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太后为何下嫁韩德让是真的么?

萧太后为何下嫁韩德让是真的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397 更新时间:2024/3/13 1:36:53

在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死对头,她就是辽国的萧太后。那位萧太后实际上是当时辽国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极具才能。历史上,杨业和儿子的确死在了宋太宗对辽发起的“雍煕北伐”战争中。

萧太后本名萧绰(953年-1009年),小名燕燕,故也称她为萧燕燕,他家原姓拔里氏,后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

萧绰出生于高干家庭,她的父亲萧思温是辽国四朝(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元老,拥立了辽景宗(萧绰丈夫)登基,可谓权倾一时。母亲是燕国大长公主也是辽穆宗的姊姊。高贵的出身加上个人的聪明伶俐,使萧绰从小就表现出很多与一般女孩儿的不同之处。

据说,有一次,萧绰的几个姐妹一起干家务活,几个姐妹草草就收场了,惟独她一直都在仔细打扫,家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萧思温常常用表扬的眼光称赞说:“此女必成大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元969年二月,辽穆宗打猎中被侍卫刺杀,随行的萧思温封锁消息,并协助与自己关系要好的辽世宗耶律阮次子耶律贤登 上皇位,是为辽景宗。携拥立之功,萧思温自然加官进爵,女儿萧绰也得以入宫为妃,几个月后便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不过,仅一年之后,萧绰的父亲就被政敌高勋和女里合谋派人刺杀了。父亲之死使年仅十七岁的萧绰迅速成熟起来,她开始发挥自己当家管事的才能,协助体弱多病的辽景宗治理国家。在辽景宗的默许下,萧绰逐渐成为辽国一切日常政务的独立裁决者,重要军国大事,则由她召集各族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做出决定。

公元982年九月,三十五岁的辽景宗在打猎途中病死,他留下遗诏让自己和萧绰生的大儿子,十二岁的梁王耶律隆绪嗣位,且“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这时二十九岁的萧绰就成了辽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守寡的萧绰,充分发挥了女人以情笼络人心的专长,她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面前流着眼泪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几位重臣上前安慰并发下重誓说:“信任 臣等,何虑之有!”于是,萧绰将耶律休哥安排在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任命娶了萧绰侄女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 是严管贵族。并采纳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使他们失去兵权,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

相传萧绰与韩德让自幼有婚约,在辽景宗去世后不久,聪明的萧绰就发现当年的有缘人现在已经成为很有才干的人才,可以作自己倚靠的臂膀。甚至还有传言说萧绰曾私下对韩德让说:“我曾许配给你,愿谐旧好。而当国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

据说,萧绰还派人秘密毒杀了韩德让的妻子,圣宗也把韩德让视作自己的父亲侍奉。此后萧绰任命韩德让总领禁军,负责京师宿卫。此后,韩德让出入宫帐,与萧绰情同夫妻。两人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

统和六年九月的一天,萧绰一反从前在皇宫中宴请皇亲众臣的惯例,在韩德让的帐室中摆下宴席,宴请群臣、厚加赏赍,并“命众臣分朋双陆以尽欢”,相当于举办了她和韩德让的婚宴,进一步公开了二人的关系。

此后,韩德让逐渐成为辽国权力最大的实权人物,并被萧绰赐姓耶律氏,改名耶律隆运,封晋王,建文忠王府, 使韩家完成了由皇族家奴向皇族的华丽转身。这二位夫妻搭档在辽国虽一手遮天,但所作所为基本都是为了国家利益,他们在国内搞改革,对国外进行征伐。

历史上这俩人配合最默契的一次行动就是公元1004年对北宋的南征,虽没有达到战略目标,却迫使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当然,萧绰和韩德让为了巩固权力,也以铁腕手段残杀了很多政敌,被后人诟病。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公元1009年,萧绰为儿子耶律隆绪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将皇权交还给耶律隆绪,结束了四十余年的摄政生涯,计划到南京(现北京)去安享晚年,但却因病死在了途中,终年57岁。

萧绰的死对韩德让打 击很大,从此韩德让郁郁寡欢,在萧绰死后第三年公元1011年,71岁的韩德让也与世长辞。辽圣宗耶律隆绪将韩德让葬在了萧绰的陵墓旁边,另一边则葬着萧绰的前夫辽景宗,成为非常罕见的一种墓葬安排。

纵观萧太后一生,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即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幸福美满的爱情,又获得了儿孙的孝敬,人生殊遇如此,还有什么可求的呢?萧太后能够得到这些殊遇与其天时运势不无关系,但更离不开其个人高超的智谋和精于谋划的头脑,当然还离不开辽景宗、韩德让、辽圣宗三个男人的大力支持。

萧绰的生前身后都是精彩的,她与前夫相处和谐,与情人爱得轰轰烈烈,与儿子做到了母慈子孝,她的一生不得不令人羡慕!

