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马岱为何联手除掉魏延?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马岱为何联手除掉魏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248 更新时间:2024/1/16 10:12:04

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魏延被任命为前锋。因为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北伐陷入到僵持之中。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讨之后的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调度,就随他的便。诸葛亮去世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最终,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魏延爆发了直接的冲突。对于杨仪来说,派遣马岱斩杀了马岱,成功结束了这场蜀汉内部的纷争。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病逝后,杨仪和马岱联手除掉魏延,他们最终是什么结局呢?

一、马岱

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马超的从弟。早年追随马超大战曹操,反攻陇上,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

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按照《三国志》的说法,马岱是受到杨仪的派遣,这才斩杀了魏延,这意味着杨仪才是杀掉魏延的主谋。当然,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则给出了诸葛亮安排马岱斩杀魏延的情节。对此,在笔者看来,《三国演义》的说法,显然没有得到正史的佐证,也即很可能是罗贯中虚构的。

建兴十三年(235年),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率众伐魏,为牛金击退。在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马岱曾经率领蜀汉大军进攻曹魏。不过,在这场战役中,马岱吃到了败仗,而且是被司马懿麾下的牛金击败。在这场战役中,《三国志》等史料中,就没有马岱相关的记载了。换而言之,马岱的结局,自然是下落不明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很可能是因为公元235年吃到了败仗,马岱被调离了前线,回到了蜀汉都城,从而最终病逝了。而这,促使相关的史料中,没有了马岱的记载。

二、杨仪

另一方面,相对于马岱,杨仪最终的结局,则有明确的记载。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关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

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回到蜀汉都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蜀汉大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声色之间经常流露出怨愤表情,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

对此,在笔者看来,杨仪认为自己在蜀汉的资历更老,而且又有除掉魏延的功劳,理应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不过,最终的结果则是蒋琬接替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丞相。而这,促使杨仪多次口出怨言。

当时人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愤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跟随魏延的话,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不过,让杨仪没有想到的是,费祎秘密地将杨仪的这些话上奏给了后主刘禅。

建兴十三年(235年),后主刘禅下诏,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对于此时的杨仪,虽然失去了官职,不过,至少他还保住了性命。但是,杨仪显然没有珍惜自己的性命。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在牢狱之中,杨仪选择自尽,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从这一角度来看,杨仪最终的结局,无疑是比较凄凉的。

不过,杨仪当初除掉魏延,显然也有报复魏延的意味,因为在此之前,这两人之间就有私人恩怨。在此基础上,杨仪最终的结局,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对此,孙权曾评价道: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总的来说,诸葛亮没有去世的话,完全可以驾驭魏延这位猛将。但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所以,魏延还想着北伐中原,自然会导致自己众叛亲离。于是,杨仪联手马岱除掉了魏延,客观上避免蜀汉内乱的扩大,不然只会让曹魏拥有了可趁之机。而在魏延被杀之后,马岱最终下落不明,杨仪则是在牢狱之中自尽。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清朝侍寝制度历史介绍 清朝侍寝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侍寝

    由于古代封建王朝的家天下的性质,皇帝是天下之主,没有制约的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征召天下美女充实后宫。除了享受外后宫妃嫔的主要任务是为皇家延续血脉,为了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正性,各朝各代都设立了一些侍寝的规矩。清代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封建制度于顶峰,以下我们就了解下清代嫔妃的侍寝流程规矩,感

  • 汉朝时期为什么盛行男风?“分桃”和“断袖”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男风

    男风,即男宠之风,在汉代颇为盛行。汉朝皇帝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美男作为性之爱的对象,而且都没有记入正史,毕竟这类宫闱秘事也不便记载。比如汉高祖有籍孺,汉景帝有闳孺,汉文帝有邓通、赵谈、北宫伯子,汉景帝有周仁,汉昭帝有金赏,汉成帝有张放、韩说、李延年等,数不胜数。据统计,自汉高祖至东汉宁帝,就有10个

  • 梅花妆是是上官婉儿发明的吗?梅花妆如何流行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梅花妆

    上官婉儿聪明伶俐,擅长写诗作文,十四岁时被武则天看中,负责掌管制诰事宜。唐中宗在位时期,封为昭容,故又称上官昭容,继续负责起草、发布诏书,一度权倾朝野。景隆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和韦皇后等人被斩杀,留有遗作诗歌三十二首,均收录在《全唐诗》中。唐朝时期,宫廷中流行一种梅

  • 古代为什么把东西放在袖子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

    说到古装电视剧,大家应该都有看过,在古代,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可以将东西给放到自己的袖子里,或者就是自己的胸口及腰间。那么古人将东西放在袖子里难道就不会掉吗?对于这个问题,小编一直都很想知道,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古人为什么把东西放在袖子里在古代,有身份的人都会穿宽幅大袖的衣服。而在袖子里缝有

  • 古人如何检验新娘的贞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贞操

    守宫砂,是中国古代验证女子贞操的药物。据说只要拿它涂饰在女子的身上,终年都不会消去,但一旦和男子交合,它就立刻消失于无形。在古代社会,女子要保守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还要重要。所谓保守贞操,其意即一个女子,或是一辈子不和男子发生性交关系,或是只和法定关系人(惟一的一个丈夫)发生性交关系,否则就是&ldq

  • 清朝选妃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选妃

    后宫争斗剧特别是清朝后宫剧的泛滥,让我们直观的见识了清朝后宫的争奇斗艳和妃嫔争宠,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皇帝的后宫一定是美女如云的。其实,在清朝之前,皇帝选妃的标准主要依皇帝个人喜好,多数情况下姿色的确是第一位。但是清朝却不同,在清朝为了避免皇帝沉迷美色,选秀往往不看姿色,那么清朝选

  • 陈阿娇为什么没有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阿娇

    应该是陈阿娇自身的问题,陈阿娇因为骄横而不受汉武帝待见是事实,但应该不是陈阿娇不孕的原因。汉武帝继位时已经17岁,而陈阿娇是要比汉武帝年长的,如果身体无恙极有可能在汉武帝还是太子时就已经怀孕。同时,史料中记载了陈阿娇因不孕而求医的事情,可见其一直未能怀孕与其身体有关。因骄横而不受宠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 吕布对于汉献帝的遭遇是真心的“勤王”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献帝

    说唯一信任就有点夸张了,其实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刘协在被董卓裹挟去长安后,就发生了王允、吕布诛杀董卓的事,可董卓是没了,他那些西北悍将可不是吃素,一个猛冲就拿下了长安,杀死王允,夷灭其三族,吕布赤兔马走得快,一溜烟就跑了,先找了袁术,又去了袁绍那,结果这两兄弟都不待见自己,就跑去了投靠了好朋友张杨

  • 曹丕赐死甄宓为何还要立其子曹睿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甄宓

    汉武帝是在立年幼的继承人时,担心继承人的母亲掌握朝政,如同汉初的吕后一样作乱,因此杀其母,立其子为皇帝,再安排辅政大臣辅助,汉武帝的初衷是担心“母壮子少”,母亲没人制约,做出祸乱朝政,淫乱后宫的事来,从政权的稳定角度来看,汉武帝的作法没有问题。而曹丕显然不同,曹丕即位皇帝的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是怎么追封身边亲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从姓名看来好多人觉得他是八月初八生的,因为那时候元朝这些没有读过书的农户,他们取名字并不是以父母年纪累加就是以出世的时间展开起名。实际上朱重八之名主要是因为他有七个亲哥,当然 不都是亲哥,古时候排名是根据整个家族来的。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生有兄弟俩朱五一和朱五四,五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