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亥登基后是怎么巩固皇位的?诛手足,除旧臣

胡亥登基后是怎么巩固皇位的?诛手足,除旧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549 更新时间:2023/12/10 5:17:04

胡亥登基后是怎么巩固皇位的?诛手足,除旧臣,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胡亥无耻地篡改先父始皇的遗诏,踏着兄长扶苏的鲜血卑劣地登上了“秦二世”的宝座。靠着这样的血腥手段诈立成功,他诚惶诚恐,内心深处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这个皇位是怎么弄来的。所以,即位以后,他便跟自己的先父当年一样急不可待地要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皇位得来的正当,证明自己也是奉天承运。为此,他巡游天下,太兴土木,加强祭祀,把他爹走过的路线重新走了一遍。可是,做完这:些之后,胡亥心里还是惴惴不安,满朝文武都是他爹的旧部,还有一群对他了如指掌的兄弟姐妹,他能高枕无忧地享受人生吗?身居九卿、满腹坏水的赵高又会给胡亥想出什么馊主意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列传》都记载了胡亥登上皇帝宝座后的所作所为,但是,这两篇传记的记载有所不同。

>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一继位,立即做了两件事:一是强化祭祀;二是巡游天下。《李斯列传》记载,秦二世一继位,便歌舞升平,享乐人生。

>

>两篇传记对胡亥的记载差别很大,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呢?

>

>我认为《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更为可信。

>

>为什么呢?

>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历代皇帝的继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顺承,二是逆取。所谓顺承,就是由先皇确定的继承人或皇位继承制确定的继承人来继承皇位。所谓逆取,则是通过非正常手段窃取皇位,所谓非正常手段,就是由非法继承人靠不合继承法的程序来夺取本应不属自己的皇位。秦二世篡改秦始皇遗诏,杀害皇长子——秦始皇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扶苏,就是典型的逆取。

>

>顺承与逆取只是表明帝位继承的合法与非法,只是表明皇帝继位是否符合游戏规则,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但是,程序的合法与非法并不就能代表一位皇帝是明君还是昏君。比如尽人皆知的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得皇位是典型的逆取,但是,唐太宗却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的开明君王,他虚心纳谏,政绩卓著,英明一世,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治世——贞观之治。

>

>为什么唐太宗能够如此虚怀若谷,纳取他人之言?因为他深知自己是怎样当上皇帝怎样夺得皇位怎样杀兄逼父的,所以,他知道要夹起尾巴做人,而且要一辈子虚心、诚心、尽心、全心地做皇帝。不知好歹的魏徵数次劝谏唐太宗数次惹得他龙颜大怒,但是,唐太宗最终都忍了。为什么?因为自己是非法劫夺皇位。这个非法就注定了逆取者必心虚。他必须要用自己宽容的美德、空前的政绩为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给出一个雄辩的理由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魏徵的进谏保证了唐太宗政治头脑的清醒,促使唐太宗不敢懈怠百官与朝政。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和他这种清醒的认识密不可分。由此看来,逆取皇位者并不一定是昏君。是明君,还是昏君,与皇帝是逆取还是顺承关系不大。有时候,正因为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反倒促使这位皇帝虚心纳谏,倾心治国。

>

>靠不正当手段非法夺取皇位的人,即逆取者,每每心虚。所以,这类皇帝登基之后都首先要迫切地证明自己也是奉天承运的合法继承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有两种正当途径:一是靠规则,二是靠政绩。

>

>胡亥是靠违反皇位继承规则当上皇帝的,这是胡亥无法改变的事实。

>

>所以,胡亥不可能靠第一种正当的途径一规则来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

>胡亥本来还可以依靠政绩来证明自己端坐皇位的合法性。可惜的是胡亥完全不懂这一点。一是因为胡亥继位之时尚且年轻,二是因为胡亥继位之时中国的皇帝制度也很年轻,所以,他完全不能得到充分的关于帝制的历史教训。如果胡亥深深地懂得证明自己是一位合法继承人还有靠政绩这条路,也许他会如唐太宗一般敞开胸怀,恪尽职守,做一个开明皇帝。但是,胡亥不懂得这一点,因此他根本无从知道靠政绩还可以弥补他在皇位继承上的非法性。

>

>正因为胡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逆取皇位的帝王,所以他继位之后极度心虚,他不可能一开始就无所顾忌,尽享人间欢乐,除非是脑子进水了,否则,不会糊涂到这种程度!因此,我认为《李斯列传》记载的秦二世一继位便即刻享乐人生是不符合史实的。

>

>能够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的两条正当路径胡亥都不能采用,那么胡亥怎么才能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呢?

