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杀了魏延后杨仪为什么要自尽?

杀了魏延后杨仪为什么要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17 更新时间:2024/1/22 23:04:05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当初魏延不被诸葛亮所信任,后来杨仪派出马岱杀了魏延。奇怪的是杨仪杀了魏延之后,不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最后选择自尽而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记载,魏延和杨仪不和,在魏延事发前,两人相互状告对方有不轨犯上之心。当时的皇帝刘禅一时间难以决断,就询问老资历的蒋琬董允二人的意见。当时两人向刘禅拍着胸膛保证杨仪绝对不会有逆谋之心,却对魏延的忠诚度表示怀疑。甚至蒋琬还打算出兵去阻击魏延,最后因为中途收到了魏延的死讯,这才作罢。没错,就是杨仪在魏延战败溃退汉中时,派出马岱将其击杀。

在建兴十二年(235),在诸葛亮病危之际,他召集了费祎,杨仪等人商讨如何退军的事情。诸葛亮当时做出的部署是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前行撤离。诸葛亮对魏延并不太放心,下令如果魏延违令,大军可以自行出发,退回汉中。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先是让费祎去试探了魏延的态度,果不其然,魏延没有遵守诸葛亮的命令。

魏延此时不认为他们应该就此撤退,试图独自去攻打曹魏,并不配合杨仪的安排。万般无奈之下,费祎只能退了一步和魏延商量北伐和退回汉中的人员。费祎没有遵守承诺,他假意去和杨仪商讨,想趁机离开大营。谁知魏延早已派人探明杨仪的情况,听说他们仍然准备撤离这里,勃然大怒。为了阻止杨仪的军队撤退,魏延抢先摧毁了他们退回汉中的必经之路。杨仪的队伍也没有妥协,怀着一腔怨气打通道路,坚持撤退。后来,魏延派军把守褒谷口,阻止杨仪军队过去,导致杨仪只得让何平去突击魏延的大军。何平呵退了魏延的先锋部队,他们自知理亏,也没有太大的斗志反抗。就这样,魏延只能在一片兵荒马乱中退往汉中,最后死于马岱之手。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将军权完全交给杨仪,而是亲自做出撤退的部署,杨仪只是负责执行中的一员罢了。所以在魏延看来,就算诸葛亮去世了,自己也仍然是统帅,只要他和费祎联合,就能够调动大军。杨仪只是一个负责执行的小参谋,说白了就是个“跑腿的”,根本无法调动军队。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更多是在于他们军事思想的不一致,诸葛亮主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魏延却更加激进。无奈之下,诸葛亮才让杨仪带领军队。然而杨仪领悟错了诸葛亮的意思,认为这是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他嫉恨魏延,认为他是自己成为丞相最大的绊脚石,加之魏延自视甚高,甚少服软,而杨仪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两人自然是水火不相容。

杨仪好不容易带回了蜀军,还斩杀了了魏延,满以为自己可以获得丞相之位,结果刘禅却只给了他军师的职位,并且还没有兵权。而杨仪垂涎不已的丞相之位,却落入了蒋琬的囊中。杨仪自认才华谋略不输蒋琬,自然是不服,他又不是什么好性子的人,自然是怨恨之情溢于言表,逢人就大加抱怨。

一个跟“祥林嫂”一直跟大家吐苦水发牢骚的人自然得不到众人的喜爱。费祎好心相劝,他却说出了许多忤逆之语,甚至说出了后悔杀死魏延,希望再和他共事的话来。最后,杨仪受到告发,不但官没得当了,甚至还被流放。

照理说,到了这般田地杨仪是该夹着尾巴做人了,可他还是不死心,经常说一些敏感言论,导致议论纷纷。终于朝廷忍不了了,下令捉拿他,杨仪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

其实杨仪早该想到,诸葛亮不让他掌兵,就已经意味着他不是丞相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在临终之前是明确向刘禅表示过蒋琬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诸葛亮真的是中意杨仪,怎么样也会在刘禅面前有过或多或少地表示。反观杨仪,他虽然成功领回大军,确是七零八落的残军,刘禅其实是很不满意的。

而杨仪处死作乱的魏延,却没有任何赏赐,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其实是要为这次作乱负责的,最多算是将功补过,谈何赏赐?诸葛亮在撤军的安排之中,其实就已经设置了防范魏延的手段。选择让魏延断后,只要前面的部队已经撤离,魏延孤立无援,自然就不敢逞强,只能随大部队退回汉中。

杨仪没有及时传递诸葛亮的命令,反而派人试探,结果被魏延识破有了反击的机会,干扰了诸葛亮的计策。杨仪的犹豫不决让魏延有了可乘之机,魏延赶在了杨仪之前,不但使得杨仪成了断后的人,而且有了阻击他们退走的机会。事实上,蜀国军队已经撤退后曹魏那里才得到相关消息的,这就说明诸葛亮是有后招的。只要杨仪取得先机,如果诸葛亮的病情好转,他们就能继续北伐;诸葛亮病情加重,他们也能虽是撤离,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杨仪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反而贸然刺激魏延,这才有了后面这么多“糟心”事。

