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婚姻很自由?古代什么时期的婚姻是自由的?

古代婚姻很自由?古代什么时期的婚姻是自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729 更新时间:2023/12/6 7:39:54

古代婚姻很自由?古代什么时期的婚姻是自由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古代人结婚是非常不自由的,只能依照父母之命,家里人说让嫁给谁,娶谁,就必须这样做。这其实都是后期的情况,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婚姻制度,就像是人们对待寡妇的态度,一开始寡妇改嫁也没什么,但是后来因为理学的兴起,才格外注重“贞节”。其实在先秦时期是婚姻自由的,你能想象吗?

正像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婚姻,自古以来也有结婚、离婚的现象。现代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人们都获得了结婚与离婚的自由。在古代,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则因为各个历史朝代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不过,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使然,古代的离婚也大致遵从一定的规律。

夏商周:离婚相当自由

在先秦时代,中国还没有形成那么严格的“男尊女卑”,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那个时候,没有要求女人夫死不嫁、从一而终,女人在丈夫去世后可以改嫁,甚至女人在丈夫活着时也可以主动提出离婚。历史上有许多离婚的例子存在。

比如孔子一家,曾经四代离婚。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自己、儿子孔伯鱼、孙子孔子思都曾离婚,伯鱼去世后,其妻子嫁到了卫国,孔子并没有反对。史书记载伯鱼“妻不可化,乃出之。后妻贤,生子伋”。不但孔子一家,其他儒门弟子也有不少离婚的案例,孔子的高徒曾子曾经离婚,曾子的学生吴起曾经离婚,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曾经七次改嫁,且三次成为王后,我们熟知的姜子牙,他的妻子嫌他做啥买卖都不赚钱,没有生活能力,就与姜子牙离婚了。这才有了姜子牙七十多为相,其妻要求复合的故事。姜子牙是历史上被女人离婚的一个典型,是“故老妇之出夫也”,可见当时的婚姻状况之自由。男人固然有“出妻权”,女人也有同样的“出夫权”。《礼记》这样描绘当时的夫妻关系:“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颇类似于现代的夫妻关系,感情合就在一起,感情不合就离婚。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自由,并不能说明当时人具有现代婚姻思想,其主要原因是那个时候脱胎于原始社会,还有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思想观念的遗留,我们从史料上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许多故事,君通臣妻、叔通侄媳、父通子妇、子通父妾、兄妹相通等,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伦制度的并未完善。和秦汉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相比,夏商周时期的女人们还有相当的婚姻自由,虽然男人相对来说比较强势,但女人也并没有象后来一样完全成为男人的附庸。“三纲五常”这些儒学观念在那时并未建立,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还可以驰骋疆场,成为一时的巾帼英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男人与女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下。

秦汉后:七出、三不去

从周朝开始,从主流社会上是反对随随便便离婚的。《易·序卦下》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夫妻既然被月老系上了红绳,就说明前世有缘,就应该白头到老,受之以恒。《管子·小匡篇》则规定了“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士三出妻,逐于境外,女三嫁,入于舂谷”的条文,男人如果随随便便离婚休妻,则会受到处罚。到了秦朝,结婚、离婚皆要到官府登记,如果不登记,是要受到经济处罚的。“弃妻不书,赀二甲”。每人罚两套盔甲,那可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因为那个时候铁器是珍贵品,很贵的。

到了汉朝,儒学大师董仲舒与汉武帝联手,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末年又出了个大礼学家名叫戴德,他将周公的《礼记》发扬光大了,写了一本书名叫《大戴礼记》,正式提出男人休妻的“七出、三不去”。七出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七出、三不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女人是没有什么权利休夫的,婚姻的主动权掌握在男人手里。但男人离婚休妻,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所谓的“七出”,妻子不孝顺公婆、五十以后不生育孩子乃至使男人绝后、妻子与他人通奸、妻子嫉妒小妾、妻子生了重大疾病不能参加祭祀、妻子搬弄是非弄得家庭不合、妻子有偷东西的毛病等,而“三不去”是保护女人的条款,妻子娘家没人了,如果离婚了没地方去,这是不可以离婚的;妻子给公婆守过三年丧,这是很孝的表现,如果做到了是不可以休妻的;妻子如果在贫贱时期跟你共同度过,丈夫富裕了是不可以随便休妻的,就比如陈世美这样的,就犯了“三不去”的条款,所以包公铡了他。

