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朝灭亡的内外原因

隋朝灭亡的内外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944 更新时间:2024/1/23 14:24:30

无论杨广的功绩如何,隋王朝的天下确实是败在他的手上,这无话可说。他之所以败得如此惨,应该与他的性格有关。

《隋书》记载杨广“美姿仪”。中国第一美男子潘安,史书也仅是说“美姿仪”,可见杨广长得非常帅。杨广的文学修养也极高,秦观的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取自杨广的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隋炀帝在西巡途中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被认为是千古名篇,通篇气势磅礴,颇有魏武之风。另一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也显示了他不凡的文采。后代文人对他的诗文十分推崇,认为“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后人不吝于给一位恶名昭著的人如此高的赞美,足以证明其文采之斐。

杨广的口才也非常了得,经常把下面的大臣辩得无话可说。

除了这些,杨广的军事才能也非常出色,十三岁时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二十岁时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五十一万大军南下攻陈,并完成统一。杨广还在隋朝抗击突厥的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给突厥致命一击,奠定了隋朝对突厥的胜利。继位后,他还派军灭了吐谷浑(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打通了与西域的商贾往来,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西域各国依然臣服于大隋王朝,给隋朝纳贡送礼。

优秀的人往往容易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杨广就是如此。他的嫉妒心极强,容不得比自己有才华的人,遇到诗比他写得好的大臣,往往要找借口除掉。当时内史侍郎薛道衡名冠天下,所作《郎王胄文词》被天下人追捧,杨广妒其盛名,终于找借口置薛于死地。

他还听不得任何反对意见。他曾对大臣宣称:“我天生不喜欢听人唱反调,那些所谓敢犯颜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就别学这一套。”这样一搞,谁还敢说真话?久而久之,包围在他身边的必然是一帮奸佞小人。一个帝王,无论多么聪明,智慧毕竟有限。如果心胸狭窄,与臣子的距离自然就远了,很难成大气候。所以杨广的下场是可以想象的。

杨广的灭亡除了与他自大和狭隘的性格有关之外,还与他过于好动且不满足现状的特性有关,这可让他犯了大忌。

在他统治期间,规划和改革一直在进行当中,没有一天不在兴建工程、外出巡视和进行战争。迁都洛阳、重修长城、开凿运河、招徕四夷,每一个举措都是大动作。同时,因为胆大好胜,他一生做了许多出人意表的事。他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远至青海巡游的人。

他对中国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遣使远至中亚、波斯等地,收集了“玛瑙杯”、“狮子皮”、“火鼠毛”、“五色盐”等物而返。他对南方烟波浩渺的大海也十分神往,曾三次派人前往那时还是未知岛屿的台湾探险。

所有这一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相悖离。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清心寡欲,对于锐意进取抱着警惕和怀疑态度。炀帝的这种个人气质,总的来说,并不为历代文人所喜,而历史其实是由文人所记录,在他们的笔下,炀帝难免多被非议了。

客观地说,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隋炀帝的“过”,而隋炀帝“过”也不只是他个人的错,而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

隋朝的建立,并不是杨氏集团艰苦卓绝打下来的,而是杨坚通过“和平的手段”从北周皇帝手中抢来的。因为缺乏农民战争及体制上彻底的改造,前朝的社会矛盾和制度弊病被全盘继承下来,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谈不上积极地去解决。事实上,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势力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尾大不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矛盾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南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第二,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间的矛盾日益激烈。隋炀帝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用人不当,这也是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隋文帝杨坚聚敛财富,恰好支撑了炀帝杨广的挥霍奢靡。

