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幼主继位与诸葛恪大兵伐魏

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幼主继位与诸葛恪大兵伐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451 更新时间:2024/1/17 12:26:21

原来,东吴大帝孙权有7个儿子,他早已选定三子孙和作为太子。孙和,字子孝,从小就聪明智慧,颇得孙权喜爱。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又极得孙权宠幸,因此人们都说孙和母子将来一定会有大贵。孙和长成之后,喜受文学,善于骑射,礼贤下士,明辨是 非,是一个文武全才。14岁时,孙权便为孙和配置宫卫,令中 书令阚泽加以教导。孙和19岁时,孙权正式立他为太子,并亲 自为他挑造陪侍教导之臣。

但孙权的长女全公主平常与孙和母子不合,她怕孙和当了 帝对己不利,故利用一切机会在孙权面前挑拨。有一次孙权患病,太子孙和恪尽为子之道,去宗庙为父亲祈祷。孙和的妃子张氏的叔父张休,家住在宗庙附近。恰巧,这天张休在门口碰到孙 和,就对他说:“太子何不来敝处一坐?歇息歇息,我们也好奉茶!孙和本有些犹豫,可禁不住张休反复邀请,盛情难却,又 怕不进张家门会引起张妃不悦,于是便随张休进了张宅。谁知全 公主经常派人监视孙和母子。这次孙和出宫,全公主早就派人在后面尾随盯梢。见孙和进了张休的家门,盯梢者马上回去报告了全公主。全公主得此消息,心中大喜,马上去见孙权。

全公主进入内宫,见孙权正躺在病榻上,她便装出十分踌躇的神态,对孙权说:“父皇,孩儿听得一事,不知是否当讲”孙 权闻言睁开双眼,见是爱女在身旁,便说道:“有什么事快快讲来,为父恐怕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全公主道:“听说太子声称 要去宗庙为父皇祈祷,却不在庙中。有人看见他去太子妃家,像是策划密事。父皇龙体欠安,太子不来服侍,反而去与岳父密谋,我担心他们会有非常之举。我还听说太子母亲王夫人见到父皇您病重,不仅不感到悲痛,反而面带喜色。这些都不是臣下应取的态度。请父皇多加留意。”孙权一来年事已高,二来病中不辨忠奸,听说这些事,大为震怒,便欲马上惩治孙和母子。王夫人听说孙权暴怒,恐怕祸及自身和儿子,忧惧成疾,竟至一病不起。 孙和也怕自己被废黜甚至被诛杀,整日惴惴不安,食不甘味。

过了几天,孙权病情好转,重又理事,想起全公主的那番话,对太子不孝十分恼怒,便有更换太子之意。全公主见是个进言的机会,便反复在孙权面前极力夸赞丈夫从侄全尚之女美丽贤慧,劝孙权为少子孙亮纳为妻室。一时说得孙权心意颇动。不久,孙权正式提出要废黜孙和,改立孙亮为太子。大臣陈正、陈象、朱据、屈晃等人坚决反对,还引经据典地说,如果改立太子就会引 起国政混乱,言中颇有把孙权比作历史上的昏君之意。孙权怒不可遏,竟将陈正、陈象二人灭族,令人把据、晃二人拖入宫殿各打一百大板。经过这番周折,孙权改立太子就定了下来。

东吴赤乌十三年(250),孙权正式废黜孙和,立孙亮为太子,以全氏女为太子妃。就这样,孙亮成为太子,登上储君之位。这一年,孙亮恰巧10岁。

东吴神风元年(252)夏四月,孙权驾崩。中书令孙弘与诸葛恪同受遗命辅政,但孙弘素与恪不合,担心以后为恪所治,便 想封锁孙权驾崩的消息,秘不发表,再伪造诏令,除掉诸葛恪。侍中孙峻发现此谋,便告知诸葛恪。恪便定下诛杀孙弘之计。一日,诸葛恪请孙弘入宅议事,孙弘不知是计,毫无防备,欣然前往。正在座中谈论之间,诸葛恪忽然变色,向孙弘喝问到:“你 为何不公布陛下噩耗,居心何在?”孙弘不曾提防,张口结吞,不待回答,随即被屏风后面冲出的军士乱刀砍死。

于是,诸葛恪便公布孙权驾崩的消息,辅佐太子孙亮继位,改元建兴,大赦天下,孙亮又改拜恪为皇帝太傅,居首辅之任。

孙亮即位之时,不过是个十_、二岁的孩子,大权掌握在太傅诸葛恪手中。诸葛恪乃东吴名臣诸葛瑾之子,蜀相诸葛亮之 侄。恪极有才干,但陆逊认为他凌辱尊者,蔑视卑者,缺乏安德之基。其叔诸葛亮认为恪性情空疏,不够精细。其父瑾也认为恪不是保家之主,常以此为悲。现在,诸葛恪新居首辅,极想建立政绩,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便大行惠政。他废除负责纠检的 校事之官,赦免在逃的罪犯,免除关税,事事注意给人以恩泽。 因此人心大悦,每当诸葛恪出入时,百姓都驻足翘首,争着观看 他的模样。

