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口普查 民国的四万万疑点颇多

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口普查 民国的四万万疑点颇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235 更新时间:2023/12/24 2:23:29

听说

最近因为一件事

有的人第一次弄明白自己

住在哪个街道哪个社区

没错

就是10年一遇的国家级“摸家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普查员上门的话这些都要准备好

↓↓

如此“兴师动众”的人口普查

究竟有啥用?

往小了说

开家火锅店不得了解下选址地的人口数?

往大了说

教育、基建、财税、国防哪哪都要靠它

在人口普查领域

又极致体现中国人的“早慧”

开始得极早

而且调查的内容比你想的还要丰富

下面跟着小缸来看看

老祖宗是如何人口普查的吧

最早的人口普查:精确到个位数

人口普查的萌芽出现在

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禹时期

《史记·夏本纪第二》里说

大禹治水时还进行了人口调查

“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

“计民数”就是统计人数

那九州之民到底有多少呢?

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

考证了一番

得出“民口13553923人”的数据

当然,数据靠不靠谱就不好说了

《夏禹王像》

而被公认为

中国最早、最为精确而详细的数据

是西汉末平帝

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普查

据《汉书·地理志》载

当时全国共有居民总共

12222062户,59594978人

此外还有各州、郡的户口数

甚至有些县还注有汉初原始数据用来对比

这等记录几乎是笑傲世界古代史的了

最细致的人口普查:连样貌都要登记

大约从东汉开始

为了防止调查时“搞小动作”

登记时连样貌、肤色都不“放过”了

河南郡荥阳桃邮里公乘庄盼,年廿,长七尺二寸,黑色。《居延汉简甲编》第38简

东汉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

即挨家挨户清查登记并核实每户人口

通常在每年8月举行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后汉书·礼仪志中》

东汉每年的案比规模大还严格

上至80岁老人、下到6岁以下孩童

都要集中到一个地方

给普查员看脸看性别

二十四孝里的“江革负母”就有这一幕

县里要案比了

江革的老母亲也必须去现场露个脸

担心牛马拉车太颠簸让母亲不舒服

江革直接自己人力拉车

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后汉书·江革传》

江革负母

东汉人口普查还“不务正业”

人口数据不见得准确

但对于13-20岁、姿色脱俗的少女

记录得特别认真

因为普查员还有一项重要兼职:

选秀

颜值达到标准线的就够格往宫里送

至于是当嫔妃还是宫女

就看个人造化了

汉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后汉书·皇后纪序》

电视剧《美人心计》剧照

隋唐延续了对样貌的记录

且更为严格

隋朝采用“大索貌阅”

人的样貌、性别、年龄等必须当面核查

还用重奖发动群众互相检举

一旦发现户口不实

不仅户主要受罚

“基层领导干部”乡长、里正也要发配

或服苦役

种种措施之下

隋朝的人口普查通常被认为是

“最准确的人口普查”

据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5年)清查

当时的数据是8907546户,46019956人

除了隋朝

唐朝也有相应的“团貌”

还记得去年爆红的《长安十二时辰》吗?

如果没有唐朝详尽的人口普查

神奇的“大案牍术”也会束手无策

比如龙波在接受调查(周一围饰)时

就因为在户籍资料比对的时候

没有注明相貌信息而被锁定为嫌疑人

有“实锤”的人口普查:

现存最早的“户口本”

明朝以前的人口普查

都只存在文献记录中

但明朝却留有文物“实锤”

洪武三年(1370年)11月

明太祖朱元璋派军队“护航”

发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点闸对比”

每家每户有了全国统一印制的户口本

“户帖”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官方发给徽州府(今安徽省县)祁门县江寿的户口卡

登记的内容比现在的户口本还丰富:

户的种类(军、民、匠等)

户主原籍现籍、居住地(乡、都、保、圩)

家中男女老幼的姓名年龄人数关系

动产不动产数(房屋、家畜等)

……

也就是说

除了基本的身份和家庭信息

你的经济来源也必须交代清楚

明朝“户口本”

官方则将户帖信息编造成册

每册四份

分别收藏在县、府、布政司和户部

而送户部的是用黄纸做封面

称“黄册”

跟现在的普查一样

黄册每10年更造一次

明朝“黄册”

民国查出了“四万万同胞”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人口调查数据至今众说纷纭

但“四万万同胞”的说法却异常响亮

这是怎么回事?

