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章 秦的统治

第二章 秦的统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50 更新时间:2024/1/1 19:19:11

第二章秦的统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专制集权推行郡县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即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如何统治这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统一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

>秦始皇像秦王嬴政功成业就,首先令群臣议帝号。臣僚们诚惶诚恐,选择三皇中最尊贵的“泰皇”为帝号,然而秦王嬴政自以为功业盖世,前无古人,便兼取三皇五帝的尊称,定帝号为“皇帝”。又规定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天子自称“朕”。从此皇帝所拥有的独断的权制,不仅成为定制,而且在形式上也更为完备。这是秦王嬴政为强化君权,由皇帝独自运用权柄,推行法度的重要步骤。与此同时,他命令废除古谥法,避免“子议父,臣议君”,以维护皇帝的权威。秦王嬴政在实现专制极权的道路上,终于迈出重要的一步。他自称“始皇帝”,希望把他所开创的帝业世代传下去。为此,嬴政在统一后的政治体制及其相关的问题上,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

>关于统一后的政治体制问题,秦朝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见。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多数官员,主张在燕、齐、楚等地区,另设封国,立秦始皇诸子为王,以便控制这些边远的地区。廷尉李斯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周初所封子弟同姓很多,结果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连周天子也无法制止。如今天下统一,他建议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用赋税赏赐诸子功臣,不宜再分封诸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宁。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决定全面推行郡县制,从而创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根据这种政治体制,秦朝在全国设立中央、地方两级统治机构,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的行政机构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即秦汉常统称为“三公”的高级官吏。其实他们的实际职权和官阶差别很大,也不同于后来的三公制,而且秦朝是否设太尉还是个疑问。它们的职权及设置情况如下。

>

>秦朝分设左、右丞相,以左为尊。丞相为百官之长,即最高行政长官。他们承奉皇帝旨意,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秦始皇后期,李斯由廷尉擢为丞相,参与诸多重要决策,丞相职位显要。李斯本人封为列侯,当时人称之为“君侯”,地位仅次于皇帝。李斯曾感叹说:“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史记·李斯列传》)这是秦始皇统一以来丞相权势最盛的时期,它正折射了君权之集中。秦二世时,丞相由宦者赵高充任,又称中丞相。

>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太尉职掌“武事”,协助皇帝处理军务,是秦所设职官。但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秦在统一前夕,只有国尉之设,尉缭曾任此职。秦朝建立之后,不仅国尉职衔消失,也未见设置太尉。后来沈约所撰《宋书·百官志》,以及成书唐初的《晋书·职官志》,在叙述太尉一职建置沿革时,均不提秦国或秦朝有太尉之设。此职或不常设,故史籍记载甚少。

>

>秦朝初设御史大夫,职掌副丞相。其职权管辖的范围,包括监察百官,主管图籍秘书,督察地方诸郡,接受公卿奏事等,在朝廷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秦朝一些军国大事,往往由御史大夫的属官承办。秦军南征岭南,负责凿渠转输军粮的,就是监郡御史禄。秦始皇坑儒,审问诸生,办理案件的,又是御史。御史大夫的官属,最主要的有御史中丞。上述御史大夫的职权,多由中丞具体执行。

>

>丞相之下,分设“九卿”。他们是一些职秩稍低的中央高级官吏,主要掌管宫廷事务,或者国家某项政务。其分职如下:

>

>奉常,职掌宗庙礼仪,负责祭祀之事。秦始皇设博士官70人,“掌通古今”,特备问对,也归并在奉常所属机构中。

>

>郎中令,掌禁中侍卫皇帝诸职。赵高在秦二世即位之初,曾任此职,自称居“上位,管中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皇帝的近侍之臣,所辖机构庞大,其中以郎官人数最多。

>

>卫尉,主宫廷守卫之职,包括宫门兵禁、屯卫宫殿、值宿徼巡等等。如秦朝末年,秦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不仅宫门有卫令统兵防守,而且“周庐(庐舍)设卒甚谨”(《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周由卫士警卫。

