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历史上“儿皇帝”知多少?

中国历史上“儿皇帝”知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309 更新时间:2023/12/22 2:11:56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法律规定:十八岁以上才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应该服兵役,可以考驾照、购买酒精饮料以及享有其他一些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许算得法律上的成年标准。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是冠礼,贵族青年在20岁行冠礼,标志着成年。《礼记·冠义》认为:“冠者,礼之始也”。日本有个“成人节”,是在每年元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通常是元月15日左右,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举行成年仪式。据说这是从唐朝传过去的冠礼的延续。

综合各方面因素,本文决定还是采用通行的18岁标准。

如果把18岁当作成年,那么,从出生百天开始,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年龄层,都有当皇帝的,共89位。

百天继位的刘隆是东汉汉和帝刘肇的小儿子。和帝刘肇继位时也才10岁,当了18年皇帝。和帝有个长子刘胜,只可惜其长年有病,恐怕活不长。于是,和帝临死前,决定暂时先立刘隆为太子,将来有什么变化再说。谁知道当天夜里,和帝突然驾崩,刘隆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由他的母亲邓太后临朝称制。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开始。和帝怎么也没想到刘隆比他的哥哥更短命,八个月后就夭折了。刘隆溢号孝殇皇帝。殇者,意为还未成年就死了。孝殇皇帝夭折后,掌权的邓太后一时慌了手脚,因为在和帝的儿子中,再没有能够当皇帝的人了。考虑再三,便把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钴接到洛阳,匆匆地把13岁的他扶上皇位。当然,朝廷大事,一切还是邓太后做主。

出生百天当皇帝,这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特色”。“婴儿皇帝”还在吃奶,统治大权自然就落到那些“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或其他权臣手上。由得他们去折腾罢。折腾得好,到时候把“皇帝的权仗”还给你;折腾得不好,那些掌权的“成年人”们便可以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碾死你”。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确有其事。

幼帝12岁以下登基

西汉

汉昭帝刘弗陵(8岁登基,21岁逝)

汉平帝刘衎(9岁登基,14岁逝)

孺子婴刘婴(2岁登基,21岁逝)

东汉

汉和帝刘肇(10岁登基,27岁逝)

汉殇帝刘隆(100日登基,1岁逝)

汉顺帝刘保(11岁登基,30岁逝)

汉冲帝刘炳(2岁登基,3岁逝)

汉质帝刘缵(8岁登基,9岁逝)

汉灵帝刘宏(12岁登基,34岁逝)

汉献帝刘协(9岁登基,54岁逝)

曹魏

魏少帝曹芳(8岁登基,45岁逝)

吴国

吴废帝孙亮(12岁登基,20岁逝)

东晋

晋成帝司马衍(8岁登基,25岁逝)

晋穆帝司马聃(2岁登基,21岁逝)

晋孝武帝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逝)

南北朝

南朝

刘宋

宋顺帝刘准(11岁登基,14岁逝)

北朝

北魏

魏孝文帝元宏(5岁登基,33岁逝)

魏孝明帝元翊(6岁登基,19岁逝)

魏幼主元钊(3岁登基,3岁逝)

东魏

魏孝静帝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逝)

北齐

北齐后主高纬(8岁登基,21岁逝)

北齐幼主高恒(8岁登基,8岁逝)

北周

北周静帝宇文阐(7岁登基,9岁逝)

隋朝

隋恭帝杨侑(12岁登基,14岁逝)

五代十国

后周

后周恭帝柴宗训(7岁登基,16岁逝)

北宋

宋哲宗赵煦(10岁登基,25岁逝)

南宋

宋恭帝赵隰(4岁登基,52岁逝)

宋端宗赵昰(7岁登基,10岁逝)

宋幼主赵昺(7岁登基,8岁逝)

辽朝

辽圣宗耶律隆绪(12岁登基,61岁逝)

西夏

西夏毅宗李谅祚(2岁登基,21岁逝)

