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皇权象征:传国玉玺最终下落之谜

中国古代皇权象征:传国玉玺最终下落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47 更新时间:2024/1/20 5:03:00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嬴政命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玺文由嬴政和李斯反复讨论,最终定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八个字的撰写由天下书法第一的李斯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告成。此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为整块玉石打磨透雕而成,方圆四寸(约合今11.2厘米,可谓巨大),上纽交五龙,通体剔透,气度至尊,堪称人间至宝。

自秦朝以来,传国玉玺便成为天下共传之宝,国之重器。得到她的帝王,于是便可以心安理得坐江山,以为天命所归。没有得到她的帝王,则多少总感觉自己像个偷偷摸摸的小妾,并未经明媒正娶。 对传国玉玺的争夺,前后持续了一千五百多年。传国玉玺的每一次易主,便意味着一次朝代的兴衰更替。

传国玉玺设计概念图

传国玉玺更迭大致流程

秦二世死后,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之为“汉传国玉玺”。西汉末年(公元前8年),王莽专权,当时皇帝孺子年仅2岁,传国玉玺置于长乐宫,由元帝王皇后代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尔兄弟,今族灭也!”将传国玉玺摔在殿廷,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

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杀,玉玺被校尉公宾所得,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玄。刘玄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玉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玉玺,返宫后传国玉玺查无下落。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见一宫女之尸身上有一红色匣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玉玺(见《吴志》)。之后孙坚之子孙策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袁术称帝失败后,玉玺归属曹操。

三国时期,孙策为借兵马曾将玉玺献与袁术。

曹魏代汉,传国玉玺作为“君权神授”的象征,传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西晋受禅,传国玉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玉玺几经辗转,又落入东晋征西将军谢尚之手,谢尚用三百精骑连夜把它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帝,传国玉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玉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攻破宫城,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他的部将侯子鉴将玉玺投到了栖霞寺的井中,有一个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后来他的弟子将玉玺献给了陈武帝。

杨坚建立隋朝后,公元589年,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入了隋宫。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及太子元德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于是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唐朝。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温篡唐后,传国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郭威建后周后,遍寻传国玉玺不着,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13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玉玺。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玉玺也被大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

在南宋、金朝长期并存的100多年中,传国玉玺一直没有音讯。金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古攻灭金朝,金哀宗自尽,并未发现传国玉玺。南宋德二年(1276年)正月,元朝攻灭南宋,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投降,但这是南宋自己制作的玉玺,并非秦始皇传下来的。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去世,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却神秘地在大都出现了。夏四月,在上都举行的蒙古王公贵族大会上,御史中丞崔彧将玉玺献给皇孙铁穆耳,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此后,传国玉玺在元朝传了数代皇帝。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闰七月,元惠宗逃往蒙古草原,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太祖以历代传国玉玺未得,遣徐达率精兵15万,分三路攻入漠北,追击遁逃的北元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玉玺。双方一直战到11月,明朝大军最终还是空手而返。至此,经历了1500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玉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明清两代,偶尔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会、仿造之赝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有一名陕西人得到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玉玺,呈献明孝宗,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没有采用。

明清两代,传国玉玺被疑为附会、仿造之赝品。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玉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

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但乾隆钦定御玺时,却认为这块玉玺“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钦定为赝品。

直到1912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据说,玉玺现在台湾地区的故宫博物院,这只是一种猜测,台湾方面没有承认此事。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传国玉玺”数隐数现。自从五代时期传国玉玺失踪,这块国宝真假难辨。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能回答。

传国玉玺碰到两个最不正统的政权

前文论证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乃用和璞制成,而不是我们常说的和氏璧。(和氏璧是扁平环状的,为什么能做成传国玉玺?)从此,这枚玉玺自诞生起就成为了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象征,有此玺称帝象征“受命于天”,如袁术之流得到此玺都有了称帝的勇气,无此玺称帝都会为世人所轻蔑,所以唐太宗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而朝代之间的禅让更迭也是将此玺交接后代表完成,如汉献帝将此玺交给曹丕。

后世流传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玄武楼自焚时将此玺一同烧毁,时间回到公元937年,看看之后此玺都经历了什么。

(一)玄武楼大火

公元937年1月11日,石敬瑭率领后晋军队兵临洛阳城下,此时的后唐大势已去,唐末帝李从珂派人杀了人皇王耶律倍,随后带上传国玉玺,携家人登上洛阳皇家园林中的玄武楼,一把火烧灭了后唐王朝,传国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辛巳,唐主与曹太后、刘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审虔等携传国宝登玄武楼自焚。”《资治通鉴·后晋纪·后晋纪一》

有人说传国玉玺在这场大火中烧化了,这有没有可能呢?五代时期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木材燃烧时的温度通常在摄氏六百度到七百度之间,如果加上鼓风装备空气助燃,最高可以达到一千度以上。

