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亥夺位:胡亥是怎么杀了太子扶苏的?

胡亥夺位:胡亥是怎么杀了太子扶苏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478 更新时间:2024/2/28 18:31:11

万里长城,建阿房宫,焚书坑儒这几件大事一折腾,已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据说当时有预言家说“亡秦者胡也”。表意上的胡当然是指北方大草原上的少数民族,这其中包括匈奴。

所以秦始皇当初在派蒙恬打败匈奴后,又不惜掏空国家的银库修建了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阻止匈的“胡”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后来秦始皇地下有知,知道这个“胡”是指他儿子胡亥的意思,他只怕会后悔莫及,自己最后一趟出巡时,为何不早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呢?

秦始皇一生放荡不羁,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外面游山玩水一番。在咸阳时微服私访是经常的事。当然,这其中也有遭人暗算遇险的时候,但他福大命大,很多次都有惊无险地化解了。然而,最后一次出巡却没有这么好的命了。

秦始皇一行从咸阳出发,先是到了云梦(游洪湖,逛洞庭湖),然后到九嶷山祭祀舜。沿江东下,登会稽祭祀大禹,到达钱塘江,沿东海北上,到达山东半岛海边的琅琊,当来到平原津时,却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始皇病倒了。

秦始皇画像

群臣们万分着急,秦始皇却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强打精神继续深入北国大地,涉济水,渡漯水,最后来到一个叫沙丘的地方。这时的秦始皇已病入膏肓。

作为一个皇帝,这次游山玩水居然超过一年之久,风寒所染之下,秦始皇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就这样结束了其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当然,在告别这花花世界之前,他没有忘记行使自己最后的特权。他的最后一道圣旨是这样写的:(先省略那可恶的八个字)将兵权交给蒙恬,急速返回咸阳参加朕的葬礼(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并没有直说,但明眼人都知道这道圣旨的意思,把兵权交给蒙恬,就是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太子扶苏的意思。

应该说秦始皇的这最后一道圣旨含蓄至极,但他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道圣旨到最后竟然会变成一张什么也不是的白条。

据说秦始皇一生中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平常偏爱最小的儿子胡亥,此番出巡还把他带在身边。但在后继人选上,他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厚道仁义的长子扶苏。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并非真到了老眼昏花的地步。

胡亥画像

如果真让厚道仁义的扶苏继承了皇位,秦朝是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向灭亡的道路。可惜这个世上没有如果,赵高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当时朝中分为拥苏派和拥胡派。

拥苏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大将军蒙恬。至于蒙恬的功绩,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了,他抗击北方匈奴的光辉战绩已名垂千古。而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是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负、有修养的“四有青年”

这一对强强组合,是当时百姓心目中最完美的组合,是正义和光明的代表。

拥胡派的代表人物是赵高。历史上赵高的臭名远扬,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没有文才也没有武才,但他却拥有阿谀奉承之才。因此在官场上一路青云直上。此时他的目标很明确,坚决打倒以蒙恬为代表的拥苏派,以便日后更好地施展自己的空间。

胡亥和赵高亦堪称完美的组合,是黑暗与无耻的代表。

除了拥苏派和拥胡派,还有个不可小看的派别,那便是中立派。中立派的代表便是李斯了。李斯作为秦始皇最为倚重的老丞相,地位高得令人咋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此,李斯对拥苏派和拥胡派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本来平衡的两个天平,他只要加入任何一边,都会发生质的倾斜。

这次出巡,秦始皇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走了。而此时拥苏派根本就不在出巡的队伍中(还在抗击匈奴保卫边疆),拥胡派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了。赵高出手了,他的目标很明确,关键是搞定中立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就行了。

扶苏画像

事实证明赵高就是赵高,果然非同小可。他审时度势,因人而异,这次改变了以往常用的“金钱美女”攻心方法,对正直廉洁的李斯进行了“语言”攻心。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舌战”,赵高有备而来,只用了五问就把“铁嘴铜牙”的李斯问住了。

“丞相的才能与蒙恬相比如何?功绩与蒙恬相比如何?谋略与蒙恬相比如何?人心所向与蒙恬相比如何?与诸位公子的感情与蒙恬相比如何?”

