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内务府的油水:包衣奴怎成暴发户?

清朝内务府的油水:包衣奴怎成暴发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112 更新时间:2023/12/28 15:36:51

太和殿旁的弘义阁:清代内务府的银库

“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过去老北京有这么个说法,说的就是内务府的官员。所谓“房新、树小、画不古”,无非是讽刺人家是暴发户。房子是新建的,新是新,但规模一定宏丽漂亮。树小,是因为院子刚建,所以树还没长起来。所谓画不古,是说人家墙上的字画没值钱的,不是因为没钱买,而是没有鉴赏力,买了假画。

清朝的内廷事务不让太监管,管事的是皇帝麾下由上三旗的包衣组成的内务府。所谓包衣,就是汉人所谓的家奴,内务府里有满人,也有汉人。太监和包衣,实际上都是家奴,但历史上太监专权的灾祸实在太多,让进了关的满人害怕,觉得还是原来自己使唤惯的奴才好点儿。包衣出身的人地位卑贱,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只要进了内务府,就格外有钱。让外人看着眼热。

内务府是清代特有的专门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人员要比最忙的户部多十倍,达三千多人,可谓清朝最庞大的机关。它管的皇家事务无所不包,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有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下设“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总之凡是跟皇室沾边的事,全都由他们操办。而且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谁也无权干涉。

清朝的税收主要分两块,一块是户部主管的国库,一块是皇帝个人的内库。内库的钱一般由户部按年预算从国库拨发。由内务府全权管理,户部无权过问。起初,皇帝内库和国库分开独立管理是防止和杜绝皇室的铺张浪费,每年拨多少就多少,花多花少都有数。

后来内务府的钱越来越不够花,原因是服务的职能在不断地拓展,从吃喝拉撒、宫廷采购、皇家当铺到土木工程、婚丧嫁娶等等。钱不够用怎么办?内务府就开始参与盐税关税、卖官鬻爵,只要是挣钱的,都插上一手,而且合情合法。因为清廷明文规定,内务府拥这些权利。这就使内务府成了全京城无所不管、无所不办的最牛部门。

这样长此以往,贪污腐败滋生,而且愈演愈烈。据史书描述,内务府的一个内府堂郎中,一年就能贪污两百多万两,干上几年,就不下上千万两。乾隆帝从内务府得知十两能买一个鸡蛋,一次召见大臣汪文端,随便问他吃早饭的事,险些说穿帮把内务府装进去,赶忙解释说,他吃的那四个鸡蛋是残次品,不够上供的标准,才几文钱一个。乾隆点点头。算是混过了关。

道光帝极为简朴。当时京城时兴穿戴“出风”的皮袄,就是皮里以缎面,缎衬比皮里长出一段,露在外面,叫作“出风”,以显华贵。内务府给道光也做了一件,道光帝认为缎子比狐皮贵重,不应长于狐皮,“出风”只是装饰,无实际用处,于是命把四周添上皮子,以保缎面不受磨损。内务府领旨后,想趁机捞油,说需200两银子才能改。没想到道光帝嫌太贵,便命不用改了,内务府想捞钱就泡了汤。

道光穿的裤子两个膝头都打着补丁,俗称“打掌”。道光认为这样很好,便引起近臣们仿效。一次,大学士曹振镛跪奏时,露出膝头上的补丁,被道光看见。奏报完事后,道光就问:“你的裤子也打掌了?”曹振镛回答:“换新的太贵,打个掌挺好。”道光追问道:“打个掌花多少钱?”曹振镛哪知道多少钱,便胡编说:“约需三两。”道光说:“真便宜,内务府打一次,要五两银子。”在场文武官员暗笑,五两银子不知能做几条新的,但谁也不敢说实话。

同治大婚要买一对普通皮箱。市面价几十两,内务府报销为每对九千多两。清朝时的京城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树小房新画不古,必定是个内务府。”意思就是树是小的,房子是新的,画是新的。一定是刚在内务府发财的暴发户。

这样的事例很多,足见内务府铺张浪费、贪污腐败、虚报冒领、制造假账几倍几十倍是一种常态。内务府一面以皇帝的名义向户部要钱,一面插手最挣钱行业,肆无忌惮的捞钱,中饱私囊。

