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子为何被誉为“亚圣” 儒家宗师

孟子为何被誉为“亚圣” 儒家宗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943 更新时间:2024/2/17 23:34:08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孔子之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因此被后世称之为“亚圣”,同孔子合称为“孔孟”。然而,后世的人们为什么会给予孟子如此高的赞誉呢?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守旧思想,推崇复古,反对变法,主张维护阶级等级秩序。不仅如此,孟子还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和“性善论”的民本思想观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最初,孟子到达了齐国,在齐威王的面前宣扬他的观点,但是齐威王并没有接受他的主张。然后,孟子又来到了梁国,在梁惠王的面前游说,梁惠王认为孟子的观点见解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任用他。那么,为什么齐国和梁国的君王都不肯任用孟子呢?这就要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说起。

孟子所处的时期是战国中期,正是各国之间争相任用法家人才富国强兵,四处征战吞并的争霸时代。各国都把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提高到重要地位。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得国家民富国强;楚国和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敌兵;齐国任用了孙武田忌让国势变得越加强盛。而此时,孟子所主张推崇远古舜时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仁政德治来管理国家,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当然不会被各国君主所采用。孟子在各国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依然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孟子在晚年的时候回到故乡邹国,开始教授学生,并著有《孟子》一书。

根据孟子在《孟子》一书中的记载,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主张,继承孔子的思想,反对变法,维护阶级等级秩序。他还提出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甚至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他还建议君王把君位让给贤能之人。孟子还呼吁不误农时,减轻赋税和免去刑法。他还在哲学方面提出了“性善论”,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性善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每个人的良知。孟子是继孔子“仁爱、礼治”之后,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一代儒家宗师,他和孔子的主张被尊称为“孔孟之道”,孟子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那么,孟子又是在什么时候被人们尊称为“亚圣”的呢?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术”便是孔孟之道,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就开始尊崇孟子。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孔子在汉朝时期还没有被人们尊称为“圣”,那个时候周公才是儒学的领军人物,孔子只是周礼的传播者而已。唐朝初期,周公仍然被人们称为“先圣”,孔子只是被称为“先师”。在唐朝建立太学举行祭祀先儒的仪式的时候,孔子仍然是侧座的位置,至于孟子,在这个时候是连陪座祭祀的资格都没有的,更别说尊号了。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以后,就下令将周公庙迁出太学府,并把孔子升为“先圣”,孔子大弟子颜回荣升为“先师”。唐玄宗继位的时候,把颜回尊称为“亚圣”,到“安史之乱”之后,礼部侍郎杨绾曾上书唐代宗要求把《孟子》、《论语》、《孝经》共同列为当时科举考试的书籍。数十年之后,根据韩愈著《原道》中的记载,中国“道统”自尧舜开始,经过夏商周三代,孔子传授给孟子,孟子死后就没有继续传授下去。由于韩愈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名人效应,人们才开始对《孟子》加以重视。晚唐时期,孟子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直到宋朝的时候,人们尊崇孟子的思潮也是愈演愈烈。

明世宗时期的张璁就提出了让孟子代替颜回的位置,承袭“亚圣”的尊号。清朝建立以后,开始大力弘扬孔孟之道。乾隆九年,孟子被封为“亚圣”,颜回封“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至此,孟子的社会地位被确定,孔孟思想与孔孟排名也相互统一。

但是,也有后世学者对孟子被尊称为“亚圣”的时间提出了异议,认为孟子“亚圣”的称号,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学者赵岐就曾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元文宗时期,曾下旨用蒙、汉文字给孟子立碑,并在碑上刻着:“孟子百世师也,可加封邹国亚圣公。”《明史》一文也有相同记载,嘉靖帝曾命礼部与翰林共同研讨,尊称孟子为“亚圣”。那么,孟子取代颜回的地位,被后世尊称为“亚圣”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的亲传大弟子,德才兼备,非常受孔子的赏识。只可惜,颜回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2岁,留给后世的也仅仅是他同孔子之间对话的记录,并没有流传下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书籍语录等。后世之所以尊崇颜回,主要是因为他是孔子的大弟子。而孟子当时虽然是处在儒家思想的一个衰微期,但是却一直坚持倡导儒家学说,并大力宣扬周公孔子之道,并著述传世,为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作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

