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汉武帝康熙乾隆在列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汉武帝康熙乾隆在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08 更新时间:2024/1/24 13:14:55

秦始皇完成华夏大一统算起,到清朝灭国,在这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其实大盛世也仅仅出现过四次;所谓盛世,指的是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家富庶、军队强大,外交、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极致。

但是在这四次盛世中,前三次是中国人永远的骄傲,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真正达到了汉朝陈汤所说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但是第四次,似乎有点自吹自擂的感觉。

第一次: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指的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国家极盛状态,汉武帝刘彻十六岁登基称帝,当时的西汉经历了汉高祖刘邦消灭异姓王剪除分裂隐患,并实行“无为”而治,国家开始复兴;而后又经历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国家无论是人口还是财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的最大目标不是像祖辈那般继续积累财富,而是要建立国家的民族统一认知以及民族自豪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取得胜利并开疆拓土,尤其是打败世仇匈奴;汉武帝也的确这样做了,在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得以掌握国家大权;之后发布一系列国家改革措施。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但是汉武帝最大的政绩还是对外的不断胜利,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吧;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至此,直到西汉乃至东汉灭亡,不管国家有多混乱动荡,但是对周边异族始终保持强硬势态,动辄亡国灭种,真是“独汉以强亡”啊!

第二次: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当时的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等,在中期,虽有动荡,但并不影响国家的持续发展,因而到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后,李旦再次登基为帝,但是没多久就让位给儿子李隆基。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中国军队历史上第一次打到了中亚,那就是历史上默默无闻的“怛罗斯之战”,交战的对手是阿拉伯帝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

虽然“怛罗斯之战”之战失败了,但是要知道,唐朝远征军最多的时候也仅仅只有两万四千人,而阿拉伯帝国军队达到了三十万之巨,而且这两万四千人中,有多少是真正唐朝的军队不得而知,因为有很多都是仆从国的雇佣军,而唐朝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些仆从国的雇佣军背叛。

第三次:永宣盛世

其实所谓永宣盛世主要指的是永乐盛世,但是在明宣宗时期,大明帝国国力达到巅峰,所以就合称永宣盛世了。话说自乞丐皇帝朱元璋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后,又平定了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但是朱元璋选的继任者朱允炆实在不太合格,后来在剪除各位叔叔军权的时候,被四叔燕王朱棣给起兵赶跑了,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也就是永乐大帝了;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

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而朱棣的儿子和孙子也很不错,继续发展国力,大明国力达到顶峰,史称仁宣之治。后人将这爷孙三代合称为“永宣盛世”,当时的大明帝国,在国际上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国力等,都是第一的存在。

第四次:康乾盛世

所谓的康乾盛世,真的不想说,有点丢脸,真的不知道哪有资格称为盛世?在这爷孙三人统治的一百三十四年里,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但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由于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萧条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其实平心而论,一直以来只相信中国历史上只存在过三大盛世,分别是“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永宣盛世”;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吴越盛世”,但却没得到历史的承认,和“康乾盛世”一般,有点自吹自擂的感觉。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黄埔名将郑洞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军官学校的摇篮——黄埔军校曾经为抗战贡献过许多知名将领。今天我们来说说关于黄埔名将之一郑洞国的事迹。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郑洞国。郑洞国,湖南石门人,用兵稳健大胆,长于夜袭。其人在黄埔系中素称“长者”。虽然他并不具有长者的年龄。堪誉为“长者”的,是他宽厚的胸怀、博大的气度。抗战期间,三为军长,转战长城

  • 舒婷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舒婷,原名龚佩瑜,女,汉族,1952年生,福建晋江人。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笔名的由来 舒婷出生时,祖父循族谱“佩”字辈,为其起名叫“龚佩瑜”。舒婷在

  • 历史上不杀功臣的三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不杀功臣的皇帝是哪三个?他们为什么不杀功臣?俗话说:同甘共苦容易,共富贵却难如登天。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帝王家,更贴合平民百姓的生活。朱元璋是最具代表性的帝王,老朱家祖上三代都是农民,而朱元璋却一步登天,成了皇帝,骤然乍富的朱元璋也想让兄弟们过上好日子,然而事实却血腥无比。第一位就是秦始皇,很多人

  • 各时期名人对朱棣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贽:“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万斯同:“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

  • 历史上相貌出众的皇帝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都是倾国倾城的美貌,但是她们都是因政治而牺牲了自己。其实古代历史上的美人不少,帅哥也有很多。在历史中有几位帝王的颜值也是超级俊朗的,就连毁了父母心血的隋炀帝杨广的美貌都是历史上一等一的美男子!那么颜值最高的五位皇帝除了杨广之外还有哪几位呢?第一位:杨广在历史上杨广的评价有很多,有人

  • 朱棣派人寻找张三丰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尽管朱棣有着阴险狡诈嗜血成性的一面,但无论怎么说,我们不能把他与中国历朝历代的昏君连在一起,甚至可以肯定的说,他绝不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对于许多有朱棣情结的人来说,他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天才皇帝,一个有伟大作为的精明政治家。可至今为止人们无法解释的是:永乐朝的这位大政治家朱棣却干了一件与昏君相差无几的

  • 元好问:年少时便游学四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游学四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据记载,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

  • 元好问:科场频频受挫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科场受挫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此后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岁时,他又到长安参加府试,但这次又未中。元好问二十一岁时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

  • 陈圆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圆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是贡若甫。贡若甫,江阴人,父亲是贡修龄,明朝万历47年进士,曾在多个地方担任地方官一职。所以贡若甫也算得上是个官二代,他早已听说陈圆圆的名气,当见到陈圆圆本人后,当即花重金,纳为妾。话说像陈圆圆这样的女子,有颜值有才华,国民女神级别的,哪个女人不嫉妒她?所以陈圆圆在贡若甫家里

  • 元好问:仕途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坎坷仕途 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进士及第,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正大元年(1224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金哀宗正大二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