说起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内务府包衣出身。连汉人都算上,人家该是清朝最有文化的人。一部小说,不仅立意不凡,人物刻画感人,而且诗词歌赋,外带园林、服饰、饮食文化,什么都有。但是,这样的人,在包衣中,应该是例外。多数的旗下包衣,的确没什么文化。

没文化的上三旗包衣,却有固定的官缺属于他们,这就是包衣缺,非包衣不得染指。包衣缺,就是内务府以及所属机构的官位。这些官位按说薪俸都不是很高,也没有多少养廉银。但是,内务府是服务皇帝的机构,这种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特权大,管的都是有油水的事务,而且操作模糊,浑水摸鱼的机会特别多。所以,只要在内务府担任一定的职位,想不发财都难。

比如说,内务府管理皇宫的特供,有的珍稀物品就成了垄断。关外的山参,在清朝,商家是不能自己采买的,所有的山参都只能卖给内务府。但是,这样多的山参皇宫里的人根本吃不完,于是内务府就往外卖。外面的人,想弄点山参治病养身,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当然,内务府卖出的价格比收购的高多了。这一笔买卖,由于其垄断性,收入就不小。这样的买卖,出与入都有很大的含糊性,经手人渔利的可能性大得不得了。有些特供职位,比如采买丝织品的织造,往往还可以兼管海关和内地关卡,掌握关税,甚至担任盐运使。我们知道,古今中外,这都是“肥缺”。所以,做一任织造,“肥得流油”。

内务府还有一项不确定性的收入,是籍没。官员犯事,要抄家籍没家产。但没收的财产不进国库,进的是内务府的内库。内务府官员靠这个活计弄多少钱,也是没数的事。都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其实真正吃饱的是内务府经办人员。清朝皇帝热衷抄家籍没,实际上却便宜了自己的家奴。

连卖官鬻爵,内务府都要插一手。按道理,历朝历代卖官的钱,都是由吏部经手,钱入国库。但清朝还有一个小偏门,走内务府。走内务府的买官路线是个捷径,得官容易,有些跟宫里有关的职位,比如侍卫什么的,还非走这个路径不可。

说白了,内务府的职位,就是借着皇帝的名义捞钱。内务府经手的所有东西都是给皇帝的,谁敢说半个不字?但是皇帝用得了吗?当然用不了。每顿饭,里面的山珍海味不算,单一般的食材,皇帝一个人的规格就得有几只羊,十几头猪,成百斤的牛奶,成百斤的精品蔬菜瓜果。皇帝就是头大象,也吃不了。吃不了不要紧,有人会吃的。但都是打着皇帝的名义吃,吃了也白吃。同理,每年特供的山珍、海味、人参、貂皮,以及宝石珍珠,也都名义上是皇帝的,最后到底是谁的,真是说不好。否则的话,皇帝一辈子不用干别的,光浏览品鉴这些宝物,就把时间都填满了。碰上节假日、特别的庆典、皇帝出行、狩猎,光那个排场,钱花的就像流水似的。这样的冤大头钱,谁经手,谁“肥”。

内务府的缺“肥”遭人嫉妒,落马也快。所以,内务府的人给人的印象就是暴发户,“房新、树小、画不古”。暴发不久,就落马,然后再来一个新的,依旧“房新、树小、画不古”。即使做到内务府大臣,也照样保不住身家。光绪朝的内务府大臣立山,深受西太后的宠爱,位子很稳,自己还不放心,设法转任外官,做了户部尚书。临到闹义和团,依旧被嫉妒他的人陷害,入了大狱,而且很快就被杀了。一个根本不知道西学为何物,并不赞同变法的“混小子”,就因为内务府的出身太“肥”了,被人趁乱算计,哪儿有理可讲。

古今中外,官缺不能太“肥”。太“肥”了,好处多,但风险也大。本文部分摘自《帝国的溃败》,作者:张鸣,东方出版社

内务府贪墨无度,为何不管?