每一个皇帝都有贪婪、贪图安逸的一面,当条件充分时,这一面便暴露出来。即使明君代表李世民也逃不出这个规律。贞观初年,动乱刚结束,社会经济萧条,所以李世民提倡节俭。到了贞观后期,社会经济恢复,李世民也是“锦绡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帐烦劳”。可见,炀帝与太宗被传统史家一个称作暴君,一个称作明君,实在是时势造就,他们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难怪有人提出了“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个个儿”的假设!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人们口中的窝囊废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建立了大唐帝国,更是为大唐帝国创建了无数的丰功伟绩,贞观之治可谓是将大唐推向了鼎盛,世人更是有“唐宗宋祖”只说。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唐太宗李世民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君王,那他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也应该不会太差吧!李世民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治,李治将武则天纳为了皇后,也正是他的妻子武则天从他手中

  • 真实的唐高宗: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了高宗的政绩。那么,究竟是他本身懦弱,还是历史学家把他写

  • 你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唐高宗被称"昏懦"是因为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治被冠以昏懦的主要原因就是委政于武则天。显然,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此事绝难以被以男性为主的文臣武将们接受。历史学家们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个十足的野心家,整个唐高宗时代基本被武则天的阴谋所笼罩。为了说明武则天的强势,就必须把李治描写成一个很懦弱的皇帝。那么,高宗为什么把政事委托给武则天?应该有两个方面

  • 胡宗宪,为国为民抗倭英雄还是阴险奸诈的阉党奸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出生在豪门望族,曾祖胡富考中进士,曾经担任南京户部尚书,家族曾显赫一时。胡宗宪二十二岁中举,二十六岁中进士,任七品县官,由于年度考核优良,升为御史,巡视宣府、大同。在离开打同到东南担任浙江巡按时,出现了士兵叛乱,就在众人焦虑时

  • “窃弄威柄”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严嵩是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但很快病休归里,读书八载,后因诗文峻洁,声名鹊起。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复官。到了嘉靖七年(1528年),严嵩奉命祭告显陵,回来后大说吉祥话,说得嘉靖眉开眼笑,严嵩因此快速升迁。到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严嵩成为首辅,先后

  • 严嵩到底在为谁背锅?很难想象,他竟然既是奸臣又是贤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长期以来,明代权相严嵩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形象。老王也认为严嵩确实很奸,要不然也没法在宰相的位子上坐那么久,但深入研究历史之后,你就会发现,严嵩必非一味的“奸”,他身上也有“贤”的一面,而且“贤”的成分并不见比“奸”来得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既是奸臣,又是贤臣。在一定程度上,

  • 严嵩与嘉靖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这个结论概括出相当一部分事实,但不是全部。一方面,严嵩并非一意媚上,他得罪嘉靖之处也不少;另一方面,他对政事颇多议论,特别是对正德年间的政治有所批评。嘉靖是个极难侍候的皇帝,他生性猜忌、多疑、嗜杀。不仅如此,他待人冷漠,对自己的妻儿、侍婢、臣僚无不无

  • 严嵩贪污,徐阶也贪污;严嵩专权,徐阶效仿,两人名声差那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欢迎来到侃侃侃历史。嘉靖四十一年,徐阶除掉了严嵩,继任大明首辅,他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努力让大明朝重新走上正轨,其中徐阶做的最成功的事,当属限制皇权。今天侃侃跟您说一说徐阶与严嵩的对比,希望您能喜欢。首先侃侃跟您说一下,徐阶和严嵩为什么

  • 杨业其实不是潘美害死的,而是此人,但为何潘美会被骂了上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了解杨家将的人大都对潘仁美也不会陌生,不过潘仁美是在中国戏剧和小说话本中的名字,潘仁美本名不叫潘仁美,而是叫潘美,很多人不管是看小说电视剧还是历史,都觉得是因他的缘故,害死了忠心耿耿的杨将军杨业。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会,潘美可真的是比岳飞还冤了。潘美曾经是追随柴荣的,也立下过不少大小功劳,柴荣很看好他

  • 北宋开国名将潘美有多冤?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潘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据《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是河北大名人,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为维护大宋江山统一,抵御外敌立有汗马功劳。潘美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其父潘璘是后周时期一名普通军官。潘美从小受家庭熏染,酷爱研习历代兵书,有机谋勇略。面对当时的混乱局势,他发感慨说:“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