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四章 楚汉战争

第四章 楚汉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34 更新时间:2024/1/16 15:58:07

第四章楚汉战争,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刘邦约法项羽分封

>——两种不同的策略方针秦王朝灭亡之后,形势发生急剧的变化,谁来执掌已经夺取的政权,成为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根据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自然要求践约称王。项羽虽然不属“先入定关中者”,但是在歼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统治的战争中,却实际上发挥着主要作用。他以“定天下者”自居,宣称:楚怀王是项梁所立,没有战功,凭什么“主约”!他听说刘邦准备称王关中,登时怒不可遏,甚至要立即发兵攻打刘邦。这两个集团围绕争夺政权的问题,终于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是楚汉战争。

>

>开始,刘邦在军事上暂时处于劣势,却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刘邦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之后,有人主张杀掉这个末代君主。但刘邦不同意,认为杀降服的俘虏不好。他对这个天下共指的秦王,采取如此宽容的态度,正是他企图收揽民心的表现。

>

>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他的谋臣萧何首先把秦朝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这些律令图书记载秦朝的法律制度、关口要塞、全国户口,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后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所以能料敌制胜,西汉建立后能及时制定大政方针,这些律令图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可见刘邦在秦灭亡时,已经为争夺天下作准备了。而萧何的远见卓识,则为刘邦取得天下立一大功。

>

>刘邦及其部属入城后,一些将士争先恐后地抢掠金帛财物,甚至刘邦本人见到秦朝豪华的宫室,也想留居宫中享乐。但经过樊哙、张良的劝说,刘邦下令封存秦朝的重宝财物和所有的府库,立即还军霸上。这就使刘邦赢得了更多的民心。

>

>接着,刘邦召集关中诸县的父老、豪杰,跟他们约法三章,宣布废除秦朝的苛法严刑,规定杀人的处死,伤人及偷盗的,按情节轻重论罪。对秦朝的各级官吏,仍按原职行事不变。

>

>上述这些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受到秦民的欢迎,他们争先恐后慰劳将士,拥戴刘邦为秦王。刘邦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使他收到了取信于民和收揽民心的效果。当时有人提出建议,立即派兵驻守函谷关,并在关中征兵,扩大自己的队伍,以抵御项羽的军队。刘邦采纳这一意见。

>

>果然,项羽击败章邯后,便带着投降的秦军将士,向咸阳进发了。他们到达新安(今河南渑池东)时,有的秦朝士兵发了一些怨言,项羽认为他们心里不服,竟在一夜之间将20余万的秦兵活埋于新安城南。项羽坑杀俘虏,暴露了他的暴虐的本性。

>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秦亡后至西汉武帝时,仍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武帝太初元年始改汉历,即太初历,行夏正,以正月为岁首。,项羽进抵函谷关,命令黥布等破关而入。接着,又进军至戏(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屯兵40万于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以10万兵力驻守霸上,两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

>项羽像这时,项羽的谋臣范增对项羽说:如今刘邦入关,既不要财物,也不近女色,此人志向不小。他劝项羽急速消灭刘邦,不要坐失良机。那时刘邦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为了避免与项羽决战,张良劝刘邦亲自到鸿门与项羽言好求和。在这次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他刺杀刘邦,但是项羽迟迟没有下手。于是,范增又设谋让项庄舞剑助兴,企图乘机将刘邦击杀。在这危急关头,樊哙得知消息,立即带剑拥盾,直破军门而入,使范增的阴谋未能得逞。刘邦乘机借故退席,并与樊哙等人,一起逃回霸上,只留下张良应付场面。项羽犹豫不决,刘邦终于脱险。

>

>几天之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了秦王子婴,挖了秦始皇坟,又放火烧秦的宫室,以至大火三月不灭,所有财宝都被洗劫一空。

>

>项羽自恃功高,要主宰天下,便派人向楚怀王请示。楚怀王坚持“如约”,即“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触怒了项羽。于是,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将他远徙江南,都于郴县(今湖南郴县)。

>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称王诸事安排停当,遂以“灭秦定天下者”自诩,大搞裂土分封。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作为自己的领地,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凌驾于其他诸侯王之上。

>

>与此同时,项羽分封了18个诸侯王,分王各地。他首先撕毁楚怀王与诸将约,不让刘邦据有关中,而将他改封为汉王,使之统辖巴、蜀、汉中一带,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又将关中地区三分其地,立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都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立秦长史司马欣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至黄河,都于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立秦都尉董翳为翟王,统辖上郡,都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这三人分王关中,称为“三秦”,以便阻止刘邦东进。