“内务贪,太守肥,三千太监三千贼;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在内务府。”这两句是晚清时期,在民间流传的讽刺内务府的民谣。

随着这几年清宫剧的流行,内务府也跟着出了名,就连笔者的历史小白朋友,都知道内务府的存在,以及他贪墨的面貌。其实大家不太熟悉的是,内务府一开始并不贪墨,甚至还因为勤俭节约得到皇帝的赞许。

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部门,属于内廷,和外廷的“吏户礼兵刑工”共同为国家运转服务。

只不过这个部门只有一项工作伺候皇上和他的家人。

众所周知,皇帝的宝座一直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其中重要一个原因是,大部分时间,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金钱和女人。

“皇帝梦”的背后是对无限权力、财富的渴望

其实在金钱这方面,皇帝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有些人的观念里,朝廷的钱就是皇帝的钱。其实不是,大部分皇帝是不能动国库一分一厘的。

皇帝有自己的金库叫:内库,也叫内帑。这个东西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到了秦朝有了一套明确的制度。到了清朝,相关规则已经相当成熟,内务府作为掌管了皇帝钱袋子的部门,自然受到很多限制。

1654年,顺治帝把皇太极创立的内务府改名为“十三衙门”,并且对它进行了明确规定:内务府不得与外庭官员联络。

为了避免内外勾结,影响皇帝统治。在此之前,皇太极暴毙之后,皇帝位置悬而未决,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剑拔弩张。除了争取前朝官员的支持外,双方把争夺焦点集中在内务府上,因为他们手中握有钱袋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顺治皇帝才会在刚亲政不久就出台了这种政策。

到了康熙初年,又把“十三衙门”的名字改回“内务府”,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把内务府细分为“内务府堂”以及“七司”“二院”,官方名称:总管内务府衙门。

最高长官为:总管大臣。一般没有定员,只是让满族王公或者满族大臣兼职,并不是太监。皇室成员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内务府的服务,日常生活更是事无巨细都由内务府安排。

由于工作繁重,任务复杂,内务府的工作人员人数众多。一般来说,至少有3000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工作,当然他们不都是太监,也有少部分生理正常的人负责统筹管理。这个人数是当时前朝最忙碌的户部人数的10倍。

这么多人可以自如出入紫禁城,皇帝肯定对它严加防备。禁止其工作人员与外庭接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禁止它们参与朝廷事务。

就这样,一开始内务府确实勤勤恳恳为皇家服务,干的也非常好,多次得到康熙皇帝的表扬。他曾经专门表扬内务府说:明季宫中,一月用万金有余。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银,一月止五六百两,并合一应赏赐诸物,亦不过千金。

一千两黄金大概是一万两白银,听起来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紫禁城的运转来说已经相当少了。而且跟大明王朝相比,也仅仅是他们的十分之一。可见那个时期的内务府还算是个清水衙门。

其实康熙时期,内务府不是不想贪,真金白银在那放着,没人不心动。只不过这时候影响他们的是没钱贪。康熙朝,内务府的收入来源几乎只有户部拨款这么一项,其他收入太少,忽略不计。

而户部收入来源也是不足,根据《清朝全史》的记载,清朝刚刚入关时,为了表现出仁政,颁布了一些列减免税收的做法,拿北京城举例:对于城内曾经徴发之官民家屋,免赋税三年。其屋内之人,曾与买粥人同居者,又免一年。凡大兵经过之地方,伤及田地者,免当年赋税之半。黄河以北各州府县,免三分之一。此固一时权宜之计。

虽然最后一句话暴露了清廷的态度,但是毕竟少收税是真的。而此时清廷面对的是还没投降的南明,北方蠢蠢欲动的沙俄,漕运、洪灾,到处都要花钱。内务府还要想办法为户部省钱,甚至有时候需要支援户部。

这种情况一直到雍正朝推出“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才有缓解。

整个康熙朝和雍正二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都在不断疯狂花钱。两位皇帝经常缩减皇家用度,来支援户部开支。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官员趁机捞钱,但是内务府只能看着自己腰包里的钱往外花。这时候的内务府穷得叮当响,想贪也没有机会。

不过这种局面持续时间并不长。

就像之前文献说的那样,减免税金只是“权宜之计”,很快朝廷就开始想办法收税。

顺治皇帝本来下旨“民生,首重财赋,明季私征滥派,民不聊生,朕救民水火,庶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停收明朝“三饷”,但是康熙实在不能坚持,只能征收“九厘银”,这个“九厘银”是个换汤不换药的玩意儿。收入来源开始扩充,内务府的穷苦也得到一定缓解。