>

>胡亥玩了四把。

>

>第一,加强祭祀。

>

>国家历来有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战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左传》)。胡亥为了加强祭祀,不但增加了秦始皇祠店里祭祀的牲畜数量,而且增加了山川祭祀的礼仪。胡亥试图通过加强祭祀来说明自己敬畏先皇,感恩先皇,因此自己就是合理合法的奉天承运的继承人。

>

>第二,尊崇始皇帝庙。

>

>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天子可享七代祖先的祭祀。所谓七代祖先,即天子祖庙中间供奉的是开国太祖的神位,两边是与现任皇帝亲缘最近的六代先人,一边三位,共七位。开国太祖永远享受祭祀,其他六位受祭者随在位皇帝的变化顺次有所更换。秦二世即位之后便立即召集大臣们廷议如何强化对秦始皇帝庙的尊崇。

>

>怎么表示对秦始皇的尊崇呢?

>

>经过严肃的廷议,胡亥把秦国先君的祖庙分为两类。一类是秦国为诸侯时的祖庙,以秦襄公为始祖,因为秦襄公是秦国的立国之君;一类是秦始皇称皇帝后的帝庙,以秦始皇为始祖。如此一来,胡亥就把“直接传位自己”的始皇帝堂而皇之又不乏合理地并人了开国太祖之列,这样始皇帝就可以永享祭祀了。

>

>秦国为诸侯时的祖庙,以秦襄公为始祖,以下是秦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等六代国君,因为这六位国君是距秦始皇最近的六代先君。

>

>秦始皇称皇帝后的帝庙,以秦始皇为始祖。秦始皇帝庙设为“极庙”,永远享受祭祀,万世不得拆毁,天下人人都要贡献祭品,而且要做到礼数周到备至,后世永远不能超过。今后的历代天子都要亲自捧着酒祭祀始皇帝庙。而秦国列祖列宗的祖庙可以不用皇帝亲自去祭祀,派大臣去祭祀即可。

>

>这样的规定又让始皇帝的待遇超越了秦国真正的开国始祖。

>

>秦二世胡亥立下如此隆重祭祀秦始皇的制度,不但要表明自己是秦始皇的合法继承人,更要为自己的心虚找到一个可靠的安慰。此外,还能用秦始皇的威严为自己造势。

>

>胡亥这样做能使自己安心吗?

>

>不能。那他还能做点什么呢?

>

>第三,巡游天下。

>

>秦二世和赵高有一番谈话很能说明问题。胡亥对赵高说,我太年轻(此时胡亥二十一岁),刚刚继位,天下百姓的心还没有归顺(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在时,多次巡行天下以彰显自己的强大。如果现在我不巡行天下,前后一对比,那等于是向天下人示弱,我就无法统治国家了(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我也应该像先皇一样巡视天下。

>

>秦二世元年(前209)春,刚刚继位不久的胡亥如他父亲秦始皇一般开始了大规模的东巡,李斯随巡天下。帝国之内,从北到南,凡是秦始皇曾经到过的地方,胡亥都要踏遍;凡是秦始皇曾经刻石留名的地方,胡亥都要在刻石的侧面补上当年跟随秦始皇出巡的大臣的名字。他当然不能让自己的名字在石刻上与秦始皇并列,胡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留下当年随同秦始皇巡行天下的大臣们的名字,而是通过这种手段留下自己的历史遗存。

>

>第四,大兴土木。

>

>秦二世大张旗鼓地表示自己感恩先皇,目的是让人们感到他是感恩先皇传位给他。所以,在做完上述三件事之外,秦二世开始大兴土木。秦二世要修什么呢?一是始皇陵,二是阿房宫。有关秦二世大修始皇陵一事,我们还要专门讲述,这里我们只谈谈阿房宫。

>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开始修建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这是一个巨型宫殿。但是,秦始皇在世之时并未建成。秦始皇死后,当务之急是赶快完成始皇陵,所以,阿房宫的修建就暂时停了下来。秦二世元年,胡亥在大巡游回京之后,立即命令恢复阿房宫的修建。

>

>胡亥为什么此时又要大修阿房宫呢?

