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普通话和满语有什么关系?普通话是满语变过来的吗?

普通话和满语有什么关系?普通话是满语变过来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39 更新时间:2023/12/7 19:50:42

普通话满语有什么关系?普通话是满语变过来的吗?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差异很大,有些方言之间的差异甚至超过了欧洲一些语言之间的差异(当然,这里说的都是汉语方言,没说少数民族语言)。但无论是说官话的,说吴语的,说粤语的,说赣语的,都对这些话是属于“汉语”都没有争议,这其中汉字的功劳很大。无论方言之间差异多大,汉语的书面语则是高度统一的(当然,以粤语,吴语等的发音写出的字也有,但这种都认为很不正规,即使是在极为特殊的香港地区,官用公文也不使用粤语书面语)。除了汉字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汉语是有标准语的。

那是自然,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语言不统一怎么行呢,我国现在通行的语言是什么呢?都知道,是普通话一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

但网上一直也流传这么一种说法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口音,其实是源于清代满族人说的不标准的汉语,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要说到这个,咱们就要说说普通话的历史了,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英文(或者说是欧洲语言)词吧mandarin。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官话,现在也指的是普通话。这本是葡萄牙人对明朝官员的称呼,最早见于16世纪初期的文献。葡萄牙人借用了马来语menteri一词,意为官员,而马来语menteri一词则源自梵文的mantrin。英语Mandarin Chinese指的也是Mandarin(朝廷官僚)使用的汉语。

也就是说,西方人对于汉语的标准语的判断就是朝廷官僚所使用的语言,所以这种语言也叫“官话”。现在“官话”是汉语中最大的一种方言,普通话(北京话)就是官话的一种。

怎么判断是不是官话呢?这其实也比较简单,你让一个只懂普通话的人听一听,如果大致能听懂,那就是官话,比如河南话(中原官话),四川话(西南官话);如果基本听不懂,那就不是官话,比如苏州话(吴语),南昌话(赣语),广州话(粤语)…

我们现在用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北京官话,它的前身是明清官话中的北方官话,咱们来看看它的历史吧。

先说说明朝。明朝继承元朝,即“壹以中原雅音为正”,但明朝的根基是在南方江淮地区,所以参照了江淮官话,最终形成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明初首都就是在南京,但南京官话与现在南京话是否相同,学界仍有争议)。

但永乐年间,明朝迁都北京,这不仅在政治上,在文化上也产生的重大影响。从南京移民之北京有四十万人,超过了北京人口,南京官话受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逐渐产生含有北京声调的官话,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

但文化的影响速度没那么快,此时的北京官话仍不成熟,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官场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

注:插说一个有意思的知识,据说北京烤鸭也和这一波南京移民有关,南京人不是很爱吃鸭子嘛,所以…

明清两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南方官话,周边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期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官话。

当然,毫无疑问,明朝的官话和满语、满族没有任关系。

那咱再说说清朝的情况,清朝统治者虽然很注重汉化,以求融入中原朝,但也有一种民族本位思想,所以对满人也采取了一种文化保护的政策,满语满服都很重视。但毕竟大环境没有这种文化的市场,所以满语逐渐式微,旗人改说汉语成为一种趋势,一开始可能也说得不太标准。

那么,普通话是不是这种蹩脚汉语呢?

说结论吧,可能性很小。这个判断其实很容易,现在的满语虽然濒临灭绝几乎没人使用,但毕竟还没有完全灭绝,会说的人还是有一些的,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说,满语和汉话毫无联系,这完全是不同体系的语言,发音更是没有任何相似点。这一点很多专家都已经研究过。

而从历史上来分析,满族口音影响北京话的可能性也不大,满族人数太少了,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多住在满城,和汉人交流有限(满清入关后,驱离紫禁城周围十里的汉人,由满人居住,形成内城与外城。在内城中,使用满语,而外城仍然使用明朝末年北京官话)。你去听听北京附近地区的方言吧,比如天津话,这些语言自然不可能受到满族口音太大影响,看看是不是完全没压力就能听懂(天津话代表:贫嘛贫)。

咱说说清朝的官方语言吧,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腔调,不过后来,北方腔调官话的影响逐渐扩大。清中叶以后,北方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主流的地位,这也是后来北京话成为汉民族标准语的开始。

其实中国历代都有关于汉语发音的书的,语言学家林焘的《北京官话溯源》一文中指出:明朝后期使用的北京话,已与今日北京话相差不远。且明朝万历年间北京人温所著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没有收录入声,但新增了儿化音,可见当时北京官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儿化音已经出现。这些都和满人口音没有关系。

那满语对汉语有没有影响呢?有,但很有限,仅限于极少数词语,比如萨其马;而且,语言学界公认:满语受汉语的影响,比汉语受满语的影响要大得多!