到了雍正朝,雍正皇爷又给内务府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他规定:凡是查抄官员家中财产,先进内务府的口袋,再由皇帝统一调配。至于给谁那就不好说了。海洋产业、盐业、煤铁矿的税收,户部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归内务府。大清内务府收款记录里写得清清楚楚。

雍正10年,内务府得到户部拨款60万两,广东海关给内务府30万两白银,盐铁煤炭等矿产行业给内务府50万两白银,抄家及其他罚金40万两,这加在一起就是180万两了。

内务府从来没这么阔过,一时间竟有了结余。面对结余,雍正皇帝更是一道圣旨,把内务府推向贪污的深渊。

他下令:如果内务府有结余,剩下的钱要交给户部支配,或者由其他部门申请,由内务府发放使用。这事儿就太扯淡了,面对这种情况,是个正常人就知道应该想办法把钱花干净,保证来年的收入。

笔者原来在某单位上班,每年都会有些“工程”要完成,这时候,最忙的人要数预算师,他们要在各种地方想办法把拨款花出去,还得能过审计的关。否则明年的项目拨款会减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每到年底,总会有人打着“商务宴请”的名义吃喝玩乐。原因跟内务府是一样的。

恰巧此时的皇帝是雍正,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的钢铁直男、性冷淡、工作狂。一门心思都在如何稳固皇位上,对于生活起居毫无追求。内务府想把钱花出去,也只能放进自己的腰包了。正是从这段时期,内务府贪墨问题开始出现。

而真正让内务府放飞自我的是雍正儿子乾隆帝。

乾隆这人,除了爱给著名字画题字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花钱。乾隆晚年,给自己上了一个尊号“十全老人”,并且让一帮御用文人对此大书特书。殊不知,乾隆这个“十全老人”实打实使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除了好大喜功,高消费,下大棋以外,雍正和乾隆爷俩儿还都爱Cosplay。

翻阅户部的文献不难得知,乾隆二十二年,讨伐平定西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耗费白银二千多万两;四十一年,大小金川战役,军费七千多万两;除此之外,乾隆一生6下江南,总共消耗白银高达两亿两之多。

如果说打仗还是户部给钱,那么下江南这种皇帝巡幸活动,必然要内务府出钱。这中间,肯定有各地官员百姓平摊的部分,但是绝大多数是内务府出的。哪怕他老爹雍正省吃俭用,也不够乾隆这么造的。

内务府享受全国财政支持,也有些撑不住了。乾隆爷大手大脚惯了,自然不能接受节俭的生活,于是各种想办法收钱。

其中,有一项政策叫“议罪银”制度,说白了就是当官的犯了错,花钱买平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笔钱是直接进入内务府的。要论数量这笔钱不足以填补亏空,但是意义重大,这直接导致“内廷”和“外庭”有了勾结的通道。

“外庭”官员交罚款,交多少全凭自觉。于是很多官员开始贿赂内务府工作人员,让他们在皇帝面前多多说好话,让自己少交一点儿,把钱给了内务府,还能多个朋友多条路。“内廷”官员最大的好处就是,天天在皇帝身边,熟人好办事儿。一来二去,内务府的势力遍布朝野,甚至可以和外庭相互制约。

本来这种情况是绝不允许出现的,但是乾隆皇帝发现这种情况之后非常淡定,甚至开心异常。

一般来说,皇帝是不会允许几方势力中,有一家独大这种情况,最好让手下人相互制衡、相互掐架,自己从中调停,增加个人威望。当年康熙面对权臣明珠在朝中一家独大,便开始扶持太子的势力,索额图成了和他抗衡的势力。后来明珠倒台,索额图一家独大,便有了康熙皇帝配合佟国维除掉索额图。不过康熙玩过了,直接让太子胤扔造了反,后来落了个九子夺嫡的悲惨结局,这是题外话。

从乾隆四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九年,和珅长期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

此时内务府贪墨就成了皇帝手中的把柄,让他牵制“外庭”六部的时候,还能听自己的吩咐。于是对内务府的贪墨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内务府“肥了”,皇帝也能享受更好的生活。现在想想《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面对纪晓岚的质问,说的那段“只有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我去卖命”这种话,简直是千古名句。

