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西方则由石材建成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西方则由石材建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6 更新时间:2023/12/22 22:51:21

如果你喜欢参观古建筑,一定会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中国的古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

而西方的古建筑则多用石头建造而成。

中国:故宫

法国:巴黎圣母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01、材料决定论or技术决定论都不成立!

是由建筑材料决定的吗?

中国多高山大川,绝不缺少石头。

而且,欧洲的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欧洲多。

是由建筑技术决定的吗?

这种说法也难成立。

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例证。

汉代人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

汉代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

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赵州桥:心中的神桥在60年前就已经彻底消失了

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

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最晚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

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令世人瞩目。

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

显然,说中国人因为石造技术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构建筑的说法,也不能让人接受。

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

可以猜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种可能。

02、彼岸神灵vs现世人居住:建筑目的各异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

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

西方人往往会花费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

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

如帝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

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

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

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

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03、偏好石头vs讲究阴阳五行:化取相悖

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

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

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

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

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木代表的是春天和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

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

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

水象征北方。

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

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

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04、实用美观vs适宜阴阳和合:建筑理念不同

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

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

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

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内部空间的品质,却讨论得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

中国人则不同。

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

中国人更多追求的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

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以及阴阳的和谐。

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

即,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栖息其中。

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以及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

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做文章的。

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

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

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能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当然,想从理论上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为多以木结构为主”,还需要大量考证发掘与旁征博引的功夫。

无论如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西方传统建筑各有其最可宝贵的优点。

西方建筑的优越之处大家谈论得比较多了,而中国建筑的优势也不容忽视。

中国古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

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

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

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更多文章

  • 帝国皇陵往事:最后的大明王朝,被埋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皇陵,明十三陵,明朝皇帝,明朝

    1956年,春天。考古队进入明十三陵进行正式的考古挖掘。这是1949年以后第一次得到政府批准的古代皇陵挖掘行动。作为明朝皇帝的陵墓,十三陵陵区占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开挖这么一个重要陵墓,怎么能不慎之又慎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首次提出明十三陵发掘计划。身为明

  • 二战结束后,中国曾有机会占领日本为何放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抗战胜利,占领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战结束。美、苏、中、英等11个同盟国便在华盛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统一办理对日军事占领和重建等工作。同时苏、英、中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家,也应该派军队对日本进行占领。趁着这个时候,中国军队本来有机会占领日本,可最后为什么没有占领成功?其实早在日本宣布

  • 赵宋软弱可欺丢人 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高宗,赵构,上降表称臣,称臣

    靖康之难,九子做了皇帝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包围了北宋都城开封府,他被当做人质后来被嫌弃身份地位不够怀疑是假的被送回。连金人都嫌弃他………冬天时金兵再次包围了开封,我们的宋高宗赵构,当时的河北兵马大元帅。躲到了大名府,后来又跑到了山东,躲避金军

  • 守护时光两千年:大唐十八陵石刻今照和旧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十八陵,唐朝帝陵,唐代帝陵,唐朝皇帝

    大唐帝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堪称鼎盛时代,为当时的世界超级大国。从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先后经历289年,共历21帝。其中除另外两位亡国皇帝昭宗李晔和哀帝李柷分别葬于山东和河南外,其余19位(含武则天)全部葬于陕西,由于武则天和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因此在关中大地上有18座唐代帝王陵,号称唐十

  • 秦始皇叫嬴政还是赵政?他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嬴政,赵政,扶苏,胡亥

    1、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叫扶苏和胡亥,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下,这是为何。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名政。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的话,一个人的名字是有很多种叫法的,可以有“姓+名”,“姓+字”,“氏+名”,也可以有自己

  • “三九良辰” 日本于9月9日上午9时向中国投降图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日本投降,南京受降仪式,抗日战争

    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礼堂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日本军总参谋长小林漫三郎向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总长兼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递降书。受降仪式选定在1945年9月9日9时,正好“三九良辰”。受降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大礼堂

  • 而今的三潭印月并非苏轼所建 三潭印月变迁图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潭印月,西湖

    原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14年第1期三潭印月是驰名中外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西南水域,邻近苏堤望山桥与锁澜桥,包括小瀛洲岛及南面3座石塔。小瀛洲是湖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岛,与阮公墩、湖心亭并称西湖“蓬莱三岛”①。今岛平面呈“田”字形,面积约7hm&

  • 命运坎坷的晋朝皇后,嫁了两位皇帝五废六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朝皇后,晋惠帝皇后,羊献容

    说到“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真是家喻户晓,但是他的第二任皇后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极特殊的女性,也是一位极富争议的人物。汗牛充栋的史籍只为她留下了只言片语,WHY?因为她是“失节之妇”,嫁了两个丈夫,更加让史学家难堪的是,这两个男人

  • 天朝上国的傲慢代价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天朝上国,傲慢的代价

    18世纪,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以无可置疑的优势长期引领世界的发展;在此之后,中国以滚石之势迅速滑落,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崩溃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发生了。18世纪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何会被世界远远甩开?我们似乎什么都没做错,却整整输掉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是否真的没有给我们机会?

  • 绝世猛将慕容垂一生未败,二次叛变,灭掉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慕容垂,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的第一战神慕容垂的传奇一生。慕容垂是鲜卑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本名慕容霸,小时候大家都亲切的叫他“阿六敦”,因为他父亲期盼慕容垂能带领鲜卑族走向霸业。后来因为一些事才改名为慕容垂。慕容垂从小就显露出惊人的军事才能,这个大耳长臂酷似刘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