标签: 普通话

更多文章

  • 古代死刑行刑有哪些习俗?为何死前碗中要放生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死刑

    古代死刑行刑有哪些习俗?为何死前碗中要放生肉?今天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我国封建专制几千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朝代,也有过很多的皇帝,为了加强统治,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每一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律法和要求,对于那些触犯法律的人,朝廷会建立相应的惩罚,轻者杖刑,重者处死。我国古代的死刑,有很多种类,最

  • 古代皇帝都是怎么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

    民间的说法: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所以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刘振超说,在所有理发的人中,清朝皇帝的头是最难剃的。你完全可以想象,谁敢在皇帝的脑袋上动刀?清朝皇帝剃头的讲究特别多,剃头的时间要选在太阳升到东南角时,意为:如日之升。清宫还特别给为皇帝剃头的人定了几条

  • 在古代有钱人与没钱人到底能不能随意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离婚

    在古代的时候,婚姻这个制度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离婚是比较自由的,就是如果两个人过不到一起去了,可以随时走,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周朝时期。周朝的时候,婚礼制度开始建立建全,这时候出现了家庭的概念,也就是现在的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而到了西周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制度其实还不算是相当完善,因为当时的女性也

  • 清朝光绪帝妃子珍妃和瑾妃的结局为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珍妃

    珍妃和瑾妃是两姐妹为何结局大相径庭?是什么左右了她们的命?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不欲生,而作为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携带光绪等一行人,逃往西安,美其名曰“西巡”。在这生死关头,这位老佛爷还没有忘记一

  • 南宫公主真的嫁给匈奴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南宫公主

    还不知道:南宫公主真的嫁给匈奴了吗的读者,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西汉时期汉景帝有三个女儿,平阳公主、隆虑公主、南宫公主、南宫公主。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姐姐。在宋代的一本书中记载道,汉景帝时有一位皇族公主与匈奴进行和亲,这位公主就是南宫公主。可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是另外记载

  • 龙袍为什么要有一条龙在衣襟里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龙袍

    龙袍作为古代皇帝身份的一种象征,上面当然会绣有几条龙,至于数量的多少,不同时期的龙袍上龙的数量其实是不固定的,而大多数还是九条龙。不过,九条龙的龙袍上,外面有八条龙是很好找的,但是还有一条不在外面,而是绣在衣襟里面,这是为何?这最后一条龙为什么还要藏起来,这种做法是有什么讲究吗?古代人勾心斗角打打杀

  • 卫长公主真的是被腰斩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卫长公主

    一般而言,“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女儿,而“长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姐妹,姑母一类的长辈就是大长公主,所以单单从称呼来看,似乎卫长公主应该是汉武帝的姐妹。其实不然,卫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她这样的称呼属于越级行为,可是为何汉武帝并没有阻止她呢?卫长公主最后到底

  • 古代皇妃对美的追求有对苛刻?古代皇妃用什么美容美体?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

    古代皇妃对美的追求有对苛刻?古代皇妃用什么美容美体?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古代皇妃如何用天然方法保养肌肤?虽然现在很多爱美的女人也在使用,但大部分人的使用方法不对。其实,古代皇妃们对肌肤的保养远比现在苛刻,她们追求的不仅是漂亮,更多是为了吸引皇帝的目光。可在物质匮乏的古代,皇妃们并没有太

  • 张三丰真的从南宋活到明初?张三丰多少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三丰

    张三丰到底活了多少年?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张三丰一直从南宋时期活到了明朝初期,一共有两百多年的时间,而且这两百多年他一直都活跃在各个地方,甚至还有明朝皇帝下令寻找张三丰的记载,这就非常神奇的了,人真的能有这样长的寿命吗?张三丰真的是活了两百多年的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张三丰,名君宝(又名

  • 宋朝开国将领为何甘愿放弃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被很多人称赞有加,起码没有为难这些开国功臣。不过站在这些功臣的角度想想,他们的立场也挺难的,立下的功劳太大有可能还不是好事,所以为了以防万一一般不会轻易交出兵权。为什么赵匡胤就能让这些将领心甘情愿的放弃兵权呢?因为赵匡胤开出了让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想要让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放心戒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