当然,这种观点也只有在大清官场合情合理,内务府也就此养成贪墨的习惯。

时间来到晚清,从道光登基开始,内务府的贪墨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根据末代皇后婉容的抄书先生周君适的回忆,当时故宫宫门坏了一对铜环得修一下,内务府的账本上,这对铜环价值两万两白银。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在两万两在京城能买10个四合院。当年光绪大婚,要给皇帝做一个新的门帘子,成本价50两,最后内务府的报价是两万五千两。笔者曾经看过关于“道光吃30两一个的鸡蛋”“道光龙袍打补丁150两一个”“道光吃面条要两万两”的民间传说,这些跟内务府贪污情况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此时的贪墨问题已经不能不管,在这么下去,国本受损。但此时内务府的势力太大,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慈禧太后曾经要整顿内务府都以失败告终。

故事是这样的:慈禧太后要买100个皮箱子,内务府报价60两一个,她知道内务府报价很高,要吃差价,于是找到军机大臣阎敬铭,跟他说了这个事儿,让他给拿个主意,顺便整治内务府。阎敬铭是出了名的清廉,他手下的人没一个敢贪墨。阎敬铭听说了内务府的报价,当时就急了,跟慈溪说,京城皮箱子最贵的只卖7两银子,您给臣15天,臣肯定弄到100个皮箱子来。说完就去买东西,结果内务府把整个北京卖皮箱子的店都查封了,找遍北京城也没卖的。

阎敬铭只能派手下人人去天津买箱子,谁知道内务府抢先一步,给这些手下人每人1000两银子让他们跑路。阎敬铭坐等右等,到了约定的期限也没人回来复命,只能跟老太后请罪。慈禧知道消息之后非常生气,罚了阎敬铭一个月的俸禄。

慈禧老佛爷多聪明啊,久经考验的老同志,当然知道这是内务府捣乱,准备彻查。可在调查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在为内务府说好话,最后恭亲王奕?都劝她算了,老佛爷没办法只能恨恨作罢。连慈禧太后都没管住内务府,可见势力有多庞大。

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酒是清澈的,喝下去人脸是红的;银子是白的,拿在手里心是热的。

在钱面前,任何人性是不能考验的。解决贪墨问题,除了加强监督制度,更主要的是统治者的心态。比如说,李自成攻下京城后,如果在一开始面对手下贪墨时,就想着留把柄、为己所用,甚至想让自己也当受益者,那么不仅是解决不了贪墨问题,而且很快就被关外势力打得一溃千里。

为什么说内务府是清廷最腐败的机构?

腐败哪家强,内务府最流氓。为何说晚清的内务府最腐败?

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机构,也是皇帝直辖的一个部门,掌管着皇帝生活起居及宫廷内一切事务。简单理解,就是管理宫内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内务府就是专门负责宫廷衣食住行、吃喝用度的一个部门。这样一个机构,还是所有机构中最大的,最多时达三千多人。

内务府有多腐败,用事例来说话。最经典案例便是来自道光朝。

道光是一个崇尚节俭的皇帝,这便与内务府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冲突。因为宫廷内若奉行节俭的话,内务府就没有油水可捞了。

先看看野史的说法。道光推行节俭,积极从自身做起,龙袍破了,打打补丁仍在穿。但打一个补丁,需要5两银子。内务府说,要用全国最好的工匠,全国最好的布料。道光吃鸡蛋,一个鸡蛋要30两银子。内务府说,这是母鸡中的战斗机下的蛋。最夸张的是,道光要吃一种面条,内务府说,一年需要6万两银子。道光说直接到前门去买,内务府说市面上已经没有卖的。

皇帝身居宫禁内,对物价根本没有概念。内务府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忽悠皇帝。一个鸡蛋30两银子,据说到了光绪的时候,一年吃鸡蛋的开销达到1.24万两银子。从一个小小鸡蛋便可看出,内务府的腐败有多严重。大小官员中饱私囊、贪污腐败则成了内务府的常态。权力大的大吃,权力小的小吃,一个鸡蛋最终到了皇帝那里变成30两银子也就不再稀奇。

野史可能不足信,再看看正史的记载。据1883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周德润折》记载,一些内务府的二把手,即内务府堂郎“其婚嫁、宴会、衣服、车马穷及奢华,为富豪所未有。每见开差任满回旗者,或挟资数十万百万不等。”