诸葛恪见民众附己,又欲树立军威,于是便发兵进攻曹魏。东吴兵喜获小胜,诸葛恪便志得意满,想大举伐魏。可是众大臣都以为东吴嗣君新立,不便举兵,加之国力有限,恐怕一时难以取胜。然而恪刚愎自用,拒绝众谏,大发州郡之兵共二十余万,强行伐魏,因而百姓骚动。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

诸葛恪率大军围攻新城(今湖北房县一带),城内魏兵拼死固守,双方相持月余,而城终未攻克。恰逢瘟疫流行,吴军病死、伤残者过半,而恪却谈笑自若。后来曹魏出兵救援,恪被迫撤军。这次出征劳而无功,损失严重,于是民怨渐起。恪回宫之后,不 仅不检讨己过,反责难百官,又将近要之职和宿卫士兵全部换为自己的亲信心腹,于是朝野失望,民怨更重。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吴废帝孙亮:童孺而无贤辅替位不终的会稽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母潘皇后,他是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七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260年,孙亮因被诬告而自杀(一说被毒害)。时年仅16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安葬于赖

  • 三国吴太宗孙休:权臣拥立创立国学的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休,字子烈,是吴大帝孙权 的第六个儿子。东吴太元二年(252),孙权封他为会稽王。孙权死后,孙休的弟弟孙亮即位,太傅诸葛恪辅政。诸葛恪担心孙氏诸王分 据长江沿岸各军事要地,会给中央 造成威胁,就将诸王迁移他处,孙 休也从封地虎林(今安徽马鞍山一 带)迁至丹阳郡(今安徽宣城一 带)。孙亮被废之后,孙

  • 三国吴末帝孙皓:骄暴淫佚僭赏滥刑的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皓字元宗。父孙和,袓孙权。吴景帝孙休时,皓被封为乌 程侯。就国期间,与左典军关系极好。曹魏咸熙元年(264),孙休死后,东吴国内叛乱频繁,加上西蜀新亡,曹魏虎视眈眈,极想凭灭蜀之余威,一举荡平东吴。因此,东吴举国恐怖,希望有个年长的国君当政,以便固国自保。这时,万或屡次在丞相濮阳 兴、左将军张布面

  • 晋武帝司马炎:魏元帝禅位与西晋王朝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司马炎,字安世,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立嫡 以长的成规,他本该是当然的王位继承人,但司马昭似乎忽略了 这位长子,而对另一个儿子司马攸更感兴趣。司马昭把司马攸过 继给自己的哥哥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之为世子,他每次见到司 马攸,便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是桃符(司马攸的小名)的

  • 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灭吴与占田课田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正当司马炎励精图治、西晋的国威蒸蒸日上的时候,东吴却 如日薄西山,处处表现出倾颓的趋势。吴王孙皓那乖戾、残忍、 荒淫的天性在绝望的环境中更向病态发展,他无意中把东吴这辆 气息奄奄的破烂马车,又向死亡驱进了一步。孙皓为了满足自己 的淫欲,强行规定,大臣的女儿必须先充实他的后宫,落选者才 可以出嫁。为此

  • 晋武帝司马炎:文恬武嬉奢侈无度的西晋风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从忧患的日子走进和平安乐世界的司马炎,面对大一统的 局面,面对任他主宰的广袤的山河和芸芸众生,感到了一种满足 与陶醉,殊不知就在此时,他那一直奋进的生命之船也搁浅了。本来以俭约清廉著称的司马炎,灭吴后生活上开始奢侈起 来,日子不长,司马炎就完全成了一个被物欲、色欲所主宰的昏 君。他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

  • 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三国乱世开创太康之治的武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开国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祖父。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279年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

  • 晋惠帝司马衷:白痴皇帝登基与杨氏外戚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 二个儿子,由于老大司马轨2岁夭亡,他成了实际上的长子。司马衷9岁时被立为皇太子。爱子心切的武帝特地请了敢于弹劾贪官污吏,被视为直臣的李熹来当太子太傅,指望严师出 高徒,能把太子培养成才。谁知司马衷天生是个白痴,呆傻愚钝, 不堪造就。有一次,他在皇家花园中玩,听到蛤蟆叫,就问

  • 晋惠帝司马衷:贾皇后的荒淫与赵王司马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皇帝是白痴,可以任由杨骏摆布,可皇后贾氏却不是甘居人下的良善之辈。杨骏虽然知道她不好对付,有所防范,却绝对没有想到,恰恰就败在这个女人手里。贾皇后父亲贾充深得武帝信用,官至侍中、尚书令、车骑将 军。贾充善于阿谀奉承,和太尉荀岂页、侍中、中书监葛勖、越骑校尉等人互相援引,结党营私,本来武帝已为惠帝物色

  • 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与西晋政权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贾后死后,一场新的权力争夺大战,即八王之乱随之揭幕,这次登场的是宗室诸王。由于宗室诸王大多拥有重兵镇守要害之 地,军事民政集权于一身,而皇帝却是个白痴,有点野心和实力 的宗王难免想入非非,他们身边的文武僚属各求富贵腾达,也纵横捭阖,拨弄是非。这种情况下,一场大乱实在是不可避免的。八王之中,惠帝总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