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探秘:魏国迁都的原因

探秘:魏国迁都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839 更新时间:2024/1/16 13:35:33

从地图上看旧都安邑则位于两大头中的西部,而新都大梁则位于东部。那么魏国为什么要迁都大梁呢?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流行两种说法:

秦国威胁说

秦赵韩夹击说

先分析第一种说法。

自前384年秦献公自魏归秦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秦国开始强大,尤其是秦军先后于前366年在雕阴、前364年在石门、前362年在少梁大败魏军,似乎更是加大了这一说法的合理性。

可是,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前361年魏国迁都时魏国正处于鼎盛时期,而秦献公的改革只是初步改革,秦国的贫穷落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秦国综合国力和魏国相比还是差的远,前三次之所以秦国会胜利一方面是因为秦人本身的战斗意志顽强、但更主要的是当时魏军主力都在其他方向作战。别说是前361年秦国威胁不了魏国,就算是经过商鞅变法后的前350年和前344年,秦面对魏都吃力。

再来看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认为安邑的地理位置容易遭到秦赵韩的围攻,尤其在“三晋”交恶以后,这种被切断后路危险就进一步加大。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后,由于没有指定继承人,魏国陷入内乱,而此时赵韩两国开始干涉,并在浊泽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只是后来由于赵韩两国关于如何处置魏国不能达成一致安邑才得以保全。

然而,这种说法还是站不住脚。因为在迁都大梁的前361年,魏国用榆次(今山西榆次)、阳邑(今山西榆次县南太谷东阳邑村)等地换取了赵国的泫氏(今山西高平)和中牟。中牟是赵国深入魏境的突出部,泫氏则是河东与河内之间的交通要道,魏国得到泫氏后,原来联系薄弱的河西、河东与河内、大梁地区的联系加强了。前359年,魏国用鹿从韩国换取了太行山的重要交通要道轵道。通过轵道,从安邑可以直接进入到魏国的河内地区,比泫氏更方便。经过和赵、韩一系列的土地交换,魏国的土地基本上连成了一片,根本不会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既然魏国能在前359年完成换土,那么在前361年也能。

综上所述,上面两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那么,魏国迁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墨雨总结了两个。

争霸中原

发展经济

我们知道,都城的位置代表了发展的方向。那么安邑和大梁相比的劣势在哪里呢?

到前361年的时候安邑除了向西,向西北发展外已经基本没有发展空间了。向西北是游牧部族,没有实际经济利益,向西秦最富庶的河西之地已经在魏手上,接下来除非灭秦,否则没有意义,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墨雨在下一篇文章中会分析)。相比之下,大梁周围水网密集,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同时因为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魏惠王迁都大梁除了经济原因外,更主要的是要维持在魏国在中原的霸业。前文说过,魏国到魏惠王即位时,由于周围楚齐秦赵的相继崛起,魏国在中原的霸业遭到了严重挑战,因此维持中原霸业就成了魏惠王的首要目标,而安邑太远,不方便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也无法长期维持魏国的霸权,这就是迁都大梁的根本原因。

和弱小的秦国相比,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对魏国的威胁更大,尤其是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国势蒸蒸日上,并开始收取淮泗一带小国的进贡,对魏国霸业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谁威胁最大,就先压制谁,这是国际关系的原则,近代英国就是玩这个的专家。

在魏惠王时期,齐国是魏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于是魏惠王于是采取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以专心对付齐国。

前365年,魏惠王与韩懿侯在宅阳(今郑州市北)相会;

前361年,魏惠王与韩昭侯会于巫沙(今河南荥阳县北);

前357年,魏惠王与韩昭侯在巫沙结盟;

前356年,魏惠王与赵成侯相会于鄗(今河北柏乡县北);

前354年,魏惠王与秦孝公杜平(今陕西澄城县境)相会;

前350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水结盟;