内务府的腐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便是常见的浮冒公款贪污,像30两银子的鸡蛋,其中至少29.9两银子都被大小官员私吞掉了。据1884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片恩隆折》记载,光绪年间,营造司柴炭库笔帖式刘鹏龄兄弟伙同他人,一起贪污柴炭库款。膳房尚膳副福祥也曾大肆侵吞公款,自己在京西黑塔村等处大量买房买地,生活异常豪奢。

一种腐败是克扣工钱。内务府是一个巨大的需求端口,而下游为内务府提供服务的人数不胜数。比如营造司,负责宫中各种建筑、家具、用品的修缮工作,刘鹏龄兄弟正是营造司的负责人,他们克扣了120名工人的伙食补贴,以至于让工人“几至枵腹当差”。枵腹当差,就是饿着肚子干活。

还有一种腐败是长期把持要职。据1894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齐兰折》记载,批评内务府“名为以资熟手,实则各遂私谋,毫无顾忌,挟势交争”。比如在广储司银库、缎库、衣库、皮库、瓷库、茶库六库中,由于油水最大,相关司员们任期期满不愿意离职,而是大家互相调岗。我从银库调到缎库,你从缎库调到银库,玩起了互换的游戏。

据1883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俊乂折》记载,内务府大臣巴克坦布的哥哥齐克森布由缎库郎中调补银库,此举遭到弹劾,但最后不了了之。齐克森布玩的互换把戏完全是学的他弟弟,即内务府总管巴克坦布,而他正是这种腐败形式的发明者。

内务府的腐败为何如此猖獗呢?

首先是国运使然。晚清时期,国运衰落,清廷自身难保,上上下下的各种管理不是松懈就是脱节,各机构腐败成风,作为内务府自然也不例外。而在康雍乾时期,内务府就没有那么腐败。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对内务府大加称赞,“明季宫中,一月用万金有余。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银,一月止五六百两,并合一应赏赐诸物,亦不过千金。”

内务府是伴随清军入关、定鼎中原而诞生的,康熙时期的内务府也与当时国家一样,正是欣欣向荣的上升期。皇帝清明、勤俭,奏销、监察制度到位,内务府自然也很廉洁、高效。相反,晚清的内务府也与这个朝代一样,是与清廷命运紧密相连的。清廷衰,内务府自然会衰。

其次是内务府的独特体制让其无法得到严格监管。这种体制一是区别于其他部委机构,是完全独立的一个宫内机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二是受皇帝直接管辖,这也让很多御史、大臣难以监察。

据18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记载,余上华曾上奏,指内务府“夫侵吞国帑,例有刑章,若辈恃以无恐者,以内府之用款事备宫廷,外臣不敢发其核也”。

还有一个原因是慈禧的长期当政,无形中包庇、纵容了内务府的腐败。慈禧干了四十七年,几乎是奢侈了四十七年。老太太崇尚豪奢生活,无论是屡次过大寿,还是各种宫内娱乐,或是重修圆明园、修建颐和园,无不豪奢至极。在这种情况下,内务府高兴还来不及,让他不腐败根本不可能。说内务府某些职位长期遭到霸占、或是玩互换,这根本没有理由弹劾人家。慈禧霸占几十年,底下一个小官员,霸占个职位又算啥。

不仅慈禧豪奢,她还阻止别人批评内务府。据《清德宗实录》记载,1878年,御史张观准以内务府拒绝消减费用开支为名,上书弹劾。慈禧非常不爽,他反驳:“宫闱一切用款,本非外人所得周知,近已加节省,昨复谕令该总管大臣,将各项用款,详细查核,开单呈览,候旨施行,该衙门亦何所用其揣摩?乃该御史概以邪臣目之,措辞殊属过当。至臣工黜陟,朝廷自有权衡。”

1878年,御史余上华上书,建议从王公选择一名有威望之人,对内务府的开支实行监督。慈禧也不赞成,她说:“总管内务府大臣,俱系亲信大臣,一切用款,全在该大臣等随时随事实心考核,务使属员不得稍有弊混。若另派王公一人总司查察,亦属耳目难周,无益于事”。有了老佛爷这颗大树,内务府自然抱得很紧。

迫于压力,慈禧偶尔也会提醒内务府消减开支。如1878年,河南、山西大旱,财政吃紧。慈禧令内务府消减开支以赈灾。内务府回应,“实无可议裁减之项”众御史纷纷上书激烈指责、批评,余上华怒批:“内务府领项司库者向有扣二三成之说……风闻近来领银千两,库扣五百二十两,益以各处之需索,同列之分肥,本员之侵蚀,开销千两,实用不过百两耳。”在如此重压下,内务府不得不拿出4万两银子拨付灾区。

