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人物裴秀生平经历裴秀是怎么死的?

三国人物裴秀生平经历裴秀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980 更新时间:2024/2/14 9:02:17

三国人物裴秀简介:裴秀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裴秀是怎么死的?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三国人物裴秀简介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

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此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

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五等制恢复后,获封济川侯。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

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有文集三卷。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生平经历

一、后进领袖

裴秀出身于著名士族“河东裴氏”,他的祖父裴茂、父亲裴潜,分别在东汉和曹魏官至尚书令。

裴秀自幼便好学,有风度和良好的品德,八岁时就会写文章。他的叔父裴徽,在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宾客来往。

有些宾客在来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想法,裴秀当时才十几岁。但裴秀的生母的出身微贱,裴秀的嫡母宣氏对她无礼,曾让她给客人端饭菜,客人见她后都站起来致礼。

裴秀的母亲说:“我这样微贱,客人致礼应当是为小儿的缘故啊。”宣氏知道此事后,就不再轻视她了。当时人们作谚语称赞裴秀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二、初入仕途

后来,度辽将军毌丘俭将裴秀推荐给大将军曹爽,称赞他说:“生而聪慧,长大后崇尚自然,虚静守真,性入深奥之道,博学强记,无文不通,孝敬尊长,友善兄弟,美名著于乡里,高声闻于远近。确实应为圣明天子的辅臣,登三公之位,参赞于大府,功德昭化天下。不只是子奇、甘罗这一类的人物,兼有颜回冉求、子游、子夏的美德。”

正始五年(244年),裴潜去世,裴秀世袭父爵清阳亭侯,又迁为黄门侍郎。

三、出谋献策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杀,裴秀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免职。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廷尉正,在司马昭任安东将军及卫将军时都担任他的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大多都得到信任而被采纳。后迁任散骑常侍。

当时魏帝曹髦好学有文才,多次请裴秀及王沈到东堂一起讲解谈论学问,切磋文章,称王沈为文籍先生、裴秀为儒林文人。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据寿春发动叛乱(即淮南三叛最后一叛),司马昭亲自率军讨伐,裴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从征,参与谋划策略。

甘露三年(258年),叛乱被平定后,裴秀转任尚书,进封为鲁阳乡侯,增加食邑一千户。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魏元帝),裴秀因参与谋立定策,进爵为鲁阳县侯,增加食邑七百户,又迁任尚书仆射。

咸熙元年(264年),朝廷下诏审查改革各种法律制度。当时荀顗负责制定礼仪、贾充负责订正法律,而裴秀则负责修改官制。

裴秀建议恢复五等爵制,于是自骑督以上的六百多人都受封爵位。裴秀被封为济川侯,封地六十里,食邑一千四百户,以高苑县的济川墟为侯国所在地。

四、佐命之臣

当初,司马昭未定世子人选时,有意立舞阳侯司马攸为世子。司马炎害怕自己无法被立为世子,于是询问裴秀说:“人有贵贱之相吗?”并把自己身上奇异的标记给裴秀看,借此拉拢裴秀。

裴秀后来便对司马昭说:“中抚军(指司马炎)在世人中有德望,又有这样天生的标记,一定不是为人臣的相貌啊!”自此才定司马炎为世子。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即晋王位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一同开府辟召掾属,并加职给事中。

泰始元年(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即晋武帝。西晋建立后,裴秀被加任左光禄大夫,被封为钜鹿郡公,食邑三千户。

当时安远护军郝诩给故人写信说:“我与尚书令裴秀交友,是要从他那里得到好处。”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免去裴秀之职,司马炎下诏包庇裴秀说:“一般人不能使别人不对自己指责诬陷,古人也难于做到这一点。在人事交往上,郝诩是有过错的,尚书令怎能防范呢?不要追究他的责任了。”司隶校尉李憙又上奏说:“骑都尉刘尚替尚书令裴秀占用官家的稻田,应该禁止裴秀的这种做法。”司马炎又下诏认为裴秀辅助朝政,有功于王室,不能因为小毛病而掩盖他的功劳,于是命有关部门追究论定刘尚之罪,此事也就被禁止。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陆小曼生平经历陆小曼感情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陆小曼简介:陆小曼生平经历是怎样的?陆小曼感情生活是怎样的?本文这就为你介绍:陆小曼简介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

  • 民国才女吕碧城生平经历吕碧城为什么终身不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国才女吕碧城简介:吕碧城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吕碧城为什么终身不嫁?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民国才女吕碧城简介吕碧城(1883年?月?日~1943年1月24日),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宝莲居士。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

  • 清朝铁帽子王发展历史铁帽子王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铁帽子王简介:铁帽子王发展历史是怎样的?铁帽子王都有谁?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清朝铁帽子王简介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

  • 武汉大学的建校历史武汉大学历史有多久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汉大学简介武汉大学,简称“武大”,初名自强学堂,诞生于1893年,是一所中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序幕。历经传承演变,1913年更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

  • 郭永怀生平贡献成就郭永怀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郭永怀简介:郭永怀生平经历是怎样的?郭永怀是怎么死的?郭永怀贡献成就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郭永怀简介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

  • 民国才女石评梅生平经历石评梅代表作品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民国才女石评梅简介:石评梅生平经历是怎样的?石评梅代表作品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民国才女石评梅简介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1902年

  • 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的故事陈嘉庚的成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简介:陈嘉庚生平故事是怎样的?陈嘉庚的成就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简介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

  • 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生平经历如何评价嘎达梅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简介:嘎达梅林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嘎达梅林?本文这就为你介绍: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简介嘎达梅林(1892年—1931年4月5日),蒙古族,姓莫勒特图(汉译姓孟),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又名业喜,蒙古族传奇英雄。出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

  • 东汉顺烈皇后梁妠生平经历梁妠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汉顺烈皇后梁妠简介:梁妠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梁妠是怎么死的?本文这就为你介绍:东汉顺烈皇后梁妠简介梁妠(106年—150年4月6日),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大将军梁商之女,汉顺帝刘保的皇后。梁妠少时聪明贤惠,善做女工,精通经史。十三岁时入宫,被汉顺帝封为贵人。阳嘉元年(132年),被立为皇后

  • 中国修建的长城究竟有没有用为什么说长城无用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记得一个日本人在书中写道,世界上有三大愚蠢的工程,即金字塔、大和舰和长城!从历史上看,北方游骑的确经常入关抢劫,比如明朝虽有坚固的长城,但却根本挡不住清军,先后遭遇6次清军入关劫掠,所以有不少学者包括康熙皇帝提出了“长城无用论”,由此批判秦皇汉武朱元璋等人的劳民伤财和徒劳无功。秦筑长城以来,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