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没有瘟疫吗

春秋战国没有瘟疫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654 更新时间:2024/2/8 11:55:24

《春秋公羊传》里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鲁庄公20年夏天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疫情。

当时的疫情便是波及全国的传染病。这里的全国指的不仅仅是齐国,因为这里专门记载道,这一传染病已经波及到了鲁国境内。

这本书的作者是齐国人公羊高,可是本书却是以鲁国的视角来撰写的。因为这场疫情,从齐国传到了鲁国,所以特地记载了下来。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连年兵祸,的确是爆发过传染病疫情的。

公元673年,是鲁庄公20年,也是齐桓公12年。

齐桓公5年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战败以后,选择将遂邑献给齐国,以此换取和平。此后齐桓公与鲁庄公达成盟约。

再往后并没有记载这段时间发生过战争,期间在齐桓公14年的时候,陈厉公的儿子完前来投靠齐桓公,秦桓公想要让他作为自己的卿,可是完表示推辞。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春秋羊公传》

由此可见,这一段时间,齐国没有因为这一场疫情而停止国家运转。至少没有采取隔离措施,陈国的公子可以自如地逃到齐国来,可见这一场疫情当时应该已经结束了。

齐桓公这段时间依旧处于称霸状态,可见齐国并没有因为疫情而衰弱。疫情传播到了鲁国,但是鲁国这段时间也没有相应的突发情况。由此可见这一场疫情应该不是很严重。

可能是传染性比较强,但是致死率不高,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容易。我认为这应该是普通的病毒性流感,虽然在当时来说已经比较难治疗了,可毕竟不是太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从有限的资料上来推测,这一场疫情,和战争没有任何关系。应该是因为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疫情。

赵惠文王22年,赵国爆发疫情。

这个故事是在《史记》里面有记载的,赵惠文王是个比较喜欢打仗的国王,他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所以取代长子,成为了继承人。

他在任期间,手下有一票非常著名的文臣武将,比如说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胜、赵奢等人。

能人异士这么多,赵惠文王自然也是不甘寂寞。恰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结束,赵国军事实力大为提升,所以赵惠文王为了地盘问题常常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

一旦有战争,就会有大量士卒死亡,而士卒的死亡,则是疫情爆发的关键点。赵惠文王20年的时候,廉颇带领大军,进攻强大的齐国。而赵惠文王本人则和秦昭王一起在河西之外相会。

赵惠文王21年的时候,他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漳水改道的事情,他将漳水改到了武平的西边,这件事对瘟疫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很难说清楚。

因为第二年,也就是赵惠文王22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这场瘟疫对赵国的影响大不大呢?其实也不是很大。

在瘟疫爆发的当年,赵惠文王将公子丹立为了太子,仅仅过了一年以后,赵国大臣楼昌便带领大军进攻魏国的几邑,可惜没打下来的。

二十年,廉颇将,攻齐。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二十一年,赵徙漳水武平西。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史记》

等到12月份的时候,廉颇亲自带兵,这才打下了几邑。这么来说,赵国爆发瘟疫的第二年就能带兵出征,可见瘟疫对国家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这次瘟疫极有可能是因为漳水改道所造成的。河水改道极有可能造成洪水爆发,而洪水爆发是瘟疫盛行的条件之一。

伴随着洪水的消失,瘟疫也逐渐慢慢跟着消失了。我们找不到治疗的相关记录,由此可以认为,这场瘟疫无疾而终了。

秦始皇4年,蝗灾出现,天下大疫。

公元前243年,这个时候秦始皇嬴政还没有一统天下,秦国将赵国的质子归还给了赵国,也就是赵国太子出。

这一年的10年份,蝗虫居然从东方飞来,可以说是遮天蔽日。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这里说是天下都有瘟疫,那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这场蝗灾,导致了粮食严重减产,秦国国库里面的粮食也不多了。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只要能够向国库献出一千石的粮食,那么就可以提升一个级别的爵位。

