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长城的象征意义多于实用价值:成就一个民族符号

秦长城的象征意义多于实用价值:成就一个民族符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20 更新时间:2023/12/20 8:22:54

秦长城的象征意义多于实用价值:成就一个民族符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长城修筑起来,并不能阻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与融合,并无多少实际使用价值。但是她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已经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和性格,将与天地共存。

>

>有一首现代流行歌曲,叫《孟姜女哭长城》,歌词如是:

>

>孟姜女哭长城,

>

>这是声声血泪的真情祭奠。

>

>孟姜女哭长城,

>

>这是字字铿锵的爱情宣言。

>

>长城就陡然坍塌,

>

>这一种结局血泪斑斑。

>

>悲悲切切多灾多难的男子汉,

>

>梦里花开,才回到自己憧憬的故园。

>

>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说的是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在新婚之夜被秦朝廷征到边关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思夫心切,带着丈夫的寒衣,千里迢迢来到长城,沿长城寻找丈夫,一路上看到的是累累白骨。她从河北一直走到山海关,得知她的丈夫已经死了,累死在长城工地,被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对着长城日夜哭泣,感动了天神,长城轰然倒坍,生生白骨裸露出来。可怜的女人用“滴血认亲”的方式,知道那是丈夫的遗骨。她捧起丈夫的遗骸和送给丈夫的两个装满寒衣的包裹,跳入了大海。在她跳海的地方,相传那两个包裹在海中生成了两块岩石。如今,在秦皇岛山海关,还有姜女庙的遗迹,那庙是面向大海的,正对着丈夫寒衣生成的两块岩石。

>

>这民间故事又叫《孟姜女千里寻夫》,两千多年来被改编成戏曲、歌舞、弹词、评书等各种文艺形式。秦始皇修长城,孟姜女哭长城,黎民百姓用一个女人哭长城的方式抒发对秦始皇暴虐统治的不满,用哭长城的方式对秦始皇鞭笞了两千多年。这是中国人对历史上的暴君多么切齿的刻骨之恨啊!

>

>其实公平地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无可厚非。自华夏民族大融合的商周开始,延续秦代以及往后不少朝代,北方彪悍的游牧民族匈奴人,长期威胁中原农耕文化的华夏民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一步开疆拓土的壮心未已,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驱逐匈奴后,在榆中及黄河以东,直到阴山一带,新设立了44个县,强制迁入的人被安置在这些新县。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迁去3万户,给每户的户主拜爵一级的奖励。以每县五百至一千户的规模计算,第一批移民应有15万左右。第二批移民也不少于15万,合计估计为30万。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份的人,总计达50万大军征伐南越,夺取“陆梁地”,在那里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修筑长城,或迁往南越。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70余万人修建阿房宫和骊山的陵墓。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从三十二年开始,征调的民夫兵卒在60万以上。

>

>从历史文献上考察,最早修长城的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比较早的还有齐国的长城。齐长城从渤海边一直修到平阴,齐长城虽然晚于楚长城,但是在诸侯国长城史上是很有名的,大概有1000多华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修长城极为普遍,像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这七个国家边界都修了长城。在秦、赵和燕这三个国家,除了修和诸侯国之间防御性的长城之外,还在国家的北部边界修建了防止匈奴南下掠夺的北部长城,这三国北部的长城为万里长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蒙恬率军将匈奴驱赶到漠北以后,就开始加固燕、赵和秦的北部长城,这就是中国第一次修建的万里长城,所以一般说万里长城始于秦始皇。

>

>秦始皇后来征调巨大民力修筑的万里长城,西起甘肃的珉县,东到辽东一带,比现存的万里长城还要长,总计达6000多公里,位置偏北。秦长城的修建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浩大的工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繁重的徭役使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修长城的故事和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只是其中之一,而孟姜女跟秦长城并无直接联系,山海关的姜女庙建于宋代。

>

>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错,保家卫国,何错之有?他的错失仍然与他的暴戾和滥用民力有关。按秦朝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全国4000万人口,要修筑6000公里工程那么浩大的万里长城,实在是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被征调来修长城的民夫兵卒,在荒无人烟的高山峻岭,大漠飞沙走石,风餐露宿,吃的也不是很好,体力劳动量很大,死伤的人越来越多。据史书记载,有的地方死亡的人无法计数,都是按沟,一个沟填埋多少死亡的民夫。劳动者修筑万里长城付出的艰辛、血泪和生命,是难以想像的。

