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年汉武帝犯了哪些错误?

晚年汉武帝犯了哪些错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49 更新时间:2024/3/14 6:13:44

很多人都把汉武帝看作是整个汉朝最伟大的皇帝,比刘邦刘秀等人都要厉害,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死汉武帝在对待匈奴方面的策略非常强硬,而且效果也比较好。但匈奴一族也并不是一般的杂兵,就算汉武帝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围剿,也没能将他们灭族。知道汉武帝晚年战事还在继续,如此不计后果和成本的进攻,显然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汉武帝此举是否能算穷兵黩武呢?汉武帝虽然伟大,但也会犯错。

题记:“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一、大一统后的疲倦

公元前86年,汉武帝刘彻明显衰老了,与早年的精力充沛相比,这个主宰帝国浮沉半个世纪(54年)的男人,与所有老年人一样开始喜欢追忆过去。

从帝国的开始到未来不可预见的趋势,他的一生虽然作为极多,归根结底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舒缓的生存空间。二是变古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体现法家“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体制,这种传统,成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制度的范式。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为本的意识形态。四彻底废除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五世设计制订目光宏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从16岁即位开始,他的思维就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的汉帝国的有限区域,将目光投向了辽阔的南海和西域。“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其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清吴裕垂论汉武帝》

早在元朔元年的诏书中,汉武帝便表达了他的哲学观:“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此后他又将这种理论引向帝国治理的深入“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这种发展的眼光和以变化应对变化的思想,一直让汉武帝的精神世界表现得相当活跃而富有神采。

然而自然规律是任何人不能抵抗的,当英雄头上生出白发,额上堆出皱纹后,早年的壮志雄心到了晚年让他变得有些力不从心。也正因此,他希翼长生之术和好神仙。五十多年,“是西汉王朝鼎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同时,也耗尽了文、景以来府库的余财,加重了农民的困苦。”《中国史纲要》成长的路上需要付出代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二、璀璨的天汉

晚年的汉武帝最大的困扰是亲情关系的处理,这也导致了听信江充的谗言,“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汉书》最终将太子迫害致死。老来丧子竟是他一手铸成。“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汉书》

情感上的刺激让汉武帝一夜之间便衰老下去,加之各地发生小规模起义,此前他最宠爱的李夫人之兄,汉武帝一手提拔起来寄予厚望的李广利亲信将领竟然投降匈奴。这些一连串的事件,对这个暮年的汉武帝强烈精神打击。虽然年迈多病,其精神世界依旧强大自信,公开下发《罪己诏》表示今后不再做劳民伤财的事,“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一个悉字表明了汉武帝晚年自新的勇气。

从不再迷信神仙后,下诏书强调“力农”,恢复农业生产。这个在班固看来“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旨所悔哉!”的诏书是需要强大勇气的。与帝国的责任和交接来比,感情轻如鸿毛。为了让他的少子刘弗陵能够避免“母壮子幼”,他决然将心爱的女人赐死,“往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他甚至天真地要将所有的难题在生命最后一刻予以解决,以换取子孙后代的“一劳永逸”。“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虽然如此构想,但他终究比秦始皇要清醒许多。汉武帝和群臣饮酒,对大家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群臣进曰‘陛下安得亡国之言,过听于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汉武帝对一姓江山如此豁达认识,可知其真正的智慧与超脱。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完人。他好色、 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有。这才是他的真正“伟大”之处,平凡的人性加上勇毅的作为,和幡然的悔悟,让他最终超越历史,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伟男子,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一个让汉庭宫阙女人为之又恨又爱的男人。

汉武帝曾四年用“天汉”为年号,继承了“维天有汉”的思想,从闽粤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他用了数十年勾画出两千年中华大地的基本轮廓,这个帝国的耀眼光线“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产成了汉文化影响覆盖的一大文化圈”。

伟大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难以置信的,以通常普通标准衡量,更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评估的,如山川覆盖积雪,如苍穹飘荡白云,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历史和英雄们的仰望。