>

>太仆,掌宫廷车马。皇帝出行,则主舆驾仪式,出宣诏命。秦朝沿袭古制,分设车官、马官,又置太仆统领。如中车府令,即主乘舆路车,赵高曾任此职。

>

>廷尉,职掌刑辟,主刑罚断狱,是最高司法官。

>

>典客,掌管少数民族入朝事务,主持接待、朝觐礼仪,典宾礼是它的主要职责。

>

>宗正,掌管皇族事务。

>

>治粟内史,主管国家的财政,如钱谷赋税收入及支出。

>

>少府,主皇室的财政,管理山海池泽之税,供给皇室生活所需。其事务繁杂,机构庞大。

>

>此外,中央的高级官吏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掌管修建宫室的将作少府、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等等。所有这些高级官吏,各自还有一些数量不等的属官、吏员,执行各种具体政务,组成中央庞大的统治机构。他们从丞相到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一切政事均由皇帝裁夺。

>

>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推行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不是秦朝首创。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已有郡县之设。但是秦朝建立后,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才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其行政机构也更加完善了。当时全国分为36郡,后来因边地陆续开发,郡的辖区不断调整,全国郡数增至40余郡。秦朝的郡大县小,郡统辖县,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郡设郡守和郡尉,中央另设监御史。

>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主管一郡的政事,诸如郡内的民情风俗、农桑垦殖、司法治安、属县吏治、兵事军务等等。由于郡守负有治理地方之责,职重权大,秦对郡守的选任相当重视。如秦统一前夕,曾以秩位相当列卿的内史腾出任南郡守,便是一例。守腾出任之时,秦在“南郡备警”,则郡守的职司不仅主民事,还负有军事方面的重责。

>

>郡尉协助郡守,掌管军事,秩位比郡守稍低。除了掌军务之外,有时郡尉也统兵作战。秦朝开发岭南地区,即由郡尉屠雎将兵击越人。

>

>监御史职掌监郡,隶属于御史中丞,是中央监察地方的官员。其职责及地位特殊,既监察地方行政,也执行某些重大使命。

>

>此外,京师为都城重地,所在郡县不设郡守,另设内史掌治京师,地位相当列卿。

>

>郡下分若干县。县的行政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的县称县长,掌管一县的政务。县设县尉,主管县内的治安、征发戍卒等。又设县丞,协助县令、长,并掌管司法。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设“道”,道与县并行,性质同县的行政机构类似。

>

>县下设乡。乡有三老,掌教化;有啬夫,主管司法、赋税;有游徼,管理治安。乡之下为里,里设里正,又称里典。里中有什伍的组织。

>

>此外,秦时还有“亭”的设置。班固所称“大率十里一亭”(《汉书·百官公卿表》),指的应是按地域距离分设的。它的职能,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传递文书等。“亭”设亭长、求盗等亭吏。秦朝末年,刘邦以泗水亭长,为县送刑徒于骊山,基本与上述职能相符。其隶属关系,则更像县的派出机构,而不属于乡管辖。

>

>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制,它直属于秦朝中央统辖。郡县长吏由中央直接派遣,是中央在地方行使权力的代表。他们必须执行中央旨令,接受中央的监督和考核,从而使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

>随着上述政治制度的推行,秦朝关于官吏的选任、考课、赐爵、秩俸等,也有一整套相应的制度。

>

>在官吏选任方面,秦朝沿袭商鞅变法以来的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以功授官”的封建官僚制。在这种制度下,以军功授官是选任官吏的主要途径,一些在统一战争中立有军功,或者有特殊贡献的人员,秦始皇相继授予各种不同的官职。对高级武官的任用,有的尊宠倍加,甚至成为几代人相袭的官职。秦将蒙恬及其父祖,还有王翦和他的子孙,都是三代相袭为高级将领。司马迁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显赫的军功不仅是仕进的阶梯,又是子孙袭封为武官的条件。从“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来看(《史记·蒙恬列传》),秦朝武官世职的现象,显然属于“恩荫”之类的封赐。

>

>然而,随着国家的统一,频繁的战争减少了,以军功选官的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尤其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相继推行,全国政事日益增多,国家各级机构需要各种人才,因此其他的选官途径也同时并行。如征聘士人从政,或从低级吏员中征举人才,就是其中一种。前者如秦始皇时期,叔孙通“以文学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待诏于博士中;后者如萧何以郡卒史考课第一,监御史拟入奏朝廷征用萧何。这类征召性质的选官,被征之士去从可以抉择,如萧何即不应召。