>

>应该说秦始皇在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略,保护中原的农耕文化方面,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定功绩的。但是修长城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了耕作,来筑城戍边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的震荡,所以才有“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最终由于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导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

>

>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修筑万里长城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修筑国道、朝宫、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以及上百万的大移民。由于迁移对象和迁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须依靠官方供应粮食。第一次迁入咸阳的12万户“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从事生产,咸阳地区也无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粮食。第二次迁入北方边疆北河和榆中的30万人,也不可能马上做到粮食自给,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产,都必须由官府从外地输入粮食。被额外征发的100万人并不是从事农业或其他生产,而是筑长城,修宫殿,建陵墓,守边防。他们服役的地点是咸阳一带和北部边疆,当地无法供应他们的食粮。所以在这些年间,秦朝政府要为在咸阳地区的60万移民、70万刑徒和北部边疆的30万将士、30万移民供应粮食。秦朝主要的粮食产区在关东(函谷关以东,淮河以北地区),只有关东才有富余的粮食可供输出。限于交通条件,输出相当困难。只能通过陆路,无论是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运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粮食。

>

>汉武帝时的主父偃曾说:“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汉书·主父偃传》)一钟相当六斛(担)多,就是说要耗费180多担才能运来1担。如此的损耗,要达到近200万夫役兵卒移民的粮食供应,需要动员多少民夫来运送粮食,可想而知。

>

>据北宋沈括的计算,平均每个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粮食吃,实际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话,可能多运一些,但赶牲口的人要消耗粮食,牲口也要耗费饲料(见《梦溪笔谈》卷十一)。要将关东的粮食输送到长城边关、咸阳,一般往返路程都在600公里以上。如果民夫每天能走40公里,要走完600公里至少需要15天,他正好将自己背的粮食全部耗尽。如果他走14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4升粮食,只能供应一个人吃2天。要维持一个人全年的粮食就得有180人次来保证。假定由专人负责,至少需要15个人。要供应北部边疆60万人的生存,至少要动员900万人专门运输。从太行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到河套的距离远不止600公里,所以900万民夫还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何况还有咸阳地区的130万人的粮食供应,这也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

>

>有专家计算,秦始皇征发的劳力绝不是人口的15%。以4000万人口计,额外征发与专门运送粮食的劳役人数可能高达2000万左右,即总人口的50%。正因为如此,为了维持正常农业生产,连老弱和未成年男子与妇女都必须参加田间劳作。秦朝之所以还能维持一段时间,那是由于灭六国时从各国掠夺来不少金银珠宝和粮食,咸阳多少有些粮食贮存。咸阳的130万人与北部边疆60万并非足额,并不断有人逃亡。最高供应量只维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陆续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但无论如何,秦始皇对人口的征集已经达到极限。

>

>劳动人民的劳役,苦难,饥饿,死亡,于是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恶果,但人民蒙受的损失更大,在秦汉之际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汉武帝时还没有恢复到秦以前的人口高峰。

>

>实际上长城修建了很多次,从秦汉到三国两晋,一直到北魏北齐,因为它在北方边境,长城不断得到修缮。但是真正大规模的最后一次把长城修成,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万里长城,那是明代最后修缮的万里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最为宏伟的防御建筑工程,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和中华民族的象征。据说,美国人搭乘阿波罗号飞船飞上月球,回望淡蓝色的地球,除了能看到五大洲、六大洋,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在北半球的一片桑叶似的大地上,伏着一条长长的蚕,或者是龙——那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中国的骄傲,也是地球的骄傲!

>

>当我第一次登上八达岭长城的时候,我惊愕了,震撼了!面对自东而西蜿蜒而来越高山跨溪谷的万里长城,我情不自禁地只想高呼呐喊:“伟大!伟大!”万里长城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那是实至名归。秦始皇带着他所不知的后人的无端评说永远地走了,他明知不能为而为之修筑的万里长城却留了下来,而且将永远留存下去。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个大写的象征符号。尽管长城修筑起来,并不能阻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与融合,并无多少实际使用价值,但是她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已经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和性格,将与天地共存。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时词语拼音时的拼音和组词

关于隆科多的女儿是否是嫁给雍正皇帝?

