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真的有蒙汗药的存在吗 蒙汗药的解药又是什么

古代真的有蒙汗药的存在吗 蒙汗药的解药又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682 更新时间:2023/12/22 18:06:16

央央中华,上下五千年。浩瀚典籍中记载着天下之事,有些繁复的工艺是今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复制的。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现代有的药品在古代很多就有了相同功效的替代品,这是中医驰名中外的原因。

我们常在影视剧里看到一种让人失去意识的药"蒙汗药",多呈粉末状,《水浒传》里母夜叉孙二娘就是用蒙汗药的高手,那蒙汗药究竟是什么呢?就古代对于蒙汗药的描述来说,这种东西类似于现代的麻醉药,其成分应该与麻醉药物差不多。

成分包含曼陀花

这种所谓的蒙汗药是真实存在的么?其实蒙汗药的成分有很多种,现在我们所接受的是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的,古人可以从大量的曼陀花中提取蒙汗药所需要的物质。

曼陀花又名洋金花、山茄子、风茄子等,夏秋之交开出白色或紫色的花,叶子和果实都呈卵圆形,叶、花和果实中都含有镇痛、麻醉作用的东莨菪碱。东莨菪碱微量有麻痹作用,曾经被国外间谍用作"吐真剂",所以这种药物是有阻断神经的作用的。

提炼曼陀花的方法就是将花的汁水进行熬制,因此,既能提取出粉末状也能提取出膏状和夜状的成品。这样的制作方法简单,在古代很容易实现。在书中记载服用了蒙汗药之后,人会长时间昏迷不醒。

蒙汗药的功效与我们现在所用的麻醉剂相似,所以极有可能是存在的。曼陀罗花的花汁并非无色无味,尽管可以经过提炼用作迷药,但是只能悄悄下手。蒙汗药的作用机理是把人汗腺所分泌出来的汗液给抑制住,麻醉神经,然后人身体上的肌肉就会逐渐失去知觉。

这种药没有副作用,只要睡一觉,对身体没有什么损害,但是需要非常高的纯度才能够让人昏迷。并且由于曼陀花的药效较小,需要用大量的剂量才能迷晕一个成年人。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些轻微药量最多只能把小孩子迷晕,要想迷晕一个成年人需要非常大的剂量。

这样大的剂量会有比较明显的味道,很容易被察觉。但是就服用曼陀花之后的无症状表现来说,这应该是最符合蒙汗药配方的药物。蒙汗药极易融于酒,酒是蒙汗药的催化剂,加速了药效在体内的作用。

乌草也可以用来制作蒙汗药

乌草是一种中药,乌草内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叫乌头碱,它对人的神经末梢有先兴奋后抑制的麻醉作用。所以能够用来麻痹神经系统,达到让人昏迷的目的。因为乌草这种可以用作麻醉的特性,它也可以用作制作蒙汗药。

但是乌草的毒性很强,乌头碱这种东西有剧毒,微量致死。一旦没有掌握好药量就会致使人死亡,这一点与曼陀花的症状不相同。

传说中的配方押不芦

押不芦又被称为鬼参,有强烈的致幻麻醉作用,南宋周密在章中提到回回国(波斯)西边数千里外有一种植物叫押不卢,它的一点点粉末就能置人于昏迷状态之中,因此是有剧毒的。传说中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在小说《鬼吹灯》中有被提到。

传说华佗开膛破肚就是用的这种药物麻醉,但是暂时还没有官方记载显示,这种药物被用在了治疗麻醉之中。由各种资料显示,这种名为押不芦的东西,很可能是一种毒性强劲类似于毒品的东西。

蒙汗药的解药

有毒药就有解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编《补笔谈》中谈到一种坐拿草,"能懵人,食其心则醒",吃叶子使人昏迷,吃心又让人苏醒过来。但是又有记载,有医生拿这两种草药混合在一起,制成麻醉剂。

可见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关键在于蒙汗药药量的控制。其实小剂量的蒙汗药像电视剧里那样凉水喷脸就可以苏醒,加上曼陀花没有其他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危害不大。如果剂量稍微大一点,就服用甘草来缓解症状达到清醒的目的。

但是其他毒性较高的药品是无法用这种方法进行解毒的。还有一种叫"毒扁豆"的药材,据说静脉注射十分钟也能使人清醒,但是这也是剧毒药物,一但过量会在短时间内使人呼吸急促、瞳孔缩小,短时间内毙命。

因此在当时古代这种医疗条件下,估计是不可用的方法。在不少绿林好汉的书里,蒙汗药这种东西成为行走江湖不得不有与不得不防的东西。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类似于蒙汗药的这种迷药有了更多种类,也有了无色无味,更不容易被察觉的产品状态。

