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膑和孙武的关系?《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吗

孙膑和孙武的关系?《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04 更新时间:2024/1/7 2:06:59

孙膑,是春秋战国末期的军事家,他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又名《齐孙子》,齐孙子,顾名思义,可以和孙子的孙子兵法相提并论。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孙膑和孙子并不是同一个人。孙子,又名孙武,他生活在春秋战国的初期,是当时著名的大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至今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十六记,就是孙子的兵法思想的代表战例,相传,孙膑是孙子的后代,至于两人究竟隔了几辈,已无从考证,孙膑和孙子的具体生卒年月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和孙膑的《孙膑兵法》,虽然都是兵书,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后世都是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想拥有的宝藏,在汉朝班固的史书《汉书》中,对汉以前的兵法做过一次排名,《孙子兵法》排名首位,是实至名归的大家典籍,《孙膑兵法》排名其次,《齐孙子》所言不虚,一门出了两个大军事家,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事。

孙膑师从鬼谷子先生,鬼谷子作为春秋时期纵横家的始祖,精通权谋策略,攻心辩论之技,还通晓命理之学,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全才奇才,孙膑跟随他学习兵法,在看到孙膑的诚恳好学,为人中正,而把《孙子兵法》独传于他,可见,孙膑后来的军事理论成就,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再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实际操练,历经战争硝烟,呕心沥血完成了《孙膑兵法》,流传后世。

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生卒不详,具体活动时期是春秋战国末期,而孙子是春秋初期的军事家,生活的时代不同,不在同一时期,相隔几百年,但两人都姓孙,免不了会让人疑惑,两人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历史上有说,孙膑是孙子的玄孙,在魏王代表恭迎孙膑下山时,称孙膑是为他的先祖孙武争光了,孙武就是孙子,两人肯定是同出一脉,至于具体的辈份,已经考证不出,而两人都是兵家的代表人物,都著有兵书留世,也是一门荣光啊。孙武著作的《孙子兵法》被后世史官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名列兵书之首,而孙膑所著的《孙膑兵法》名列其次,现在讲到孙子,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他的三十六记,而说到孙膑,就是田忌赛马,围魏救赵,这两个事例都是两人军事理论的代表体现,而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更是激励了后世身有残疾,而胸怀大志的人们,比起他的《孙膑兵法》,他的人生经历在现代社会更具教育意义,也更有影响力,这也是孙膑故事,流传至今的长盛生命力的根本。孙武生活在春秋战国初期,他用他自己的军事才能学识,为自己效忠的魏国建立了卓越功勋,而孙膑在受到庞涓陷害后,逃去齐国,帮助齐国称霸战国,也建立了卓越功勋,两人都是影响后世深远的军事家,都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孙子兵法有很多著名的语句,什么要因敌方的形势而改变自己的战术等,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精髓有以下几个方面:敌人没有注意、没有防备的时候,和在敌人早已掌握己方动态,开始积极应战的准备之中开始进攻,差别是很大的,其中成功的机率会大大降低,最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让他们没有时间反应,这样,己方的损失也会相对的下降。准确地知道自己这边的现状,也知道对方的现状,这样双方打起仗来就可以百战百胜;只知道自己这边的情况,而并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就会产生一胜一败的结果;如果自己这边的情况不知道,敌方的情况也不知道,那么这场仗是绝对不会赢的。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准确的知道自己的现状,同时也知道对方的情况,才会最大程度的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假如在一处己方并不熟悉的土地上作战,那么如果不用当地的向导为自己指路,就很有可能因为不熟悉地形,而失去原本应该有的地势上的帮助,相反如果能够善用地势,那么就会大大增加己方胜利的概率。打仗能够百战百胜,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能不出兵就可以取得胜利,那就是非常好的,这也是说,在某些时候,如果可以不用战争就能取得胜利,那么就不要再打仗了,因为只要是打仗就免不了己方也会有损伤,那么,既然可以避免这次的战争,减小己方的伤亡,又何必再弄得两败俱伤呢。将士兵当做自己的婴儿,那么士兵就会陪你一起跳下深溪,将士兵当做自己的孩子,那么士兵就会与你共赴生死,这也是在说,只有将士兵真正当作自己的亲人去照顾,才会有人不惧生死的追随你。

