穆宗的儿子,朱翊镠
世系:潞简王(朱翊镠)-潞王(朱常淓)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略亲。生母是孝定李太后李,和万历皇帝同母,是万历皇帝位唯一的兄弟,所以疼爱有加。南明时,末代潞王差点被东林党人立为皇帝(可惜后来是福王被立为皇帝)。清军南下时,朱常淓也当了几天监国,顺治二年六月,南京被清军攻破,朱常淓投降,最后被清朝处杀,一起被处死的还有弘光帝朱由崧。
【25】福王
封地:洛阳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洵
世系:福恭王(朱常洵)-福王(朱由崧)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明末,贪婪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杀死。他的儿子朱由崧南窜,后来用计当上南明皇帝,荒淫无度。顺治二年五月,清军渡江,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被清军押赴北京处死。被污名化的皇帝你不知道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26】瑞王
封地:汉中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浩
世系:朱常浩(就一代)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重庆,朱常浩被俘,死。
崇祯十年(1637年),小红狼起义军围汉中,朱常浩告急,调集官军方才解围。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歼灭孙传庭部明军占领西安,开始攻打周边州府。瑞王朱常浩为了躲避大顺军,南逃四川,暂居重庆避难。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张献忠攻破重庆,朱常浩及当地的众多官吏被俘。
张献忠将朱常浩等人绑赴校场,准备斩杀。突然间天空无云起雷声,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对天象的看法,这应该是天意不让杀瑞王。张献忠对天大吼:“我杀人,何与天事!”然后下令用大炮向天轰击。
说来也奇怪,大炮响后,随即雨过天晴。接着,张献忠下令将瑞王朱常浩等人斩杀。然后,又将俘虏的军民,三万七千余人,全部砍断手臂。张献忠的确是有点残忍呀。
在《明四朝成仁录》中记载了瑞王朱常浩遇害时的景象:“瑞王自汉中至被执,天无云而震者三,遇害无血渍,有气一道直冲云端,王端坐其中,冉冉而上。”
瑞王被张献忠斩杀,天晴而响雷三声,死后,滴血未流,而是乘着一道气,飞升了。
【27】惠王
封地:荆州府
始封祖: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润
世系:朱常润(就一代)
结局:明末时,这支宗室与皇室的血缘关系很亲。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张献忠攻长沙,朱常润在战争中下落不明。
明朝败亡后,朱氏后裔都去了哪里?难道真的被赶尽杀绝了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大明皇室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押印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皇室子孙。
大明皇室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监国鲁王朱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净慈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大明皇室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大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在台湾,却有一位从事复国大业的明朝皇室,他的恩德始终烙印在高雄县湖内乡居民的内心深处。他,就是大明宁靖王朱术桂(公元1617--1683年),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是明第七代长阳王朱术雅的二弟,初封辅国将军。明崇祯壬午(公元1642年),流寇张献忠农民军攻陷荆州,朱术桂同长阳王朱术雅一起率领辽府宗族避难到湖中。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南京称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朱术桂与兄长阳王一同投奔,被晋升为镇国将军,并受命与长阳王一同镇守浙江宁海县。
随着北师南下,朱术桂在逃亡过程中与兄失散。不久浙江沦陷,长阳王朱术雅逃难福建,传闻已死。而鲁王宣布监国,改封朱术桂为长阳王。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据守福建,尊唐王朱聿键为帝,改元隆武。朱术桂奉表庆贺,隆武帝也承认他“长阳王”的称号。这时才知原长阳王朱术雅尚健在,并已改袭为辽王。于是,唐王政权改封朱术雅为宁靖王,前往方国安军中担任督军。绍隆武帝已死,桂王朱由榔宣布即位,朱术桂前往朝谒,永历帝命他留在郑鸿逵军中。顺治五年(1648年)又命朱术桂同时督郑成功之师。此后,朱术桂转战海宁、丹山、绍兴,明永历五年与郑鸿达攻取金门。后来南明永历朝因内讧逐渐崩溃,郑成功保持较大力量,并在思明州(厦门)礼待避乱宗室,朱术桂前往投靠,郑成功以王礼待之,让他居住在金门和厦门两岛。顺治十二年(1655年),因为位于西南边陲的永历帝和台湾的郑成功相隔遥远,永历帝特准延平王郑成功设置六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吴三桂杀死永历帝朱由榔;后郑成功攻占台湾,永历十六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不久后去世,其子郑经继位延平王。朱术桂率家眷于渡海来到台湾,并随郑经开垦长治一里的竹沪庄。次年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郑经迎宁靖王朱术桂到台湾,在承天府(今台南市赤崁楼)为其建造宁靖王府居住。并供岁禄于朱术桂,但未拥立其称帝或监国。朱术桂见台湾初辟,土壤肥沃,便在万年州竹沪庄(今高雄县路竹乡)一带,垦拓田园达数十甲。
大明最后一王施琅攻台时举家自缢而死