水门事件怎么回事?揭露美国史上最大政治丑闻!

标签: 长城

更多文章

  • 名将蒙恬结局太惨:横扫匈奴却成宫廷斗争陪葬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匈奴

    名将蒙恬结局太惨:横扫匈奴却成宫廷斗争陪葬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朝一代名将蒙恬将军给世人的印象是击匈奴,修长城的武夫角色,那么历史上的蒙恬将军真的就是这样的人物吗?仅仅是一介武夫吗?一、出身官宦世家蒙恬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武将世家。虽然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

  • 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谁?是吕不韦还是秦庄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到底是谁

    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谁?是吕不韦还是秦庄襄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为了加强帝国的统一和稳固,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对历史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堪称千古一帝。史书记载,他有三个名字,一曰嬴政,他是秦庄襄王之子,秦人赢姓,由于生于正月,故起名为正,古代

  • 秦始皇为何死后葬于河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河北

    秦始皇为何死后葬于河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任何人,如果死地和葬地一致,及时入葬是正常的。如果死在遥远的外乡,遗体完好归葬的可能性非常小,大多只能进行骸葬或者埋入衣冠。所有正史、野史及民间传说材料,都说秦始皇死在河北邢台,而葬于秦都咸阳。其实,河北邯郸是秦始皇生母的故乡,又是他的出生之地

  • 军败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吴广,荥阳,陈胜

    军败身亡,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主力被灭,无力回天吴广带领的义军迟迟攻不下荥阳,此时,义军将领田臧又与吴广在军事部署上发生了分歧。将军田臧等谋划说:“周文军已经破了,秦兵马上就到。我们久攻荥阳不下,秦军一来,必大败。不如留下一些兵,足够围荥阳就行,再率全部精兵迎击秦军。现在假王吴广骄傲,不知兵权

  • 秦始皇生母赵姬对秦国统一六国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

    秦始皇生母赵姬对秦国统一六国有着怎样的影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千百年来,对秦始皇的生父是谁争论不休的缘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引发的。赵姬本是邯郸城内的一个倡女,原为富商吕不韦的爱妾,后被吕不韦作为礼品,拱手转送给秦国公子异人。这个看似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赵姬,也正是因为嫁

  • 鸿门宴项伯为何帮助刘邦?保住项氏集团的实际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鸿门宴

    鸿门宴项伯为何帮助刘邦?保住项氏集团的实际利益,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鸿门宴项伯为何帮助刘邦?保住项氏集团的实际利益项伯为什么会傻到为敌人通风报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顾?范增“素好奇计”,为什么范增的“奇计”却不为项羽所用?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以至

  • 揭秘秦始皇33个子女的下落之谜:秦始皇几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始皇

    揭秘秦始皇33个子女的下落之谜:秦始皇几个儿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有多少子女?秦始皇死后这些子女下落如何?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见于史书有名可考的子女只有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四人。有史书说秦始皇有12个儿子,史书中还有秦始皇第10个女儿被杀的记载,这样看来,秦

  • 秦朝时期的三大名将,蒙恬位居第二,第一毋庸置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朝

    秦朝时期的三大名将,蒙恬位居第二,第一毋庸置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朝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相对短命且辉煌的王朝。秦始皇带领着自己的铁器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随后他又去攻打匈奴,南征百越。让他们对于秦始皇是心生畏惧,但就是一个如此辉煌的朝代却仅仅存在了14年,但是在这短短14年当中却有着三名永

  • 孟姜女哭长城是从哪个故事演化而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而来

    孟姜女哭长城是从哪个故事演化而来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大致梗概是这样的: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入孟家花

  • 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芈月最爱谁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谁在

    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芈月最爱谁最后和谁在一起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芈月是电视剧《芈月传》中孙俪扮演的女主角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秦宣太后芈(mǐ)八子。那么,芈月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呢?芈月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秦始皇的爷爷的奶奶,即秦始皇的的高祖母。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孙俪扮演的人物原型,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