《孟子》一书,五代时期就已经被列为经书典籍,宋元时期之后就更是被列为了科举的必考书籍。孟子著写的《孟子》和后人根据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编著的《论语》并列齐名,所以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也是实至名归的。


更多精彩推荐:

纵横家鬼谷子身份探究 究竟是人还是神

王羲之为什么偏爱养鵝 “书圣”写经换鹅

返回大全页:

中国文化名人悬案大全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纵横家鬼谷子身份探究 究竟是人还是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鬼谷子,又名王禅,楚国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曾经在鬼谷一带隐居,因而自称鬼谷子,世人也称之为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根据《战国策》和《孙庞演义》中的记载,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

  • 褒姒一笑倾国倾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褒拟,西周末年人,陕西汉中人,公元前779年,被褒国作为谢罪的贡物献给周幽王,随即受到幽王的宠爱。为了赢得褒拟的欢心,周幽王不但废掉了原来的王后改立褒拟为后,还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种下了西周灭亡的苦果。周宣王驾崩后,他的儿子宫渥即位,是为周幽王。幽王为人性情暴躁,待人

  • 齐宣王是个求贤若渴的君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320年,享国近四十年的一代雄主齐威王驾鹤西游求取真经去了,他的儿子田辟强(这个名字够现代吧)继位成为齐国的第一把手,这就是南郭先生的第一个老板齐宣王。齐宣王继承了他老爸的基因,特别重视人才,对于人才,就像猫见了老鼠,老鼠见了大米,必欲得之而后快。任人唯贤宣王一即位,就将特别能打仗,但因闹情绪

  • 许穆夫人挽救国家危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660年的一天,在许国通往卫国的大道上,几匹马正在飞奔前进。跑在最前面的马上坐着一个气质高贵,神情凝重的女子,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随后的是她的几名侍女。在许穆夫人一行刚刚经过的地方,十几匹马正在狂奔向前,骑在马上的都是许国的大臣。尽管他们快马加鞭,拼命追赶,但还是看不见许穆夫

  • 楚国的雄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千六百多年前,自认为火神祝融之后的楚人在商朝军队的驱逐下,被迫离开中原,向南迁徙,并被商朝认为南方的蛮族。几百年间,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着重回中原怀抱的机会。于是,鬻熊率领部族参与推翻商王朝的战争,甚至死在征讨的路上。然而尝尽艰辛、饱受屈辱、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楚人依然被周王朝排斥在中原文明主体之外

  • 楚国的劫难与成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少年楚庄王在险恶环境中成长,蛰伏沉淀,韬光养晦,从而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现实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国家危机,继而一方面改革楚国内在政治体制,避免了贵族专权,体现王权的魄力;另一方面通过币制改革,繁荣经济,又重用贤相孙叔敖发展农业,楚国的国力,被极大的提升。志得意满的楚庄王欲代周而取天下,问鼎中原;在

  • 楚国八百年的历史汇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随着电视剧《思美人》的热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楚国热。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华夏族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前704年,熊通僭越

  • 楚国的重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宣威盛世埋下隐患,国君当街遇刺,骇人听闻。于是,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手握利剑的吴起大刀阔斧挑战贵族权威:迁徙贵族,南平百越,开疆辟土,奖励军功,发展郡县……疾风暴雨般的改革,效果显现。然而,楚悼王病逝,贵族射杀吴起,楚国的变法戛然而止。与此同时,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迅速崛起,

  • 由一个玩笑引发的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玩笑之言,玩笑之事,本无伤大雅。但因为一句玩笑,导致了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导致了即位刚刚一年的国君掉了脑袋,却真的有点匪夷所思。这场政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05年。被杀的国君是郑灵公,杀害他的两个大臣是子公(公子宋)和子家(公子归生),两人都是郑国的宗室。这一天,上朝的时候,子公的食指忽然自己动

  • 长平之战“坑杀”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史记》记载,战国末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失败,40万降卒被秦军“坑杀”,从多种古籍对这事的记载看,这不应该是虚构的,应该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人认为“40万”系“14万”之误,但学界多取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