据载他在这里经营数十年,垦田数十甲,为台湾的早期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兵攻陷澎湖列岛,台湾郑氏政权延平王(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于1655年敕封郑成功的爵位,爵位共传三世)郑克塽投降清朝,随后郑克塽全家及明室后裔等遣送京师。在此之前,有一个明皇后裔正在与家人诀别,宁靖王朱术桂(1617年~1683年)不愿做异族之奴,遂于这年六月二十七日自缢殉国,全家妃妻五人同时殉国难。临死前,朱术桂特地烧毁田契,把位于台湾路竹乡数十甲田地全数送给佃户,然后才从容的悬梁自尽,时年66岁,葬在台湾凤山县长治里,五妃墓在其北30里的魁斗山。
1681年郑经去世,其子年仅12岁的郑克塽被冯锡范,刘国轩拥立为延平王,但其后清廷开始发兵攻打台湾,并先后攻占金门、厦门与澎湖列岛,致使台湾门户大开。1683年七月,郑克塽奉表请降。得知郑克塽要投降,7月20日,朱术桂当即下定决心殉国并召集妾侍们交代道:“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辈幼艾,可自计也。”但随侍在侧的五名侧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也不愿苟活,皆泣对曰:“王既能全节,妾等宁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请先赐尺帛,死随王所。”说完后五人相继自杀,第二天,朱术桂将五妃之灵柩安葬于南门城外魁斗山后(今五妃庙址)。安葬完妃子们后,朱术桂加翼善冠,服四围龙袍,束玉带,佩印授。并将宁靖王麎钮印送交郑克塽。郑克塽率文武至,嗟叹别之。朱术桂提书于壁曰:“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海外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随后拜辞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宁靖王答拜。又在砚背题绝命词曰:“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书罢,结帛于梁升神,且曰我去矣,侍宦两人亦从死其旁,时年六十六岁。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受降。
今台湾路竹乡有座宁靖王庙,庙中有朱术桂“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的绝命诗。史载宁靖王朱术桂人品雄伟、美髯、弘声、善书翰、喜佩剑、沈潜寡言。朱术桂无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公元1693年被清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乡民因为感念这位仁慈的明朝王爷,将他以及一位妃子的屍体合葬湖内乡的村中,并且把他的整座坟都埋馀地下,还在附近造了一百多座的假坟,以混淆清军的搜寻。直到日本统治台湾时期,这座王爷墓才被人发现,但墓中古物都以沦入日本人之手,十分可惜。
台湾光复后,乡民更发起重建宁靖王墓;而在路竹乡也有座宁靖王庙,名为「华山殿」,又名「宁靖王文物纪念馆」。每年到了农历9月25日,宁靖王的祭日时,附近居民都会赶来祭拜这位命运坎坷的明朝王爷。宁靖王死後三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并没有将他遗忘。生前他照顾湖内百姓,死後又成了当地的守护神。
宁靖王朱术桂是明朝最后一个殉国的藩王,跟着郑克塽去北京的如周王后裔等其余朱家子孙大多销声匿迹,不知所终,想来也知道结局是什么。朱术桂自杀三十多年后,清康熙六十年,台湾农民朱一贵自称明朝宗室发起反清起义,还曾追尊朱术桂为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简武思仁贞孝考皇帝,举家自杀殉国的大明宁靖王朱术桂也算是为大明朝留下了最后的骨气。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明朝皇室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族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朝至此统一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又据资料表明,明朝皇室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清朝世袭一等延恩侯: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朝皇室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明朝皇室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
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禛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1730),字商玉,号苍岩,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后裔,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至此,明朝皇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这侯爵其实与其他富甲一方的满清权贵不同,生活来源全靠朝廷赐给的几亩祭田为生,朝廷不允许其从事其它买卖,所以每天只能粗茶淡饭,混个温饱而以。府邸更是寒酸简陋,完全没有大户人家的气派。政府更是对他们的的生活加以严格控制,除了春秋两季去祭扫十三陵外,不允许跟其它任何人有接触,更不允许夜不归宿、外出远游。否则便置以重罪,轻则发配边疆寒苦之地,重则满门抄斩。所以他们实际上只是大清朝的一个华丽摆设,虚有其表罢了。一家数代始终处于清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的子孙一直传承到清朝灭亡,第十二代一等延恩侯朱煜勋还在溥仪的流浪小朝廷里出没,自认大清忠臣。
有清一代,对于朱明后人可谓是斩尽杀绝,在立国初期,就以各种方法引诱和胁迫朱明后裔现身诱杀。杀归杀,满清人总算知道得起祭拜明帝的陵寝,这时候就需要明王朝的后人去献祭,以显示满清的仁义。那明被能发现的后人都被杀了个精光,那时候谁还敢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后人啊,被发现之后,万一背上一个“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这样莫须有的罪名,不久又完蛋了么?
