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到底是谁写的?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到底是谁写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36 更新时间:2023/12/22 22:33:41

山海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依山向海,因此得名山海关,古代山海关也叫榆关。山海关这个名字是明代才开始使用的。

山海关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被称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十五公里处,一座雄伟壮观的城楼,依山靠海,它是万里长城东部的最重要防御重地,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

可以说古代要是攻破了山海关,就可以长驱直下直抵京师了,明代将领吴三桂曾联合清军在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进行了一场战役,奠定了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此关和陕西的潼关并称为“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节东门高12米,中为巨大的砖砌拱门。“天下第一关”城楼为两层重檐九脊布瓦顶,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城楼西面下层中间辟门,其余三面设有箭窗68个。

登上雄伟的山海关城楼,“天下第一关”几个遒劲的大字尽收眼底。放眼远眺,巍巍长城犹如一条矫健的巨龙,头含渤海,尾扫祁连,蜿蜒腾跃,气势磅礴。当人们大饱眼福之后,每每要夸起巨匾的书写者:有说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湖南人何子贞写的,也有说是清代号称“压倒三江”的书法家辽阳人王尔烈写的;还有的说是严嵩写的。这些都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

山海关东门箭楼上挂着一块横额巨匾,上面写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庄重而不呆滞,潇洒而不轻佻。其中的“一”字长一丈三尺三寸,繁写的“关”字一竖长一丈四尺五寸;“一”字一笔不显单薄,“关”字多笔不显纷繁。

那么山海关城楼上那醒目的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关”书写苍劲有力,那你知道它是由谁写的吗?背后还有哪故事?

曾经有人给我讲过这样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天下第一关”是晋朝书法家王献之仿其父王羲之的笔体写的。据传,山海关城楼上要挂大匾,负责的官员请王羲之书写。不知为什么,王羲之就是不愿意写。他的儿子王献之得知此事后,却跃跃欲试,又自知功力不逮,于是想了一条妙计,写了一首诗,把“天下第一关”五个字藏在诗句中。说是要临帖,请父亲把诗书写一遍。

王羲之哪知儿子的弦外之音,当写到“關”字时,羲之忽然明白过来,便戛然而止了,然而已经写完了“门”字框。献之无可奈何,只好“文门弄笔”,在“门”字框里补写了“絲”。然后,废寝忘食地把诗中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字临习了数遍,自认为非常像了,便濡墨挥毫,奋笔书写到匾上。因为“关”字里面的“絲”是献之自己写的,与王羲之笔意不太协调,所以匾挂上城楼后,近看是“天下第一关”,远望却成了“天下第一门”。

山海关城楼是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筑城设卫的,而羲献父子为普代人,这个故事显然是后人出于对“书圣”王羲之的崇敬和人民大众对这巨匾的喜爱之情而附会出来的,当然不可信,徒增“天下第一关”五个字作者的神秘色彩而已。

那么,“天下第一关”究竟是谁的手笔呢?

原来,这五个大字乃是山海关本地人萧显所书。提起萧显书写这块匾额,还真有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呢。

山海关城楼共二层,高十二米,筑在十三米高的台基上。它脊物高耸,飞檐流丹,造型美观,雄伟壮丽。要为这样的城楼书写匾额,只有苍劲有力、沉雄浑厚之书才能匹配。据《临榆县志》记载: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奉命限期在城楼挂“天下第一关”匾,就邀请了很多名家来书写,但写出来的字都跟巍然屹立的雄关很不相称,不是纤弱轻浮,就是笔锋呆板。兵部主事急若热锅上的蚂蚁。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建议请萧显来写。主事也听说本地有这么一位书法家,宇文明,明天顺三年(1459年)举人,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官至兵部给事福建按察司检事,真草隶篆都写得很好,现因年迈辞官归家赋闲。主事便带着请帖和厚礼请萧显写匾。

萧显接到请帖后,提出什么时候写好了就什么时候来取,千万不能催促。兵部主事心想,反正五个字,也不过三,五天罢了。不料,二十天过去,却无音信。主事派人打探动静,派去的人回禀说:“萧老先生没有动笔,只是每天在书房里欣赏历代书家真迹”。转眼又是半个月过去了。兵部主事又派人去了解情况,那人只听到萧显在背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春光”等诗句,连半个墨点都未见到。