标签: 萧太后

更多文章

  • 愚民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对民族强盛和进步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愚民

    说到愚民文化好像是一件很有争议的话题了,话说其实大家都知道愚民文化真的不好,那么他到底不好在什么地方呢?如果真的要研究的话,那么愚民文化会对民族强盛和进步有什么影响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愚民思想的特点是,扼杀思想,扼杀言论。使人民愚昧无知。愚民思想的鼻祖是法家的商鞅和韩非子。把愚

  • 戊戌变法中袁世凯为什么要出卖光绪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袁世凯

    很多人说光绪帝被慈禧害死,袁世凯有很大的责任。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维新变法失败后,袁世凯出卖光绪帝开始说起。有的读者可能会问袁世凯为何出卖光绪帝,袁世凯是如何出卖光绪帝?1898年,清廷年轻的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推动下推动下,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开始实行变法维新。变法运动初期,袁

  • 清朝皇帝后宫妻妾能拿多少“工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

    自古以来,古人都是很注重长幼尊卑,高低贵贱。而清朝后宫更是如此。从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到答应等后宫妻妾都是按照品级来领俸禄的。那么,清朝后宫妻妾的俸禄是多少?后宫妻妾俸禄真的很少吗?后宫人员多,靠吃“大锅饭”,无节制地花销,再厚的底子也受不了,必须

  • 清朝皇子们的婚礼是怎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

    以往电视剧上皇子们的婚礼总是热闹非凡,极其讲究的。那么,清朝皇子们的婚礼究竟是怎样的呢?清皇子结婚有何特殊习俗?带着这些问题,随着小编一起,好好了解一下吧!1.指婚:皇室婚礼没有议婚的过程,而由皇帝指 婚代替。皇子长到15岁一般就要成婚。婚姻由皇帝在入选的秀女中指定,内务府行文钦天监选取指婚吉日,

  • 清朝试婚格格的由来与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

    试婚格格是干嘛的?关于清朝试婚制度大家肯能略有耳闻。下面就重点给大家介绍下试婚格格具体是干吗的?PS:试婚之仪是清宫特有的习俗,此举仅限于皇家公主下嫁,其他王公贵族禁行。清朝试婚制度发展:清朝皇室实行“试婚”制度,主观是想让小皇帝、小太子在婚前就懂得男女房事,在正式大婚后面

  • 宋高宗赵构为何盛年主动禅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高宗

    对于一位活了八十多岁的封建帝王来说,五十来岁恰好是盛年,也是执政的黄金时期。再者,大凡封建帝王,没有一个不贪恋权势的,只要不受外力逼迫,只要健康状况尚可,只要还能安安稳稳地坐在龙椅上,没人情愿将皇权拱手让人,哪怕继任者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在这一规则下,宋高宗盛年主动把皇位让给养子赵眘的壮举,在中国历史

  • 烛影斧声什么意思?烛影斧声和宋太宗皇位继承有何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

  • 金匮之盟来由简介 金匮之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rd

  • 古人行房事时都注意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行房事

    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性是人的自然本能,就像人需要饮食一样,但是性与饮食如果过度或不加节制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西汉名医淳于意医治病人的故事就有多例因放纵淫欲不知道避讳而得病,最后导致死亡的,很值得借鉴。酗酒同房导致死亡西汉齐国(刘邦庶子刘肥的封国)有一个叫成的侍

  • 古人如何检验新娘的贞操 守宫砂的真实性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贞操

    守宫砂,是中国古代验证女子贞操的药物。据说只要拿它涂饰在女子的身上,终年都不会消去,但一旦和男子交合,它就立刻消失于无形。在古代社会,女子要保守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还要重要。所谓保守贞操,其意即一个女子,或是一辈子不和男子发生性交关系,或是只和法定关系人(惟一的一个丈夫)发生性交关系,否则就是&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