传国玉玺的材质是玉石,玉石的主要物理成分是二氧化硅,我们平常见的砂子玻璃啥的就是这种物质,这种物质的熔点在1650度,也就是说如果玄武楼的大火没有人在边上拿鼓风机去吹,那么基本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温度的。

那么皇帝在这自焚,太监宫女们拿着鼓风机在边上吹的可能性有么?呵呵,你在逗我么?这个温度烧李从珂是没有问题的,要烧化传国玉玺是达不到条件的。

现代火葬火化炉的温度能达到950度,在这种温度下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尸骸才能烧成骨灰,与李从珂自焚的条件与如今印度恒河边的火葬类似,印度恒河火葬通常要进行四个小时,使用大概300公斤木材将死者烧尽,然后将骨灰倒进恒河之中,从史籍中来看李从珂尸骸并没有被烧成灰。

或得唐潞王膂及髀骨献之,庚申,诏以王礼葬于徽陵南。《资治通鉴·后晋纪·后晋纪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向石敬瑭献上了李从珂的脊骨和髋骨,从李从珂尸骸被烧的程度,玄武楼的大火应该是烧了一个小时左右,大火将李从珂的肌肉和软组织烧化后玄武楼的火被扑灭。

大火之后,要从众多烧黑尸骨中分辨出李从珂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看哪副骸骨带着传国玉玺,否则根本没办法分辨,这也可以印证传国玉玺并未烧坏,之后李从珂的尸骨很有可能被救火的卫兵宫人们瓜分,和传国玉玺一起被带走藏匿了起来。

(二)石敬瑭的另一面

玄武楼大火的当晚,石敬瑭就率后晋和契丹军队进入了洛阳城,但进洛阳城后石敬瑭不仅宽慰后唐投降的军队,还明令后晋和契丹军队秋毫无犯,同时整治后唐时期贪腐的官员,洛阳城没几天就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后世虽然骂他是汉奸,但石敬瑭灭后唐之后的一些做法却与明君无异,司马光对其有评价:

“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间,中国稍安。”

(三)晋献李从珂尸骸

玄武楼大火的三个月后,有人向石敬瑭敬献了李从珂的残骸,石敬瑭以王礼埋葬了李从珂,这件事疑点重重,献残骸这事不比项羽死后被分尸,刘邦是认识项羽的,尸块可以拼凑出一个项羽,所以献尸块的小兵都得以加官晋爵。

今天一块希特勒的骨头引起各种争议,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没有DNA鉴定技术,如果是头骨还能说得通,比如“李从珂哪颗哪颗牙是坏的”、“李从珂缺了哪颗哪颗牙”。

但献的是脊椎骨和髋骨,那么剩下的骨骸去哪里了?而且这骨头平常都看不见,怎么证明是李从珂的,毕竟战乱年代到处都是死人,弄副骨头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这就需要有强力的证物证明这就是李从珂,证明不了就是欺君之罪,谁都不会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传国玉玺是最好的证明。

当初玄武楼大火后参与瓜分李从珂尸骨的人很多,向石敬瑭敬献尸骨的事情也不止这一次,但是其他人没有任何证物能证明那是李从珂的尸骨,石敬瑭极有可能在这次晋献李从珂尸骸事件中得到了传国玉玺。

(四)玉玺换幽燕

李从珂下葬时间是在当年的三月初七,献尸骸的时间可能要早个把礼拜,就在李从珂下葬的当天,后晋的使者到了辽国。

三月初七,晋派使者前来进贡。《辽史·本纪·卷三》

这次后晋向辽进贡稀松平常,但三个月后的一次进贡就意味深长了。

“六月初三,晋派户部尚书聂延祚等请求给皇上奉上尊号,且请求归还雁门以北与幽、蓟之地,每年仍贡献帛三十万匹。诏不许。”《辽史·本纪·卷三》

被我们骂为汉奸儿皇帝的石敬瑭在向父皇辽太宗耶律德光讨要燕云十六州!谁给他的勇气?以石敬瑭在位时期“卑辞厚礼以奉契丹”的做派,居然敢向辽国讨要领土,事出反常必有妖,最有可能是这时候石敬瑭手中已经有了传国玉玺,想用传国玉玺跟耶律德光交换燕云十六州。

这是一次石敬瑭对耶律德光底线的一次试探,两个月后,后晋的使者又去了,而这次没有再要领土了。

八月初三,晋派使者请求奉上尊号,不许。《辽史·本纪·卷三》

尊号通常是皇帝活着的时候的称呼,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比如汉武帝、唐太宗那是庙号,皇帝死后才给加的,尊号这种东西越加越上瘾,比如唐玄宗就给自己加过六次尊号,从“开元神武皇帝”最后加成了“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像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石敬瑭想以传国玉玺为条件试探耶律德光,为自己争取最大限度的好处,然而耶律德光的汉化程度并不高,游牧民族的思维还深深印在他脑中,后来耶律德光领兵灭了后晋之后纵容契丹兵四处烧杀抢掠打谷草,导致契丹最后无法在中原立足。