兵部主事按下火气又等了半个月,仍不见把字送来,于是就亲自出马,问个究竟。萧显的仆人说:“老先生近来弃文习武了”。兵部主事更为恼火,立即赶到后院。只见萧显正侧着身子,背着扁担,用右边的一头不停地比划,既不像使枪,又不像弄棍。兵部主事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还是让他尝尝板子的滋味吧!正待给萧显用刑之时,京城传来旨意:限三日内把匾挂出。主事怕打坏了萧显,再也找不到适当的人写匾,不得不换上一副笑脸,连口向萧显鞠躬道歉。

萧显叹着气说:“蒂不落,瓜也难熟啊!既然如此之急,那只好动笔了”。于是他让人垒起一个垫台,把长5.9米,宽1.55米的木匾靠在墙上,叫全衙的人一齐磨墨,又派人拿来了自己特制的长柄大笔。只见他在匾前来回踱着方步,时而双眉紧蹙,时而眯眼朝匾上打量。忽然,他趋步墨缸,探笔饱蘸,疾行匾前,侧身展臂,屏气直书,那操笔的神态就像一位跃马使枪的将军,仿佛把浑身的气力,通过双臂传到手腕,送达笔端。看到他起笔象飞燕掠食,落笔似高山坠石,提按顿挫有力,行笔疾徐有致……此时,兵部主事如梦初醒,捻须自思:他看帖,吟诗、习武是在养字外之功,意在笔先啊!

兵部主事正在沉思中,只听一声:“献丑了!”萧显汗淋淋地站在一旁。“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已经赫然匾上。主事细看:“天”字两横按习惯是上缩下长,但它却上长下缩,而中间稍微收缩,显得精悍有力,“下”字三笔一气呵成,上面一横与“天”字相齐,回锋笔势,力量贯注在一点上,“第”字居中,左右顾盼,成为五个字的中坚,“一”字略偏上侧,右上取势,虽只一笔,不觉单薄,“关”字紧里舒外,笔画虽多,紧而不蹙,卓立而映带全体。众人无不叫绝。匾挂起来后,近看笔势沉雄厚重,远观笔画清晰,五个字安放合拍,精神贯通,使这座山海关城楼越发雄壮。

“先生如椽之笔,甚显高明,只此五字,舍汝其谁!”兵部主事高兴地向萧显拱手道谢。

萧显听了这句奉承话并不高兴。“我想写得更好一些,原准备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历代的真迹墨宝,把五个字的形体结构安排好;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古人诗词,开阔胸襟,涵养气势;再用一些时间,锻炼臂力,使自己因年老而搁置的背笔技艺能像年轻时一样运用自如。最后观摩雄伟的城楼”。萧显长叹了一声接着说:“可惜呀!你们过于着急了,这几件事都未完备。所以,写出来的字,笔力神韵尚有欠缺,真对不起雄关城楼的建造者啊!”

萧显写的这块匾,现藏于关城的东城楼内。而挂在关城外面的这一块,是公元1919年复制的。另外,离关城六公里处的孟姜女庙内东壁上也有一块,规格大小与上述两块相同,所不同的这是一件石刻,“天下第一关”五个字似乎更显遒劲郁勃。

山海关的重要性有哪些?为何清军非得走山海关?

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关口,是我国扼东北、华北咽喉的军事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从而拉开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清军入关为何一定要走山海关而不走其他地方?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大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满族人从此结束了分裂,拥有了完善的社会秩序。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讨明檄文,拉开了入关的序幕。至崇祯十七年,清军攻下京城,明清战争持续了整整26年。期间,八旗铁骑在关外把大明打得够呛,大明关外的领土只剩下宁远等少数几个城堡还在明朝控制中。

清军曾经多次穿越长城防线进入中原,但每一次都舍近求远,选择从大安口、喜峰口、独石口等地作为突破点,对联系辽东和中原的咽喉要塞山海关,始终不敢攻击一次。直到吴三桂投降,清军才得以第一次进入山海关。山海关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能让勇猛善战的清军避之唯恐不及?

