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著名汉臣们的处境、结局各自如何?

清朝著名汉臣们的处境、结局各自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22 更新时间:2024/2/4 19:03:12

满清夺取政权后,广大汉臣的处境非常尴尬。

不管是前朝的汉臣,还是新晋的汉臣,都面对着民间舆论的强烈指责。相信他们的内心也饱受煎熬。为异族政权效力,统治本族人民,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道统上,都让人难以接受。

很多明朝大臣宁死不降,壮烈殉国。一些最终投降的汉臣,如洪承畴、吴三桂等人虽然为清朝的开国做了不小的贡献,但并不被满清统治者欣赏。洪承畴死后,还是被列入了《贰臣传》,吴三桂降清又叛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再说新晋的汉臣,相对而言,他们的包袱比较小。他们没有经历过明朝,在他们晋升为汉臣时,天下已定。在和平时期成长的汉臣,认真辅佐满清皇帝,已经没有任何障碍,此时,死心塌地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满清的皇帝会如何对待这些汉臣呢?

先看辅佐康熙的陈廷敬。从山西进入京城的陈廷敬,从做康熙的老师开始,一路开升迁模式,直到成为相当于宰相的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一生历经28次升迁,从政长达53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在康熙初期,汉臣的空间还很狭小,甚至还要受到满臣的打压。在这种情况下,陈廷敬能够独善其身,顽强生存下来非常不容易。政坛风云变幻,尔我诈,辅佐皇帝伴君如伴虎,但陈廷敬谨小慎微,一生清廉,兢兢业业,深受康熙赏识。

陈廷敬去世时,康熙专门写诗哀悼,并追加谥号文贞。康熙评价他是:老成宽大,慎守无过,几近完人。可以说,陈廷敬一生是相当完美的,善始善终的结局堪称汉臣的典范。

相比之下,与陈廷敬最为接近的则是张廷玉。张廷玉同样是官至宰相,也就是内阁首辅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陈廷敬一生从政,只经历康熙一朝,而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陈廷敬从政53年,张廷玉也有50年。而于陈廷敬不同的是,张廷玉的波折更大。

到了乾隆执政后,以张廷玉为代表的张家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不仅如此,张廷玉与鄂尔泰形成了党争的态势,双方培植党羽,相互倾轧。这自然引起了乾隆的不满。

或许是张廷玉倚老卖老,也或许是乾隆故意找茬张廷玉,总之,在君臣之间发生了多次不快。比如,为了保住雍正赐予的配享太庙荣誉,张廷玉曾要求乾隆立字据,让乾隆大怒。最严重时,乾隆剥夺了张廷玉一切殊荣。

还好,当张廷玉去世时,乾隆不计前嫌,仍然让其配享太庙。至此,张廷玉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即成为清朝唯一享受配享太庙最高殊荣的汉臣。总体来说,张廷玉晚年虽有些波折,但总体还是善终的结局。

陈廷敬与张廷玉的效忠,或许只是恪职尽守。因为他们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出于敬业的精神,也为了自己与家族的利益而选择一种的效忠方式。相比之下,曾国藩的效忠更死心塌地,因为曾国藩完全有实力自己当皇帝,但他没有这样干。

话说也是时势造英雄,太平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皇帝慌了手脚。此时,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湘军,力挽狂澜。当曾国藩的湘军占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时,曾国藩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点,朝中无人能敌。

此时,很多人料想,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可能会称帝,朝廷也有这样的忧虑。曾国藩与手下肯定也想过此事,曾国荃与众多部将就多次劝进。最终,曾国藩还是放弃了称帝的想法,并大幅裁撤湘军,以打消皇帝的顾忌。

何曾国藩没有称帝呢?自然客观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主观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忠君报国的思想。

老曾深受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影响,一心只想做名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没有多少当皇帝的野心。什么不想当皇帝的司机不是好厨子,到老曾这里根本不适用。如此效忠也是清廷的幸事。

老曾平定天平天国后,被封一等勇毅侯,后又担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升一品,死后封谥号“文正”。曾国藩虽然也背负了不少骂名,但朝廷对他总体不错,最后的结局也是善终。

同样是效忠,还有一种是愚忠,比如康有为、张勋。康有为是典型的保皇派,虽有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改革进步的思想行动,但他反对共和。

在清王朝灰飞烟灭后,他仍然抱有幻想,处心积虑地尊孔复古,谋划溥仪复位。与之相比,张勋有过之无不及,当人们纷纷剪掉辫子时,他却执意保留,坚决以此要向清室效忠。好好的汉人,本来留辫子就是一个耻辱,他却非要效忠满清。