赵高这五问可谓一针见血,问得李斯头上冷汗涔涔,呆了半晌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都比不上啊(皆不如也)。”够了,赵高不用再说什么了。

聪明的李斯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所谓一朝太子一朝臣,如果扶苏当上了皇帝,那么丞相的位置肯定没他的分了,肯定非蒙恬莫属。再进一步来说,能不能保住丞相的位置是小事,掉脑袋的事才是大事。掉他一个人的脑袋是小事,掉全家及“九族”人的脑袋才是大事。

思来想去,权衡利弊,李斯最终动摇了,选择了拥胡派这一边。他虽然是一个正直的人,但在“切身利益”这问题上他没得选择,否则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然而,他选择拥胡派就真的能“富贵依旧”?官场如战场,站在十字路口选择何去何从时,这回就连久经沙场的他也没能选对自己的路。中立派的李斯站在拥胡派这一边后,这次宫廷之争已毫无悬念可言了。

随后赵高和李斯制定了两步走的方针路线。

一、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发,火速回京。为了掩盖尸臭味,鲍鱼派上了用场。不知道秦始皇以九五之尊,和鲍鱼亲密接触这么多天是什么感觉。如果他还能说一句话,他恐怕会说,下辈子我再也不吃鲍鱼了。

二、偷梁换柱,假传圣旨。在火速回朝途中,一封由赵高主笔,李斯做技术总监的“伪诏书”却早已飞到了拥苏派那里。

伪诏书的大致内容是:朕巡幸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令扶苏与蒙恬率大军与匈奴作战十余年,至今仍无尺寸之功。不仅如此,反而一直从政治上批判朕之所为。为抵扶苏不孝之罪,赐此剑以与将军蒙恬一起自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边境营帐里的扶苏接到敕命后,二话没说,挥剑便自刎了。扶苏在没有搞清情况下就轻易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令人叹息。

蒙恬没有扶苏这么傻,他没有选择自裁,但主子已死,已是孤掌难鸣噩运难逃。他最终被赵高落井下石,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大牢,在领教了各种刑法后才追随主人去了。

在这场宫廷之争中,胡亥和赵高不费吹灰之力便搞定了扶苏和蒙恬。原因很简单:扶苏和蒙恬太谦让对手了(或者是太小看对手了),对手出拳后,他们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意思,直到倒下的那一瞬间,他们才明白,原来有的时候过分谦让不是一种美德,而是要付出代价的——生命的代价。

胡亥夺位后,他继承了秦始皇在位时大兴建筑的光荣传统,同时还进一步发扬了专权独断的作风。把朝中元老级大臣功臣(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该杀的杀,该贬的贬。

然而,令胡亥想不到的是,他按照赵高的计划一步一步地施行下去,不久就光荣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傀儡皇帝”。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探究陈胜吴广起义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两个农民凭借自己长满茧的双手,靠着胆识和勇气,在公元前209年的秋季将迎来丰收,不同的是他们的对象不是农田作物,而是一个新的王朝。此时,正值秦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不甘心受人鱼肉的底层人民陈胜、吴广,最早在麻木和隐忍中醒来,选择为自己而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向天高呼道。因此,一场浩

  • 陈胜简介:能做领导的都不是简单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太史公在《史记》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陈

  •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背景:平民吴广的领导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走入了穷途末路,似乎就像是一场即将谢幕的演出,而秦二世上台之后,使得秦国这出大戏的结局有些仓促。这一时期,国将不国,危机四伏,奸臣当道,聪明的人早已经在静谧的空气里,嗅出了一丝危险的讯号。“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

  • 陈胜吴广起义口号:为什么打着扶苏的幌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胜是秦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导者,他带领秦朝的百姓们和秦王朝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以扶苏和项燕为口号,起义队伍一呼百应,起义军的人数迅速蹿高,成为了一股能够和秦王朝对抗的军事力量。《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他们起义之初是因为大雨延误了工期,没办法按时赶到,所以他们这一群人很有可能会被杀死,而陈胜吴广不甘心

  • 陈胜吴广起义:主要人物有哪些?人物关系解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不论成败论本质,当一个人所作出的事情,有一定的意义时,他的整个价值得以彰显。论功绩,陈胜的功绩似乎算不了什么,很多朝代很多人的作为似乎都大过他。论人格,陈胜的人格也没有高尚到哪里去,他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迈出了那不普通的一步而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

  • 陈胜吴广结局:陈胜和吴广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是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历史背景在秦朝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非常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爆发导火线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佣农出

  • 历史上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竟还是处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她的名字在《汉书》、《史记》中都没有记载,在未央宫中默默辞世时年仅36岁。虽然她是汉惠帝的皇后,且有子嗣,但到死还是处子之身。她没有葬礼,没有墓志,没有谥号,就连坟墓也是简陋粗鄙的,但却被后人奉为蚕神、花神,并为她建立庙宇,四季祭拜。十岁的孝惠皇后孝惠皇后张氏的父亲是西汉开国功臣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

  • 霍去病对匈奴的三大战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汉名将,军事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票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 ,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

  • 李广一生未被封侯的六个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赞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维的《老将行》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高适的《燕歌行》追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后来还出现了曲艺话本《汉李广世号飞将军》。人们咏叹之余,不禁发问:在汉武帝开疆拓土、以封侯赐爵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

  • 汉朝李广家族的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广是西汉武帝时有名的武将,戎马一生,威震匈奴。但他一生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到死连个侯爵也没有。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后来因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