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陪葬的人能活几天 陪葬的人怎么死

陪葬的人能活几天 陪葬的人怎么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331 更新时间:2024/2/28 11:25:15

活人陪葬,这是在古代历史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殉葬形式。若是问活人陪葬后能在古墓里活多长时间,那么这就要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一个排序了。首先肯定就是空气了,严格来说就是氧气;其次就是水源;再就是食物。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对于生命的认知成都是很有限的,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仍然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对于死亡,人们也是非常重视的,通过各种形式和仪式来帮助逝者能够“过得更好”。

陪葬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死人陪葬,也就是殉葬,另一类是活人陪葬,这就涉及到活人在陵墓中能够活多久的问题。

陪葬是古代皇帝君王的“特殊待遇”,对于普通百姓或者陪葬的人来说都是灾难,是极为残酷的生命陨落。历史上从商周之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都有殉葬的风俗习惯。

“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这是摘自《墨子》中的内容,由此可见殉葬之风的盛行程度。

随着中华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悄无声息中变化,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出现用俑来代替人的陪葬方式。

在儒家的理念中是非常反对殉葬现象的,因此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也”的传世名句,日后儒家理念即将成为统治者倡导的学说,人殉制度被废除是迟早的事,这是历史的必然。

王陵墓历来受到重视,从建造时间上来看,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耗费几十万人力是常有的事。另外,帝王陵墓在修建时也有很多的讲究,随着社会的进步讲究越精细,甚至能够和生前所住的都城相媲美。

在帝王下葬后,被强迫陪葬的活人会按照指引来到指定的墓室里,也就是说活人只能在固定的空间中活动。这是在修建陵墓时就提前设计好的,墓室内部有相关的祭祀物品,陪葬的活人在这里仍然是要求工作的,除了极少数自愿陪葬的人之外,估计是没有人会做,此时只有痛哭等待死亡的到来。

如何判断陵墓中的氧气能够支撑人生存多久,此事并没有历史上的直接记载,但是从考古发现似乎可以给出答案。

明朝万历皇帝死后葬在定陵,这里还埋葬着他的两位皇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同时也是唯一一座被发掘的陵墓。当时由于考古发掘后的保护技术不够,导致很多出土的文物因风化被损坏。

在定陵被挖掘后,考古人员发现了万历皇帝陵墓中的长明灯,可以清晰地看到青瓜大瓷缸中的灯芯和灯油还有很长,燃烧掉的部分非常少,这就意味着在定陵地宫大门被封闭后,陵墓内的长明灯没有支撑太久。

从定陵中的长明灯可以看出陵墓之内的氧气是非常缺乏的,灯芯燃烧的时间并不长,以此可以推断陪葬的活人在墓室中的生存时间也不会很长,猜测最多几天时间。

众所周知,皇陵内部机关重重,在建造陵墓时都要有能工巧匠对墓室的关闭开合进行设计,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陵墓内部。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逝者应该享受安宁不被打扰,皇帝陵墓如果遭遇盗墓贼那不仅仅是打扰,还要偷盗其中的陪葬宝物,这是帝王绝对不允许的。

为了实现皇陵的绝对安全,修建陵墓时不会留下任何与外界沟通的通道,更不可能有空气(氧气)会进入到墓室内部,这也就是说,陪葬的活人注定是死亡的下场,毫无疑问,这也是当初强迫陪葬时就已经知道的结局。

也许当时陪葬的人还心存希望,因为在《山海经注》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朝时,有人挖掘了周王室的陵墓,意外得到一位当时陪葬的女子,起初女子并不能说话,但是养在家中几个月后就能够开口讲话。当时郭太后听闻此等罕见怪事,要求将女子送到京城,从此之后郭太后就将她带在身边,悉心养育。大约生活十多年过后,郭太后去世,此女子带孝哀哭一年多的时间,最后悲伤过度而死。

这个故事已经可以归为神话故事行列了,因为从周朝到晋朝时期,此女子在墓中存活的时间长达千年,也许还真是这个神话故事激发了编剧创作神话。

但是实际上那些要陪葬的活人是什么心态呢,明朝宣宗时期一位入宫不足一年的宫女,她被选中为皇帝陪葬,于是悲痛地留下一首诗,此诗足以反映殉葬人的悲痛心理。

古代被选择殉葬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女人,商朝时期主要是用奴隶来殉葬,此外在举行祭祖仪式时,也有大量的奴隶会命丧当场。

秦朝时期,最主要是秦始皇驾崩后,在后宫中凡是没有生育的妃嫔全部都要陪葬,要知道当年秦始皇是将六国君王的后宫全部“撵来于秦”,人数之多可以想象。

汉朝建立后,当时人口数量锐减,国家生产力严重不足,于是刘邦诏令不允许在活人殉葬,并且鼓励女性多生育孩子,为恢复生产做出贡献。汉朝中后期,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

明朝时期的殉葬制度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皇帝后宫中被册封高级名号的免死,生育过子女的免死,娘家有功劳册封的免死,除了以上三种情形,全部都要陪葬地宫。

水源也是影响殉葬人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同一墓室空间内殉葬人数较少时,人受氧气的限制越小,可以供应更长的时间,此时水源就成为限制生死的短板。

被殉葬的活人能够利用的水源都是由人提前放置在墓室中的,喝一口少一口,并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皇帝陵墓在选址时是非常慎重的,要对地理地形进行详细勘探,要占据绝佳位置,其中就包括对水、土、石的勘测。