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

北京政府内务部就进行了一次人口清查

被认为是中国有史以来人口普查项目

最详细的一次

不仅将各省的人口数按性别、年龄

每5岁一组,从1岁至110岁编列

甚至对死于传染病的人数也按每5岁一组

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统计方式

这次调查结果一直拖到1916、1917年

才陆续发表

但却只有苏、浙、赣等19省

和绥远、京兆两特别区的数据

安徽、广东、广西等个别省却未调查

因此得出的41964万人难以让人信服

1928年,面对混乱的人口数据

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动人口调查

但这次调查却还是“带不动”

原本规定1928年底就要截止

但到1930年7月底

也只有16省和南京、上海、北平、汉口、

天津5个特别市“交作业”

而其中还有3省交的却是“缺斤少两”

没办法

内政部只能对没交作业的12省

进行“合理估算”

估出了全国人口474787386人

这是民国政府第一次

“官宣”全国人口总数

也是“四万万同胞”一词流行的最重要依据

历代人口普查留下的

虽只是冷冰冰的数据

但其背后

却是整个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

有战火纷飞、迁徙奔走

也有儿孙满堂、丰衣足食

话说回来

你准备好贡献你的一份“大案牍术”了吗?

参考资料

赵章甫、曹志祥《中国人口普查史话》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陈彧《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起源与特质》

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

侯杨方《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吴瑕

更多文章

  • 古代饮食大揭秘,唐朝的人们都爱吃什么水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唐朝水果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水果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茶余饭后或休闲娱乐时,都喜欢将水果当做零食吃。那么在古代,土地资源和种植技术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又是怎么吃水果的?在以繁荣著称的唐朝,人们最爱吃什么水果呢?谈起水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关于水果的记载,最早却是在先秦时期。在我国第一部

  • 56个民族合影里 汉族是如何失去自己的民族服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民族,民族服饰,汉族,56个民族

    大家很喜欢刷类似“56个民族只有汉族没有民族服饰/节日服饰”,却很少思考为什么在多民族其乐融融的画面里汉族是如何失去鲜明的民族形象?本文就是来讨论这个问题。且不论汉族的民族形象究竟应该是哪种,至少汉族应该有一个鲜明的有识别度的形象,这点很多人不会反对。这个形象,按照一般来说需

  • 朱元璋的固执要是活着 皇位怎么也不会传给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朱棣,皇位

    在封建王朝中,新皇帝继位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皇位的继承问题。一般情况下都会立嫡长子为皇位的继承人,通常情况下是皇后生的儿子,要是皇后没儿子,那就立嫔妃中岁数最大的儿子,但是事情并非都和料想中的一样,很多时候嫡长子出意外或者是病死,皇位就会留下空缺。皇帝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皇子之间为

  • 明穆宗的名字到底是“朱载坖”还是“朱载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穆宗,朱载坖,朱载垕,明朝皇帝,明朝

    明朝皇帝的个人特色都很鲜明,有的一门心思要修仙,有的沉迷于木工,有的梦想着当大将军,有的几十年不上朝,有的辛苦争上皇位,一月就死……后人评价明朝皇帝,最常用的一个词语是:奇葩。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的基因,个顶个的奇葩。而在这众多明朝皇帝中,有一位因为不够奇葩而显得和祖辈后

  • 明武宗朱厚照:最荒唐的皇帝也是最真实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武宗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皇帝

    明代有很多特别的皇帝,但说到最特别的一个,非这一位莫属。他想当驯兽师,爱做不法商贩,愿驰骋战场,但就是不想当皇帝。他一生放荡不羁,所得评价褒贬不一,但却真正地活出了自己。他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很多史料误作“朱厚燳”)。一身荣华却不喜,可叹生在帝王家朱厚

  • 中国古都学会认证的“中国八大古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八大古都,古都,西安,洛阳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在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中,古老的中华民族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于一体的大都会。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也就形成了“大都会”,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八大古都的由

  • 两汉28位皇帝,为何只有四分之一皇帝拥有庙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庙号,西汉皇帝,东汉皇帝,皇帝

    庙号,是对皇帝的称呼之一。庙号起源于商朝,后世子孙把已经去世的先人放到庙里面进行供奉。不过并不是说所有君主都有资格享受后世供奉的,只有那些对国家贡献特别大,值得后世祭祀的君主才能放进庙里面,他们才有资格有庙号。唐朝之前,一个王朝最多只有七个君主有资格有庙号,这个是规定。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

  • 飘薄万里不负苍生之千古诏书《汉献帝退位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禅让,退位诏书,诏书

    《汉献帝退位诏书》(汉献帝刘协公元220年)退位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

  • 岂止是乱字了得?地图上的南北朝(14幅地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北朝

    汉末三国时期,华夏大地战乱频繁,最终蜀汉灭于曹魏,东吴灭于西晋,天下归于一统。然而好景不长,西晋仅仅持续了51年(若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始为37年),北方又陷入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混乱状态。虽然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前秦战败于东晋后,北方再次四分五裂。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牛川称王,于398年迁

  • 他为称帝一生杀了六个皇帝 称其为“六位帝皇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六位帝皇完,刘裕,弑君,皇帝,南北朝

    历史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他总能在特定的一些时代里缔造一些强者,一些能改变乱世,缔造国家的人。但是这些人哪怕再强,也不能逆着历史潮流而动,也只能在历史的规则里打转转,如果时机未到,哪怕在强大的人,也只能含恨而终。笔者今天就要介绍这么一个人,他备受后世敬仰,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历史上最动荡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