>

>当年,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宫殿窄小,又听说周文王当年建都在丰,武王建都在镐(hao,号),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王的都。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先帝为成阳朝廷小,故营阿房为宫,堂未就,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先在阿房(epang,俄阴平旁)建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行走,从宫殿而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秦始皇病死之时,阿房宫没有建成。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秦二世继位之后,首先集中力量大修皇陵。在始皇陵完成之后,又大修阿房宫。秦二世认为,阿房宫是秦始皇要修的,如果现在停止修建,就等于表明先帝修阿房宫是错误的。为了展现自己对秦始皇的尊崇,必须大规模修建。

>

>秦二世还征召了五万身强力壮的士兵守卫咸阳,让他们学习射箭,此外,还饲养供宫廷玩赏的狗马禽兽。这些士兵和狗马禽兽所需粮食很多,咸阳仓里的粮食不够用,就从下面各郡县征调,转运粮草,饲料的人都要自带干粮,咸阳周围四百里之内不准吃这些粮食。执法也更加严酷。

>

>当秦二世强行大搞这些工程之时,一股强烈的反抗情绪正在帝国范围内大面积酝酿升腾。

>

>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便立刻加强祭祀,强化对秦始皇帝庙的尊崇,巡行天下,大兴土木,想通过这些举措,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帝位得来的正当与合法。但是,费尽心机想让他人相信的事情,往往都是些无稽之谈,都是不可信的。所以,尽管胡亥即位后就紧锣密鼓地张罗了这些大事,但做贼心虚的他内心仍然忐忑不安。

>

>胡亥到底还怕什么呢?

>

>他怕两点:一是怕大臣不服,二是怕皇子争位。

>

>胡亥虽然当上了秦二世,但是,朝中官员都是秦始皇在位时的旧臣。他心中暗想,这个皇位,既然我可以坐,其他二十多个兄弟,也都有权利继承,都可以一争高下。说白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是靠非法手段当上秦二世的,所以,坐上龙椅的胡亥心里一直不踏实。

>

>忠实于胡亥的赵高听了他的内心独白之后会怎么办呢?

>

>赵高献了两条毒计:一是杀旧臣提新臣培植个人势力,二是杀皇子除公主解除后顾之忧。

>

>赵高心里也明白,他和胡亥一样,地位不稳。虽然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朝中大臣们对他并不服气。原因是赵高原是个被人看不起的内臣,虽然秦始皇器重他,但是,他在朝中诸多大臣里毫无地位。沙丘政变之后,赵高才一下子跃居高位,当上郎中令,位居九卿之列。大臣们虽然表面上不说,但心里并不平衡。赵高深知自己跟胡亥一样在朝里毫无根基,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根基,只有除掉不把他放在眼里的旧臣,然后培植自己的党羽。所以,他趁秦二世向自己问计的机会,向秦二世献计:杀旧臣,培新党。

>

>二十多个兄弟姐妹也是胡亥的一大心病。由于自己心里有鬼,胡亥对此忌讳颇深。扶苏还在的时候,胡亥还来不及也顾不上收拾这些兄弟姐妹,现在是秋后算账的时候了。

>

>所以,赵高借机建议了两点:一是“杀”,二是“提”(贫者富之,贱者贵之)。杀谁?杀大臣,杀皇子。提谁?提拔无钱无势不受重用之人。赵高的理论是,这些人从来不受重视,没有地位,您现在一下子把他们提拔上来,他们会非常感谢您,拼死为您效忠。

>

>赵高这个“贫者富之,贱者贵之”的办法是古往今来一切培植个人势力的人使用得最普遍也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非常毒辣的一招。说白了,就是恩威并用,有破有立。

>

>两个计划被采纳后,赵高得意地说,陛下这样做,天下就安定了,您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好好享受一下人生了(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