一个不合时宜的机会,康有为与张勋共同策划复辟,遭到全国上下一片指责。后来,两人都混得灰头土脸。康有为曾一度沉溺于嫖妓中,常因付不起嫖资而遭羞辱。

张勋复辟失败后逃到荷兰使馆,后移居天津做起寓公。孙中山评价张勋是愚忠,应以叛国罪诛之。即使赋闲在天津的张勋,仍保持着清朝的生活方式,似老古董一样。

谁都喜欢忠诚的人,何况是皇帝。忠诚当然是好的品质,但这事也需要运气。不是光死忠就能享受荣华富贵的。像陈廷敬、张廷玉等人虽然得以善终,但一生谨小慎微,伴君如伴虎。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日子也不是人过的日子。即使这样,张廷玉还差点晚节不保。其实,在陈廷敬、张廷玉的背后则是更多虽然忠诚,但又因各种原因没能善终的汉臣,这些人似乎才是正常的大多数现象,而陈廷敬、张廷玉只是奇葩。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培公是谁 周培公为何成为康熙十大重臣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十岁那年,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周培公母亲孙氏为丈夫殉节而死。孤苦无依的周培公四处漂泊,幸得一权贵帮助成为一名小吏。后来,权贵到京城发展,周培公也跟着到了京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周培公才华出众,清高而又落魄。康熙觉得他有才华,又不愿依附权贵,将其重用。周培公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

  • 康熙为什么最瞧不起崇祯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他是在位最长的皇帝,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重要政绩: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讨伐准格尔葛尔丹﹔组织人才整理和编辑“康熙字典”。他在皇帝领域,做的很成功,笑傲古今,堪称一代明君。而他却曾数次嘲笑

  • 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官职是什么 正一品官职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廷敬在康熙时期属于正一品官员,他起先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不断升迁,做过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高官。正一品是中国古代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正一品官职为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

  • 李世民用烧饼吓退突厥大军到底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网上盛传一个故事,那就是李世民用烧饼吓退了突厥的十万大军,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很多人半信半疑,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这只是一个传说,取自渭水之盟这段历史,这个传说被演绎的非常传神,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就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位,屁股还没坐热呢,突厥的颉利可汗听说大唐发生了政变,便派大军南下,一

  • 渭水之盟是什么 渭水之盟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多少皇帝借鉴的典范。但众所周知的是他皇位的得来并不是名正言顺而是杀了身为太子的哥哥之后,逼着他的父皇传位于他的。也正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引起了外族突厥的侵犯。唐太宗渭水之盟是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一个传颂万世的事迹。一、渭水之盟的背景在玄武门事变之后,唐

  • 项羽的得力爱将龙且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话说韩信为了立功,听从部下蒯彻的建议,硬是不听从郦食其以和平方式来解决齐地问题。齐王不得已只好把“妖言惑众”的郦食其扔进了油锅里炼油去了,然后一反常态,把橄榄枝抛向了项羽(他除了项羽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在跟各自的利益直接挂钩的情况下,项羽接受了齐王抛来的橄榄枝,两人重归于好,很快进入了蜜月期。当然

  • 刘邦中箭,主角光环围绕——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文中的主人公被敌人或者说仇家一刀刺进胸膛里时,主人公奇迹般没有死,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位主人公是正义和光明的代表,怎么能在半途中就死掉呢?而给他们不死的理由除了主人公具有超强本领具有超强抗击打能力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在主人公被刺的部位——胸口上大做文章。如果我问

  • 楚汉之争相持战:项羽单挑刘邦,比箭定输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项羽的第二个小动作是:单挑。握在手里的定时炸弹竟然不灵了,这大大出乎项羽的意料,这样一来使得他抓破头皮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对付刘邦了。最后没辙了,他便一相情愿地去阵前约刘邦单挑。因为按项羽的想法,如果刘邦肯比斗的话,他愿把整个天下来当赌注,谁赢了这天下就归谁。他的想法是不错的,以一种和平方式解决长达数年

  • 楚汉之争相持战:项羽逼降刘邦,小动作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邦拿下成皋的消息传到正在睢阳的项羽耳朵里,他当时虎目圆睁,长叹一声道:“悔不该意气用事,重用曹咎这个庸才啊。”成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项羽的表现就和诸葛亮因马谡失亭街而痛心疾首一样,他心里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十五天,坚守十五天居然成了一种奢侈,这不得不让项羽重新考虑起一个问题来:楚军中现

  • 一代名臣郦食其为什么会被韩信视为眼中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郦食其是刘邦最为优秀的外交家,也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总之,在刘邦手下也算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刘邦手下谋士如云中排名第五(前四位:萧何、张良、韩信、陈平),而且在外交的位置上无人能出其右,这对一个年近七旬的耄耋老人来说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刘邦倚重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