>

>此外,立魏王豹为西魏王,统辖河东,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立申阳为河南王,统辖河南部分(三川郡一带),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东);韩王成封号不变,统辖原韩国部分地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立司马为殷王,统辖河内,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徙赵王歇为代王(今山西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统辖原赵国,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附近);立英布为九江王(今安徽、江西一带),都于六县(今安徽六安北);立吴芮为衡山王(今河南、安徽、湖北一带),都于邾县(今湖北黄冈北);立共敖为临江王(今湖北地区),都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于无终(今河北蓟县);立臧荼为燕王,都于蓟县(今北京市);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立田都为齐王,都于临淄(今山东临淄北);立田安为济北王,都于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

>

>项羽分封大功告成,以为从此高枕无忧,便回彭城去了。然而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一些诸侯王的不满。一场诸侯之战,重新开始了。

>

>二、汉军东进袭取三秦

>

>——汉军东进的战略部署

>

>项羽裂地分封的结果是,既承认割据的合法化,又引起诸侯王之间许多矛盾。

>

>刘邦对于项羽毁约,改封他为汉王,远迁汉中、巴蜀地区,还要受“关中三王”监视,实在不能容忍,因此准备发兵与项羽决一死战。他周围的文官武将,如周勃、灌婴、樊哙等,都纷纷加以劝阻。萧何鉴于楚、汉双方力量悬殊,也力劝刘邦放弃攻楚。他建议暂时先进汉中,安抚百姓,广收人才,利用巴、蜀有利条件,俟机还定“三秦”,统一天下。

>

>萧何老谋深算,在这关键时刻,为刘邦提出一个以退为攻的战略方针。刘邦终于接受汉王的封号,对萧何也越加器重,后来任命他为丞相。

>

>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前往封国,项羽派三万人随刘邦去汉中,慕从者达数万人之多。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勉县东),临别前又献一计:烧绝汉军所过栈道(即在山腰架木为道),以防备诸侯军偷袭,并示意汉军此去无东还之意,让项羽更加放心。刘邦派张良回韩国,并采用他的计谋,项羽果然放松警惕。

>

>刘邦仅仅因为被改封边远地区,尚且要诉诸武力,那些没有得到分封的部将及六国贵族,自然更是怒气冲冲。于是,针对项羽分封不公,一场新的战争又开始了,首先起兵的是齐地的田荣,赵地的陈馀响应。

>

>这是项羽凭借军事力量,将分封割据强加于人的必然结果。项羽搬石头打自己的脚,不得不调兵遣将,对付反楚的局面。然而,他还来不及平定齐、赵反楚力量,刘邦已经挥师东向,直指“三秦”了。

>

>刘邦进入汉中不久,中原的诸侯王之间,就打得不可开交。形势的发展为刘邦东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四个月以后,刚刚被拜为大将的韩信,提出袭取“三秦”的战略部署,受到刘邦格外赏识。于是,刘邦采纳韩信的计策,部署诸将进攻“三秦”。

>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阴)人,家境贫穷,后来投奔项梁起义军。项梁兵败战死,韩信归属项羽,做了项羽的郎中(侍卫)。然而项羽刚愎自用,韩信曾经几次献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前往封国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开韩信像始,韩信只做个小官,没有什么名气。有一次,韩信等十余人犯法当斩,轮到他就刑时,见到刘邦的部将太仆夏侯婴(滕公)。韩信问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他口出豪言,身材魁伟,引起夏侯婴的注意,终于免他一死。经过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他做个治粟都尉,仍然没有重用他。

>

>韩信的才干真正受到赏识,是在他结识萧何以后。那时,一些跟随刘邦入汉中的将士,在途中相继逃亡的就有数十人。韩信因得不到重用,也决定离开汉王。萧何闻讯,立即把他追回。萧何甚至认为,如果汉王想夺取天下,没有韩信不行。根据萧何的建议,刘邦安排隆重的仪式,破格拜韩信为大将。

>

>在这次拜将仪式之后,刘邦向韩信请教计策。韩信分析楚、汉双方的形势,认为项羽嫉贤妒能,不用贤将;又背约弃义,分封不公,在诸侯中造成许多矛盾;加以项羽暴虐无道,所过无不残灭,因而丧失民心。项羽名义上称霸天下,实际上民心向背,只是貌似强大而已。与此相反,刘邦废除秦朝苛法,秋毫无犯,甚得民心;而且汉军吏卒,多属山东(崤山以东)之人,一旦挥师东进,则攻取关中指日可待。韩信指出:“三秦”本为秦将,杀戮秦子弟不可胜数;他们投降项羽之后,又造成秦子弟20万人被坑杀,秦民恨之入骨。韩信谋略不凡,刘邦喜形于色,并根据他的计策,部署东进的计划。为了保证进军顺利,刘邦命令萧何留守后方,以便为前线提供军需。这就使汉中和巴蜀成为刘邦东进的后方。

