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坑杀”之谜

长平之战“坑杀”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329 更新时间:2024/1/18 10:54:23

《史记》记载,战国末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战争的结果是赵国失败,40万降卒被秦军“坑杀”,从多种古籍对这事的记载看,这不应该是虚构的,应该是历史的真实事件。有人认为“40万”系“14万”之误,但学界多取40万之说。这次“坑杀”一直被理解为:活埋。因为这样,长平之战就更血腥了。但是细究此事,活埋之说,却极不合理。

“坑杀”赵卒40万实在是了不得的大事,许多古籍对这事有记载,叙述大同小异。《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白起王翦列传》:“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白起之后,又出现一次大的“坑杀”,那就是项羽“坑杀”秦降卒。

《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人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人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又是坑杀,又是20万人。

战争中,只要条件允许,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都是要埋的,除去道德之外,主要是防止瘟病。而活埋则是又一回事。以活埋的方式处死人,历代皆有。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杀害中国抗日军民。活埋多数并不是挖个大坑将人埋进去完事,而是将人埋人土中,却把头露在外面。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活埋都是最麻烦的处死方式,但是活埋却最有震慑作用,对人的心理打击最大。于是历史上活埋不断。

活埋是一种威慑手段,一般是要给敌方看的,处理时也多不隐蔽。而长平之战“坑杀”后,“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赵军基本被杀光,其威慑作用与一般的杀头没有两样。如果效果一样,大战后疲惫不堪的秦军就没有必要活埋赵人了。

越是武器简陋的时代,军人与平民的区别越小,武装与非武装的区别越小。在只有冷兵器的时代,树枝、石块与刀剑的差距,远远不是树枝、石块与机关枪的差距,40万人知道自己即将被活埋,知道必死,动上拳脚,操起石头、树枝,没个十万八万人是难以抵挡的。再说了,将40万个大活人埋了,光土方就不得了,况且是置之死地的40万战士,不加绑缚是很难埋的,而要绑上40万,谈何容易?埋人家时,就得放下武器,操起锨镐,一锨一锨往下填,埋了这个,上来了那个,40万人闹了起来,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将军白起为嘛要做这样的傻事?项羽黑更半夜地挖坑埋人,岂不更傻?

周作人在《苦竹杂记》中说:“掘了很大很大的坑,把二十万以至四十万人都推下去,再盖上土,这也不大像吧。正如《镜花缘》的林之洋常说的‘坑死俺也。”

“坑杀”的“坑”《史记》作“阬”。《说文》有“阬”无“坑”解释阬,门也。从阜,亢声。”徐较说今俗作坑,非是。”可见,先有“阬”,后有“坑”,本不是一个字。《玉篇》:“阬,陷也。”“阬”《辞源》有解释••“坑陷,杀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可见,“坑杀”有的时候是活埋,有的时候是“害死”。

从几次大规模的“坑杀”看,长平之战是“挟诈而尽阮杀之”,项羽是“夜击”。“诈坑杀秦降卒”,“挟诈”就是使用骗术,采用不光彩的军事手段。

长平之战“坑杀”的正解应该是,用欺骗的手段杀害。

白起说:“上党民不乐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这被杀的40万人中,应该包括大量的上党百姓。

因为是用了损招,“坑杀”对军事家白起心理压力极大,白起临死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如果只是一般的杀降,白起是不会心中有愧的,他是愧在“诈”上。

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诈”,没有记载,估计也就是放出谎言,乘人不备,杀进赵军降兵营中。

更多长平之战文章

破解秦始皇生父之谜

彻底掲开秦阿房宫的神秘面纱

历史真相还原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吕不韦:“风险投资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和他的大将白起吸引住了六国恐慌的目光,人们惴惴不安谁会第一个被秦灭亡?当时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对秦统一中国至关重要的人,这时刚刚来到赵国邯郸的街头。他既非商狭那样的改革家,也不是白起这样的常胜将军,他只是一个商人。他叫吕不韦。潦倒的人质吕不韦在赵国遇到了一个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人:

  • 商鞅:为强秦奠基,为自己掘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商鞅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浓重感和宿命感。他执掌秦国朝政19年,这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强秦;才有了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维护

  •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并列为中国四大美女的西施,早在先秦就已经声名昭著。许多著述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可见不是个虚构的传说人物。但西施与吴越争霸战争的关系,实在是疑窦丛生,充满了难以捉摸的玄机。西施与范蠡的隐秘爱情当年吴国大兵侵人,即将灭绝越国时,越王勾践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他本打算杀死妻子,焚毁财宝,

  • 夏姬秘史:一个倾倒众生的人间尤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夏姬就是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儿。没人能确切描述夏姬的美貌,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连串故事似乎可以表明,中国历史上,都难找出第二个像她这样吸引男人的女人。她兼具骊姬、西施的美貌和妲己、褒姒的狐媚。由于她与陈灵公等三位国君有不正当

  • 春秋时期的冤假错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冤假错案,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比如感天动地窦娥冤,比如精忠报国岳飞传。罪名都是罗织的,主审官惊堂木一拍,要么招,要么死,再无第三条路可言。若干年后平反昭雪,后人大都欢呼雀跃,乃至感激涕零。就好比《我不是潘金莲》里执拗的不要不要的李雪莲,能给个说法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冤假错案制造者的追责,很少有人提,当

  • 战国魏国国君一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魏国地处四战之地,西边面是强秦,南面是楚国跟韩国,北面是燕国、赵国,东面是齐国。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如果不能时刻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君主圣明的话,那他的灭亡是注定了的。魏国兴在文侯之世,而衰从惠王开始。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国的灭亡。魏国比较厉害的军队也就是魏武卒了。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

  • 甘罗攻城略地却因女人被斩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丞相之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属于最高的行政官职,帮助皇帝管理文武百官,并处理国家大事。但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位最年经的丞相,那就是被誉为神童的甘罗,他原本是名门之后,但因其嘱咐甘茂被人诋毁,而逃离秦国,成为了齐国的座上宾,于是甘罗所在的家族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只能委身于吕不韦的家

  • 鬼谷子,苏秦张仪的师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动漫《秦时明月》中,七百年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每一国每一朝兴衰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鬼谷。历代鬼谷先生一生只收两名弟子,百年来一脉单传。一个是纵,一个是横,势不两立。两人之间的胜者就能成为新一任的鬼谷子,这种奇异传统已经沿袭了几百年。历代鬼谷子虽一人之力,却强于百万之师,“一怒

  • 楚国:渑池之会背后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蔺相如,因和氏璧与渑池之会二被封上大夫,然而渑池之会的真正功臣却不是他。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了一位特使,带着国书去到邯郸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惠文王答应。赵王答应了吧怕秦王得了玉璧不认账,不答应吧又怕得罪秦国导致

  • 烛之武退秦师背后的玄机:秦与郑交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630年,中国历史上记载了两件大事,一个是狄人攻齐,这在齐国北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就是秦穆公和晋文公联合讨伐郑国,虽然说这场仗没打起来,但却成就了一个老人。在秦晋郑这场大战一触即发之时,一个七十岁的郑国老人,悄悄地来到了秦穆公面前,只三言两语,就从战略高度指明了秦国向东发展受到晋国遏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