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也曾是一块龙兴之地
在华夏历史上,台州这个地方的地位似乎不太高。在中原人眼中,住着一群野蛮人,流放贬官的首选地的观念,没跑了。哦,对了。还是倭寇登陆的刷新点。啥?龙兴之地?想都不敢想。不相信的小伙伴请看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中原人如何diss台州两千年的故事。
真问真答:台州近代还有未开化的人吗?
然而。历史上。台州也曾有过被定为国都的时候,还不止一次!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东瓯国的考古发现,硬生生的将台州的历史拉了几百年!
01
东瓯王国
前192年-前138年
都城:温岭大溪
三国史官韦昭,在《汉书音义》中注:今临海永宁(今黄岩)即东瓯。无独有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游四郡记》中表示:“临海郡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如城。相传越王失国,尝保此”。在2002年的东瓯古城遗址与东瓯贵族大墓的发掘中,证都表示,“东瓯国的国都王城就在今温岭大溪”。
东瓯国疆域大致包含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历史常称为东瓯王国。因记载缺失,其建国时间,都城,疆域,人口在学界都有争执。史料中有关东瓯国的记载非常少,最早的记载源于《史记东越列传》,这篇1600多字的列传,简约记载东瓯国的变迁史。
在如今所能见到相关史料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大致地了解到有关初代君王驺摇的人生片断。驺摇为越王勾践的后代,曾率部参与楚汉之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关中。西汉政权建立后,驺摇因“击项籍有功”而被封为“海阳侯”。到了汉惠帝三年(前192),因为“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汉武帝时,闽越王发兵围东瓯,汉武帝发兵救东瓯国。但每次汉兵一来,闽越国就退兵,汉兵一走,闽越国就发兵。东瓯王自知无法抵抗闽越王的不断侵扰,只得举国迁徙到江淮之间,至此国灭。
注:地图中显示东瓯国的首都在温州,然而经过近20年的5次辩论和几次考古发现。临海文史专家周琦先生从大量资料到实地考察,写成了长达5.3万字的学术论文《东瓯文化源流考》和70多万字《东瓯丛考》,有力地证明了温岭才是东瓯国的首都所在。
《衢州徐偃王庙碑》中写到:“或谓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砚于会稽之水。”徐偃王逃到了“越城之隅”这种荒郊野岭的地方。"
02
徐国
首都:黄岩
时间不详
徐偃王,是西周时徐国国君。统辖今淮、泗一带。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担忧他的声势过大,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南迁台州,百姓从之者数万。
南宋陈耆卿的《赤城志》,中写到:“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丈;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城上有乔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东偏有偃王庙。对王墓也有详细的记载:“徐偃王墓,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胜果院后。有土砖台址及石笋尚存。”在大唐岭东建立徐偃王城,死后葬在徐山。故偃王城及徐山均建有徐偃王庙。《徐偃王志》载:“徐城之北,是为徐山,是山也,偃王逃战之所栖也,徐人相与群居,是有石室,以祠先王”。史载徐偃王“死于彭城”,徐山又名彭城。
不谋而合的是,胜果院后称升谷寺,在今路北街道升谷寺村,院后山因此叫徐山。清光绪《黄岩县志》等均载有明人沈守正咏偃王城和徐山石室诗:“漠漠孤烟山上横,行人说是偃王城。百年仁义将何用,九死流连恨未平。故垒历朝看鹿走,荒基无岁不牛耕。徐山石室今奚似,旧楚依然春草生。”
据一九八二年绍兴狮山出土之青铜器上铭文,一九八四年秀岭水库南麓大唐岭出土的国宝徐器青铜大盘,及路桥徐山发现的宋徐安喜王墓碑记等实物,足以佐证徐偃王乃兵败避站台州,其后裔徒隐海岛,生息繁衍。
"当然,除了那些王公贵族。也有起义军的领袖尝试在台州建都。"
03
袁晁
年号:宝胜
首都:临海
762~763
袁是起义军首领。唐上元间台州大疫,死绝户田赋,分摊各户。宝应元年,官府征收所欠租调,引发民众抵抗。袁晁奉命捕捉,因同情农民,遭鞭背刑罚。同年八月,率众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起义,攻占台州,建号宝胜,政权几十位公卿大臣,均由普通百姓担任。连克衢州、越州、明州等地,又取温州、处州、信州,占领浙东、浙西广大地域。江西、皖南农民纷起响应,拥众近20万,成为唐中叶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在舟山建立水军基地,自海路进入长江,攻克江阴,占据江东。建立的帝国仅仅存在一年。
靖康之难后,台州升为陪都。一时间,台州成为仅次于首都临安的第二大政治中心。台州政治地位曾蹿到天边南宋时地位仅次于临安
04
南宋
陪都:临海
1138年-1188年