原来,清军不敢攻击山海关,不是没有理由的,是非常明智之举。明朝末期,惟一能抵抗八旗兵锋的,大概只有长城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6300公里,由连续的城墙、关隘、烽火台和各种障碍组成。虽然历经千年烽火,但长城在防御北方骑兵骚扰上是成效显著的。

上百座雄关隘口和上万个墩台,将明长城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长城都更加坚固完善。山海关虽然处于最东端,但不是孤城,包括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老龙头、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城堡群落构成,彼此之间通过长城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

“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攻防兼备进退自如,想攻破其中任何一点都难比登天。山海关历来被明朝视为京师屏障,对此地防务重视无以复加。全盛之时,山海关城墙高达十四米,厚度达七米,护城河宽度达五丈,深度将近三丈,常用的攻城手段无论云梯、凿墙都极难奏效。

在后勤粮秣供应上,山海关也有独到之处。为了保证战时有充足粮秣,山海关守军广泛开展屯田制,包括军屯、民屯、商屯等多种方式结合,共屯田6200多顷,保证了山海关守军足兵足食,打个十年八年的都不在乎,绝无断粮之忧。从明初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首次建设山海关开始,历经数百年经营,山海关已是名副其实的固若金汤。

清军若是强攻山海关,必然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不一定能赢的那种。八旗族人不事农桑,平时以渔猎、劫掠为生。靠的是迅疾如风、以战养战,而非持久战和消耗战。而且一开始后金根本没想到能够入主中原,以当时满清十几万人口,偷袭骚扰一下大明边境,抢点物资而已,问鼎中原想都不敢想。

所以,皇太极和多尔衮一直在山海关外的辽东努力,先把辽东扫清,稳定下来。一方面抢明朝,加紧原始积累,削弱明朝力量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加强根据地建设,坐等明朝大乱。只要明朝没有被李自成们乱的四分五裂,清朝不会轻易占领长城以内的城池。强攻山海关,无疑会损失惨重,不攻照样可以来去自由,等果子熟透了再占领岂不是更好!

由于清军曾先后5次经山海关西面的路线突袭,大举进入内地劫掠。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清军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关。绕开山海关,从长城防线的薄弱关口杀进关内,直接打到北京城下不就行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清军要想入主中原,不可能不攻下山海关。要知道,劫掠归劫掠,这和入主中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早期清军骑兵善野战而不善攻城,对于大后方都在关外的清军而言,他们虽然能在关内抢掠钱财和人口,却难以在关内维持粮食和军需。如果长时间逗留,粮道一旦被明朝的长城守军给截断,再来个关门打狗,就分分钟有全军覆没的可能,这实在太危险了。所以,清军往往只要抢够了就会北返,从来不敢在关内久留。

然而,历史总是喜欢给人们开玩笑,最坚固的堡垒也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吴三桂的投降,不仅为清军入关扫除了唯一的障碍,还把明朝经营多年的精锐边军关宁铁骑,也一并赠送给清军。山海关本来是一座清军无法跨越的障碍,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他的历史作用。

公元1644年,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兵临山海关,和明朝总兵吴三桂合兵一处,大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从而拉开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在此之前,明朝已经衰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即使清朝有强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般人物,都屡屡止步山海关防线。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对明朝来说,山海关不丢,清朝入主中原的难度将大增。若不是吴三桂将山海关拱手相让,清军即使最终能入关,也不是那么快、那么容易的事。山海关无论对明朝还是对清朝都至关重要,明军守住山海关,就可以御敌于关外;清军若得山海关,京师门户大开,无险可守,整个华北平原都将如无人之境。

可以说明朝时的山海关之于京师,就相当于潼关之于长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绝非浪得虚名。后金从崛起至入主中原,始终未能正面攻破山海关,就足以证明。

山海关夹在明朝京师和满清盛京之间,和二者之间的距离都在四百公里左右。明朝之前,山海关被称为榆关,隋文帝时期始置,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东二十里。明洪武时期,朱元璋命徐达重修关城,始将关址东移六十里,因关城依山面海,取名山海关。山海关并不是一座简单的关卡,它由七座城池组成,和延伸至大海的长城一起构成的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当然,这并非是全在洪武时期修建完成的,修建过程贯穿整个明朝。从最初修建的山海关关城、靖边楼等,到后来的东罗城、南翼城、北翼城等外围城池,终明一朝都在不断地完善这个防御体。一直到崇祯末年,整个固若金汤的山海关防御体系才最终打造完成。这数百年间,无数的人为山海关的建设出过力,如徐达、戚继光、孙承宗等等。