但是古今中外,这样的迷药作用机理是相同的,在条件如此匮乏的古代,能提炼出这样的"蒙汗药"真可谓是一种智慧了。这些或真或假的配方,其中的药物都是两面性了,少量即可,过量就有着大麻烦。

即使药物是有微量毒性,时间长了会在体内造成毒素积累,对人体有害。蒙汗药其实就是"毒药"与"麻沸散"的结合,是古代落后的医疗条件之下的产物。但是我们也应该感叹,在当时那样的医疗条件下,古人能够提炼出来蒙汗药也是时代技术进步一个表现。

一般来说,蒙汗药是多种药物混合在一起,多种药物共同作用。蒙汗药在强盗的手里就是杀人掠货的利器,在医生的手里就是救人良药。就如同刀,在保家卫国之人的手里就是卫护国家的利器,在害人者手里就是杀人利器。

蒙汗药的配方早就失传,到了如今也只有后人的猜测与科技对于世界的探索来发现了。现在的技术可以轻易获得纯度更高的曼陀罗花汁液。

古人的智慧也不可小觑,在遥远的以前,没有前人的肩膀可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众多药材里找到这些现代用科技发现的药材,并用作医用,是难能可贵的。

标签: 蒙汗药

更多文章

  • 宋朝官帽为何有两根长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

    在宋朝时期,官帽上为啥有两根长翅?设计者真是别出心裁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凭借者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我们中国也一度成为了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封建社会在中国一共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其中也诞生了二十多个历史王朝,宋朝在历史上是享有盛名的一个朝代,接下来

  • 古代科举考试为什么要考九天六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科举

    在古代时,高考被称作是乡试,参加乡试的考生一共要考三场试,要用整整九天六夜,才能把一次乡试进行完。刚刚说了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所以对考生来说绝对是大事,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此时,朝廷对此也是非常重视的。就像我们高考时,连路都要被封掉。古代高考从开考那一刻开始,考生就被锁在了屋子里,直到考试结束才能

  • 古代科举舞弊怎么处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科举

    古代科举作弊者被查获会受到处罚,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1、一是枷号。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2、二是斥革。生员即秀才,是须经童子试考取的功名,一旦违犯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3、三是刑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

  • 古代武将为什么多是胖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将

    古代武将为什么都是大肚腩?“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闻其名,思其容,然而当我们看到南宋宫廷画师的传世名作《中兴四将图》这些将军居然个个是宽脸圆肚的大胖子,说好的勇猛如虎、雄姿英发呢?微胖的大圆脸、丰腴的双下巴、圆鼓鼓的大肚子……

  • 楼兰古国消失后楼兰人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楼兰

    楼兰古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属于西域的众多国家之一,但是规模很小,在最鼎盛时期也只有12个村镇而已,城中共有居民一千五百七十户,人口达一万四千一百人,有卫兵二千九百十二人。楼兰古国四通八达,从汉唐时期开始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在这里也设置了一个中转站。中国的商贩把中国

  • 清朝后妃为什么长的那么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后妃

    古代的时候,皇宫里面的妃子,我们在现在的各个古装影视剧中看到的嫔妃们都非常的漂亮。觉的是各个漂亮可人,那么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照片,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后宫的嫔妃虽然都是精挑细选的,但是在这其中很少有美女出现,甚至很多的嫔妃都非常丑。我们看到龚清宫里的嫔妃

  • 汉成帝为什么没有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成帝

    汉成帝刘骜一生荒淫无道,经常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几乎不理政事。他后宫有很多的妃子,每一个都有着华容月貌,但却没能为他留下一个子嗣非常凄惨。那么他到底为什么没有孩子呢?难道是身体不好吗?其实汉成帝没有子嗣根本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他的身边藏着两个坏人,不想让他有后。这两个人就是赵合德跟赵飞燕,这两个人

  • 古代御医怎么给妃子看病?悬丝诊脉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御医

    太医院的御医给皇帝看病难,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更难,尤其给皇后和嫔妃看病更是难上加难。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十分严厉,于是就有了“悬丝诊脉”的故事。御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后妃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后妃们的手腕上,另一头留

  • 古代为何新娘送枣栗这些品项给夫家作为“贽礼”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这是一首隋无名氏作的歌谣 《折杨柳枝歌》,俚俗浅白,是为代嫁女儿代言,或是为少年郎传话请婚呢?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看到这首民歌里,以“枣树”代指适婚女子;门前种枣子也透露了它在家庭、婚姻中的重要性。古时

  • 中国古代有没有拼音?古代人到底是如何识字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古代

    中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唐代守温和尚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