西夏惠宗李秉常(8岁登基,27岁逝)

西夏崇宗李乾顺(4岁登基,58岁逝)

元朝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9岁登基,9岁逝)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7岁登基,7岁逝)

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39岁逝)

明神宗朱翊钧(10岁登基,57岁逝)

清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基,24岁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69岁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6岁登基,20岁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4岁登基,38岁逝)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3岁登基,61岁逝)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10岁以前“继皇位”的有28位,其中,6至10岁的21位。在位仅仅5个月、年仅5岁的东汉冲帝刘炳病死后,7岁的刘瓒继位。一天早朝,小皇帝听了大臣们对大将军梁冀的指责后,指着梁冀的鼻子骂道:“你,跋扈将军也!”这一下大祸临头了。大将军梁冀是梁太后的哥哥,而刘瓒又非梁太后亲生。梁冀怀恨在心:“这个小家伙现在就对梁家如此仇视,将来还了得?”他与太后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小皇帝”弄死。公元146年闰六月,梁冀指使亲信将毒药掺在面饼中,刘瓒吃了以后,腹如刀绞,当天就死了,终年9岁。

您也许不理解,高高在上的皇帝就这么随便地被“处理”了?事实就是这样。在梁太后和她哥哥这些人眼里,就这么简单!

大凡“儿皇帝”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因为身处“权力”中心,所以,小皇帝在成长的过程中“举步维艰”,要么被废,要么被杀,极少数能够“健康成长”顺利接过皇帝的“权仗”的。这些被称为“天子”的可怜人儿,只得在“腥风血雨”中飘摇,听天由命。

如此看来,继位年龄越大,似乎就越保险。据统计,11岁至18岁之间继位的的有61位,其中17岁的有14位。

在大一统的王朝中,清朝的“儿皇帝”似乎更多一些。

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6岁即皇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顺治也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6岁登上皇位的福临,是在多智多勇又独断专行的叔父多尔衮与深明大义的寡母孝庄文皇后教导之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多尔衮摄政7年,居功至伟。其间,清廷在以武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兵追剿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抗清势力,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民族高压政策。然而,多尔衮病逝后,顺治皇帝就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对多尔衮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为什么“秋后算帐”?其中原因不言而喻。他“憋”得太久了,长时间十分地“不爽”!

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继位时年仅8岁。看过电视剧《康熙大帝》的朋友都知道,康熙皇帝确实不容易呀,一直在风雨中“飘摇”。要不是孝庄皇太后“坐镇”,少年康熙皇帝焉能智除鳌拜、削平三藩?历经磨难的康熙皇帝终成“正果”,在位61年,终年69岁。回头看来,确实不易!

再往后看。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传位于6岁的载淳。因其年幼,咸丰帝临终前命赞襄政务王八大臣辅政。同时又赐“同道堂”印予载淳,“御赏”印予皇后钮祜禄氏,命用两印代替朱笔签发谕旨,以与八大臣互为牵制。然而,正是由于载淳年幼,为其生母慈禧太后提供了“垂帘听政”的契机。极具政治野心的慈禧太后联合被排挤在八大臣之外的恭亲王奕欣,发动宫廷政变,将辅政的八大臣革职幽禁、抄家斩首,于是大权落于慈禧太后与奕欣之手。从此,同治帝载淳开始了他的傀儡皇帝生活,度日如年。后来,年仅19岁就在忧患中病死。100天后,皇后也因为无法承受慈禧太后的虐待而自杀。

在权力这个“怪物”面前,许多人丧失了理智,“谋杀”了亲情。慈禧太后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个极度迷恋“权力”的女人登上了权力高峰,使随后登基的“儿皇帝”开始了无尽的噩梦。这个女人啦,一言难尽!

