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官员高薪为何仍未能“养廉”?

北宋官员高薪为何仍未能“养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29 更新时间:2024/1/28 18:22:16

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这在北宋皇帝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宋史·职官志十一》)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如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范文正公集·答手诏条陈十事》)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宋代,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露。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但同时又立法对赃贿者施以重罚:给禄之后,如再侵克受贿,“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详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熙宁三年八月癸未)

其实,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官吏俸禄,提高其物质生活,是必要的,是好事,但如果把它作为防贪养廉的手段,认为“禄厚则人知自重”,“高俸以养廉”,这便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事实证明,北宋的高俸制并没有“养”出官吏们的廉。

其实,官吏的廉与贪,主要是由其不同的精神品质、人格追求决定的,而不是由俸禄的多寡“养”成的。在同等俸禄的情况下,往往是廉者自廉,贪者自贪。廉者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贪者则是利用职权,见利忘义,弃廉耻而苟得,鬼使神差,志在必贪。最显著的事例是在“公用钱”和“职田”上。此制目的本在养廉,对此,廉者尽归公有,贪者则“私以自奉,去则尽入其余”(《宋史·向经传》)。其泾渭竟是如此分明!

质言之,以高俸养廉只能是一种善良的、主观的愿望,而把现实中人性的复杂性看得太简单了,乃至误认为廉与贪是俸禄的多寡“养”成的。禄厚,终有止境,而贪官赃吏的欲壑则是无底黑洞,决不是任何厚禄所能填满的;且贪官赃吏既无人格,何来“自重”!对于本来就没有的品质,岂是厚禄所能“养”出来的?

以《宋史》而论,如果以熙宁为界,把北宋划分为前后期的话,便会清楚地看到,后期贪官赃吏大大多于前期,在俸禄成倍往上翻的同时,贪官赃累巨万者亦随之增多,至北宋晚期竟出现了以蔡京等“六贼”为代表的贪官集团,使北宋贪贿肆虐之风达到巅峰,北宋的政治腐败也同时达到了极点,终于导致北宋的灭亡。

北宋的高俸之所以未能养廉,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在高俸的同时缺少有力的与之相应的防贪惩贪措施。北宋惩贪先严后宽。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初严惩赃吏》云:“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治赃吏最严。盖宋祖亲见五代时贪吏恣横,民不聊生,故御极之后,用重法治之,所以塞浊乱之源也。”从建隆二年(961年)起,至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处决贪官赃吏,仅明载《宋史·太祖本纪》者就有十五人之多。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人寿命一般多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人们印象中,古代人寿命普遍都偏低。有的统计数据说古代人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笔者查阅一些学术资料,发现确实如此。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数据可靠吗?古代留下的人口资料非常少,这个30多岁的数字,是根据什么统计出来的呢?计算古人平均寿命,其实是件非常难的事。古代没有专门的人口统计资料,古人年龄只能零零散

  • 古人寿命为什么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有一个很突出的“中年危机”。到了四五十岁的临界点,人的生理机能下降,各种疾病都开始发生。但因为没有保健意识和相应的治疗手段,很多人平时没病,一病就死。特别是武将,因为损伤多,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三国的将军中,周瑜35岁、太史慈40岁、马超46岁、张辽53岁。南朝陈朝的开国将军,没有一个活过60

  • 嘉庆为什么后悔杀了和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和珅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之一,在乾隆的庇佑下肆无忌惮,搜敛了无尽家财。乾隆活着的时候,和珅曾数次闯祸,犯了许多大错,然而,皇帝却偏爱这位“脑满肠肥”的精明家伙,始终没将其定罪。嘉庆登基后,把目光瞄向了早就看不顺眼的和大人,费尽心思查找罪状将其灭了满门。其实,和珅死后,嘉庆心下还曾有些后悔,那么,这又

  • 朱元璋为啥不传位给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由于儿子朱标已经死了,因此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称帝之后,为了巩固皇权,便开始削藩,剥夺明朝王爷的藩位。其他的王爷都很听话,乖乖的接受朱允炆的削藩,可是燕王朱棣是个刺头,就是不听话。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标,朱棣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他是

  • 汉朝的都城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朝都城在长安、洛阳、许昌,汉朝都城位于现在的西北地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史抄称东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即为汉朝。后代的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自称季汉,又称西蜀。

  • 杨广修订法律,创立科举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广创建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制度创新。杨广还恢复了被杨坚废除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并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为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作出了

  • 清末满族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满汉之争其实从清朝政权建立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乾隆时期,虽然乾隆还在叫着“满汉一家”的口号,可是行动上还是保持不变,汉人不可封王,不可授予过重兵权,甚至以限制科技力量来压制汉人,这些事情,在“满汉一家”的乾隆身上也是没少做。像乾隆都是如此,其他清帝对于汉人也就不难想象了。八旗子弟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冲

  • 汉朝的匈奴是现在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匈奴很强大,不过早已灭亡了,现在的匈牙利算是一个匈奴后裔的国家。西汉时期,匈奴北方放牧游猎为生,经常骚扰汉朝边境。在汉武帝时,匈奴同汉朝展开了十几年的战争,最后被打败,一部分投降,一部分继续向北迁移,在东汉时,汉朝再次进攻匈奴,匈奴被打败后,只能再次迁徙。后来他们来到欧洲,大约在公元四世纪的

  • 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第三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汉少帝弟,公元189年9月28日~220年12月10日在位。少帝被废后,被董卓迎立为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刺死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来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操手中,被“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

  • 隋朝灭亡的内外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无论杨广的功绩如何,隋王朝的天下确实是败在他的手上,这无话可说。他之所以败得如此惨,应该与他的性格有关。《隋书》记载杨广“美姿仪”。中国第一美男子潘安,史书也仅是说“美姿仪”,可见杨广长得非常帅。杨广的文学修养也极高,秦观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取自杨广的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