这样一个汉化程度极低的辽国皇帝显然不会在乎传国玉玺的意义,像中原王朝尊号这种“裹脚布”的在他眼里根本不吃香,他信奉的是实际主义。

而拥有传国玉玺的石敬瑭也很无奈,有契丹爸爸压着,这枚传国玉玺是不敢拿出来用的,这年的七月初六,只有学习唐太宗,刻了一枚受命宝自我安慰。

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旧唐书·后晋·高祖纪三》

这枚传国玉玺此后命运如何?会流传到谁的手中?

标签: 传国玉玺

更多文章

  • 古代女子为何会在十五岁就成婚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

    我们都知道,中国对结婚年龄有所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而这,是基于多年研究做出的律法,主要目的是保护青少年的安全,令人们可以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年纪之时,自己决定婚姻大事。然而,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很多女子不到十五岁就结婚了。十五岁是什么概念,还没有成年,甚

  • 邺城是如何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邺城

    我国有八大古都之说,分别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这八个古都中,西安、北京、南京、洛阳等大家都很熟悉,而安阳对有些人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它为何也是八大古都之一呢?郭沫若曾有句话能非常精炼地说明这个原因: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古称相、殷、邺、彰德等,位于河南省最

  • 史上最惊艳的美女仪仗队:暴君石虎麾下的女兵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石虎

    中国人自古爱好“三碗面”:脸面、情面、场面。所谓“礼仪之邦”最讲究的便是场面,最穷也不能穷了那场面。这礼仪也包含按官秩等级配备相应规格的仪仗或曰排场,如清代达官显贵乘坐轿子即规定总督、巡抚等八人抬,司、道以下四人抬,县太爷们则只能委屈弄个二人抬的,相

  • 清朝的穷人都是怎么娶妻延续香火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

    自古以来,结婚生子就是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头等大事,即便到了现在也是如此。放到现在来说,两情相悦,结为夫妻,更多的是为了彼此的陪伴和照顾。而在古代却并不是这样,古人娶妻无非就是为了生子,毕竟在封建社会时期,子嗣的传承是尤为重要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娶上媳妇,延续家族的香火。在晚清时期那样破败的社

  • 除了武则天外还有正史不被承人的女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女皇帝

    一代女皇武则天究竟叫什么?五个名字各有出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正史承人的女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氏乃武士彟次女,谥号则天大圣皇帝,又称武媚、武曌、武则天。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在位15年(公元690705年)。武

  • 朱元璋规定贪污六十两就砍头换做现在是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

    “金钱是无底的大海,可以淹死人格、良心和真理。”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甚至能使磨推鬼。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为了金钱,泯灭了自己的良知,甚至到最后的人性。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很多统治者十分痛恨贪财,他们采取了雷霆手段,但很多时候,也不能抑制罪恶滋生。但爱财,应该取之有道,不能为

  • 为什么古代的青楼女子不尝试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青楼

    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一些花魁名角的故事,比如“冲冠一怒为红颜”中的陈圆圆,比如《水浒传》中跟浪子燕青和宋徽宗有些关系的红颜知己李师师。无论是陈圆圆,还是李师师,她们作为花魁名角,好像都身不由己,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陈圆圆被吴三桂掳去做了妾,李师师的结局也是扑朔迷离。看到

  •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和天子前往许都的话 他们最后能抗衡司马懿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爽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蛰伏已久的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协同少帝曹芳前往洛阳城外的高平陵,拜谒魏明帝之墓的绝佳机会发动政变,这就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高平陵之变;当时的形势是司马懿虽然控制了都城洛阳,但是曹爽却并非无还手之力,夺城而出的有曹爽智囊之称的大司农桓范就劝说曹爽和天子前往许都,召天下勤王之

  • 在古代宫女犯错之后皇后是如何处罚她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宫女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们的身份等级有着很严格的规定。而在后宫之中,除了皇帝,权力最大的便会皇后了,此人有号令三宫的权力,后宫大事,皆由其做主。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皇后虽然位居高位,但是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做的,比如她虽然可以处罚宫女,并对其进行杖责,但是却不能随便骂宫女,这是为何呢?在古代后宫,宫女的地

  • 清朝的皇帝一天都有哪些安排?清朝皇帝每天都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

    皇帝,在我们印象中,那是至高无上的,令人向往的。在我们的理解中应该就是“后宫佳丽三千,手中权力无限”。我们都认为皇帝应该就是最幸福、最开心的人。但恐怕我们错了,那时候的他们,一天的时间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根据记载,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朝皇帝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清朝皇帝一般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