与慈禧太后为伍,光绪皇帝载湉可谓倒霉透顶。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皇帝载淳病死,但无子嗣继承皇位。按常规皇太子应从载淳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然而慈禧太后却一意孤行,选择了载淳的叔伯兄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她也成为当然的养母,从而使她可以再次垂帘听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3岁的载湉即皇帝位。自光绪二年(1876年),载湉开始在毓庆宫入学读书,师傅翁同龢力图把他培养成一位有作为的青年皇帝。载湉也尽了力,很想当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可是,他错了。

光绪十三年(1887年),16岁的载湉举行了亲政典礼。然而,慈禧太后又玩弄起了政治伎俩,又训政了两年,才允许载湉亲政。为了继续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又立她弟弟桂祥的女儿为皇后,使光绪帝在亲政与大婚后仍然形同傀儡。

载湉亲政后最受震撼的莫过于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日甲午之战,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由于变法直接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利益,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因无实力又未能控制政局,反被后党发动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光绪帝无力回天,郁郁而终。

1908年11月9日,年仅3岁的溥仪在哭闹中结束了满朝文武为他举行的登基大典,成为清宣统皇帝清朝末代皇帝。历史的车轮彻底碾碎了他的皇帝梦。1911年2月12日,溥仪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成了年的溥仪“贼心不死”,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当上了满洲国的“皇帝”,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儿皇帝”!

当然中国真正的最不要脸的“儿皇帝”要属石敬瑭

石敬瑭是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但是,历史事实往往和人们的第一印象以及以讹传讹大相径庭,石敬瑭怎么就做了“儿皇帝”?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能征善战,深得他老爸耶律阿保机的信任,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期间,战功卓著。耶律德光继位后,改革官制,官分南、北面,因俗而治,还整治赋税,奖励耕织,发展生产,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石敬瑭和小他十几岁的耶律德光的“父子情”真相是什么?他们的“父子情”怎么就遗臭万年,妇孺皆知了呢?

原来本是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为了让耶律德光帮助自己当上皇帝,就做了耶律德光的干儿子,还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并为其建立了后晋,册封他为后晋皇帝。

石敬瑭为什么要叫耶律德光“爹”,而不是兄长、弟弟、儿子?有人说,那是石敬瑭为了巴结讨好耶律德光,事实上确是有这个因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契丹国王耶律德光和后唐明宗李嗣源曾经约为兄弟,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所以石敬瑭向耶律德光称臣,并且用“父礼”来对待他。

大局已定,终于到了父子分别的时刻。石敬瑭将要从上党出发南下,扫除敌军残余,耶律德光举起酒杯对石敬瑭说:我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我不远万里,圆了我们父子之情,现在大局底定,我要是再跟着你南下,中原人必定惊骇扰乱;你自己带兵去,他们会安心些。我让契丹五千铁骑送你到河梁,这五千铁骑如果愿意追随你,你都带走也行;我就留在这个地方,等候你的捷报,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我就马上南下相助。等你平定了洛阳,我也就该回我老家去了!说完,紧紧握住石敬瑭的手,泪如雨下,石敬瑭也心潮澎湃泪水连连。

耶律德光送了一程又一程,怎么都不舍得分别,他解下自己的白色貂皮大衣给石敬瑭穿上,又赠给石敬瑭千里马二十匹,战马一千二百匹,语重心长的说:但愿我们的后世子孙永远不相忘。

耶律德光屡次禁止石敬瑭称臣,只像家人一样,称“儿皇帝”即可,可是石敬瑭还是规规矩矩的称臣,每次契丹使者驾到,石敬瑭都跪拜接受命令;石敬瑭深通人情世故,不但巴结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的母亲,契丹大臣,王公贵族,他都有礼物相送。所以,石敬瑭主政的后晋和契丹始终没有一点隔阂,维系了天下无事的局面。

“儿皇帝”石敬瑭为称帝不惜带“绿帽子”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发动宫廷政变,成为后唐末帝。李从珂当上皇帝后,深怕拥兵自重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窃取神器”(篡夺皇位),便将其召回京师洛阳,予以软禁。李从珂还在石敬瑭身边安插耳目,窥探他的言行,想抓住把柄,置其于死地。

