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宫刑是什么?历史上宫刑的由来和目的

古代宫刑是什么?历史上宫刑的由来和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055 更新时间:2024/1/11 10:44:54

导读:什么是宫刑?在古代中国,阉割术的渊源是相当久远的。有证据表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有了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识与行为。当时的阉割术可能是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秦汉时期的阉割技术已较为完备,并已经注意到阉割手术后的防风、保暖、静养等护理措施。当时施行阉割的场所称为"蚕室",《汉书*张安世传》颜师古注曰:"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大致相同的解释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所谓"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

“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注:是连同阴囊和阴茎一同割掉,避免以后再长出来,但是阉割是个技术活,割得太浅割不干净,割得太深小便就会分叉,所以古代的太监怕尿撒到身上就只能蹲着尿)、破坏男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所谓蚕室,据唐人颜师古的解释:“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也许是最早的无菌室概念),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这就是说,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苟全一命,须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另一种说法是,宫刑的人像腐朽的木头不能开花一样。宫刑又称阴刑,是指对男子或女子的阴处施刑。称为椓刑,见于《尚书·吕刑篇》,“椓”据《说文》释是以棍击伐之意,据马国翰《同耕帖》载,古有椓窍之法,谓用木棍敲击女性下身,以破坏其生育机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便受过此刑。

宫刑是残酷性仅次于大辟的一种肉刑,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这种认识,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在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之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便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可以说,宫刑是比死还要难受的最耻辱的惩罚。

中国最早的去势据考证发生在商朝,甲骨文中已出现“凸刀”字,其形状为用刀去势,《甲骨文合集》第一册第○○五二五片载:“庚辰卜,王,朕(凸刀)羌,不死。”便说明商王武丁时期就出现了被去势的阉人。到了周朝,受了宫刑的男子就被称之为“寺人”。

在《尚书》中有几处提到了五刑和宫刑,例如《典》中就有“五刑有服”语。今出土的周鼎金文字中有“仲宦父鼎”,文曰:“中宦父作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尚书·吕刑篇》中有“宫辟疑赥,吕刑篇罚六百锾,阅实其罪”语;又云:“爰始淫,为劓、刖,椓(即宫)、黥。”又云:“舜典五刑,宫。”《慎子》一书有:“五诛,以艾毕当宫。”《周礼》则云:“夏宫辟五百。”从以上记载看来,后世一般认为宫刑至少在夏禹以前就已出现。周朝时将受了宫刑的男子称为“寺人”。“寺”字为“士”与“寸”二字构成,在古代,“士”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史书所称“士人”即男人,“士女”即男女;“寸”像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士”“寸”合在一起就是用刀割去男性生殖器。男子受宫刑,一般理解是将阴茎连根割去,但据古籍记载,也有破坏阴囊与睾丸者。如《韵会》一书云:“外肾为势,宫刑男子割势。”外肾是指阴囊和睾丸,破坏了它,人的性腺即不再发育,阴茎不能勃起,从而丧失了性能力。

据考证,宫刑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惩罚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关系,即“女子淫,执置宫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势也”。《伏生书》传更云:“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由此可以推见,宫刑是在一夫一妻制出现后的事,否则就不可能存在什么对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的惩罚了。而且,再从五刑的排列来看,宫刑是肉刑中最重的,仅次于大辟(斩首),显然当时人们思想中还残留着原始时代的初民对生殖器官崇拜的影响,生殖器官的价值仅次于头颅。传说中的尧舜,大致是中国的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一夫一妻制逐渐确立,所以宫刑在那时开始出现是完全可能的。

宫刑的最初作用,只限于惩罚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这在人类的婚姻制度刚刚跨入文明门槛的当时是现实的。但是,在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下,宫刑的施刑范围扩大了,扩大到与初意完全不相干的地步,成为镇压平民和思想异己者的一种严酷手段。这种扩大始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至迟到周穆王时,已规定“宫罪五百”,西周时受宫刑的罪名已相当多,而且受刑对象是广大奴隶和一般平民,至于奴隶主贵族是“公族无宫刑,不剪其类也”。“不剪其类”就是不绝他们的后代,奴隶主贵族即使犯了当宫之罪,也只服椓刑,即将犯人剃光头发,锁住颈项服劳役,“而髡者,必王之同族不宫者”。可见,古代的刑罚带有多么鲜明的阶级性。宫刑施用的范围到了后世越来越大,如到了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载有人曾劝秦王以仁义治国,秦王处以宫刑,罪名是“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这说明封建统治者已经用危害国家的罪名处人以宫刑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竟发隐宫刑徒70余万人服劳役,这里的“隐宫”是指宫刑,这70余万人中已受过宫刑的人肯定是不少的。