至于说内务府总管只任用满清贵族而导致腐败的事,根本不成立,因为任用谁都会腐败,让汉臣上去一样如此。还有什么内务府大臣素质低导致腐败的说法更是鬼扯,因为腐败这事自古就与素质高低没关系。

更多文章

  • 宋朝皇帝寿命疾病和生育 原来是一群最不幸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皇帝,宋朝皇帝寿命,宋朝,皇帝

    皇帝虽然拥有最好的医疗服务,但是皇帝寿命远远低于他们的臣僚。据学者史泠歌在《宋代皇帝的疾病、医疗与政治》一书里的统计,宋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为49.76岁,明显低于当时上层男性的寿命均值64.47岁。有这样的一家子病夫治国,也难怪宋朝会贫弱不堪。因此,在大宋由盛而衰的历史背后,我们需要看到,那里有一份长

  • 中国历史朝代英语怎么说?A Brief Chinese Chronology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朝代英语怎么说,中国历史朝代英文翻译,朝代英文翻译

    ABriefChineseChronology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朝代中文名朝代英文名起讫年代国祚备注-夏XiaDynastyC.2100-C.1600B.C.500备注-商ShangDynastyC.1600-C.1100B.C.500备注-周ZhouDynasty879备注-西周WesternZho

  • 被电视剧洗白的历史人物 其实历史上真没那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朱祁镇,武则天

    每天电视上播放着各种题材的电视电影,明星们一个个的弄得比我们普通人还要忙碌,他们拍完这部作品就要赶拍那部作品,甚至很多的明星表示已经很多年没在家呆了,有些明星则表示这些年来在家呆的时间还不到十天,也因为有这些明星,所以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变得不再单一乏味!但很多的剧组为了赚钱,往往不顾历史的真实性而乱

  • 中国乱世最乱的不是五胡十六国 而是五代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乱世,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

    为什么说五代十国是最大的乱世?什么?五代十国是我国前史上最乱的乱世吗?可能有读者会提出对立意见了。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前史文明,称得上浊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期,以及今日咱们要回到的这个五代十国时期。那么问题来了,已然浊世有这么多(其实只要四个),为啥要说五代十国

  • 南明为何仅维持39年?不能如东晋和南宋偏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明,东晋,南宋,明朝,偏安江南

    公元1644年3月,寒朔的北京城冰封万里,漫天沙尘卷起的残枝败叶席卷苍穹,此时,矗立在煤山之巅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刺骨的寒风,眼含热泪慨然陈词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 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十大豪言壮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另类玩具,玩具钞票

    10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袁绍大将颜良英勇异常,曹军无人能挡,关羽为报效曹操,发出豪言。言罢,关公上马倒提青龙刀,冲向河北军阵营,直接奔向颜良。两军混战中,颜良正在指挥,猛然间关公凭借赤兔马快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斩于马下,斩颜良如同入无人之境。这一仗,关羽

  • 成语大全出处典故用法:学习成语中了解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大全,典故,成语故事

    【毛遂自荐解释】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毛遂自荐近义】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反义】自惭形秽【毛遂自荐故事】战国时期,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

  • 清朝姚文翰明清历代帝王像(不完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代帝王像,明朝皇帝,清朝皇帝,皇帝画像

    明朝皇帝画像(公元13681644年,共276年)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宪宗明英宗朱祁镇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清朝皇帝(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佚名(传姚文翰)历代帝王像-题款

  •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中国历史上最霸气嘴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最强音,嘴炮

    1“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语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这里表示关羽认为颜良的实力不值一提,和己对阵无异于将草标插在自己的头上,胜负已定,只是贩卖自己的性命罢了。候选:&

  • 台湾出版的中国各个历史朝代地图绘制精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朝代地图,历史朝代,朝代地图

    “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一笔一划的勾勒,不仅仅是书香笔墨的挥洒,还是中华领土的扩展,千百年间的变化,中华领土愈加富强,文明愈加成熟。关于中国历史地图,有很多版本。其中谭其骧版本流传最广,也是目前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权威版本。然而谭版地图的“地图开疆”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