明朝山海关初建时,设有一卫、十千户所,驻军万人,以侯伯统之。随着局势的变化,山海关从一个关城,逐渐升级至路城,明朝后期辽东出事后,又升级为山海镇,地位和九边重镇之辽东镇相当,镇守山海关的均为重臣名将,可见明朝对其重视程度。

满清在辽东崛起后,关宁锦一线的辽西走廊是明清之间角力的主战场。对明朝来说,山海关是这条辽西防线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也是最后的堡垒和支柱。只要山海关在,关外的城池哪怕丢了,都有夺回的机会。山海关若丢,关外的那些城池则彻底无望。对清朝来说,辽西走廊是其入主中原的星光大道,而山海关则是大道尽头的那道门,破不了门,无可入。

辽西走廊东边是大海,西边是燕山、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等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这条狭长的、相对平坦的通道长约二百公里,最宽处不过十余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在河西走廊的南端,最窄的地方就是山海关,配以坚固城池,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辽西走廊中段最窄的地方在葫芦岛兴城市附近,即明朝时袁崇焕重点镇守的宁远城。

辽西走廊北端的第一道防线就是锦州。有这三道最坚固的城池扼守辽西走廊,有险要可凭,又有足够的纵深,只要守将不是太蠢,明朝内部不出现问题,清军要想攻破整个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确实如此,即使在明朝内部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努尔哈赤面对强关坚堡,无能为力、含恨而终。皇太极也是屡攻不克,只好三番五次绕道辽西山地,袭入京师,劫掠一番而回。

有人可能会说,皇太极既然能从山地绕道,干吗非得一棵树上吊死,死磕山海关呢?没错,古代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道路除了山海关扼守的辽西走廊外,还有另外几条路可走,从东到西对应着京师外围的三个关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

喜峰口这条道古代叫“卢龙道”,从辽宁朝阳出发,沿着大凌河等河谷翻山越岭向西南行进,直至喜峰口。这条道很著名,三国时曹操远征乌桓,便走的卢龙道,因当时雨季辽西走廊无法通行。若走古北口这条道,从沈阳出发先北上进入科尔沁沙地,沿着西辽河向西,再转入赤峰,然后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过滦河至滦平,再到古北口。或者前半段走卢龙道,再转至平泉-滦平。若走居庸关这条道,要从沈阳出发,沿着西辽河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绕到张家口,再南下至居庸关。走这条路最远,绕行一千多公里。

走这三条路全都要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其难度可想而知。中原士兵可能还好,但对习惯于马背上策马扬鞭的后金士兵来说,无疑是种折磨。更关键的是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据文献记载,这三条路中只有居庸关可以通饷馈,而卢龙道、古北口道只通人马,不可行车。

也就是说,这三条道不但绕得远,而且路难走,更重要的是粮食运输成为大问题,攻城器械、火炮等均不能带。这就是清军几次绕道入关规模都很小,而且只劫掠而不攻京城的原因。这也是清朝死磕山海关的原因,因为清军要想大规模进攻,攻破明朝都城,山海关这条路是绕不过的坎。

明清易代之后,山海关的战略地位迅速下降,撤总兵、撤镇,至后来只留兵马步三百人,由一千总统领。乾隆二年,山海关最终被裁撤,并入榆林县,直至清朝灭亡。

清军为什么一定要从山海关入关,换一条路不行吗?

看一下北京地图,现在北面进京大概有这么几条路。1,京沈高速,走天津,秦皇岛,锦州,有点绕但一路平坦。2,京承高速,走怀柔,迁安,栾平,承德,从平谷方向走兴隆到承德也算是一路,清军之前几次入关就是这个方向,这条路要穿越崇山峻岭,道路不好走。3,京藏高速,走昌平,居庸关,到张家口,后来李自成就是这么打进北京的,这条路更是难走,翻山越岭不说,还要面对居庸关守军。

这也看出过去北京的重要性,正好卡在关外进入华北平原的咽喉上,走后两条路,一是路不好走,第二非常危险,一旦明军占领山里的关口,把后路切断,那就很危险了。而且清军入关是为了抢劫,抢来的大量人口,财物,粮食翻山越岭也不好运回去,如果能打通山海关一线,大路平坦,就好多了。所以直到崇祯上吊,吴三桂投降,满清才敢全家老小举家搬到北京来。

请参考袁崇焕为什么被杀,最直接一个理由就是,北京城城下全是清军。

崇祯恼羞成怒,你袁崇焕说的五年平辽,就这德行。

袁崇焕说,山海关没有发现清军踪影啊。

皇太极心想,我为什么从山海关走,我从蒙古那边绕一下不行吗???