>

>对于低级官吏的选任,秦朝实行由地方推举的办法。《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这种选官方式,不仅要受财产、品行、年龄等条件的限制,而且被推举者还要经过试职,才可以正式任用。刘邦在秦朝时,“及壮,试为吏”(《史记·高祖本纪》),即经过试职,而后被任命为泗水亭长。

>

>此外,盛行于秦昭王时期的任举制,或称保举,大约秦统一初期还在实行。这是由官吏荐举人才,并作担保,官府加以任用的选官方式。如秦王嬴政时期,李斯入秦,就是由吕不韦保任为郎的。但是,如果保举违制,或所任不当,保举者将受到惩罚。云梦秦简《秦律杂抄·除吏律》规定,如保举曾被撤职永不叙用的人为吏,罚二甲。《除弟子律》规定,如保举弟子不当者,则耐为候,即处以剃去须鬓的耐刑,罚做伺望敌情的刑徒。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徐组词_用徐组词大全(5-300个)

特别的近义词

哈萨克族简介

标签: 第二章

更多文章

  • 李斯为什么会被腰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斯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秦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升至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最终却落了个被腰斩的结局,这是为何呢?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

  • 揭秘:秦始皇的后宫史书为何只字不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只字不提

    揭秘:秦始皇的后宫史书为何只字不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毕竟是个“始”字号的皇帝,如日过中天,如潮涨浪激,光华喷涌,开启了封建帝国的序曲。就他取得的成就而言,很难找出能出其右的君主。就连毛泽东都评述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统一法令、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实行征兵制、修筑长城、修秦

  • 第八节 恩威并施――齐王建不战而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第八节

    第八节恩威并施――齐王建不战而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齐国灭亡之后,齐国遗民创作的一首讽刺齐王建昏庸误国的民歌,大意是,这是松树呢还是柏树?住在共这个地方的建是齐国的君王呢,还是秦国的客人呢?说实在话,这首民歌的讽刺意味还是比较温和委婉的,

  • 项伯怎么死的?项伯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结局

    项伯怎么死的?项伯最后结局如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项伯怎么死的说起项伯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提起项羽,相信应该很多人都听闻过这个名字。其实这个项伯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说起来,项羽其实有两个叔父,项伯是他的小叔父,而他的大叔父则是因为轻敌而死的项梁,项羽的结局我们都很熟

  • 项羽自杀后,为了侮辱他,刘邦做了这样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项羽

    项羽自杀后,为了侮辱他,刘邦做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说起楚汉之争,那么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身高八尺,且力能扛鼎。他的神勇无人匹敌,后来在巨鹿之战消灭了章邯等秦军主力,推翻了秦朝。他的事迹也是足以让后人敬仰,但是当他战败之后,居然选择了乌江自刎,为什么不选择回到江东,重整

  • 秦朝为什么还会亡? 秦始皇陵是中国龙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朝

    秦朝为什么还会亡?秦始皇陵是中国龙脉,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秦始皇陵是中国龙脉,秦朝为什么还会亡?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丰功伟绩,你只当他生前享尽世上尊荣,却不知他在死后,竟然睡在中国龙脉之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传言龙脉不断,则大秦绵延万世,但却为什么会二世而亡呢?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自古

  • 历史上最浪漫的“裸婚”:司马相如凤求凰卓文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司马相如

    历史上最浪漫的“裸婚”:司马相如凤求凰卓文君,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司马相如本来是个有才华的穷小子,因一曲《凤求凰》赢得了“巴蜀第一美女”卓文君的心,但卓文君父亲不同意,两人裸婚私奔,日子清苦而甜蜜,后卓父心疼女儿,给了他们一笔钱。司马相如除了一身的才气,可以说一无所有,典型的“裸婚”。大凡“裸

  • 秦朝灭亡后 嬴氏一族的人都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的人

    回答这问题前先根据史料谈谈秦始皇的姓氏,算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知识拓展吧!一、扒一扒秦始皇姓氏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三个: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

  • “中华第一勇士”: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大将军蒙恬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大将军

    “中华第一勇士”: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大将军蒙恬,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说到蒙恬和匈奴的关系,好像就是上天注定的势不两立。蒙恬生活的年代,

  • 第2节 法家欢喜儒家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儒家

    第2节法家欢喜儒家悲,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赢政刚刚即位时,就把法家的政治观点作为秦国的国策。一时间,秦国变得异常强大,不仅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六个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