前349年,魏惠王和秦孝公在彤地相会。

魏国通过韩赵结盟,与秦孝公相会,恢复了三晋的暂时联盟关系,缓和了同秦国的矛盾,但是却没有同齐国国君相会结盟之事,可见魏的这一系列活动是针对齐的。

墨雨曰:魏惠王的迁都是为了保持魏国对中原的领导权而不是害怕秦国。事实上,在迁都后魏国确实也进一步强大,霸业也得到了恢复。不可否认,在前361年魏惠王做出的迁都之举无疑是正确的。那么,魏国的迁都对后来魏国的发展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且听墨雨下文分析!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同是鬼谷子弟子都有哪些人? 他们的关系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鬼谷子(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周朝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是华夏千年来最为神秘的人物之一。我们熟知孙膑庞涓,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出色弟子。孙膑庞涓两人事迹大都知道,孙膑庞涓两人从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而苏秦张仪师兄却

  • 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历史课上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秦国最强大。韩赵魏齐楚燕等国组织过多次针对秦国的合纵之术,可是各国军队面对据守函谷关的秦军多是一哄而散,各怀心事,并未对秦国造成实际性的打击。不过别看这些国家面对西边的大国秦国不敢真刀实枪的干,但是面对东边的大国齐国

  • 论战国七雄之强国与弱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谈起战国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提起七雄了.魏齐赵韩燕秦楚,这七个在200多年的战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战国七雄地图魏,这个在战国初期称霸近百年的强国,不能不谈起他的开山老祖,魏文侯.有人说文侯武侯百年霸业,但武侯之才智又怎么能跟文侯相比呢.魏之霸业,说到底是魏国君主的才智,魏国最强大之际的疆域也不

  • 解读:历史上的秦楚丹阳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楚丹阳之战。秦国击败魏、韩、赵三国后,形成以秦与魏、韩为一方,齐与楚为另一方的两大集团对立局面。秦欲攻齐,派张仪去楚,许诺割商於之地600里,要楚与齐绝交,以破坏齐楚联盟。楚怀王遂与齐断交,派使者往秦索地。张仪背约,只许6里地。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

  • 楚悼王是谁?楚悼王竟被大臣射成刺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楚悼王(?前381年) ,芈姓,熊氏,名疑(一作类),汉族,东周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声王之子。楚声王六年(前402年),在位仅6年的楚声王被“盗”所杀后,熊疑继承王位,为楚悼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详细的聊一聊楚悼王。楚悼王简介中文名:熊疑别名:熊类国籍:中国(东周楚国)民族:

  • 郑旦与西施都是美人,郑旦却沦为陪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曾经被勾践派去色诱夫差最后越王报仇成功。还有一位跟西施一样美若天仙的女人叫做郑旦。同时被勾践选上但是最终郑旦却沦为西施的陪衬。西施与郑旦作为同时齐名的美人,同样被送去吴宫色诱夫差,同样为国奉献全部,但人们却只知西施不知郑旦,想想都为郑旦不值。在当今各种作品里,郑旦都成了

  • 烽火戏诸侯里的冰美人褒姒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褒姒,这位“烽烟戏诸侯”的女主角,在诸侯军队的匆忙中终于笑了可爱至极,灿烂至极。但就是因为她的笑,周幽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永远地归宿于骊山脚下,其历史教训为历代英君明主引以为戒。而关于褒姒的归向问题,一直为人们所探索。《诗经》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说正是褒姒轻轻一笑,一个帝国

  •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 霸主齐桓公争霸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一生文治武功实现了宏图霸业的理想。齐桓公还曾提出过著名的尊王攘夷思想,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这位春秋

  • 楚庄王:从一鸣惊人到问鼎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是来自楚庄王。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楚庄王从一鸣惊人到问鼎中原的故事。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

  • 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重耳逃楚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退避三舍是人们常听闻的历史故事,那么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是与重耳逃亡的故事有关吗?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退避三舍和公子重耳的故事。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