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胡乱华”被改成“少数民族南下”
某省出版社要求将某作者书中的“五胡乱华”改成“少数民族南下”,要求将“五胡乱华”改成“少数民族南下”,理由是五胡乱华是“旧史学观点”。
开始以为是个段子,很多人编了段子讽刺这件事:
“明犯强汉者,都给补贴!”陈汤
“壮志饥餐卡斐勒,笑谈渴饮汉民血。待从头,收拾新斯坦,朝麦加”岳飞
“但使龙城飞将在,蓬门今始为君开”王昌龄
“自少民南下之后,废池乔木,亚克西啊,渐黄昏,清角吹寒,古兰经声”姜夔
“黄沙百战穿金甲,建设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少民不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贾谊
“汉民泪尽胡尘里,就咱考试不加分”陆游
“处子七十二,不负少年头”汪兆铭
再吟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南下民族凯歌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共聚一堂搞联欢。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汉民谈笑风生里,支持两少和一宽。
欢迎同胞不顾身,南下民族很凶狠。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叹此物太腥荤!
靖康耻,真欢喜。臣子恨,好兄弟。旧史观,大家休要再提。壮士北伐搞分裂,汉奸带路融一体。待从头,收拾旧河山,亚克西。
不说这些表达愤怒情绪的段子了,我们心平气和地看看这个规定合不合理。
一、先说说“五胡乱华”的年代。“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当然还有别的时间界定,这里不展开。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中原沦陷”等。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隋文帝杨坚统一并建立隋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这也是隋文帝历史地位高的原因之一。细数中国历史最乱的时代莫过于五胡十六国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东北、西北有时也包含在内)少数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的称呼。“五胡”这五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要么迁徙,要么和汉族融合,基本消失在历史里了。羌,根据台湾人类学家王明珂的名著《羌在汉藏之间》,羌族不过是汉藏之间非藏非汉族群的泛称,其中与中原直接接触的“羌族”在逐渐汉化之后,这个名字又会继续应用在中原新接触到的其他尚未汉化的族群之上。也就是说,西南汉藏之间的很多少数民族族群,一波一波地汉化,那些尚未汉化的族群常被称为”羌“,我国现在有个少数民族叫“羌族”,可能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物。“五胡乱华”已经过去了1600多年,历代正史野史笔记小说都是这么叫的,历代史学大家刘知己、司马光、杨升庵、陈寅恪、翦伯赞都是这么叫的,现在为什么不让用呢?当时“乱华”的几个族群,基本都消失在历史里了,而“华”的后代还在,为什么不让汉族用呢?会伤害到哪个少数民族?
“五胡乱华”,其中一个“乱”字,充分说明了它的性质。
一、五胡乱华是异族屠杀残害中国人的惨痛历史
五胡乱华时胡人在中国屠杀了上千万中国人,中国北方人口从2000万锐减到只有400万,汉族几乎绝种。北方被胡人屠杀的赤地千里、白骨累累,幸存下来的中国人建立坞堡自保,躲在城墙后面恐惧度日。不知何时会被胡人攻破屠杀、掠食。
渊以诞为前锋都督,以灭晋大将军刘景为大都督,将兵攻黎阳,克之;又败王堪于延津,沈男女三万馀人于河。《资治通鉴·晋纪九》
八月,帝南征薛干部,屠其城。《北史·魏本纪第一》
宣阳门陷,弥、晏入于南宫,升太极前殿,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曜于是害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万余人,于洛水北筑为京观。《晋书·载记第二》……
胡人不仅在中国各地屠杀汉人,还吃人肉。在胡人的眼中,汉人有如牲口一般,称呼汉人为“两脚羊”、“菜人”,意思是人如游牧民族的羊一样可以用来吃。冉闵解放邺都后一次解救被掳掠的汉族女子就达二十万。足以看出汉人在五胡乱华之时的悲惨命运。
翻开史书,胡人吃人的记载数不胜数。
方掠洛中官私奴婢万馀人而西。军中乏食,杀人杂牛马肉食之。《资治通鉴·晋纪七》
时大饥,贼帅候都等每略人而食之,藩部曲多为所啖。《晋书·列传第三十三》
而滔、邈等劫越出关,矫立行台,逼徙公卿,擅为诏令,纵兵寇抄,茹食居人,交尸塞路,暴骨盈野。《晋书·列传第三十一》
……
胡人的野蛮和凶残视人命如草芥,如果不阻止这样的入侵,华夏一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不复存在了。