四年,拔篸、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史记》

那么蝗灾为何会爆发全国范围的瘟疫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蝗虫过来把庄家都给吃了,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饿死的居多。

一旦饿死的人多了,那在民间自然就会爆发瘟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5年,蒙骜带领大军进攻魏国,打下了酸枣、燕、虚、长平等等20座城池。

由此可见,瘟疫对秦国的伤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至少士卒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可是魏国之所以丢了20座城池,跟他们的瘟疫是不是有关系呢?这里没有详细记载,这次的瘟疫应该不是个小问题。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的战车为什么取消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战车就好比最低配的重骑兵 当时铁的冶炼技术完全不行 非常容易折损 适用面也太窄战国时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

  • 鲁国为什么没成为战国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礼崩乐坏之际,鲁国作为“犹秉周礼”的国家,对旧制度和传统保留得罪完整,同时受旧制度的影响也最深。分封等级制度下各级鲁国贵族封闭性极强,他们各自的统治区域犹如堡垒,是独立的地方政权机构。卿大夫在自己统治范围内如同君主一般,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与国君相抗衡的力量。对旧制度保留越多,受传统思想影响越深,

  • 春秋时期的奇葩皇室 四个儿子互相谦让王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古代,却有一个家族可以说是最奇怪了,国王有着四个儿子,按照道理来说根本不要担心继承人的问题,但是他的儿子们,竟然没有一个想要坐上皇位的,这就是吴国的皇室。吴王寿梦,是吴国的第17个传人,他在公元前586年正式继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和兵车力量,击败楚国,会盟诸侯,正式称为吴王,奠定了吴国强

  •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非常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一个寒风阵阵的冬日,在宋国东边的萧国都城外,旌旗蔽空,号角鼓鸣,连攻数日的楚国大军遭遇了这年里最凛冽的大雪,楚庄王亲到军营慰问,“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什么是“纩”呢,其实就是“帛”,孟子说“五十非帛不暖”,“帛”是一种充填絮料,贵族之家往往将这种材料

  • 春秋时期的质子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为了互相取信,会互相交换人质,称为质子。通常是以诸侯的儿子作为质子质押于别国,秦异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换人质外,亦有当弱国有求于强国时,就出现单方面送出质子的情况。中央强权亦出于控制地方势力的需要,会任命地方势力首领的亲人为京官,称任子,美命入侍。任子表面上

  • 夏朝的手工业有什么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史记。夏本纪》注引《集解》等书说,夏代“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共471年。《汉书。律历志》引《帝系》说,夏代历432年。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共450年左右。夏朝时期的手工业有着怎样的发展?夏朝的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西部颖水上游和伊河、洛河下游及山西

  • 夏朝的农业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夏代,农业文明有较大的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其实水利技术的应用是黄河流域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开发出来的,并非大禹一人所为。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酿造酒,夏后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

  • 夏朝为什么只传了两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禹建立了夏朝之后,夏朝一直崇尚勤俭节约,而到禹的儿子启继位以后,他靠着简单粗暴的杀人统治国家,而且荒淫无道,沉迷于酒色。导致启的儿子太康也是变本加厉,完全不理会朝政,只知贪图享乐。就有了太康失国的故事,了解一下为什么夏朝只传两代就面临了政权的更替呢?夏朝为什么只传了两代?早在启接掌帝位的时候,不但在

  • 姜子牙和关羽谁实力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姜子牙被称为“武圣”是因为“神”,那段商周历史无法修复,留下的可参考资料很少,留下来的多为民间神话传说。中国历史上,被承认的武圣有三位。第一位,姜子牙,从南宋以前,姜子牙牢牢占据武圣的位置,没有之一,大概持续2200年左右。第二位,岳飞,从南宋到清朝,在武圣的位置上坐了550年。第三位,关羽,从清朝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军事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妇好,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司母辛鼎即是她的用器。