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阴婚是如何举行的 古代何时有阴婚

阴婚是如何举行的 古代何时有阴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611 更新时间:2024/1/9 19:27:16

阴婚又称冥婚,如今只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还会有阴婚现象的存在,然而在历史上,阴婚在汉朝以前就有了,而且阴婚的仪式错综复杂,不同朝代不同地方风俗又各有不同,作为最特别的婚礼,阴婚也在历史上存在了不短的时间。

阴婚也叫冥婚,是为死了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那时,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也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

这张相片是摄于1930-1933左右广东,左边的女子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独女,男子是当地一有名帅哥,但家景不太好,富家小姐不幸早逝,亡去约十日后经6婆说媒,此男倒插门至女家继承家产。旧时风俗,成年男女未婚而亡不吉,有钱人家找活人嫁娶,一般人家是找故去的男女嫁娶,名曰阴婚。此女亡去多时,用木架将其架立成礼,故双腿悬空。

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天折后,家中父母或长辈老人们出于疼爱,认为生前没能为他(她)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她)们完婚,尽到责任。其实,这是人的感情寄托所至。另外,旧时人们普遍相信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就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当时有些风水家(古称堪舆)为了多挣几个钱,也多竭力怂恿搞这种阴婚。阴婚大多出现在贵族或有钱人家。

阴婚历史发展

阴婚在汉朝以前就有了。由于阴婚耗费社会上的人力、物力,毫无意义,曾予禁止。《周礼》云:“禁迁葬与嫁殇者。”但此风气始终没有杜绝。例如: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十三岁就死了,曹操便下聘已死的甄小姐做为曹冲的妻子,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阴婚最为盛行的要数宋代。据康誉之《昨梦录》记载,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说亲,然后进行占卦,卜中得到允婚后,就各替鬼魂做冥衣,举行合婚祭,将男、女并骨合葬。

《元史·列女传》载:“子弟死而无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明史·列女传》亦载:杨□死而其未婚妻殉;刘伯春卒,而其聘女亦如之,后皆迎柩合葬。

在清代,这种妇女殉葬冥合的习俗,随着贞节观的加强,仍很盛行。直至晚清才逐渐消失。

清末民初的北京仍有阴婚风俗的残余现象,还有个别家庭办死人与死人结婚的“喜事”,谓之“搭骨尸”,男、女两家亲家,谓之“骨尸亲”。早年,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有时,人们正在安睡之际,忽被街巷里的鼓乐吵醒,原来是“搭骨尸”的。抬着一顶纸轿子,由单鼓、单号、单唢呐吹奏前引。有的则不用这种形式,仍用八抬大轿,全份金灯执事,原来只娶一张女人的照片。三十年代以后,还有仿照“文明结婚”仪式,用西乐队前导,后边四个人抬着一个出殡用的影亭,内挂“新娘”照片。

婚俗仪式由于死人结婚混杂了红、白两事的礼仪,各当事人又各有主张,阴婚仪式始终没有形成定例。

通常情况下,男方给女方送去的“鹅笼”、“酒海”、龙凤喜饼以及肘子、喜果都是真的,惟有衣服、首饰是纸糊的冥器。女方陪送的嫁妆一般都是纸活,送至男方后,只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陈列半天,有的只是抬着环绕男方院内一周,即由鼓乐前导,送至附近空地焚化。

阴婚并不一定都举行上列仪式,但迎娶仪式是不可少的。是日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后,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人宝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后,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妇”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也要供于“新婚夫妇”的牌位或照片前。以后再选个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起灵安指定的时辰葬入男方坟的旁边,并且两个棺柩要挨上槽帮,才算并骨合葬。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择个“黄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灵了。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后,马上泼在坑内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与此同时,高高扬起花红纸钱。男方则在坟侧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柩的槽帮,将“新娘”埋入以达到“夫妻”并骨合葬的目的。

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

一般说来,阴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因为阴婚的放定多是一次性的,所以没有大、小定之说。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放定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标签: 阴婚

更多文章

  • 古代近亲结婚十分流行 为何不怕小孩出现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近亲结婚

    如今是明文禁止近亲结婚,因为生出来的小孩容易患有先天性疾病,而在古代,对于近亲结婚不仅不排斥,甚至相当流行,那古代生出智障儿的却不多,这是为何?所谓的近亲(或称亲缘关系)是指3代以内有共同的祖先。若他们之间通婚,就称为近亲婚配,那就很有可能从他们共同祖先那里获得同一基因,并将之传递给子女。生出的孩