标签: 汉武帝

更多文章

  • 匈奴王阿提拉“上帝之鞭”为何没有攻打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阿提拉

    在欧洲的古代历史中有一次大的浩劫,那就是被称作“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的侵略。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阿提拉侵略欧洲时所过之处全部是烧光杀光抢光,让当时的欧洲一度陷入恐慌当中。但是当时强大的匈奴却没有攻打中国,对中国下次狠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ldq

  • 司马懿为什么要灭何宴三族?司马懿跟何宴有什么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司马懿,何宴

    何宴是曹操的义子,虽然没能被曹操重用,但何宴也的确是一位有才之人。但因为何宴最后选择帮助曹爽排挤司马懿,等高平陵之变后何宴同曹爽一起被诛了三族,不过司马懿跟何宴似乎也没什么血海深仇,为什么司马懿对他也要下狠手呢?实际上司马懿当是的想法就是要斩草除根,只要是曹爽的党羽那就必须清理干净,更何况何宴也算是

  • 商纣王沉醉于“酒池肉林”是怎样的 酒池肉林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酒池肉林

    商朝灭亡的起因就是因为商纣王整日沉醉于“酒池肉林”,汉代之前的所有史书中,并未出现过有关商纣王“酒池肉林”的记载。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那么历史上的商朝真的有这样的酒池肉林存在吗?在《史记·殷本纪》中这样叙述:&ldquo

  •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给臣子赐姓?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赐姓

    赐姓,即帝王赐给臣民姓氏。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赐国姓。古代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分,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赐国姓是帝王对臣民的最高精神奖励,只有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者才能获此殊荣,获赐者将被附入皇室属籍。赐国姓的主要功能有三:安抚降将;笼络羁摩外蕃;褒奖有功;以示恩宠。赐他姓。除赐国姓外,还

  • 古人如何看待食品安全 早已有严格的明文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人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人都注重的安全问题,而却不是人人都能严格遵守的,因为近些年出现不少轰动社会的食品安全案例,有人说这个真不容易,其实,这个真的容易。老祖宗不是早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吗?《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为了杜绝为牟利而滥

  • 古代官员上班迟到怎么办 扣工资、降级、撤职甚至坐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

    上班迟到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事,今人迟到的话主要以扣工资为主,那么古代官员上班迟到的话会怎么办呢?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据考证,古代上班的时间比现在早。从春秋起,古人就有“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

  • 明熹宗皇后懿安皇后下落之谜 懿安皇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熹宗

    明朝朱元璋登基伊始,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令翰林院修订皇室家法,规定后宫、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可是在明朝历史上,在后宫内却有一个女子,恰恰与祖训背道而驰,干预起朝政来。但是世人并没有唾弃她,相反给予她很高的赞誉,一些史书的记载就是最好的证明。有史书记载,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时,这个女子在宫中被俘,后被义军

  • 明朝“妖书案”事件过程介绍 “妖书”真正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妖书案

    万历朝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便是所谓“争国本”,也就是明神宗的继承人问题。明神宗的皇后无子,按礼制,皇长子朱常洛应该被立为皇太子,然而明神宗却因为宠爱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将维护礼制视为天职的朝中大臣自然不会坐视明神宗废长立幼的违制行为,于是双方冲突不

  • 明末三案之明朝东宫“梃击案”之谜 梃击案案件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梃击案

    万历末年,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紫禁城内连续发生了三件疑案,分别发生在三个皇帝在位期间,即万历皇帝和儿子光宗朱常洛以及他的孙子熹宗朱由校,这就是有名的“明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这三案彼

  • 古代妾的地位如何 丈夫可随意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妾

    古代可以允许三妻四妾,那就注定了有妻妾之分,妻的地位远远高于妾,而妾虽然也是老婆,但是行事却相当受限制,那么在古代中,妾到底在一家之中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呢?在古代家庭中,虽然妻与妾的职责都是侍奉丈夫、治内管家以及生儿育女,但是,妾对于家主来说近似奴隶,只是对于婢女和仆人来说,妾应该算主子。同时,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