一直到了满清雍正二年,突然他们找到了一个叫做“朱之琏”的人,此人被号称是朱元璋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人。当年十二月,朱之琏被赐为一等侯(死后被追赠延恩侯,世袭罔替),因为据说他是明帝的后裔。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种说法,说这个延恩侯朱之琏的父亲叫做朱彝?,这个问号的确是个问号,名字找不到,但根据代王家的排序,应该第十代代王是彝字辈的,可惜他的全名在战乱中丢失了,按照备份表来说,应该是叫做朱彝(木?),意思就是木字旁。但是他的儿子名字还真有记载,叫做朱传?,是在大同被攻陷时被杀的,之后就没有后人的记载了。
但清代史料《东华录》对于朱之琏的来历是这么写的:“查得镶白旗朱文元,系明太祖第十三子简王之后,……简王后裔代王为洪承畴监军于松山……,亲询宗系,……今见任直隶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一支是也。”
按照《东华录》的记载,似乎朱之琏的确就是明代代王的后代了,但问题就在这儿,刚才的引述当中我提到了“朱文元”这个人,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三子简王之后,但是朱元璋的26个儿子当中并没有简王,而十三子就是代王朱桂,谥号简王,完整称谓应该是代简王。OK,就算这里是笔误,那么朱文元这个名字也显然不适用于朱元璋后裔的起名特色。朱三太子朱慈焕就是因为给儿子起名字太遵守规矩了,才被捕的。朱元璋后裔的名字有一个特别大的特色就是在名字当中按照“木火土金水”排序(也就是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当中必须有这五个之一字做偏旁),朱文元这个名字显然就不符合这一条件,而朱之琏也是不合格的,因为王字旁只有朱元璋才有。
其次,就算他们家是代王一脉,按照辈份表代王家排字是“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其中没有“文”也没有“之”。说到“文字辈”,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建文帝的儿子,虽然朱文奎几乎没有什么名气,但他才是钦定的“文字辈”的,而“之字辈”那就在朱元璋后裔的辈分表里根本就没有。
就是这么一个身份不明不白的人,突然之间被满清政府宣布是朱明的后裔,并被司以明孝陵延春秋案扫的工作。此外,我们在结合满清政府前几十年四处缉拿追杀朱明后裔,谁都不敢出头,自然是皇家说了谁就是谁了。
我们再来说说延恩侯吧,第一任“延恩侯”朱之琏为官还算可以,在没有“被发现”是朱明后裔的时候,曾两任毫州知府,工作做的不错,也算有些名望。他死于雍正八年,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被追赠“延恩侯”,他的孙子朱绍美被满清历史上第一腹黑皇帝乾隆任命为第二任,其实是真的第一任“延恩侯”,唉,延恩侯这个爵位,一看就知道是告诉朱家后人,要永远的延续的感谢清廷给你的恩赐,我勒个擦擦,真不要脸啊。
不得不说延恩侯的后人生存能力真特么的强,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后人早就满世界死翘翘的情况下,他们一直活到了清末。最后一任延恩侯叫做“朱煜勋”,他出名则是因为溥仪。在溥仪老师庄士敦所著的《紫禁城的黄昏》当中就有过他出场,这个延恩侯朱煜勋一直活到民国。1924年,庄士敦偶然看到一份宫门抄,上面写着“朱侯今天去明陵祭祖;延恩侯完成了祭扫明陵的使命,回来向皇上谢恩。”他探查之后发现,虽然清朝灭亡了,但延恩侯还是清朝的遗臣,还在按原来的规矩例行公事,并且从紫禁城里领取微薄的津贴。事实上,在民国时代,朱明后裔和逊帝溥仪的“君臣”关系,也就是靠着这点津贴才得以继续维系。