所以,可以不从山海关走,可以从蒙古那边绕过去,就是比较费事而已。

标签: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书法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都首都 今何在发展的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国都,首都,春秋战国,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前后出现了数百个诸侯国,按照《吕氏春秋·观世》记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而现代人一般认为当时出现过的诸侯国大概是140个,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十来个,最强大的有七个,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

  • 换个角度,通俗地讲美国独立战争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日

    儿子刚到美国读中学,对美国历史一窍不通,当老爸的只好给他恶补。这堂课讲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图注:1776年6月,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罗伯特·李文斯顿、罗杰·谢尔曼向大会提交《独立宣言》草案。1776年7

  • 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后面又改名“赵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义,赵光义,赵炅,宋朝皇帝,宋太祖,宋太宗

    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其实一点探究的价值都没有,但是改名为“赵炅”我倒是觉得很有玩味性。赵光义其实对哥哥赵匡胤一直都不服。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陈桥兵变,赵光义和其他将领一同将哥哥送上皇位。前后面经历很多的大战,赵光义鞍前马后,立功很多。在赵匡胤的眼

  • 美国驾驶“糖果轰炸机”的传奇飞行员哈尔沃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柏林空投,西柏林,冷战,糖果轰炸机,哈尔沃森

    2020年10月10日,柏林空运时期的美国传奇飞行员、被称为“摇翅膀叔叔”的盖尔·哈尔沃森(GailHalvorsen)上校在位于犹他州的家中度过了100岁生日。1948年,在柏林人的艰苦时刻,那些从天而降的糖果不仅给翘首以盼的孩子带来甜蜜,还有希望。几片巧克力

  • 北宋宰相被称为什么?宋朝宰相制度发生多次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宋宰相,北宋,宰相

    宰相则不是具体官职(只有辽国曾经设立过宰相一职),而是对中国古代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统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始设于战国时期,于明洪

  • 中国皇帝寿命统计分析 其平均寿命是41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皇帝寿命,中国皇帝,皇帝寿命

    如果从三皇五帝时的黄帝算起,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先后出现了558位帝王,包括396位皇帝,162位国王。如果从秦始皇算起,直到1911年清末代皇帝溥仪,其间2100余年,共有皇帝335人,其平均寿命是41岁。据现存有关资料,如果按照朝代顺

  • 隋末群雄逐鹿,李渊为什么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渊,李世民,隋朝,唐朝,隋炀帝

    隋朝后期,隋炀帝不顾现实情况大兴土木,同时又连续三次对高句丽发动远征。沉重的徭役、兵役负担导致隋朝经济迅速恶化、民生凋敝,最终走投无路的百姓以及一些对朝廷不满的隋朝贵族都纷纷举起反隋大旗,隋末群雄逐鹿天下的局面迅速展开。最终导致了李渊起兵灭隋事件的发生。当时全国各地兴起的义军势力不下百余支,其中真正

  • 魏蜀吴亡国后,刘备曹操孙权的后人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蜀吴,三国,亡国君,末代皇帝,皇帝

    一部《三国演义》让我们了解了波澜壮阔的三国纷争,带我们品味了战争变幻下的人生百态,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些占据三国C位的风云人物吸引了大家太多眼球,可那些失败者又有谁关注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随着蜀亡、魏灭、东吴嗝屁,三国的历史走到了尽头。三分归晋,

  • 太监王国南汉,四任皇帝荒唐超乎想象堪称一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混乱时代,前后历经半个世纪,是前承唐朝,后启宋朝的一个过渡阶段。虽然其存续的时间并不如南北朝长,但是要看内部的政权混乱、征伐激烈、血腥残忍的程度,那就算是南北朝也不遑多让。五代十国顾名思义,也就是在中原腹地先后出现了五个实力比较强大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合

  • 被误读的大人物刘墉 压根儿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墉,刘罗锅,宰相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李保田主演的《宰相刘罗锅》掀起清廷剧的第一个高潮,一部打着“不是历史”招牌的古装剧《宰相刘罗锅》横空出世,红遍大江南北。那时,大街小巷的孩子们都会哼唱剧中的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在这部长达40集的电视剧中,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