标签: 孙膑

更多文章

  • 明代男人发明“评花榜” 妓女入榜身价大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评花榜

    明朝的一个特点是,有名的妓女频频出现,这与明代的社会风气较开放有关。朱元璋开国之初恢复妓院,使秦淮河边发展成了中国古代第一“红灯区”,妓女间的选美在明朝是自然不过的事。当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当然指有条件的)对生活质量都很讲究,如在中后期,女士很前卫,爱赶时髦,男士则热衷性

  • 古代后妃为什么到了50之后就不能侍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侍寝

    古代后妃为什么到了50之后就不能侍寝了?人们常说,帝王的后宫拥有三千佳丽。其实,三千佳丽不过是个虚数。应该说,帝王的后宫拥有多少后妃是有一整套宫廷制度的。那么按照制度,这些帝王的后宫究竟应该拥有多少嫔妃呢?据《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

  • 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何经常毒打宇文赟?恨铁不成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宇文邕

    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且从古至今被中国父母们奉为教育后代的圣经。甚至就连皇帝也会遵照这个方式来教育孩子。而起效果却是很难达到所谓的预期效果。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是这个圣经的信奉者也是受害者。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很有政治能力,同时也是一位建有巨大功业的皇帝:第一除

  • 光绪帝为什么要叫慈禧太后亲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光绪帝

    其实慈禧和光绪帝的关系还挺复杂的,光绪帝是慈禧的亲侄子又是亲外甥,加上慈禧又是咸丰帝的贵妃,而咸丰又是光绪父亲的弟弟,母亲又是慈禧的妹妹。所以慈禧就觉得光绪帝像是自己的亲身儿子一样,但是慈禧又是清朝的实际掌权人,所以她就更加喜欢别人用“爸爸”来称呼她,以显示她的身份。可以说慈

  • 古代帝王选美的条件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选美

    乌发蝉鬓。女人的秀发应该像黑漆一般乌黑油亮。站立的时候,长发就像瀑布一般直泻而下,不但要有光泽,还要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蝉鬓”就是指两边的鬓发要薄如蝉的两翼。在《左传》中,就曾出现过“乌发”一词。而“蝉鬓”的起源于魏文帝后宫一位

  • 杨玉环究竟有多胖? 杨玉环真实的身高体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杨玉环

    唐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以肥为美,世人公认。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就很丰腴,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比如唐

  • 明朝是如何选皇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天下至尊,富有四海,为了把这江山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所有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为了确保皇帝有子嗣,中国古代的皇帝都广纳嫔妃。周代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在明代,皇后以下则有皇贵妃、贵妃、九嫔、才人、婕妤、

  • 元朝皇帝为什么没有陵墓 成为千古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元朝

    历代帝王都会提前为自己准备好陵墓,让自己死后能够安置在自己打造的陵寝中,每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后都有陵墓,唯独元朝皇帝没有留下一座陵墓,这是一个千古历史之谜。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

  • 古代那女婚姻大事“媒妁”不仅来自民间 元朝媒人由政府任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媒人

    在古代,男婚女嫁不仅关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国的持续发展。既然是家和国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且,“媒妁”不仅仅是来自民间。适龄男女婚姻大事,在周代就属官方议程,国家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

  • 罗艺为什么要在太平时期起兵反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罗艺

    说到罗艺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他在唐朝也还算得上是非常出名的,但是这个人唯一的败笔就是他在唐朝的时候竟然起兵反唐了,而且是唐朝的太平年间,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罗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罗艺,是隋唐乱世时期的幽州王,历史上对此人的品性很有争议。他是隋朝的一名监门将军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