然后这个奇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居然建议溥仪去见一下上一个被灭亡的王朝的后裔,溥仪欣然接受。据记载:1924年9月7日,43岁的朱煜勋遵旨从东直门赶来晋见。这时候,可怜的“延恩侯”已经穷困潦倒,房屋破烂,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4岁。为了在“皇帝”面前体面一些,他特地借了一套官服,带了名片,大清早就赶到紫禁城。他的名片上写着自己的官衔、姓名和住址:“明裔延恩侯朱煜勋炳南东直门北小街羊管胡同”。
两个从未见过面的皇家后裔,就这样见面了。见面之后也没什么话可说,溥仪只是勉慰了朱煜勋一番,然后告诉他,这次接见是自己的老师庄士敦建议的,让他出来找庄士敦表示一下谢意。
于是,朱煜勋又出来和庄士敦见面。这个朴实而敦厚的中年人给庄士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礼貌,有自尊。庄士敦和朱煜勋谈了一会儿,说自己计划以后找机会去回访朱煜勋,但被这位延恩侯坚决地推辞了。朱煜勋坦言,自己家里非常破败,会给这位外国人造成不便。不过,他答应庄士敦的请求,拍了一张照。(也就是上面的题图)
几个月后,冯玉祥带兵进京,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末代皇帝惶惶逃往天津。又过了些日子,朱煜勋不知从哪凑了点钱,坐火车到天津探望主子。庄士敦说:“我想,在他跪在大清流亡君主之前,延恩侯的名字从未使他的状况好转过,但他还来此忠诚地感谢‘延恩,而不久,皇上(指溥仪)也就同他一样,陷入隐姓埋名和贫困潦倒的境地。
事实真是这样么?这个朱煜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份么?民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张相文的人去了一趟这个延恩侯朱煜勋的家,他们发现其人三十多岁,是个粗浊的胖子,一脸的酒肉气,寒暄过后,客人向他请教,出自明太祖的哪一支系?哪一年受封为侯?传了多少代?朱煜勋茫然支吾,无以为答。
不谈祖先,谈他自己的职司,客人们以为他既奉祀明陵,当然到过凤阳,祭扫过在南京的孝陵;谁知他连凤阳和孝陵的远近所在,亦不明白。
于是只好请他拿家谱出来看了。不知道他是根本没有家谱,还是另有别的顾忌?吞吞吐吐地,表示改一天再说很可能是没有家谱。因为封侯的来历就不明;而看朱煜勋的家教,亦不像是慎终追远,重视谱系的人家。
唉,不过也没什么可叹气的,本来这个朱煜勋的祖上朱之琏就不会是明帝的直属后裔,清廷只不过找了个姓朱的意淫了一番而已。
哦,对了,有文章说1929年,延恩侯朱煜勋以“生计奇窘,无法维持”为由,“呈请国民政府格外抚恤,委以末职,俾维生计”。民国政府内政部经研究决定,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员之职。月薪50大洋,列入财政部预算。孰料朱煜勋不但白拿钱不干活,又被控参与盗挖雀山妃坟墓地等事,有监守自盗之嫌。这特么的是什么朱家子孙?1933年10月民国政府下令撤销其职务,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陵区内设护陵警察所,抽陵户为护陵警察。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文章的最后,我再引用了一下张相文先生的话,哪怕到了今天还很有用呢。
以布衣而奄有天下的明太祖,其子孙最后的消息是如此。坐食恩俸,蠢如彘豕;而如朱慈炤,少年流离,反倒教养成知书达礼、练达人情,若非身世所限,必是有用之人。帝制的最大罪惡,即在封建,制造了无数废物。因此,现在如还有恩荫承袭之制,政府的优待,不宜在教育上有所姑息,否则,真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大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元璋的子孙除了隆武帝朱聿键,真的都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