>

>可见,胡亥当时确实也有当上皇帝就要充分享受人生的想法。但是,这应当是在胡亥初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

>

>胡亥听完赵高的话,踌躇满志又不无感慨地说,人生一世,好像是坐着六匹骏马拉着的车子飞驰经过一个小小的缝隙,转瞬就是百年啊!(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我已经当上了皇帝,我想满足耳目的一切欲望,享受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快乐(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同时,保证天下不乱,百姓安居乐业。

>

>胡亥继承君位之后的确是想充分享受人生,但胡亥也希望国泰民安。可见昏君也并不是不考虑百姓,而是他们不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当然,保证百姓的安乐也是保证自己享受的前提。

>

>一位二十一岁即位的皇帝一上台就要享乐,疯了吗?

>

>没有!他不是弱智胡亥从一生勤勤恳恳的父皇的暴病而亡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苦短!正如八百年后晚唐许浑在诗中吟唱的那样:“莫道少年头不白,君看潘岳几茎霜?”潘岳是西晋著名好男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但是,年轻貌美的潘岳的头发曾几何时已经变得华发满头了。也正如明代诗人刘玉所感叹的那样:“莫道少年堪久别,高堂华鬓亦萧然。”

>

>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经得起岁月的磨砺,时光照样可以让少年变成华鬓。充分享受人生应当是昏庸但聪明的胡亥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

>老谋深算的赵高继续利用胡亥的恐惧心理,开始对大臣,对胡亥的兄弟姐妹大搞白色恐怖。

>

>胡亥认为赵高的话字字句句扣他心扉,两人不谋而合。于是,胡亥下令重新修订法律。群臣和公子有罪,就交给赵高,让他审讯。秦始皇的十个公子在成阳街头被斩首示众,十个公主也在杜县被处死,财物没收,连带治罪的不计其数。

>

>秦始皇的一个儿子公子高看到这种情形,知道难免一死,便想亡命他乡。但是,他担心自己逃走后,全家人会被满门抄斩,只好上书胡亥说,先帝在世之时,我备受先帝恩宠。我本该与先帝同死而没有做到,这是我为人之子的不孝,为人之臣的不忠。不忠不孝的人没有理由活在这个世上,请允许我随先帝死去,而且把我埋在骊山脚下。恳求皇上答应我。这叫什么?这叫主动找死。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有这种人,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无奈!

>

>而且是万般无奈!

>

>可怜的公子高是无路可走,才“主动要求”为秦始皇殉葬的。

>

>这封奏书报上以后,无丝毫手足之情的胡亥得意至极兴奋至致,即传赵高,并把此书向他展示,以此来享受两人狼狈为奸计划的成功,并说道,这是窘急无奈了吧?于是,胡亥答应了公子高的请求,赐给他十万钱予以厚葬。这样,公子高为秦始皇殉葬,而因此保全了家人。可悲!

>

>秦始皇另外的儿子,公子将闾等三人被关押在内宫。秦二世胡亥派使者对将闾说,你们不遵守臣道,判处死罪。将闾说,宫廷的礼仪,我们从来不敢不听从掌管司仪的官员;朝廷的位次,我们从来不敢有失礼节;奉命对答,我们从来不敢说错话。怎么能说不尽臣道呢?希望能知道我们的罪名再死。使者说,我不能参与议罪,只是奉命行事。公子将闾仰天大呼,天啊!天啊!我们没有罪!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了(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

>

>大规模的杀戮让整个皇族震惊。若有大臣进谏便被定为诽谤,所以,战战兢兢的大臣们为了保住禄位,保住自己的性命,只得屈从讨好秦二世。朝中的大屠杀也使全国百姓震惊恐惧,整个大秦帝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白色恐怖之中。群臣震恐,百姓震恐,“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史记·李斯列传》)。

>

>胡亥就是坐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顶上开始了他人生短暂的寻欢作乐。

>

>诛手足,除旧臣,让整个大秦帝国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无情残忍还自以为聪明的胡亥,浑然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已极大地危及大秦帝国的存在,他自己靠逆取劫夺的皇位也岌岌可危。而胡亥之所以能够这样为所欲为,根本原因在于胡亥是享受至尊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按照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国之君就可以肆意妄为。所以,大秦帝国面临韵种种危机与沙丘政变关系极大。就因为这次政变,胡亥才成为皇帝。沙丘政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发生的第一次宫廷政变,这次政变彻底改写了大秦帝国的历史,也彻底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