李从珂安插在石敬瑭身边的耳目是谁?此人就是李从珂的胞妹、石敬瑭的夫人魏国公主。

如何使枕边人与自己同心同德?石敬瑭设下一计。

且说有一天下午,一个身材修长、仪表不俗的青年男子到石府投刺求见。来者姓林名浩清,系石敬瑭故友林若玄之子。魏国公主见林浩清有潘安之貌,不免刮目相视,再与其交谈,又领略其子建之才,芳心大悦,当即拍板,将其留于府中。

从此,魏国公主放松了对夫君的监控,天天与林浩清谈诗论文、饮酒赏景。石敬瑭不但对发生在眼前的“姐弟恋”视而不见,还巧妙地为他们提供方便。

这天,月朗星稀、清风徐徐。石敬瑭设家宴,于月下饮酒、赏花。他亲自把盏,为林浩清和魏国公主斟酒。这把特制酒壶暗设机关,石敬瑭自斟自饮的是寻常佳酿,魏国公主所饮是掺了春药的酒,而林浩清所饮之酒不但含有春药,还有毒药“六辰绝”(误服此药者会在六个时辰内毒发身亡)。

俄倾,春药在魏国公主和林浩清体内发生作用。石敬瑭见状,佯装大醉。魏国公主和林浩清忙把他扶回寝室,然后携手来到林浩清卧室,双双宽衣解带,尽享鱼水之欢……

当雄鸡报晓时,魏国公主从梦中醒来,想与林浩清再赴巫山寻欢,却发现怀中情郎有异,忙起床掌灯仔细察看,才发现林浩清已经死去。她以为林浩清是因极度兴奋而死于“花”下的风流鬼,喟然叹曰:“林郎,你怎么如此命薄。”人死不能复生,魏国公主为情郎穿好衣裳,匆匆向石敬瑭“报案”,谎称林浩清因酒醉而突发急症,不治身亡。石敬瑭将林浩清厚葬。

事后,石敬瑭对夫人“恩爱如初”。他的“大度”使魏国公主深受感动,内心有愧的她从此忘却了胞兄李从珂的叮嘱,开始一心一意与夫君相守相爱。

光阴荏苒,转眼间石敬瑭已在洛阳“伴驾”数月。李从珂在上朝听政时,见他日见消瘦、似染恶疾,心中窃喜。这天,石敬瑭在上朝出班奏本时,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金阶之下。李从珂忙命殿前武士将其扶起。不料石敬瑭醒来,竟接连放了好几个臭屁,紧接着又拉了一裤子稀屎。朝堂之上顿时秽气弥漫。李从珂见石敬瑭瘦骨嶙峋、大限将至,不由生出恻隐之心,命武士将他抬出宫殿。

石敬瑭被送回府邸后,有气无力地对夫人说:“我因体弱多病而不能为皇上分忧,看来只有下辈子才能为皇上效忠了。”魏国公主很是感动,决定送丈夫回晋阳(河东节度使衙门所在地)养病。

翌日,魏国公主向母亲曹太后哭诉,乞太后出面斡旋,劝李从珂恩准石敬瑭回晋阳。太后心疼女儿,去李从珂处求情,李从珂对太后说:“母后见教的是,儿恭敬不如从命。”李从珂心想,与其让石敬瑭病死洛阳,不如让他死在晋阳,免得引起朝野非议。

石敬瑭回晋阳后,调养月余,又变成威武有力的壮汉。原来,老谋深算的他为逃离虎穴,每天都瞒着夫人偷偷服食泻药,所以终日腹泻不止。

回到晋阳,石敬瑭不久即称帝,史称后晋。李从珂派军讨伐。石敬瑭在契丹君主耶律德光帮助下,兵临洛阳城下,李从珂自焚而死。

标签: 皇帝娃娃皇帝石敬瑭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皇帝名字冷僻多怪异 你能认识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帝,皇帝名字,生僻字,冷僻字,避讳