>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自汉中率兵出故道(今陕西宝鸡市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袭击雍地。雍王章邯仓皇迎战,被打得一败涂地。刘邦平定雍地之后,迅速地占领了关中地区。

>

>刘邦顺利进军关中,使项羽两面受敌:东有齐、赵反楚,西则汉定“三秦”。诸侯纷纷起兵,项羽陷于应付。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演绎的意思

空虚的近义词

属牛的几月出生最好

标签: 第四章

更多文章

  • 秦灭六国后,秦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成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相继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扩大统一成果的政策。政治方面。一方面,建立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另一方面,设置郡县以统治天下。嬴政在统一战争结束后,兼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创“皇帝”一词,自称“始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配套的,是一系列尊君抑臣的朝仪、文书

  • 吓死秦始皇的神秘预言:“今年祖龙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吓死

    吓死秦始皇的神秘预言:“今年祖龙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华阴县平舒道上,阒无人迹,像条被遗忘的路。沿途满目萧瑟,深秋落叶宛转坠落铺满一地。天色渐晚,出使关东的使者驾马车行经其间,阵阵凉意由后脊穿透胸膛。愈往前行愈冷清,眼看就要驶出了平舒道,前面忽然出现一个陌生人,拦住马车。这人手里拿了一块玉

  • 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 40多年不敢挖,秦始皇陵藏着的8个惊天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惊天

    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40多年不敢挖,秦始皇陵藏着的8个惊天秘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考古学家们1974年春季就已经发现了秦始皇陵,但是几乎40多年过去了,国家却从来没有要开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测到水银含量严重超标来唐塞民众。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

  • 秦朝统一六国,各国国君最后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国君

    秦朝统一六国,各国国君最后的下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朝统一六国,各国国君最后的下场秦始皇,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首位完成中原大一统的国君,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天子的君主。关于秦始皇这位天子,被先人誉为“千古一帝”。固然,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的称呼,无疑是名不

  • 第二节 孝公图强――轻儒崇法商君入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法商

    第二节孝公图强――轻儒崇法商君入秦,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献公在位之时所实行的改革,虽然使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但他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公子渠梁继承君位,是为秦孝公。秦孝公即位之时,虽然秦在与魏的争战中有所斩获,但魏强秦弱的态势并未完全改变,魏国仍然占据着关

  • 陈胜吴广为何选择在大泽乡起义?地点怎么确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为何选择在大泽乡起义?地点怎么确定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就秦帝国的历史来说,应该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了。不过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北却匈奴,南征南越的地缘扩张,已是非常难得了。这些连续不断的战争,和那些浩大的工程之所以能够实施,所依靠的其实是诸侯国们数百年来所积累的

  • 秦始皇陵被盗墓贼掘空了 为何考古人员至今不敢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空了

    秦始皇陵被盗墓贼掘空了为何考古人员至今不敢碰,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千年间秦始皇陵被盗墓贼掘的空空如也,为何考古人员至今不敢碰?古以来,厚葬的风气就在帝王之间流传开来,每一位皇帝都希望在自己在死后可以灵魂不死,永生于世,所以生前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以便自己死后可以得到最好的“休息”,因此,古代

  • 乱世英雄吕不韦怎么死的?为何没能给人生画上圆满句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句号

    乱世英雄吕不韦怎么死的?为何没能给人生画上圆满句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吕不韦晚年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鉴于他和嬴政的特殊关系,在平定叛乱后,吕不韦仅被免去了丞相的职务。但是,嬴政自幼年起所经历的畸形的家庭生活,给他身心留下了太多的伤痛。他亲眼目睹了母亲放荡、不检点的生活,甚至自己

  • 赵高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卑贱,赵高,车府

    赵高的崛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赵高其人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了赵高的身世:“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长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赵高本是秦国某位国君之后,他的父亲是秦王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刑,其母受牵

  • 兵马俑的形成,浅谈秦兵马俑制作中的模与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兵马俑

    兵马俑的形成,浅谈秦兵马俑制作中的模与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技法是模塑结合,但这种模塑结合的归纳有许多地方值得探究,把握得不好,很可能影响对秦兵马俑造型艺术成就的估价。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然后再二次覆泥或多次覆泥,并以堆、贴、捏、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