>这里,有一个重大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沙丘政变?沙丘政变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

>

>沙丘政变其实是偶然与必然结合的产物。

>

>沙丘政变存在着太多的必然。秦始皇迟迟不立皇后、不立太子,秦始皇给太子扶苏的诏书变遗诏,赵高的敏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与操控得法(利害并用,一打一拉),李斯的变节,扶苏的愚忠愚孝,这些是发生沙丘政变的五大必然因素。但是,真正导致沙丘政变成为必然的深层原因还是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

>

>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强化皇帝制度就使得大臣们不可能也不敢怀疑皇帝的决定。特别是经过焚诗书与坑术士两大事件之后,皇帝的专制一步步得到强化。所以,皇帝制度本身为野心家,阴谋家假皇帝之权威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条件。’谁敢怀疑皇帝的“遗诏”?谁敢不遵从皇帝的“遗诏”?有了皇帝的“遗诏”,阿猫阿狗都可以当皇帝!如果有人像赵高,李斯一样在无人了解内情的情况下篡改遗诏,皇帝的遗愿也一样不可能得到忠实执行,同样也能拥立他人当上秦国的二世。

>

>所以,正是秦始皇自己确立的皇帝制度导致了沙丘政变。这是秦始皇极力神化、圣化自己时所没有想到的。

>

>偶然性是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

>第一,秦始皇病死沙丘本身就是最大的偶然。假如秦始皇不是病死在沙丘,而是病故于咸阳,太臣们能够被赵高蒙蔽吗?大臣们都了解秦始皇的遗诏,李斯还敢变节吗?

>

>第二,胡亥参加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是第二大偶然。胡亥为什么一定要参加第五次巡游?如果胡亥没有参与巡游,即使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敢发动沙丘政变吗?赵高在得不到胡亥支持的条件下还敢、还能发动沙丘政变吗?

>

>第三,蒙毅虽然随同巡游却在沙丘政变之时出差在外,未能及时阻止沙丘政变是第三大偶然因素。蒙毅深得秦始皇信任,贵为上卿。如果蒙毅在沙丘,秦始皇病故之时他也应该是左右秦始皇诏书的关键人物之一。

>

>蒙毅深得秦始皇信任有三大原因。

>

>一是家族势力。蒙氏家族对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出力极大。蒙毅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弟弟蒙恬都曾立下赫赫战功。

>

>二是个人能力。蒙毅凭借个人能力,深得秦始皇信任,“出则参乘,人则御前”,成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

>

>三是文武兼备。不是说蒙毅本人文武兼备,而是指蒙毅在朝位居上卿,其弟蒙恬驻守边地,统领重兵。兄弟二人,分掌大秦帝国的朝政、军事,在大秦帝国的政坛之上绝无第二人可与蒙毅相比。

>

>蒙毅是制约赵高的强大对手。前文已述,秦始皇在世之时,赵高曾经犯法,蒙毅奉命审案,判处赵高死刑,并将他开除公职。但秦始皇认为赵高办事勤快,赦免了赵高,还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官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蒙恬列传》)。

>

>赵高因私仇特别仇恨蒙毅,但又非常害怕蒙毅。秦始皇在齐地平原津病重之后,特派蒙毅去各地名山大川为自己祈福消灾。但是,没有等到蒙毅返回,秦始皇就在沙丘病故,秦始皇病故的消息又被胡亥、李斯、赵高严密封锁起来,蒙毅完全不知道发生了如此重大之事。

>

>如果蒙毅未被派去祈福,如果蒙毅在秦始皇病故之前就回到他身边,如果被派出去执行祈祷任务的是李斯,蒙毅留守在秦始皇身边,赵高能威逼李斯变节吗?

>

>第四,秦始皇的诏书应当及时发出却没有及时发出,令人遗憾。秦始皇一生精明强干,特别是在刚刚继位之时,立即除掉毒、吕不韦两大集团,何等英明果决!为什么在他病危之时竟然会想不到身后之事?为什么对身后之事的安排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政治漏洞,要知道这个政治漏河足以毁掉整个大秦帝国!