    汉字之多,谁也没法说清到底有多少,有说10万余字的,也有说12万字以上的。因为古代不像咱现在这样有电脑,所以历朝代“自己开心了就造个字”的现象就非常多,比如武则天,就给自己起了个“曌”。如此积累下来,十万以上的数量倒也不是没可能。如今一般的常用字典里,

  • 据天象国家将有大丧 皇帝听后立马杀死了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帝,暴君,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是荒淫残暴帝王扎堆“出场”的时代,变态帝王数量之多、出现频率之密集,不由得让人怀疑,那个时代的帝王们都是一群披着人皮的野兽,属于“率兽食人”的时代。这些“兽君”暴行罄竹难书,载于煌煌史册当中,每每令人不忍

  • 和亲公主用冒牌 明目张胆欺诈为何还能蒙混过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成公主,和亲,公主,吐蕃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陈陶《陇西行》“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宋朝王安石“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

  • 李世民35个子女的命运结局:有权有势也难保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李世民子女,皇子,生儿生女

    作为古代帝王的儿子,自然压力要比其他普通孩子大得多,父亲作为一国之君,不管是对于天下社稷还是黎民百姓,都必须照顾上,这样的皇上才称得上是明君。然而作为皇帝的儿子,自然要学习自己父亲的品行,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儿子,在很多人眼中则是非常贤明的一位皇子,但是这个皇子最终的结局却是非常凄惨。到了后来李治即位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两个处女皇后:张嫣与上官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后,处女,处女皇后

    于正剧《美人心计》的热播,大家对汉惠帝的侄女皇后张氏有了兴趣。但是在网上搜一下张皇后,往往会出现她名叫张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处女皇后这些词句。事实上,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张皇后的名字,当然更不会记录她死去时是否为处女的问题了。那么这种说法是出自哪里呢?经过调查,说张皇后名叫张嫣,到死都是处女的说法出自

  • 西晋土豪间的闹剧:石崇国舅王恺无节制的比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晋,晋朝,石崇,王恺,斗富,比富,石崇王恺比富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功劳巨大,因此生活荒淫、花天酒地,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他手下的大小官员们更是吃喝玩乐、无所顾忌。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

  • 老照片:1918年,美国人镜头下的老杭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杭州老照片,老照片

    西德尼·戴维·甘博是美国的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1908至1932年间,甘博先后四次访华,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关于中国的图像档案,这些影像资料再现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的社会百象。这是他在1917-

  • 元朝究竟是不上是中国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拖雷汗国,蒙古帝国

    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和大部分国人的历史观:元朝,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从1279年崖山之战起,至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享国时间为90年;如果从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算起,至1402年北元灭亡,元朝实际享国时间为132年。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因为在元朝时,中国其实已经亡了。甚至将元朝之于中国,与印度

  • 明朝周王朱橚多次谋反 连续四任皇帝都没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藩王,明朝,藩王

    朱橚确实是两次被流放云南,这都和他的密谋造反有很大关系。搞笑的是,可这位藩王偏偏很幸运,两次都没有被杀掉,最终还被恢复爵位加了俸禄。周王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据说是明成祖朱棣唯一的胞弟,洪武三年被封为吴王,8年后又被改封为周王。众所周知,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杀了很多开国功臣,除了一些功勋老将居功

  • 千年前的台州府城长啥样?宋朝时的临海古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台州府城,临海,宋朝

    宋代时的台州府城,大体是个长方形,被城墙包围。站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宋代的城市是怎样的。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台州府城临海。因为这里的千年古城墙,还保存完好。由南宋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里,有一幅台州府城的罗城(大型城郭的外城)地图。拿着这张宋代地图,对比今天的府城墙,景观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