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品中正制是谁提出的 九品中正制的利与弊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是谁提出的 九品中正制的利与弊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55 更新时间:2024/1/16 15:55:45

九品中正制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用于选拔官员的制度,西晋时渐趋完备,直到隋唐科举制的确立,存在了四百年之久的九品中正制才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曹丕

在我看来,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九品中正制其实是绝对进步的制度,因为九品中正制规定官员的上任需要经朝廷考核才可进入朝政,尽管它存在着寒门子弟入仕困难等弊处,但对比之前的贵族制度已经完善不少,对过渡到士族士家制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秦汉时代所采用的授官制是贵族制,贵族权利世袭,权力核心都是贵族子弟。虽然也有察举制等方法,但比之贵族,寒门子弟进入政治的机会实属渺茫。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所推举的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但也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造假情况严重,地方官任人唯亲唯利等问题也逐渐出现。

直到魏文帝时期,情况依旧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面对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比起察举,九品较优的地方无疑就是"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对人才发掘的力度比察举高了不知多少。

而中正官的选拔也得来不易,是以朝廷官员投票制决定的,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就是这个坑爹的程序使九品完全变味了,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可想而知,如果司徒是世家大族的话,最终官员任命权就被世家大族所操控),而大小中正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这样某程度可以减轻中正官的工作,也可以发掘更多的人才。

此外,九品中正的精髓其实并不在于发掘人才方法的优化,而是引入了一个制度:品评。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避免在遇同乡及非同乡时偏好同乡),品评的主要内容:"家世",道德,才能。最后才定品。

看到这儿,读者们都会看到那大大的家世,而忘了另外两项。毫无意外地,魏晋后期的中正官和司徒也都忘了。但是在制度实行的初期,中正的确会根据三项指引对所评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而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才称为“品”。但不论如何,这个品评制度绝对是历史上的飞虽的进步,再此之前都没有入仕考核,可以说这是个天马行空的制度。

但是,司徒在此时就开始发挥他的作用了。中正会将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如果我们是寒士,司徒是士族世家的人该怎麼办?就算我们的状被评为上品,但我们的品会直接被司徒刷掉的,因为决定修改最后品级的是他,不是中正官。

陈群电视剧形象

幸好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可以看到和曹操的唯才是举理念是相同的。但到了制度后期,魏晋时充当司徒及中正的一般是二品,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士族世家,最终士族世家完全把持了整个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缺点便体现了出来:司徒拥有者最高的决策权,世家大族们有着绝对的先天优势,且能轻松地影响中正的评,最终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可是,细想之前,贵族制下,寒士连入仕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从军魏晋也可以靠兵制入伍,这点和秦汉没有分别,察举制更是得到推广优化了,博士弟子员原本就没有寒门的名额。

在之前的制度,寒门是近乎绝对没有机会入仕的,虽然世家制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但至少他们有入仕的机会,而且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他们的劳力不一定是白费的。

所以,比起寒士入仕待遇差,九品中正制更有着入仕方法的开放,和社会流动性的上升等优点。可以说,没有九品中正,原本一直由宗族国戚把持的贵族制是无法渐渐过渡到士族制,再把入仕权力下放至民间(即科举制)。任何制度都需要过渡发展更替,大约九品中正制也是这一列优缺比较明显的制度吧。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朝开创了哪些重要的制度 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隋文帝代周之后,废除了北周的六官,综合汉魏官制,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增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在中央设: 三师 三公 五省 内史 门下 尚书:吏部、礼部、工部、兵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 秘书 内侍 二台:御史、都水 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 汉武帝男宠是谁?汉武帝男宠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韩嫣,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男宠。汉武帝非常喜爱韩嫣。那么,韩嫣是谁?他有什么资料?他这个小受长得什么样子?韩嫣是怎么死的?他为何后来不再受汉武帝的宠爱了?韩嫣,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男宠。汉武帝非常喜爱韩嫣。其喜爱的程度有这么一件事情可以证明:韩嫣于汉武帝的妃子通奸,汉武帝仍然为韩嫣说情。从此,韩嫣更加的

  • 隆虑公主生平简介:隆虑公主与汉武帝刘彻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朝公主的封号一般都以丈夫的封号为准,隆虑公主的丈夫是隆虑侯陈蟜。当年王娡和馆陶公主联姻,不但确定了陈阿娇和刘彻的婚事,还把隆虑公主和馆陶公主的儿子陈蟜的婚事给确定下来了。要不然,尊贵高傲的馆陶公主肯帮王娡对付栗姬和栗太子刘荣吗?也许是政治联姻的关系,隆虑公主与陈蟜,刘彻和陈阿娇两对最终的结局都不算

  • 唐朝简介:唐朝是怎么建立的 唐朝有多少年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同时也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一、唐朝建立的背景1.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农

  • 汉武帝刘彻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班固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汉武帝当朝大臣汲黯却当面批评自己的“老板”:“内多欲而外饰仁义!”搞得汉武帝十分尴尬,“默然良久”。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汲黯这家伙太粗暴了!根据董仲舒的意见,“《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是,当今的局面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搞得

  • 建立唐朝的李渊为什么不太为人所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历史功绩和形象并不怎么高。与他之前的秦始皇、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以及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开国君主相比,唐高祖李渊无论是知名度,还是美誉度,似乎都要“渺小”很多,并且通常被人遗忘。后人知道更多是他的儿孙们,比如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甚至是女皇武则天。难道作为唐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是什么?历史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后代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这个话题争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毕竟它曾经维护了汉代的大一统趋势,也加强了汉武帝的权威,对于整个汉代的发展起到过一定推动作用。后来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倾

  • 李渊为什么当了9年的太上皇 李渊最后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7月,当秦王李世民身穿沾满血迹的铠甲来到皇宫,走到李渊的面前时,李渊内心的滋味真是苦涩难忍。想不到老二李世民竟然如此心狠手辣,为了皇位竟然将大哥和弟弟杀害。当李渊还在惊吓之余,李世民身后的武将早已将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扔到了他的面前,对李渊说道:“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阴谋杀害秦王,已被我等

  • 晋阳起兵是怎么回事 李渊为什么要起兵反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晋阳起兵”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历史上关于晋阳起兵的主角,存在着非议,有些认为是李世民,而有人认为是李渊,近些来诸多中外学者对相关史料进行重新研究,晋阳起兵的真相进一步水落石出。李渊祖辈上都是朝廷的大臣,出生于贵族家庭,作为隋文帝独孤皇后

  • 汉武帝刘彻历史评价,汉武帝与唐太宗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历史评价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因为皇帝的身份,汉武帝的一个举措就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千百万的人。汉武帝晚年的穷兵黩武,使自己的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自尽,巫蛊之祸牵连者达数十万人,长安血流成河,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汉武帝的绝情和武断,但是汉武帝7岁为太子,16岁登基为帝为政期间,在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