>

>经赵高策划由胡亥实施的白色恐怖让秦始皇的众多子女死亡殆尽,秦始皇时代的诸多大臣重臣相继被杀。杀了这么多心头隐患,赵高、胡亥肯定得意洋洋。因为,这次大屠杀本来就是他们两个人密谋策划发动,狼狈为奸实施,并自认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那么,李斯呢?这场大屠杀既然是冲着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与大臣重臣来的,而李斯是秦始皇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他会不会受到波及呢?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knife的复数,chind的复数,|历史新知网

徐组词_用徐组词大全(5-300个)

末代皇帝溥仪为何不能生育?宫女们很喜欢在床上,和他玩一个游戏

标签: 皇位

更多文章

  • 第10节 逼死太子,一场噩梦惊天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惊天

    第10节逼死太子,一场噩梦惊天变,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公元前128年,汉武帝29岁。就在这一年,卫子夫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刘据。这时候正是汉朝鼎盛时期,武帝的事业如日中天,偏偏又喜得贵子,他能不高兴吗?于是高兴之余封卫子夫为皇后。对这个大儿子,武帝也是宠爱有加。刘据7岁时被立为太子,成年以后

  • 第7节 令匈奴胆寒的飞将军李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飞将军

    第7节令匈奴胆寒的飞将军李广,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於是乃

  • 宦官为何获得秦始皇生母宠爱并受封侯爵?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侯爵

    宦官为何获得秦始皇生母宠爱并受封侯爵?,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始皇帝给吕不韦写信,后者读完信后饮鸩自尽。其实在此之前,一起失败的宫廷政变也是促成吕不韦自杀的原因。那次流产的宫廷政变,仍然要从吕不韦和太后赵姬的关系说起。吕不韦将赵姬送给子楚,子楚仅做了三年秦王就病死了。其时赵姬的年龄也仅三十左右,

  • 秦始皇最宠爱的女人是谁?为何是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始皇

    秦始皇最宠爱的女人是谁?为何是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最宠爱的女人是谁?为何是她?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素有祖龙之称。虽然他在中国可谓历史闻名,古今少有不知者,但实际上秦始皇本人却犹如薄雾环绕,谜点重重。比如说他的陵寝,明晃晃的摆在那里,却无人敢挖。里面到底有什么,是什么构造,

  • 第2节 秦军:气吞万里如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里

    第2节秦军:气吞万里如虎,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六国联盟)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项羽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陈胜吴广起兵造反,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是各地的叛乱并没有就此平息。秦二世元年九月,在陈胜吴广造反两个月之后,项梁起兵响应。项梁是楚国的贵族,他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名将项燕。项燕在秦楚决战的时候战败被杀,所以楚地的人很同情项燕。当时楚国亡国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叫楚

  • 秦始皇的遗诏内容是? 秦始皇遗诏被赵高篡改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遗诏

    秦始皇的遗诏内容是?秦始皇遗诏被赵高篡改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秦始皇临死写下遗照,要立公子扶苏为皇帝。然而赵高和李斯却篡改了遗照,立了公子胡亥为皇帝。那么,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后人又是如何知道赵高真的篡改了遗照?秦始皇留下的遗照写的都是什么内容?秦始皇的遗诏内容

  • 司马欣简介,历史上的司马欣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是怎么

    司马欣简介,历史上的司马欣是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司马欣,秦朝长史,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而后投降楚军,被项羽封为塞王,都栎阳,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与曹咎一同自刭于汜水上。项梁曾犯事被栎阳县逮捕,项梁乃请蕲县监狱官员曹咎,写信给栎阳县监狱官员司马欣,故得止息。秦二世二年冬,

  • 第二章 秦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第二章

    第二章秦的统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专制集权推行郡县——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即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如何统治这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统一后面临的主要问题。秦始皇像秦王嬴政功成业就,首先令群臣议帝号。臣僚们诚惶诚恐,选择三皇中最尊贵的“泰皇”为帝号,然而

  • 李斯为什么会被腰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斯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秦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升至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最终却落了个被腰斩的结局,这是为何呢?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