  • 古人是如何解决卫生问题的 竟比我们想象得要干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人

    讲究个人卫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是也是对他们的尊重,而现今我们的卫生条件也越来越好,想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卫生环境是相对容易的,那么在古代古人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古代女子,一个个都水灵灵的,看起来白白嫩嫩,光彩照人。尤其是一些清朝和明朝年代为背景的历史剧,给人感觉在那个年代

  • 古代钱币中间打孔的原因 为何最后改为无孔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

    中国使用钱币的历史久远,中国人最早用钱、最早铸造钱,有关钱的传奇说法亦多。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古人常用的是金属货币,金、银、铜铁都曾是铸钱的材料,其中最主要的流通货币是铜钱。铜钱,与现在的硬币一样,圆形,中间有方形孔洞,专业上称为“圜钱”。因为铜钱这个特点,加上与大家生

  • 扬州十日造成了什么影响 如何评价扬州十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扬州在抵抗清兵失败后沦陷,清兵连续屠杀十日不封刀,尸体堆积如山,伴随屠杀而来的是抢劫、纵火、强奸等恶劣事件,给扬州百姓甚至整个扬州城、江南都造成了严重后果和影响。那么,国内、国外都是如何评价扬州十日的?国内关于扬州大屠杀,除了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有亲历、亲睹的逐日实录,《扬州十日记》在史学

  • 扬州十日时间 扬州十日记是伪造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扬州十日是发生于1645年5月20日5月29日,一场清兵对扬州百姓进行大屠杀的事件,这次屠杀被幸存者王秀楚记录在《扬州十日记》中。但清政府为了掩盖事件而封锁此事,世人对此一无所知,直至辛亥革命前夕,《扬州十日记》重回国内才将此事公布于天下。扬州十日时间关于屠杀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十天;一说

  • 项梁起兵反秦的原因_揭秘项梁起兵反秦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项梁

    有了陈胜、吴广带头,各地起义军纷纷起来响应,嚷嚷着打土豪、分田地。在浙江会稽这个地方,率先起来打砸抢的是项梁、项羽叔侄。项梁本是楚人,他老子项燕是楚国名将,死于秦灭楚的战争中,因此,项梁对秦国可谓是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早期,项梁因为杀人,为避祸逃到了会稽,并在那里安定了下来。不过,杀父之仇他却从来

  • 秦末楚国将领陈婴为什么不称王_揭秘陈婴不称王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陈婴

    当各地的造反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浙江东阳这个地方也不甘落后。是个羊群就会有领头羊,是个山头就会有山大王,同理,是个地方就会有德高望重之人,东阳也有,这个人叫陈婴。陈婴,时任东阳县令史,也就是县政府里一个小小的办事员,他面相和蔼,待人亲善,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儿不错。看到其他地方纷纷举起反抗暴秦的造反

  • 明代严管官员私生活 嫖娼终生不录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代

    历史上各个王朝对官员的私生活,即个人生活,一般都要予以密切注视。不仅对官员的“公德”,而且对其“私德”,即个人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实行严密监管。官员嫖娼被捉,终生不得录用明代对官员的私生活管得很严,禁止使用官妓,禁止嫖娼。而且明太祖还现身说

  • 古人压岁钱都发什么 原来古代早有存钱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压岁钱

    压岁钱如今称之为红包,是过年时候小孩们最喜欢拿到的“礼物”,我国传统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你知道吗?压岁钱由来已久,但你知道古代的压岁钱长啥样吗?宫廷特制“压胜钱”假如回到汉代,春节前夕,你会看到庄严的未央宫里,灯笼高挂,燃烛焚香,礼官正浩浩荡荡

  • 误解“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含义?苏轼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苏轼

    我们常用“春宵一刻值千金”来形容“新婚夫妇或男女之间的闺中之乐短暂而又宝贵”,这句诗出自大名人苏轼之手,而其实苏轼表达的意思并不如此,只不过被后人演化成现在的意思。《春宵》是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前两句描写的是春光月夜美景,意在提醒人们珍惜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