标签: 宫刑

更多文章

  • 桃木剑辟邪镇宅有什么根据?桃木为什么能辟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桃木剑

    说起桃木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桃木取自桃树,又被称为“降龙木”、“鬼怖木”,在著作《山海经》中记载了神荼、郁垒二门神摘桃树树枝鞭打百鬼的故事,所以民间就出现了鬼怪惧怕桃木的传说,桃木辟邪的这一说法也就出现了。常见的桃木风水物品就是桃木剑了,它的地位非常

  • 《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瓶梅

    说起绝世禁书《金瓶梅》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本书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了。因为据看过的热说,看了这本书就停不下来了,有着浓烈的吸引能力。但是这本书是禁书,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到的,所以对于这本书就有着一定的神秘色彩了。那么关于这本书的作者也是很多人关注的点,那么写下《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谁呢?“《王世

  • 中国传统婚俗理念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婚俗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自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经历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规范人们的婚姻行为,影响人们的婚姻意识,它的存在还与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环境下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婚俗理念经过中国几千年以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婚俗理

  • 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直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曾四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三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甚至派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赶东海神山求药。正是有长生不死的愿望,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秦始皇立后的进程。再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国的后官佳丽也被送到秦官成为秦始皇的嫔妃,这些后官佳丽来自不同的地

  • 历史上项羽的名将龙且会败给韩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龙且

    龙且不仅是项王军中的一员大将,且是项羽麾下为数不多的猛士,自从跟随项羽叔侄起义以来,战功显赫,很受项羽的倚重。曾被封为大司马。在秦二世二年,秦国的将领章邯将齐国的田詹打败于临济,齐王遂求助于楚国,项羽率领龙且大败章邯于东阿。公元前205年,早就因为分封天下对项王不满的英布在随何的游说下,残杀了楚国的

  • 乾隆帝的皇后是谁?为何一个病死一个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乾隆帝

    说起乾隆皇帝,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很多反应清朝的影视作品中都是有提到这个皇帝的。乾隆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一生极为风流,在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故事就是因为乾隆的风流而引起的。乾隆真正的皇后有两位,还有一位是乾隆死后追封的,所以不算算不上是一名真正的皇后。在历史上乾隆的皇后都较为不幸,

  • 古代青楼女子避孕方式盘点 “避孕套”早已流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避孕

    古代青楼虽说可恨,但也给这些被抛弃的女子一个归宿,在青楼被男人喜爱的女子一般有几个特点,长得漂亮是肯定的,并且还要身材好,毕竟她们是靠身体吃饭的。所以她们也会花很大经历去保护自己的身子,第一条就是千万不能怀孕,不说怀孕会拉不到客,更会被老鸨打个半死或者打掉孩子,极度伤害身体,所以古代女子就有了自己

  •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留下大量官太太怎么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国民党

    战争是一个让人感到害怕的词汇,征战沙场的多数是精壮男子,在他们背后还有支持他们的女性家属,战争年代,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就不得不躲在男性身后,在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军退居台湾,但是在大陆留下大量官太太,她们的要求简单却让人担忧!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当时国民党的大部分高级将领都去了台湾,台

  • 守宫砂是什么真的吗?守宫砂真正用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守宫砂

    守宫砂是古人用来验证女子贞操的药物。将此药涂抹在女子身上,便会出现一个红印,一旦和男性发生关系,此印记就会消失。那守宫砂的作用是真的么?实际上这个印记,就只是一般的痣,古人不知道怎么传来传去把它的女子贞操结合到了一起,如果古人真信这个东西的话,估计不少女子都要被误会了。其实在古代还有很多类似不着边际

  • 吴佩孚是怎么死的?吴佩孚的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佩孚

    吴佩孚的命案,是民国知名命案之一,也是最扑朔迷离的命案之一。此案牵涉到牙科手术,是故意杀人还是医疗事故?由于当时没有及时进行司法鉴定,如今要回头将本案的事实真相彻底还原,恐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似乎只能回头检证吴佩孚身边人的说法,藉以管窥一豹。首先,我们看看吴佩孚的孙子吴运干、吴运坤在《先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