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忽必烈为什么选择定都大都 大都是现在什么地方?

忽必烈为什么选择定都大都 大都是现在什么地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280 更新时间:2024/1/28 1:11:43

忽必烈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唆鲁忽帖尼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常征召儒士到漠北去为她的孩子们讲学,因而使忽必烈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二十多岁时,忽必烈与燕京大庆寿寺的海云禅师过从甚密,海云将他的弟子子聪推荐给忽必烈,经常向他请教。子聪俗姓刘,名侃,后改秉忠。之后,忽必烈又召纳了赵璧、郝经等众多儒学名师在身边。

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接大汗位。因在蒙哥争夺汗位的斗争中推戴有功,受到器重,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统领陕西和河南地区。接受刘秉忠的建议,忽必烈在漠南大兴汉法,试行仁政,取得了较大的效果。这一切引起了蒙哥的猜忌,一部分宗亲大臣也进行挑拨,认为忽必烈在拉拢中原人心。

1257年,蒙哥借口忽必烈腿疾而收回了他的兵权,同时设立元世祖出行图钩考局,派人到陕西、河南检查财赋,借机铲除忽必烈的下属党羽。儒臣姚枢进言对忽必烈说:“大汗在国是君,在家是兄,你难与之抗衡。不如将妻子儿女送归汗廷,表示自己没有异志,或许可消除大汗的怀疑。”忽必烈依言将妻女送到和林,自己又去亲见蒙哥,说明自己在漠北的所作所为。行汉法使忽必烈看到了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他知道只要行汉法,就能得到汉族人的支持。

1260年,蒙哥率军进攻南宋四川钓鱼城时,病死在军中。这时忽必烈正率军在渡淮攻打鄂州。消息传来,许多人认为他应撤兵北归,夺取汗位,而忽必烈认为不能无功而返,仍渡过长江,进围鄂州,与宋军贾似道对峙。

这时忽必烈得到妻子的密报,其弟阿里不哥正在谋继汗位,他就采纳郝经的意见,接受贾似道求和的要求,率师北归,于这年年底回到燕京。1260年,忽必烈不顾蒙古传统惯例,在开平自行召开忽里勒台选汗大会,在塔尔察儿等一部分王族的支持下,登上大汗宝座。

蒙古大汗的产生要经过忽里勒台会议推选,而且要有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诸王贵族参加,在鄂嫩河、克鲁伦之地举行才算合法,被推选人必须经过一番形式上的推辞,才能即汗位。而忽必烈的上台,仅召集了自己的亲信诸王,没有给予有选举权的其他各系诸王们时间和机会来行使权力,因此他的即位许多蒙古贵族认为是不合法的。

几乎同时,阿里不哥在和林也召开大会,受到另一部分贵族的拥护,宣布即大汗位。于是蒙古汗国出现了两个都自称合法的大汗。

从总的来看,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贵族更多,但忽必烈发挥了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他发兵迅速控制了川陕地区,亲征和林,封锁了运输线,使阿里不哥无法从汉地获得粮食而陷于困境。之后,阿里不哥多次战败,财力物力越来越贫竭,渐渐众叛亲离,西北诸王纷纷倒向忽必烈,阿里不哥最后不得不到上都向忽必烈投降。

击败阿里不哥,并没有消灭隐患,终忽必烈有生之年,北方诸王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先是海都等一些守旧的蒙古藩王主张蒙古旧俗,反对忽必烈行汉法,多次兴兵问罪,一度占领哈刺和林,之后昔里吉和乃颜等也先后叛乱。

这些事件在说明忽必烈作为蒙古大汗的权威可能在消失,他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也在丧失对漠北的控制力。北京北海琼华岛阿里不哥虽然已经击败,但不能保证他不东山再起,东北、西北诸王也不能全部消灭,在这样的一种政治背景之下,忽必烈觉得定都和林就有冒险的成分,而把它作为中原的屏障,作为缓冲地带来抵御北方不断的叛乱,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在战胜阿里不哥之后,1264年8月,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定都燕京,忽必烈马上赞同,下诏修治宫室城池,作为中都,这时的中都已事实上作为忽必烈的政治中心了。

北方政局略为稳定后,忽必烈开始了进攻南宋。1267年他再度攻宋。占领襄樊后,灭亡南宋的时机也告成熟。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统治宋地,如何有效地对西夏故地和大理、西藏等地进行管理,忽必烈及其身边的智囊团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迁都。

早在蒙哥汗时,忽必烈就经营漠南,培植了强有力的汉族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还未登位时,大臣霸突鲁就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以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所以迁都之议从即位不久即已开始。

之后由于自己在蒙古贵族中的威望减弱,从有效控制中原之地考虑,于1272年正式迁都。他自己也说:“朕居此以临天下,霸突鲁之力也。”说明迁都是考虑了很长时间的。

至于一些观点认为忽必烈迁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迁都是考虑到了经济上的原因,恐怕都不是事实。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代杨家将故事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代是结束蒙古统治之后的又一个汉人政权,但老百姓翻身得解放的快感转瞬即逝。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的情况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为巩固政权服务。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下,杨家将故事流传得更加广泛。明人有诗为证,

  • 历史上的“八贤王”死因是什么 民间有什么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光义在宋太祖死后的当天就当上了皇帝,那时他38岁,太祖的长子德昭已经27岁,德芳17岁,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兼同平章事。赵廷美30岁,接替赵光义出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当时赵光义的孩子们年纪尚小,不适合立为储君。德昭、德芳与赵廷美和赵光义的子女一同都称皇子皇女。赵廷美出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似乎

  • 杨家将的家为何叫天波府而不叫杨府 天波府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家将的家为何叫天波府而不叫杨府?天波府是什么意思?杨家将的许多故事在元代就已定型,最早提到杨家在京城开封有府宅的,并非源于史料,而是出自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杂剧是元代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如今已不知是谁所作,但其故事情节已深入人心。在这出戏里,金刀令公杨业与其妻佘太君共

  • 宋江的历史原型简介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江的历史原型简介:宋江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结局如何?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宋江的历史原型简介宋江(约1074-1122)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历史原型。公元1119年宋江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不过,与同时期的方腊起义相比,规模要小得多。

  • 苏轼诗歌作品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苏轼的诗歌作品有哪些?一起了解一下吧!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

  • 苏轼简介苏轼生平经历介绍苏轼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最后结局是什么?苏轼是怎么死的?苏轼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一起了解一下苏轼的故事吧!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生平经历人物评价介绍辛弃疾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诗人辛弃疾不仅仅是因为其诗词而名扬天下,还因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梦中都不忘上阵杀敌的忠肝义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辛弃疾是怎么死的?人物评价怎么样?一起了解一下吧!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

  •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生平经历人物评价介绍李清照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公认的才女,李清照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李清照最后的结局怎么样,李清照是怎么死的?李清照的人物评价怎么样?一起了解一下吧!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

  • 陆游简介生平经历介绍陆游是怎么死的云门草堂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生平经历是怎样的?陆游最后是怎么死的?陆游故居云门草堂在什么地方?一起了解一下吧!陆游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

  •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生平经历介绍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朝诗人王安石生平经历是怎样的?王安石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王安石是怎么死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