除了“七出、三不去”,秦汉以后还有“和离”与“义绝”之说,和离是指协议离婚,曾有一份唐朝的文物被发掘出来,类似于现代的协议离婚。协议书中有“结为夫妇,不悦数年”、“猫鼠同窠,安能得久?”、“勒手书,千万永别”、“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等内容,而《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其实“和离”表面上比较和谐,实际上往往是因为男方掩盖“家丑”出妻所为;“义绝”是指夫妻一方与另一方家庭成员发生恶性伤害事件,被官方强令离婚。比如丈夫因故把小舅子杀了,这样的婚姻就会被官方强令离异。因为女人在婚姻中丧失了主动权,因此秦汉之后的古代女人,往往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即便家庭不幸福,也只有忍辱负重,凑合一辈子。

致敬:敢于挣脱婚姻枷锁的巾帼们

虽然秦汉以后的女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轻易不会跟自己的丈夫离婚,但也涌现出不少为追求婚姻幸福主动提出离婚的巾帼英雄。在那个时代,女人敢主动跟男人离了,那可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自从孔子制定了“三纲五常”,“夫为妻纲”就成为女人身上的枷锁。但也有不少的女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从而奋起反抗的例子。唐朝时,有一位男人执意休妻,理由是妻子将本应送给他的饭给了岳父吃,让他饿着了。妻子不服被休,官司打到了白居易那,白居易主持公道,判“孝亲重于事夫”,丈夫不得休妻。这位妻子依靠官府的力量保住了婚姻,没有选择顺从,也是需要勇气的。

另一位名叫夏侯的汉朝女子,对丈夫黄允移情别恋将自己休了表示十分不满,她为了报复丈夫,特地申请举行一个“离婚”仪式,征得了婆婆的支持。在离婚宴会上,夏侯氏把黄允的丑事公之于众,并责骂黄允无情无义,然后拂袖而去。结果黄允赔了夫人又折兵,他倾慕的那位女子也并没有嫁给黄允。夏侯氏的反抗,为自己无故被休争得了尊严。

宋朝的大才女李清照,则是一位为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勇敢与男人离异的典范。她起初嫁给了金石专家赵明诚,夫妻感情不错。但后来赵明诚去世了,李清照并没有选择“从一而终”当贞妇,而是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不过这一次李清照看走了眼,张汝舟贪占的是李清照价值连城的财物而已。李清照不甘就范,张汝舟竟玩起“家暴”。忍无可忍的李清照奋起反抗,向官府首告张汝舟的欺君罪行,被官府判决与张汝舟离了婚。虽然李清照也付出了坐九天牢的代价,但她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个自由身,并将家暴自己的丈夫送进监狱。

古代对于女人主动提出离婚,是不支持的。像李清照这样的,是少数中的少数。明代规定:“凡妻殴夫者,杖一百,愿离者,听其自便。”,女人想离婚,付出挨一百板子的代价可以达到目的,但到了清朝,女人想离婚,丈夫不同意,基本上就是离不了。如果女人强行离家出走,被捉拿后会“杖一百,从夫嫁卖”。如果这个女人强行改嫁他人,那后果就更加严重,会被判“绞监侯”,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了。

标签: 周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董奉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他的医术到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董奉,三国医学家,历史解密

    董奉字君异,候官县人。吴先主时,有一个年轻人任候官县的长吏,见董奉当时有四十来岁,他不知道董奉有道术。后来这位长吏罢官走了,五十多年后又担任了另外的职务,经过候官县,见当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五十年前一样。他就问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当年看见你是这样,现在我已白发苍苍,可你却比当年还