皇帝陵墓会尽量避免修建在地下活水之上,这是出于对皇陵构造稳定坚固的考虑,同时也有在风水上的说法,这样的传统在现在也仍然存在,农村选择墓地时会重点考虑的因素就是水源,墓地位置在雨水充足的年份仍然能够保持避水。

陵墓中的食物一般是足够的,为了让皇帝在地宫中享受帝王待遇,会准备各式各样的食物供奉在旁边,因此食物的数量是足够的。

综上所述,殉葬人能够在陵墓中存活的时间与殉葬人数有关、与墓室大小有关、与可用水量有关,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大概可以存活几天时间。

关于殉葬这样惨无人道的现象,明朝应该感谢明英宗,他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到此时,殉葬制度才被最终废除。

后来清朝入关统治天下,由于满清习俗影响殉葬现象再次死灰复燃,直到康熙皇帝时期,殉葬制度才再次被废除,也是最终结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社会文明更先进时,殉葬就会被废除。

标签: 陪葬

更多文章

  • 古代想要废立皇帝到底难不难?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皇帝

    我们在阅读史书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有大臣想要废立皇帝,改立新君的时候,通常都会说:“行伊、霍之事”,那么“伊、霍”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拿他们两个人做例子来行使皇帝废立的事情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伊&r

  • 赵飞燕是如何逆袭的?赵飞燕真的能在掌心翩翩起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飞燕

    赵飞燕(公元前45前1),原名宜主,汉成帝刘骜的皇后,体态纤美,能歌善舞,轻盈如燕,其父赵临,长安人。赵飞燕的父亲赵临是汉代官奴,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赵飞燕出生后,生活更是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无下顿。赵父无奈之下,狠心地把刚出生的赵飞燕抛到了荒郊野外。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赵父虽然把孩子扔掉了,可是心里

  • 古代契丹人过不过端午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端午节

    其实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过端午节,日本和韩国也会过端午节,当然他们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那在古代,除了汉族,别的民族过不过端午呢?今天就以契丹举例,看看当时辽国人有没有过端午的传统。那这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小知识点,大部分朋友平时都不会关注,而且历史上契丹人已经融为汉人了。各位比较好奇的小伙伴可以先来

  • 西汉太子刘据被杀是因为巫蛊之祸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据

    史书上对于巫蛊之祸是标准的悲剧写法,一位年轻时雄姿勃发的皇帝在步入晚年后变得多疑迟钝,在奸臣的蛊惑之下杀死了忠心耿耿的臣子,逼死了恭顺的儿子和善良的妻子。黑白分明,很有故事性。也正因为如此黑白分明,我们不禁要问,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大家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晚节不保的皇帝,比如梁武帝比如唐玄宗,但这类

  • 明朝郡主与郡马的婚礼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郡主

    崇祯十六年(1643年),位于大明京师的皇宫中,明思宗朱由检的内心早已是愁云惨淡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明军先后在至关重要的松锦大战、朱仙镇之战、螺山之战中惨败,又加之孙传庭全军覆没、西北地区尽数落入李自成之手,大明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

  • 北宋后宫妃子为什么喜欢收养养女 养女是用来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养女

    为什么北宋后妃都喜欢收养养女?一起来看看!看了几部以宋朝历史改编的电视剧,人们发现了宋朝后妃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就是:收养养女。以宋仁宗曹皇后为例,就收养了四个养女,难道是因为曹皇后一直没有生育,所以才会想收养几个女孩排遣时间?不要误会,曹皇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在曹皇后之前,宋仁宗已经废了一任皇后

  • 皇帝如何驾驭奸臣?分析唐玄宗与杨国忠君臣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奸臣

    传统史书在提起唐代权臣杨国忠时,总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权倾一时,主要是因为唐玄宗受惑于杨贵妃,爱屋及乌才提拔了杨国忠。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毕竟杨国忠初次进入唐玄宗的视野,肯定有杨贵妃的原因。但杨国忠能够一再受到重用,直到唐玄宗决定弃守长安之后,也依然信任他,可见杨国忠能够屹立不倒,绝不仅仅是依靠

  • 杨玉环为什么爱吃荔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玉环

    杨玉环喜欢吃荔枝,众所周知。只是可能有朋友不理解,为什么在杨玉环吃荔枝这件事上,会引发那么多非议?主要问题在于,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才是被后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喜欢吃荔枝,我们现代想吃到新鲜的荔枝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千年以前却不是这样,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就来

  • 甄宓为什么不嫁给曹植 曹操与甄宓有没有私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甄宓

    说起甄宓,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是中山国无极人,出生于汉光合五年十二月。甄宓的家族是民们望族,家世显赫,是东汉时期二千石显官甄邯的后人。甄宓是家族中三男五女,八个同辈分孩子当中年级最小的。在甄宓年仅三岁的时候,父亲上蔡县令甄逸就去世了。甄宓天性慈孝,对长辈家人极重孝悌友爱之情。甄宓的名声很快就传扬开

  • 洛神赋是写给甄宓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甄宓

    曹植钟情于嫂子甄宓这件事,大家都清楚,在历史上也是有所记载的,而且还传的是有声有色的,让人浮想翩翩。都知道曹植有着一旷世著作《洛神赋》,主要讲述的是想象自己与洛神宓妃的旷世爱情。那么这篇《洛神赋》是为甄宓夫人所作的吗?似乎这之间有着某种联系。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唐朝李善为《文选》作注时,曾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