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河南建立南宋王朝,在金兵的追赶下一路南逃于公元1130,暂驻台州的章安。绍兴八年(1138),南宋定都临安。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临安一直是南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台州成为陪都,其地方势力成为南宋王朝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南宋晚期,军政权力几乎全在台州人的手中。临海的名门望族谢氏几乎掌控了半个朝政。谢深甫任右丞相,封鲁国公。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被尊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掌握了最高统治权。谢氏另有封赠为王的四人、为公的二人。除此之外,黄岩县人杜范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天台县人贾似道任右丞相;宁海县人叶梦鼎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七年进封临海郡公;仙居县人吴坚,任左丞相兼枢密使。
不仅如此,整个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沦陷,大量的包括皇族在内的贵族大姓南迁。现在的临海城关赵巷一带,就是当时南迁皇族的聚居地。自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到淳熙七年的120年间,在临海与黄岩两县的皇族后裔得中进士者各有26名,可见当时在台州的皇族人数相当可观。同时,还有大批原籍北方的大臣,退职致仕后定居台州。仅以宰相而言,先后定居或寄寓台州的就有八人之多。这是台州区域地位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
天坛,是皇权的象征。时至今日,宋国建国时的遗迹,仍留在台州内。
05
宋国
1354-1367年
首都:临海
方国珍,黄岩人。全盛时期虎踞“宁、台、温三郡之地”,坐拥兵力数十万,战舰千艘。之后也不断扩张,西据括苍,南兼瓯越。在1353年,在黄岩有个谋士,来向方国珍提供一个霸业蓝图:“元数将极,不待知者而后知,今豪杰并起,有分裂之势,足下奋袖一呼,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可立而待。溯江而上,则南北中垄断馈运之粟;舟师四出,则青徐、辽海、闽海、瓯越可檄而定。审能行此,人心有所属,而霸业可成也。”并且,在台州各地散布歌谣,亡元者,方国珍也,为建国做舆论准备。于是他在1354年9月攻下临海城后,在手下的鼓动下,便称王称帝。采取”宋“作为国号,因为宋是元以前的正统国号,作为最有实力的反元的势力之一,能够做到一呼百应。既然立国,就要设坛祭天。择定在北固山的最高处筑台。天坛的遗迹,现在仍完好的保存在临海的台州府城墙。天坛近年已修葺一新,修复前虽已不见旧日规模,但天圆地方的格局比较清晰的。
设坛祭天只是立国的第一步,造殿,建午门,立祖庙这些常规操作还是需要了解一下。金殿的殿址还是选择在北固山。据仙居县的杨氏宗谱记载,方国珍曾命他们的祖先杨氏官总管者在巾山改建江村精舍为太庙。午门则建于今古城文化路与北山路交叉口,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尚存,人称“红牌门”,因为它的梁柱全系红色花岗岩建造。在文革期间,上部被毁,下面尚存四柱二枋,较高的一柱上端可见榫孔,孔内残留经火烧变焦的木质榫头。从其残存的形状看,与临海常见的普通石碑坊无异。坛筑好了,金殿、午门建好了,太庙也建好了,一个国家的零件全部组装完成,宋国成立。然而,等到1367年,朱元璋此时已经击败了大多数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大部。这么一比起来,方国珍建立的宋国,地小力少,不足以张国,饷匮援绝,不足以待敌。几次交手后,投降明势力。
元至正八年,方国珍以黄岩黔赤,首弄潢池,揭竿倡乱,西据括苍,南兼瓯越。元兵屡讨,卒不能平,以致五年之内,太祖起濠城,士诚起高邮,友谅起蕲、黄,莫不南面称雄,坐拥剧郡,则国珍者,虽圣王之驱除,亦群雄之首祸也。然而国珍地小力少,不足以张国,饷匮援绝,不足以待敌。此惟识略过人,真知天命,若陈婴以兵属汉高,冯异以地归光武,则功垂刑马,名在云台,岂不善始善终哉。
06
中华民国南北总统
徐守平
1912年2月-1912年7月
首任总统:王云龙
疆域:仙居苍山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仙居县人王云龙一众聚啸山林,自称中华民国“南北总统”,定都仙居苍山。随后被省防军捕杀。
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复辟帝制人人得而诛之。
07
建国后的台州邪教皇帝们
1956年7月-1958年9月
天赐皇帝
疆域:4个乡镇结合部
中国和平军,跨越浙江福建成立的一个秘密结社政权。为首分子凌启升自封"天赐皇帝",纠合数十人,打着"中国和平军"旗号,张贴标语、布告,进行反革命宣传煽动。制作了名册、印章符号、鸟枪、木制宝剑等一系列建国的物资。杨明光在仙居乡镇结合部处发展成员,积聚力量,等待时机,暴动夺取。后53人被仙居县公安机关剿灭。
1984年
国号:皇極
初代君王:某王姓男子
国名取自《旧唐书·外戚传·武承嗣》:“皇极者,域中之大宝,必顺乎天命。”怀揣天命的王姓男子,自觉得应当顺应天意,拯救万民。仙居新昌交界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人们愚昧、医疗条件落后等特点,采取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等各种手法,拉人下水,企图复辟帝制,在手下臣子7人簇拥下下登基,于仙居建国,旋即被县公安局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