  • 宋仁宗的仁,大国领袖还是动乱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明道二年(1033 年)四月三十日, 在宝慈殿的御床上,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且穿过龙袍的太后刘娥不甘心地闭上了双眼,享年65 岁。一代传奇,终于落幕。刘娥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至此,宋朝第五位皇帝宋仁宗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自己长达41 年的统治生涯。在中国历

  • 清朝六部尚书的排行次序是怎么样的的?哪个部门权力最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六部,兵部尚书,历史解密

    清朝六部按次序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尚书之首是吏部尚书,自隋唐开始吏部尚书基本上一直是六部尚书之首。甚至曾经改称为天官。吏部的主要功能是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课、勋封、升降、调动等事务,除了皇帝钦点的官员,一般官员的升迁调动都要经过吏部的。类似于今天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古代的箭射出去后还会回收吗?都是怎么回收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箭,汉朝,历史解密

    在战场上,子弹是一种消耗量十分巨大的战略资源,而且子弹具有不可回收性,一旦打完之后,就不能够再次使用,虽然每颗子弹的成本只有几块钱,但是一场战争下来,也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开销,然而在古代战场,能够充当子弹这一角色的,无疑就是箭了,弓箭手就好比现在战场上的狙击手。那么在古代战场,发出去的箭,还会再次回收

  • 春秋左氏传和春秋是同一部著作吗 两本书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春秋,历史解密

    导语:我国历史上名为《春秋》的有好几部著作,分别是《春秋》、《春秋左传》和《吕氏春秋》,究竟这几部作品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春秋》是战国时鲁国的史书,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孔子曾经删减过,有“一字褒贬”之说,人说“《春秋》

  • 济州岛海底现大量南宋文物是真的吗?韩国为什么会出现南宋遗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南宋,历史解密

    最近在韩国的济州岛附近发生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话说就在济州岛海底出现了大量的南宋文物,哇,这还是头一次见啊,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在韩国为什么会出现南宋的文物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9月30日,韩国文物研究人员披露,在济州岛新昌里附近海域发现了中国南宋时期的2枚印章和1个印

  • 蜀汉灭亡后,关羽的后人为什么会惨遭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刘备,曹操,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三国当中可以说有着无数的英雄人物。而在这其中最为耀眼的莫过于刘备三兄弟,这三人出身平民百姓。后来随着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三人趁着乱世打下来了西蜀这一大片的基业,可以说深受大家的喜爱。那么这次就来看一看这三位英雄豪杰的后人,在蜀汉被曹魏灭亡之后,都有着怎样的下场,为何关羽的后人惨遭灭族,而

  • 刘备战败后为什么要留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备,三国,历史解密

    刘备执意发兵东吴,声称是为关羽报仇,不接受东吴和议,一开始蜀军气势如虹,东吴陆逊反倒以逸待劳,公元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退到鱼腹县,将此地改为永安,而后转往白帝城,公元223年,诸葛亮由成都赶往永安,之后刘备于永安宫驾崩,享年63岁。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并没有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也不是说

  • 鲁肃有多厉害?一手推动了孙刘两势力的联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鲁肃,三国,历史解密

    正常来说,当一个人开始写小说的时候,肯定会将自己喜欢的人描写成一个正面的角色,或者说是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同样的他手下的那些人肯定也,会因此而被描写得比较厉害,而在吴承恩老先生描写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样他为了突出蜀汉势力的一些人的能力,而间接的掩盖了曹魏势力以及动物势力手下的能臣。而在动物世界

  • 公子括的担忧,那个被周天子眷顾的人,究竟是有谁在为他撑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资料图公元前817年的春天,鲁武公执政的最后一年。这年里的鲁国似乎并不太平,鲁国朝堂上关于储君人选的问题,产生了两大派系,一个是以支持嫡长子公子括为储君的太子派,一个是以支持公子戏为储君的少子派。鲁武公当时的心情正是“体倦心烦未容歇”,显然可能已经无法左右这件事情,才会带着两个儿子长途跋涉来到周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