事实上,魏延上书弹劾杨仪,虽然在蒋琬,董允等人的力保之下,刘禅暂且打消了对杨仪的疑心,但内心深处其实仍是对杨仪存在不信任的。

杨仪的个人能力不行,而且面对魏延一事,他的残忍杀害也足以让刘禅颇为忌惮。所以事实上,魏延之死不但不是杨仪的功劳,甚至在大部分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造反的推波助澜者。杨仪不但没有认识到危机,反而大肆张扬,无怪乎会为此付出代价了。

标签: 古典

更多文章

  • 战国后期军师孙膑的最终去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古典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魏国、韩国、赵国、楚国、燕国、齐国。其中,就魏国来说,无疑是战国七雄中率先崛起的诸侯国。早在魏文侯在位时,通过李悝变法,魏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魏武侯在位时,魏国继续南征北战,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不过,到了魏惠王在位时

  • 福康安是不是乾隆帝的私生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福康安

    说起乾隆皇帝,那可是一位风流一生的皇帝,只要是被乾隆皇帝看中的女人,不论有没有婚配,都要想办法弄到龙榻上的,要不然也不会出现还珠格格中紫薇千里进京寻亲这档子事。福安康的母亲是孝贤纯皇后的弟弟富恒的正室,一位美若天仙的女人。由于是孝贤纯皇后弟媳妇,所以说福安康的母亲就会经常出入后宫,与自己的皇后姐姐串

  • 唐朝审美的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

    说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大家肯定想到的第一个就是杨贵妃杨玉环把?他在唐朝时期可是号称第一美女,但是他是属于那种胖的美,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么唐朝时期的审美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为什么以胖为美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把~!1、唐朝时期审美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历史记载,唐朝是以胖为美。唐代繁荣昌盛,人们有条件吃

  • 古代宫女怎么解决个人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

    说到古代的宫女,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不管是在电视剧还是电影中,宫女自然是最多的,那么关于宫女的的问题还是有很多,比如说宫女怎么解决个人问题,几岁才能出宫呢?这对于一个宫女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古代宫女怎么解决个人问题第1个方法是对食,这都是古代人的叫法,换作现在人

  • 秦国宗室成蟜为何要叛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成蟜

    成蟜是韩国夫人的儿子,秦昭王的庶子,嬴政的异母弟。让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作为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蟜为何会在率兵进攻赵国之际突然叛秦降赵,一直以来便是个谜团。由于史料中关于成蟜的记载实在太少,根本无法判断其与秦始皇之间的矛盾,而《东周列国传》中则记载,成蟜乃是在樊於

  • 刘备入川后为何没有立即去袭击刘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四郡,并等待机会进图益州。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刘璋派张松前往与曹操交好,但张松没有受到曹操礼待,回蜀后劝谏刘璋与曹操断绝,而与刘备交好。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闻曹操要率军进取汉中,非常担忧,张松建议刘璋邀请刘备入川,让其攻打张鲁,防卫益州。刘璋于是

  • 唐朝皇太子李弘到底是谁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弘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出家为尼,不过李治非常喜欢武则天,便打破规矩将她接回皇宫。仅一年后,武则天就生下李弘,不过当时朝中太子是李忠。随着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武则天上位,李弘也被立为新的太子,当时他只有四岁。李弘当了19年太子,某天他突然离世,李治和武则天都非常悲痛。

  • 年羹尧为什么突然失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年羹尧

    年羹尧是清朝将领,他一生立有多项战功,深得雍正帝重用和宠信。但年羹尧为人才气凌厉,居功自傲,有时甚至不将雍正放在眼里,这也为他今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公元1725年,雍正帝开始公开表达对年羹尧的不满,此后更是对他列举出了九十二款大罪,其中大逆罪有五条,这都够年羹尧死好几次了。不过雍正念在年羹尧是功臣

  •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废太子元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北魏孝文帝

    元恂是孝文帝嫡长子,而他之所以会被废,是因为他违抗父亲,孝文帝担心元恂今后会成为祸患,因此将他的太子身份废黜。变成平民的元恂被安置在了河阳,此后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元恂也是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后悔,他开始整日念读佛经,顶礼膜拜,能看出他有悔改之意。但孝文帝最后还是下令赐死元恂,这究竟是为何呢?下面就来揭

  • 唐高宗为何以皇后之礼安葬妹妹新城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高宗,新城公主

    说到新城公主想必大家都不是很了解,毕竟能被历史记载的女子少之又少。新城公主是李世民和张顺皇后所生的最为宠爱的小女儿,这也是长孙皇后为他生下的最后一个女儿,也是唐高祖李治的亲妹妹,不过在新城公主死后,唐高祖是以皇后之礼下葬的新城公主,这就是为何?难道其中牵扯到什么宫廷绯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原因。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