二、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禁用”会被扩大化。如果今天“五胡乱华”不让用,那么明天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是不是也要被批判,岳飞抗金是不是不配“民族英雄”的称号了?只要涉及到历史上和少数民族冲突的,就完全不能提了,忽视历史,导致混乱。是不是要赞美蒙元统治下的巨大的元帝国是中国莫大的荣耀?是不是要开始赞美满清“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了?因为伟大的满清军队屠杀了抗拒祖国统一的汉族顽固分子史可法,顾炎武,夏完淳。那么历史的正义在哪里?占全国九成以上的汉族人的历史观该如何塑造?不同民族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但前提是,请你不要篡改历史,往往改动历史的人,他们瞄准的不是过去,而是对现在有所图谋。
既然要改就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五胡乱华”也属于旧史学观点,要改作“少数民族南下”了。某省出版局的评审意见
嘛,还是那句话,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对于错误的历观,当然要弃之如敝履。
中原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少不了少数民族的主动融合,
对于像成吉思汗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人生的经验。
而为了促进各部族文化繁荣,我们应该严防大汉族主义,推广计划生育。
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安史之乱,靖康之耻,
崖山海战,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断不能让这些含有错误的旧史观的称谓误了民族团结。因为,民族团结大于天,名称只是一个代号,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不要一听到改名便四处乱跳。
就像破四旧,除四害一样,不仅没有对民俗文化产生任何伤害,还清理了封建残余和各类害虫,岂不美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让部分非和平的少数民族过来。朗朗上口的新史学体诗
“五胡乱华”改为“少数民族南下”
“范雎”的微博截图:
出版社要求将书中的“五胡乱华”改成“少数民族南下”,最早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段子,后来我搜百度百科也给改了,我有一句“安拉胡阿克巴”不知当讲否?
如果“五胡”不是来乱华,而是“少数民族南下”,那“中流击楫”的祖逖算什么?“谈笑静胡沙”的谢安算什么?“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又算什么?他们都是阻挡“少数民族南下”的罪人吗?
“五胡乱华”是中华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出现了很多惨绝人寰的事件。
《晋书·列传第二十九》记载的“苦县大屠杀”: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王弥弟璋焚其余众,并食之。
《晋书·石虎传》记载的“吃人事件”:或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妆饰宫人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这不是新史观和旧史观的问题,这是三观正不正的问题。幸亏当年日本人被赶跑了,要不然又来个“大和民族西移”,我可受不了。
评价历史一定要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凡是脱离当时历史背景去评价历史的,都是耍流氓。要不然就又会出现“纪念清朝开国功臣洪成畴”这种奇葩事情了。
洪成畴当了“带路党”后,朋友鄙视他,母亲怒骂他,百姓嘲讽他,连他的清朝主子都把他列入《贰臣传》,这种里外不是人的东西,到现代反成了英雄了?
同理,“五胡乱华”改成“少数民族南下”也是如此。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在现在都融为了一体,如今的汉人可能也会有五胡的血统。但五胡乱华在当时就是属于外族侵略,侵略之后,有了融合。融合之后,都成为中国历史。这是先后顺序问题,我们不能因后来的融合,而去否定之前的侵略,这是本末倒置。
我不是“大汉族主义”者,我认同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在此,我坚决抵抗这种将“五胡乱华”改为“少数民族南下”畸形的历史观。如果这要是“新史观”的话,我宁愿在“旧史观”里腐朽到死。
最后引用宋人评价“五胡”的一句话:“若刘渊、聪、粲、曜,石勒、虎、闵,苻生,赫连勃勃等,其凶徒逆俦,淫酷屠戮,无复人理,祸亦不旋踵矣。”
在笔者发这篇文章的时候,百度百科已经改过来,希望以后百科加大监管力度,别让什么人都去对百科胡乱改。对于微博上的那位名叫“范雎”的作者,我希望他遇到的情况只是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