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坚实施的三省六部制

杨坚实施的三省六部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32 更新时间:2024/1/18 22:12:49

初创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就是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就是指吏部、兵部、礼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统治时期正式确立下来的。

在隋文帝正式将三省六部制确立下来之前,这种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尚书省起源于秦朝。秦朝的统治者在少府下设置主管典籍的尚书,从此之后,尚书这一官职被沿用下来。

西汉时,汉武帝废除了以丞相为主的外朝的部分权力,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代替外朝掌管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沟通内外朝的事宜由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负责。东汉时,朝廷设置了统领百官政事的尚书台,尚书台的长官被称作尚书令。但此时尚书台仍然归少府管辖,权力有限。

东汉末年的曹操自己担任丞相,把原来属于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移为丞相手下的官员,又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到外朝,尚书省的建立便由此开始。曹丕当权后,他觉得尚书等官职权力过大,就以曹操设立的专门负责处理机要文书的秘书省作为基础,设置了负责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中书省,中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中书监。

曹丕还把秦朝的散骑和汉朝的中常侍合并起来,称为“散骑常侍”,并设置散骑省。散骑省与禁省负责保卫皇帝,同时制约中书省的权力。东晋司马丕执政时,把禁省和中书省合并为门下省,设置侍中、给事黄门郎、给事中、散骑常侍等官职。北朝时期,门下省负责参与决断军国大事,是最为重要的行政部门。

直到南北朝后期,门下、中书、尚书这三个省仍然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三个省的长官都称为“宰相”,只是随着朝代的变更,权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北周所设置的六官废除,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了太保、太傅、太师三师,司空、司徒、太尉三公,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内侍省五省。三师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官职,并不掌握实权,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才能够获得三师的职位。

三公也没有实权,只负责参与国家大事,起到顾问的作用。国家真正的最高权力机关为五省。在五省之中,秘书省只负责掌管图书历法,没有实权,而内侍省则是一个宦官机构,主要负责宫中的日常事务,同样没有实权。因此,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才是真正掌握实权的机构。

门下省是谏议机关,负责审查政令、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等事务。门下省的长官为纳言,共两人,次官有负责纠正奏章得失的给事黄门侍郎、谏议大夫、直散骑常侍、散骑常侍等。中书省是中枢的制令机关,主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中书省的长官为监和令,后来将监废除,只设置令。

中书省的属官有负责掌管宣奏的通事舍人及负责起草制令的舍人。尚书省是主持日常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吏、兵、户、都官、度支、礼等六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民部,李世民执政时期,因为避讳又改为户部。

这六部各有其职责范围,吏部负责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考核、升调以及调动等事务;兵部负责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及各种兵器战马等事务;度支负责掌管全国的赋税、户籍、土地等事务;都官负责掌管全国的司法,处理刑事案件;工部负责掌管全国的工程建造事务;礼部负责掌管祭祀、礼仪以及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隋文帝将三省六部制确立下来,具有诸多好处。首先,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之间相互配合,同共构成了国家最主要的政务部门。三省长官的职责,相当于以前宰相的职责。这是中国宰相制度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使得宰相由一个人变成了三个人,这就避免了宰相集大权于一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现象出现。

其次,三省六部制使得决策出现分工的局面。皇帝所下的诏令,都是在与三省长官商量之后做出的决定,可谓集中了三省长官的智慧。形成决策之后,要想正式生效,还需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这三个步骤。这就保证了决策的审慎性,最大化地避免了出现决策失误的事情发生。

第三,三省六部制使得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和出台,执行则由尚书省负责。这样做可以分割权利,对提高皇权有很大的帮助。

三省六部制可以提高皇帝的权利,分化宰相的权利,有利于行政的合理化,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因此,三省六部制在隋文帝确立之后,一直为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文帝《开皇律》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开皇律其篇目与基本内容,以北齐律为蓝本,所谓“多采后齐之制”,其立法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篇章体例更加简要 《开皇律》共计十二篇、五百条,其篇目是: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其中名例制罪名和量刑的通例;卫禁是保护皇帝和国家安

  • 隋文帝统一全国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朝统一战争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

  • 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隋朝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因此,杨坚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

  • 杨坚与杨广父子间的阴谋算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当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一月,杨广被立为太子时,他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孰若不知,一双眼睛冷峻地盯着他,游戏才刚刚开始!其实,杨广当了太子后,日子也不大好过。这是因为,他父亲杨坚也并不完全信任他。虽然他装出来的“节俭寡色”,但是他在一件致命的事情上犯了和杨勇同样的错误,就是结交大臣。

  •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

  • 隋文帝的尊号“圣人可汗”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的巅峰盛世,这点从“圣人可汗”和“天可汗”这两个尊号就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历史上,兼任周边游牧民族尊号中原王朝的皇帝只有隋朝和唐朝的皇帝。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

  • 古代喜欢男色的皇帝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喜欢男色的皇帝:1、汉哀帝:汉哀帝与董贤。董贤英俊潇洒,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选为太子舍人。哀帝在与他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恋,封他为董门郎,并封其父亲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不久,董贤又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哀帝要起身上朝,但是睡在旁边的董贤却压住了他的一个衣袖,哀帝不忍叫醒董贤,于是割断了被董贤压住

  • 柳永的人物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柳永(987年-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改字耆卿,福建崇安人,籍贯山西永济,出生于山东费县,排行第七,时人或称柳七而不直称其名,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又称柳屯田。北宋著名词人,作品流传甚广,盛行一时,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黄裳: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

  • 解放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背景:抗战胜利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首相铃木表示对公告不予理会,期望通过苏联的斡旋,谋求在对日本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争。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各投下了1颗原子弹,引起日本国内巨大恐慌。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在《波茨坦公告》上签

  • 中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